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栓性栓塞的发生、诊断及预防。方法分析20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性栓塞的情况及处理后的康复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发生血栓性栓塞后,积极采用改善微循环治疗;其中有10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和其他抗凝治疗,肢体肿胀完全或部分缓解;不能耐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患者,肢体肿胀情况无改善。说明低分子肝素钠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性栓塞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中存在凝血异常很普遍,血栓或血栓前状态有利于癌栓形成和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多数是血栓性栓塞与肿瘤栓塞同时存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栓的预防治疗,对于减少癌栓形成及癌栓栓塞是有利的,可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进行血栓预防。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早在1865年就被Trou—seau所报道,近年来有关恶性肿瘤与血栓的研究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不仅因为血栓形成以及出血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诊治疗和预防(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死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总死亡率的第一位。我国每年的发病人数有1000万,病死人数有100万,致残率也很高。现在人类正面临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形成高凝状态,改变血流变学以及促使血小板激活等多种途径引起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糖尿病合并血栓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诊断是在已经诊断糖尿病的基础上通过血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首先强调血栓预防的重要性,动脉血栓的预防以抗血小板为主,静脉血栓的预防以抗凝为主,而血栓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以及手术取栓治疗等。本文就糖尿病合并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腔静脉滤器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在预防肺栓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4年,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并于治疗前存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37例患者,安放下腔静脉滤器后肺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下腔静脉滤器全部安全置入下腔静脉内,随访1~36个月,滤器无移位,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对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能安全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病人90%以上存在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已为恶性肿瘤病人尤其是全身多发转移癌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研究报道,恶性肿瘤病人中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4%~20%,其中以静脉血栓为主,动脉血栓偶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1]。介入溶栓治疗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方法[2]。我科收治1例多发性转移癌放化疗后出现下肢动脉栓塞病人,经介入治疗及精心护理,并发症基本治愈。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其在诊断血栓栓塞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二聚体(D—dimer)的生成可反映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各种血栓性疾病中D—二聚体的水平均有升高。例如:①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DVT)和肺栓塞(PE);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③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④恶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急性白血病等;⑤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早期预防和诊治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近6年由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1859例肺癌中23例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3例中腺癌20例.肺癌单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47.8%),并发肺栓塞12例(52.2%),其中6例同时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3例(13.0%)血栓栓塞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前,20例(87.0%)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后,其中17例(73.9%)肺癌确诊分布于栓塞前后150天内.23例中有20例血D-二聚体超过500μg/L,9例栓塞发生在化疗后.仅有1例心电图有明显SⅠQⅢTⅢ者表现.结论 血栓栓塞性疾病常并发于肺癌,且以腺癌最多见,如不明原因在既往健康者中发生,应警惕有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肺癌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高凝状态,而化疗可成为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收集我科87例恶性造血系统疾病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及随机选取的87例同期住院无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数据及既往史,对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的WBC、PLT、D-D高与非血栓组,PT、APTT较非血栓组时间延长,AT-Ⅲ低于非血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在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长期留置PICC导管上亦存在差异(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在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饮酒、留置PICC导管时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一组以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者栓子脱落栓塞到某处血管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血栓性疾病与栓塞性疾病两大类。根据其形成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包括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上肢、下肢、门静脉、盆腔等和浅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微血管血栓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导致血栓栓塞的根本原因是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形成血栓。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逐年增高,为在血管事件发生前及早发现,提出了血栓前状态的定义及概念和血栓前诊断的问题。1 血栓前状态的定义血栓前状态(pr…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病程特点,评价PV治疗及其与血栓栓塞、骨髓纤维化、白血病转化等的相关性;探讨影响PV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分析287例PV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参数及治疗情况。根据其血栓栓塞、骨髓纤维化、继发造血及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和死亡情况,探讨影响PV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28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8-360)个月。115例(40.1%)发生血栓栓塞事件208次,其中59例(51.34%)发生2次以上或2个部位以上栓塞。栓塞事件多发生于PV诊断时或诊断前2年内。高龄、既往血栓栓塞病史及疗效不理想是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具备2项以上不良指标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190例骨髓活检患者中36例(18.9%)PV患者发生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发生于发病后80(8—190)个月内,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脾大,烷化剂及羟基脲应用是并发骨髓纤维化的危险因素。2例发生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1例发生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1例发生淋巴瘤。13例死亡,其中9例(69、2%)死于血栓栓塞,2例(15.4%)死于白血病,消化道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各1例。结论PV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较高,骨髓纤维化发生时间较早。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是血栓栓塞及进展为白血病。  相似文献   

12.
单长波  陶文静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404-3406
目的:报告1例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肺血栓栓塞症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均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共同的易患因素,两者可合并存在。结论:对于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如出现腹痛、腹腔内出血情况,应警惕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凝血因子Ⅷ与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性疾病是涉及多系统、多因素、多环节的循环血液中出现异常动脉或静脉栓子而导致血运障碍的综合性疾病。凝血因子Ⅷ是参与Ⅸa对因子Ⅹ激活的辅因子,它在许多疾病及病理状态下增高,其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成为又一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栓塞事件与左房血栓之问的关系。方法:对16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风心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颤患术前详细查询栓塞病史,术中仔细寻找左房血栓。结果:165例患中,15例有栓塞史,其左房血栓检出率为26.7%;150例无栓塞史.其左房血栓检出率为30.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左房内有无血栓与栓塞史之间无明显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凡有栓塞危险因索而无抗凝治疗禁忌证患,无论左房有无血栓,均需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在恶性肿瘤之前、之后或同时发生,VTE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1],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其中恶性肿瘤使PTE发病率增加4倍[2]。在西方和美国,VTE位列循环障碍性疾病的第三位,每年约有30万人因此而失去生命,据估计死亡患者中约20%合并肿瘤,并且合并VTE的肿瘤患者的死亡率是不合并VTE肿瘤患者的3倍以上[3-5]。  相似文献   

16.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机体容易发生血栓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即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状态。易栓症本身并非疾病,多数有易栓倾向者并不发生血栓。而其如发生血栓,则临床可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血栓症状,虽可累及动脉和静脉,但主要临床表现仍为静脉血栓栓塞。血栓形成是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血栓性疾病是恶性肿瘤(malignanttumor,MT)的常见并发症,如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PTE是由来自右心或静脉系统的血栓阻塞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而引发肺循环以及呼吸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临床综合征。MT合并PE使疾病复杂化,不仅加大了治疗难度,还增加了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1865年Trousseau等就观察到恶性肿瘤患者有易发生血液凝固的倾向;1878年Biuroth发现在血栓中存在恶性肿瘤细胞,从而认为血栓与恶性肿瘤转移有关.在尸检时一半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见到血栓栓塞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老年肿瘤患者。老年人往往有高血粘、高血压等,活动量也比中青年少,更易形成血栓。加之化疗后瘤体坏死,痢栓脱落,也易引起栓塞性疾病。因此,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在不同肿瘤中的发生率可达4%-20%,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可减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是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因而及时发现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预测因子的变化,有利于评估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早期预防。本文着重探讨与恶性肿瘤相关血栓栓塞症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较为明确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1+2、促凝因子FVI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