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汉人体经脉漆雕”丰富了医学文物的内容,为早期经脉学说提供了物证,是四川汉代医学的代表性器物3方面讨论了“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一件人体经脉模型,在医学史和针灸学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出土墓葬特征,出土漆雕反映的经脉学说的内容和历史文献等3方面的考察,对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出土的人体经脉漆雕的制作年代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该文物制作年代不晚于西汉中期,早于北宋针灸铜人1000多年,是现今出现的世界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物文献中对十二经脉循行方向记载大有不同,然而后世多宗《灵枢·经脉》所论。马王堆帛书、绵阳双包山漆人和成都老官山经脉漆人等针灸文献文物的出土为古代经脉循行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依据,本文拟通过西汉的经脉漆人、马王堆帛书、《灵枢》及《难经》中经脉循行的对比管窥古代经脉循行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先后承担五项科研课题,并参加一些大型论著的编撰。其中,参加编撰的《四川省医药卫生志》获该省1992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集体成果);“四川医史文物与遗迹的考察研究”获1995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研究”(与学校针推学院、绵阳博物馆合作)获1998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参加《中国医学通史》和《四川中医药史话》(已出版)的编著。所承担的“医学文物研究”课题,已发表论文10篇,学术交流论文3篇,形成了在四川地方医史和医学文物研究方…  相似文献   

5.
我们曾探讨过秦汉中医理论框架的形成问题[1] ,它贯穿于从殷商至两汉医家和学者们探讨人体调节理论的全过程。在探讨人体调节理论的全过程中 ,人体经脉调节论又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我国的经脉调节论起源于殷商 ,它是建立在人们对心脏的解剖及认识到心脏底部四条大经脉对全身起调节作用基础之上的 ,至两汉十二经脉理论的形成历经一千余年 ,为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罕见。1 我国的经脉调节论起源于殷商从甲骨文心字分析 :殷商时期 ,人们对自身最为关注的部位是心脏 ,这成为迫切要求造出一个心字的动力 ,从而促使造字者们先后用了 2 0 0余年的时间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内经《灵枢·经脉》篇原文的复习,认为“其直者”主要指十二经脉的有穴通路,且多与脏腑直接发生联系。“其支者”主要是沟通首尾经的经脉部分,分布于“其直者”分布不到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系统梳理和考察经络理论的学术轨迹,并进行断代,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理论起源、多元发展、重构统论、矛盾冲突、反思回归。其中关键性事件和观点有:经过先秦时期的酝酿,西汉初年淳于意提出经脉概念;《内经》时代经络理论呈现了多元化发展;《圣济总录》以“经脉统论”重构经络学术框架并影响至今;西学东渐后,学术界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陷入了冲突和困惑之中;承淡安先生等在反思中重塑经络理论价值,并回归传统学术轨迹。经络理论的断代研究,清晰呈现了经络理论内涵的演变轨迹和过程,可为当代经络理论的诠释与应用、形态基础的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论经脉学说起源的必备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类科学知识的诞生,都有其自身的根由与发展规律。古代医家在寻找人体调节理论的同时,逐渐积累起了人体解剖、生理及临床医学的知识;并认识到了经脉主病的道理。当历史发展至秦汉时期,其基本条件都已成熟,经脉理论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经脉病候考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早见于《阴阳十一脉灸经》经脉病候中的“是动”病本为脉诊病候。《素问·厥论》所载两种脉厥病候也是不同医家对相应脉诊病候的总结。“所生”病则是古人对经脉体表循行部位病变及其相关内脏病症的归纳,随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及其属络脏腑关系的改变,“所生”病也发生相应的变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根据陈太羲教授(陈太羲先生为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著有《十二经解剖图谱》、《人形解剖学图稿》等)之理论“经脉是血管神经束的组合体”,再扩展而得到“淋巴系统亦属经脉实质的组成之一”本文不赘于论述“血管神经束”学设,以下讨论淋巴系统与经脉的关联。一、就大体解剖而言 (一)由于淋巴结与较大淋巴管主要是沿着血管(尤其  相似文献   

11.
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研究及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年代最早的一部医学宝典,书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经络,认为:“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可见,经络对人体生命功能调节的重要性。该书以针灸刺激经穴作为治  相似文献   

12.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存在复杂的经脉系统,将全身上下内外,沟成网络,相互灌通,生态信息,循环其中。无论哪个器官或系统出现疾病,均会影响全身健康,舌面手足概无例外。一处有病,可以影响全身健康;身体其他部位有病,也会反映到舌面手足,呈现异常现象:据此,我们可以诊察疾病和健康。兹作简要介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络的实质及其物质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研究高潮至今久盛不衰,各种相关假说层出不穷,未能圆满解释经络。经络可能是一个人体已知组织结构具有未知功能的体系,该体系与脉管系统和脉管外组织液均有必不可分的关系,并受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调控支配。经络的实质可能是“人体定向水环境调控体系”,以连续的人体水环境为基础,特别是循环低流阻通道(十四经脉)为主干道,以神经系统为主导,以血流系统为源头,以穴位为枢纽,来反映人体与环境、人的整体与局部协调统一的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经脉、络脉、血脉有何区别,临床在诊脉的过程中,诊的是经脉还是血脉,这些问题一直有所争议,本文对三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其与脉诊的关系浅谈自己的拙见。1经脉、络脉、血脉的区别1.1经脉与络脉《内经》中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深浅。《灵枢·经脉》中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络脉与经脉的区别在于"可见"与"不可见",即深浅。用肉眼  相似文献   

15.
古代经脉医学运用被称为“脉”的循行性感觉来诊断与治疗疾病,惜在两汉时期失传.对此,正史有记载;出土《脉书》与“脉人”有证据;循行性感觉的再发现与现代研究及循脉诊断、循脉治疗的成功有事实.血脉论者对此均有质疑.颇需荟萃经脉论者的大量研究成果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6.
从祖国医学文献记录来看,人体经脉中气血的流注次序均起于肺经而终于肝经。其顺序为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然后复由肺起。如此周流不止,运行不休,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关于经脉的这种流注次序,历来众说纷云,不少学者从医学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做了大量的理论阐述,但均未能触及  相似文献   

17.
论理人形述要陈太羲(香港中华医学院人形学研究所)关键词人形,内经,脏腑,经脉,腧穴,气液“论理人形”,见二千二百年前中国医籍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谷、属骨,皆有所起;部分道从,各有条...  相似文献   

18.
李时珍对人体生命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我国古代道家、医家比较中 ,探讨李时珍对人体生命的认识 ,认为李时珍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经脉为“内景隧道”、命门在“两肾之间”、“命门为体 ,三焦为用”等富有原创性学说 ,这些学说的提出均在同时代医家之前。此外李时珍还提出“脾乃元气之母”观点 ,虽非首创 ,却也是对前人的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脉辨证论治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其脉可深入体腔内,连属于五脏六腑,也可浅出体表、肌肉,联络于筋骨、皮毛,以濡养于周身.如<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也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正常情况下经脉起到沟通内外、转输气血的作用.经脉气血运行失常,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在治疗疾病时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脉、运行气血,又是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正> 《内经》在病证辨治中,体现了颇具特色的辨脏腑经脉论治与辨病施治的原则,对其整理研究,于临床治病很有参考意义。一、辨脏腑经脉论治分辨疾病所属的脏腑经脉,而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治之,这是辨脏腑经脉论治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