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黄疸)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伦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  相似文献   

2.
民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相传东汉时,有一位姓刘的老翁,常年卧床不起,面目深黄,请求当时神医华佗诊治。华佗见老翁患的是"黄疸病",告诉他要治好此病,不能心急,要有一段时间。刘老翁患此病正逢饥荒之年,户户缺粮少食。只好叫孙女到田野、山坡挖些野菜和采些野果来充饥度日。哪知老翁吃了半个月的野菜,"面黄"竟  相似文献   

3.
杏林亭     
相传,东汉末年,华佗给一位妇人治病。华佗见她骨瘦如柴,脸似黄纸、两眼杏黄,认定她得了“黄痨病”,便对她说:“你这病一时治不好,先回去吧。”一年后,华佗见她病已好,身体很胖,脸泛红晕,便问她是谁治好的。妇人说:“没找人治过。”又问:“吃过什么药吗?”妇人答:“没有。”华佗惊奇,心想:“这病人没有吃药,病怎么会好呢?”于是又问她:“你平时除了吃饭菜之外,还吃了些什么?”妇人答:“只到山上采些野蒿头当饭吃。”“吃了多长时间?”“一个多月。”于是,华佗请她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通报》2010,9(4):13-13
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  相似文献   

5.
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为,从《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解”中对茵陈的形态描述、生长过程、功效特点,以及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的本意分析,所言茵陈都应是青蒿。1茵陈与青蒿不是一物茵陈与青蒿不是同一种植物,这是近年来大家所一致认可的。但因俗语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正菌陈在古代叫做"因陈",意思是"因旧苗而生"。"因"是承袭的意思,它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那一类,因为根还潜伏在地下,第二年旧根又会发出新芽,所以叫做因陈。茵陈是常用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茵陈祛湿退黄,还要从一段故事说起。以前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给他看病。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表示无能为力,他告诉病人:眼下还没有找到  相似文献   

8.
阅贵刊1985年2期百家园“镇肝熄风汤中之茵陈当为青蒿”一文,一些中医教科书亦持这种观点,对此笔者从植物学和药物品种考证的角度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首先张锡纯本人在“茵陈解”中说:“菌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  相似文献   

9.
春来蒸菜香     
老家有句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意思是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正是吃茵陈的好时节。待到四月,白蒿已老,失去了它本来的营养价值,就成了蒿草。白蒿的吃法虽多,但家乡最常用的是把白蒿拌面蒸熟后食用,谓之蒸菜。再配以香葱、蒜瓣、红辣椒丝爆炒,或佐以辣椒油、蒜汁等凉拌,那清新自然的味道真让人百吃不厌。做蒸菜是有讲究的,  相似文献   

10.
青蒿虽药用、食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也已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典籍中,青蒿却有不同的名称,为了还原青蒿的药用、食用历史,对青蒿的记载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其药用、食用历史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为合理利用青蒿资源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1.
每年开春时节,我就跟着母亲到田野里踏青、挖野菜,记得母亲挖的最多的就是茵陈了。母亲边挖边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相似文献   

12.
1.蒿、青蒿《病方》191行:“弱(溺)口沦者方,……先取鹊棠下蒿。”248~251行:“[牝]痔,以煮青蒿大把二,……青蒿者,荆名曰[萩]。”《病方》89页注⑥云:“青蒿,见《神农本草经》。《尔雅·释草》:‘萧,萩。’郭璞注‘即蒿。’这里是说荆楚地方称青蒿为萩。”笔者对此注持有不同的看法。按萩蒿是蒿的一种,但不是青蒿。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下释草:“萧,簌。即蒿。按《尔雅》有二萧:许君所谓艾蒿乃是藾萧;陆所云萩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数十茎即此。……今萩蒿叶白似艾而多歧,茎尤高大如  相似文献   

13.
青蒿是一种常用中药。据 199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并记载秋季花盛开时采割 ,除去老茎 ,阴干后使用。但文中并未见有青蒿鲜用记载。笔者曾用鲜青蒿治疗小儿高烧 ,屡见奇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李文杰 (12岁 )自去年 7月以后 ,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几乎每月发病一次 ,每次高烧达 40℃左右。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 ,效果不明显。后改用鲜青蒿治疗 ,服药 2次 ,即获奇效。2 治疗方法 采集鲜青蒿地上部分 ,除去茎枝 ,专取鲜叶 ,每次 15 g,用沸水浸泡 2 0 mi…  相似文献   

14.
茵陈作为利胆退黄的要药 ,为临床所常用。药材的有效成分是其药物作用的基础。那么 ,茵陈何时采收有效成分含量最大 ?其相关的药理作用又如何 ?俗谚说 :“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六月当柴烧。”意即茵陈以幼苗入药。笔者根据有关资料 ,就茵陈有效成份与采收时节的选择 ,作如下探讨。1 药材来源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s Thunb.)的干燥幼苗。为多年生草本 ,花期 9~ 10月 ,果期 11~ 12月。传统采收季节为春季 [1 ,2 ]。2 有效成分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 (scoparone) ,即 6 ,7-二甲氧基香豆精 (6 ,7- Dim ethoxy…  相似文献   

15.
青蒿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草纲目》关于青蒿开“细黄花,大如麻子”等形态特征,以及味苦、截疟的性味功能,考证青蒿应为Artemisia annua L.。19世纪后半叶,日本学者把《本草纲目》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因为这种植物的头状花序大如黄豆,味不苦,治不了疟疾,与真实的青蒿特征不符,而且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著述的湖北蕲春,没有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分布,其它地方亦呈星散分布,不常见,资源量少,极少见到商品,即使偶见,也只不过是混淆或误用。《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中最早记载青蒿,距今2千余年;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也有1700多年,参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名称的保留、选用和废弃方面的“优先律”基本规则,青蒿的正确拉丁名只能是Ariemisia annua,没有理由继续把青蒿与Artemisia apiacea错误地联系在一起。《本草纲目》新增的黄花蒿属于Ariemisia annua,晚出异名,赵燏黄等本草学家的见解是正确的,应予采纳。  相似文献   

16.
中药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为青蒿素,但青蒿幼株无抗疟作用。经研究青蒿幼株含大量青蒿酸而乏青蒿素,推测青蒿素等倍半萜类化各物系由青蒿酸转化而来。为合理利用青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食疗与食医     
说到“食疗”,翻开医史比比皆是,这里先列三个医案: 1.仓公(淳于意)为齐国淳于司马治病。淳于司马因食马肝太饱,又急忙行走,随即泄数十次,仓公诊断为“迥(音洞,通“透”)风”。让病人服“火齐米汁”,连服七、八天就痊愈了(事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华佗在路上,遇到一位愚咽喉阻塞不能吞食的病人,便叫他服用卖饼家作调味汁的蒜泥黄齑菜水。病人照办之后,立即吐出寄生虫,病就好了(事见《三国志·华佗  相似文献   

18.
华佗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外科医生。有一天,华佗接诊了一位忠烂肠痧的病人,由于病情严重,华佗不得不立即给病人做手术,这一忙就是好几个时辰。手术做好后,华佗感到筋疲力尽。于是,他便喝了几杯酒以解除疲乏。谁知却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华佗的家人见此情况,害怕他出事,便针刺人中、百会、足三里等穴,可是,华佗没有任何反应,完全失去了知觉。家人又摸他的脉,发现跳动正常,这时才确信他只是醉了而己。  相似文献   

19.
青蒿为传统的清虚热要药,因其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的唯一天然产物来源而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除青蒿素外,青蒿还包含倍半萜、黄酮、香豆素、挥发油和多糖等其他化学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哮喘、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有些成分除自身具有药理活性外,还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在体内吸收和代谢等环节协同增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基于此,该文系统整理了青蒿有关的现代研究文献,归纳总结了青蒿的化学成分生物合成、体内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等内容,以期全面了解青蒿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我国青蒿资源的充分开发及临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的铜胁迫对青蒿生长及青蒿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璇  韩小丽  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553-1557
目的:考察土壤铜污染对青蒿生长及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土壤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NO3)2.3H2O,设置土壤中铜浓度为100,300,600 mg.kg-1后播种青蒿种子,观察青蒿在不同浓度Cu土壤中的生长情况,并在80,140 d记录青蒿生长的各项生理指标及在140 d收获时青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和结论:在青蒿生长的幼苗期,铜处理组青蒿比空白组长势都较差;青蒿播种80 d后,低浓度铜污染(100 mg.kg-1)对青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刺激其生长,较高浓度(300 mg.kg-1)和高浓度组(600 mg.kg-1)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140 d收获时,铜处理组青蒿长势较好且生物量较对照组高,初步推断可能与青蒿本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关;铜处理组明显抑制了青蒿根部的生长;铜主要蓄积在青蒿的根部,根是铜毒害的主要器官;铜低浓度组青蒿素含量比对照组稍高,随着铜浓度的增大,青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综合考虑青蒿生长期导致的变化,分析原因是过量的铜本身抑制青蒿素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