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以及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核转移的影响,以揭示HBO治疗的分子机制。【方法】42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HBO干预组。HBO干预组在HIBD后2h给予单次HBO治疗(2.5ATA,1.5h)。然后于规定时间点取脑进行Nissl染色、TUNEL染色进行皮质区、海马CA1区以及丘脑区凋亡神经细胞定量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IF核转移的情况。【结果】在HIBD后48h皮质区、海马CA1区神经元有明显丢失。而HBO干预组相应脑区的神经元丢失不明显。HIBD后12、24、48h皮质区和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随时间逐渐增加;HBO干预组两个脑区在不同的时间点TUNEL阳性细胞数均比HIBD组减少,其中两组在24h和48h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HBO干预组各观察脑区在不同的时间点AIF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与HIBD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次HBO(100%,2.5ATA)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IBD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可能的机制是抑制HIBD后AIF的核转移以阻断其介导的非Caspase依赖性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神经元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把实验分成两部分:①观察缺氧缺血后3、7、14、28天各组的体重变化以及各组28天内生存率;②观察缺氧缺血前2h,缺氧缺血后2、12、24h,3、7、14、28天各时间点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Bax、Bcl-2蛋白的表达。每组实验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参附预处理组(P组)、参附治疗组(SF组)。结果:SF组和P组较C组Bax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而Bel-2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生长发育和生存情况明显好于C组。结论:参附改善了新生大鼠HIBD后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其生存率;可明显下调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神经元Bax蛋白表达及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damage,HIBD)后缺血侧脑组织Survivi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健康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对照组(n=24)及EGB治疗组(n=24)。采用经典的PAce法制成HIBD模型,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Survivin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伤后1、3、7、14d的细胞凋亡数及Survivin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EGB治疗组伤后7、14d的细胞凋亡数明显降低(P〈0.01),且在伤后1、3d的Survivin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EGB可促进抗凋亡因子Survivin的表达而减少HIBD后的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源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内源性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环磷鸟苷(cGMP)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锡原卟啉(SnPP)对其的治疗前景。【方法】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鼠模型和锡原卟啉治疗模型。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新生大鼠HIBD后血一氧化碳血红蛋白(COHb)和GC含量.放免法检测脑cGMP水平。并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HIBD组在2、12、24hGC含量、COHb及cGM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SnPP组COHb含量及cGMP水平明显低于HIBD组(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组织病理改变显示HIBD组呈重度改变,SnPP组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HIBD后GC、CO和cGMP明显增高;而SnPP可抑制CO活性.使CO和cGMP水平下降.减轻脑损伤,表明GC、CO、eGMP系统在缺氧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丙酸睾酮(testosterone propionate.T)预处理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鼠皮质及海马区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表达及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新生3d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n=24);②HIBD组(n==24),③T预处理组(n=24)。T预处理组大鼠于3d龄时给予T预处理。HIBD组和T预处理组大鼠于7d龄时进行HIBD模型制作。于缺氧缺血(HI)后12h,24h,72h,7d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形态及应用Nissl染色法测定神经元数目,间接检测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并于HI后24h,72h,7d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AR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HIBD组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细胞数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T预处理组神经元坏死较HIBD组有所减轻,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缺血侧(左侧)神经细胞排列较整齐、结构较完整,神经元变性、坏死程度均较HIBD组轻,细胞凋亡少见。HI后24h,72h和7d,正常对照组和HIBD组大鼠脑皮质和海马区仅见极少量AR阳性细胞表达,而T预处理组大鼠于HI后24h和72hAR表达水平明显增多(P<0.05)。结论 T预处理可明显增加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和海马区AR的表达水平,减轻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生鼠实验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组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HIB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7d龄SD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并暴露于8%氧气环境2.5h,制作HIBD模型。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动态定量监测大脑皮质、海马区脑组织中MCP—1在HIBD后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为对照组。结果HIBD后6h右侧脑组织MCP-1 mRNA表达至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h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24h~72h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HIBD后MCP-1 mRNA表达显著升高,推测MCP-1参与了缺氧缺血脑组织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0)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57只7天龄新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组(HIBD模型)、rhEP0治疗组。在建立HIBD模型后,rhEPO治疗组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3000IU/kg剂量的rhEPO;HIBD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处置后24h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计检测脑受损局部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实验7天进行短期感觉运动反射评价。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IBD模型组光镜下左侧大脑病理损伤明显;HIBD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加(28.30±4.80VS47.14±6.97,P〈0.05),存活细胞减少(72.42±7.93VS48.33±8.39,P〈0.05);rhEPO治疗组细胞凋亡与HIBD模型组相比减轻(47.14±6.97VS36.88±9.43,P〈0.05),存活细胞增多(48.33±8.39VS60.06±8.32,P〈0.05);HIBD模型组悬吊测试、翻正反射、悬崖逃避反射、趋地反射这四项反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成绩均较差,提示神经功能受损;rhEPO治疗组翻正反射及悬崖逃避反射时间与HIBD模型组相比缩短,(4.59±0.11VS2.84±0.13,10.84±1.26VS8.49±1.03,均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源性给予rhEP0能够减轻HIBD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稳定细胞结构,抑制细胞凋亡,改善短期行为学评价,从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丙酸睾酮预处理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新生3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24),HIBD组(n=24),T预处理组(n=24)。T预处理组大鼠于3日龄时给予T预处理。HIBD组和T预处理组大鼠于7日龄时进行HIBD模型制作。于HI后12、24、72h、7d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形态及应用Nissl染色法测定神经元数目而间接检测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并于HI后24、72h、7d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NGF在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HI后24、72h和7d,正常对照组和HIBD组大鼠脑皮质和海马区仅见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而T预处理组大鼠于HI后24h和72h NGF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正常对照组和HIBD组大鼠海马区偶尔可见NGF免疫阳性细胞表达,T预处理组大鼠海马区于HI后72h出现NGF免疫阳性细胞表达轻微增多,与正常对照组和HIBD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丙酸睾酮预处理可明显见减轻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增加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和海马区NGF表达,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母鼠暴露甲基对硫磷与氯氰菊酯混配农药对仔鼠大脑NMDA受体亚单位N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妊娠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于妊娠第1~15天用甲基对硫磷与氯氰菊酯等毒性混配液进行连续灌胃染毒,剂量分别为1/30 LD50、1/95LD50、1/300 LD50,对照组采用食用油灌胃。在仔鼠出生后7、14、21、28天龄时分别从各组中随机抽取5只,共80只动物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脑皮质内侧、皮质外侧、梨状皮质、中脑黑质网状结构、海马(CA1、CA3、DG区)的NR1受体表达。[结果]在大脑皮质外侧,中、高剂量组21、28天龄仔鼠的NR1受体蛋白表达比对照组降低(P〈0.05)。在中脑高剂量组21天龄仔鼠的NR1受体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在海马CA1区,高剂量组14天龄仔鼠NR1受体的表达低于低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21天龄仔鼠则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1);随着该混配农药剂量水平的升高,NR1受体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具有剂量-效应关系(r=-0.377,P〈0.01)。海马CA3区低剂量组14天龄仔鼠的NR1受体阳性细胞表达数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部位的NR1受体蛋白表达无改变(P〉0.05)。[结论]母鼠甲基对硫磷和氯氰菊酯混配农药暴露可干扰仔鼠脑NR1受体的正常表达过程,使大脑部分区域NR1受体表达下调,延迟受体蛋白的表达高峰。  相似文献   

10.
新生鼠缺氧缺血损伤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损伤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7d龄SD大鼠共80只,分为对照组(40只)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HIBD组)(40只)。HIBD组经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吸入8%O2 1h,建立HIBD模型。对照组仅行假手术,不予颈总动脉结扎和缺氧。两组均于HIBD模型制成后0h,6h,24h,48h和72h分别处死动物(各时间点动物8只),进行脑含水量观察,Western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AQP-4表达。结果HIBD组6h,24h,48h和72h脑组织含水量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IBD组脑组织AQP-4表达在48h内呈下降趋势,72h出现恢复,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QP-4表达下降可能与脑水肿的发生有关,AQP-4可能参与脑内渗透平衡重建。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患者的纤溶、凝血指标变化及干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脑血管病患者正常对照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血栓调节蛋白 (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D -二聚体 (D -dimer)的变化及对急性脑梗死干预治疗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上述患者常规行t-PA、TM、PAI、D -dimer 4项检查 ,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再查这些项目。结果 TM :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而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 )。D -dimer:急性脑梗死、陈旧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急性脑梗死与陈旧性脑梗死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 )。t-PA :急性脑出血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急性脑出血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正常对照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 )。PAI:急性脑梗死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急性脑梗死与正常对照组之外的其他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 各类脑卒中存在着明显的纤溶和凝血异常 ,测定t-PA、TM、PAI、D -dimer对判断卒中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流频谱特点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于生后 2 4小时内对 4 0例HIE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检测 ,并与 2 5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结果 :HIE患儿存在显著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血流速度减慢 ,阻力指数增大 ,严重者舒张期无血流灌注 (即血流频谱呈单峰型 ) ,甚至舒张期逆灌注 ;少数患儿阻力指数降低 ,脑血流过度灌注。上述变化与病情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运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可用于HIE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 ,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剂能阻断凋亡所需的特异蛋白酶 ,与其它神经保护剂相比具有较宽的治疗窗。该文从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剂种类 ,作用机制 ,治疗窗等多个方面来阐述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剂 ,探讨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剂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中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神经节苷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应用HE染色、DNA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组化染色与医学图像分析相结合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GM1干预组海马CA1区在缺氧缺血后6、24、72h、7d病理变化、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①缺氧缺血后生理盐水组海马CA1区病理变化明显,GM1干预组上述变化减轻;②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海马CA1区Bcl-2表达较弱,HI后该区Bcl-2表达仍弱,Bax表达增强,出现凋亡细胞,以3d最明显;GM1干预组Bcl-2表达较盐水组增强,Bax表达较盐水处理组减弱(P<0.01),凋亡细胞减少。[结论]HIBD后Bax蛋白表达增强,细胞凋亡增加。GM1可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使凋亡细胞减少,这可能是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含有 16 5个氨基酸残基的唾液酸糖蛋白分子 ,过去一直认为它主要由肾脏和胎儿肝脏产生 ,是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的主要造血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神经活性 ,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脑组织中广泛表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表达显著增加 ,对缺氧缺血性损伤大脑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利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通过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标记(TUNEL)法检测并比较缺氧缺血状态下用药与否对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谷胱甘肽(还原性)治疗可显著减少海马CA1区凋亡的阳性细胞数.[结论]谷胱甘肽可有效抑制缺氧缺血损伤引起的海马部位神经细胞凋亡,可有效对抗氧化张力在缺氧缺血损伤中引起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陈国慧  王艳 《中国校医》2019,33(11):876
目的 探讨三维旋转脑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EIGS5300大型数字化血管造影机对2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3D DSA采集并进行3D血管重建。结果 检查20例患者获得26例三维血管影像,其中22例图像呈现良好并能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的立体关系,4例出现较多伪影。结论 三维旋转脑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直观、完整的显示脑动脉瘤的解剖关系,对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具有极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亚急性期病情恶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亚急性期出现病情恶化的15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例的病历资料。结果: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形成、脑挫裂伤继发脑水肿和脑梗塞是颅脑损伤患者亚急性期病情恶化的常见原因,占13例(86.17%);11例(75%)在病情恶化后接受手术治疗,预后良好。1例因继发脑室内出血或枕骨大孔疝而死亡。结论:尽管“轻、中”型颅脑损伤亚急性期病情恶化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且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病例因此而致残或死亡,积极处理并尽可能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仍是颅脑损伤临床治疗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应用外源性激活素(activin,ACT)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damage,HIBD)后,其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水平的变化。【方法】将60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HIBD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治疗组-Ⅰ、Ⅱ、Ⅲ(分别给予腹腔注射高、中、低剂量ACT)。缺氧缺血(hypoxic ischemia,HI)后,治疗组即刻腹腔注射ACT,其他各组均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HI结束后不同时间点(0、2、6、24、48h)分批采集标本,检测血清TNF-α、FGF含量的改变,以观察ACT对其水平变化的影响,同时取左侧脑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各治疗组之间两两比较,各时间点血清TNF-α、FGF水平的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TNF-α水平的均值显著低于模型组(0.177±0.037 vs0.210±0.067,F=4.606,P<0.0 1),FGF水平的均值显著高于模型组(0.0 3 0±0.0 0 8 vs0.024±0.005,F=2.801,P<0.05);且二者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光镜下,各治疗组脑组织细胞结构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以上ACT的修复作用均以HI后6 h起最为明显。【结论】外源性ACT具有抑制新生大鼠HIBD后损伤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促进保护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减轻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激活素A(activin A,ACT A)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将80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0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HIBD模型组-1、3、7、10、12、24、48、72 h),每组8只。应用HE染色及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新生大鼠HIBD后不同时间点ACT A的表达。【结果】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HI)1h,首先在左侧扣带皮质区出现ACT A的表达,分别与右侧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50±1.51)个/mm2vs(1.13±0.64)个/mm2,(2.50±1.51)个/mm2vs(1.00±0.76)个/mm2(P均<0.05);ACT A表达峰值出现在HI 10h,左侧额顶皮质、扣带皮质、纹状体、齿状回可见大量阳性细胞,与右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9.75±2.19)个/mm2vs(1.25±0.71)个/mm2,P<0.01],且与对照组同侧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19.75±2.19)个/mm2vs(1.00±0.76)个/mm2,P<0.01]。至HI 72 h左侧额顶皮质区仍可见阳性细胞,与右侧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12.75±3.62)个/mm2vs(1.38±0.74)个/mm2,(12.75±3.62)个/mm2vs(1.00±0.76)个/mm2,P均<0.05)。【结论】HIBD可强烈诱导ACT A的表达增加,提示激活素在新生大鼠HIBD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