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 探讨miR-22-3p对蓝光暴露下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36只清洁级SD大鼠, 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蓝光暴露组,每组6只。对照组采用正常的12 h明暗循环饲养;蓝光暴露组大鼠先进行暗适应24 h,随后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将大鼠暴露在蓝光(光照强度1500 lux)下2 h;另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蓝光暴露组、AAV-miR22组、AAV-miR22&PTEN组,每组6只。对照组采用正常的12 h明暗循环饲养,其余3组均接受蓝光暴露处理,AAV-miR22组注射1 μL含 2.5×109 vg(基因组拷贝数)的AAV-7m8-miR-22-3p,AAV-miR22&PTEN组注射1 μL含2.5×109 vg的AAV-7m8-miR-22-3p&PTEN,对照组与蓝光暴露组向大鼠玻璃体内注射1 μL生理盐水,注射结束使用氧氟沙星眼膏预防感染。取大鼠眼球组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检测神经节细胞层(GCL)、GCL至外核层 (ONL)的厚度,其中包含有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外丛状层(OPL);采用Ne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标记RGC,计数视网膜上NeuN标记的阳性细胞数;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盒转染阴性对照、miR-22-3p mimic、miR-22-3p inhibitor至RGC-5细胞,转染48 h后测定miR-22-3p表达量,转染成功即可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TE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2-3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TEN、p-Akt、Akt与Nrf2蛋白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酶标仪上测定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HE染色结果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萎缩,视网膜GCL、GCL至ONL厚度变薄(P<0.05)。另外,Ne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RGC数减少(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miR-22-3p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和p-Akt/Akt蛋白表达比值均降低(均为P<0.05);miR-22-3p能够负向调控PTEN蛋白在RGC内的表达水平(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2-3p能够缓解蓝光诱导的大鼠视网膜萎缩,并且能够提高大鼠视网膜GCL、GCL至ONL厚度。Ne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证实:过表达miR-22-3p能够通过靶向抑制PTEN表达提高蓝光暴露大鼠视网膜上RGC数。TUNEL实验结果证实:miR-22-3p能够通过抑制PTEN表达缓解蓝光诱导的大鼠视网膜RGC凋亡。结论 miR-22-3p能够通过靶向抑制PTEN的表达,激活PI3K/Akt/Nrf2通路,缓解蓝光诱导的大鼠RGC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光量子数蓝光长时间间断照射对豚鼠屈光发育及视网膜损伤作用.方法 将56只普通级英国短毛三色健康雄性豚鼠分成7组:白光组(8只),实验组(48只).白光组应用光量子数为3.0 μmol·m-2·s-1的白色光间断照射;实验组应用不同光量子数的蓝光间断照射,分为蓝光A、B、C、D、E、F6组(每组8只),分别接受3.0 μmol·m-2·s-1、4.5μmol·m-2·s-1、6.0 μmol·m-2·s-1、7.5 μmol·m-2·s-1、9.0 μmol· m-2·s-1、12.0 μmol·m-2·s-1的光量子数照射.每2周对豚鼠屈光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进行一次检测.并在光照20周后,对豚鼠视网膜及巩膜组织进行HE染色及TUNEL细胞凋亡检测,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 实验前各组屈光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光照20周后,白光组和蓝光A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光组屈光度随着实验的进行趋向于近视方向发展,变化幅度为(-1.84±0.35)D,蓝光A组趋向于远视方向发展,变化幅度为(1.17±0.47)D;不同光量子数照射下的蓝光各组中,蓝光B组屈光度变化幅度最大,为(1.52±0.63)D,与其他蓝光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光照20周后,各组豚鼠眼轴及玻璃体腔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光照20周后,白光组和蓝光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光组变化幅度为(1.24±0.13)mm,蓝光A组变化幅度为(1.10±0.05)mm;不同光量子数照射下的蓝光各组中,蓝光B组眼轴长度变化幅度最小,为(1.05±0.06) mm,但与其他蓝光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光照20周后,白光组视网膜各层清晰,局部可见皱缩,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紧密,局部可见细小间隙;蓝光A组和蓝光F组与白光组的改变差异不明显.结论 蓝光长时间间断照射可以抑制豚鼠近视形成,光量子数为4.5 μmol·m-2·s-1时抑制作用最强;不同光量子数的蓝光长时间间断照射均会对视网膜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K2抑制剂PF-3644022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激光光凝建立BRVO模型大鼠,将BRV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按1 mg·kg-1、5 mg·kg-1、10 mg·kg-1给予2 mL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活的蛋白激酶2(MK2)抑制剂PF-3644022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2 m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灌胃,共治疗21 d。分别在治疗后1 d、7 d和14 d进行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K2、p-MK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眼底照相、FFA和OCT检查结果均显示,MK2抑制剂PF-3644022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减轻BRVO模型大鼠视网膜水肿、血管排列紊乱和收缩、视盘陷凹消失等病理现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1 d,与模型组(1.00±0.05)相比,低剂量组(0.75±0.04)、中剂量组(0.52±0.03)和高剂量组(0.43±0.02)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α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均为P<0.05);治疗后21 d,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α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治疗后1 d和21 d,与模型组(1.00±0.05、1.00±0.06)相比,低剂量组(0.51±0.03、0.47±0.02)、中剂量组(0.26±0.01、0.23±0.01)和高剂量组(0.22±0.01、0.21±0.01)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K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均为P<0.05)。结论 MK2抑制剂PF-3644022通过减轻视网膜水肿、调节VEGF-α蛋白的表达、抑制MK2活性等作用对BRVO动物模型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AS-IV)对蓝光诱导损伤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传代后的ARPE-19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在暗环境中培养细胞,不采用蓝光照射;光照组:采用辐射强度为(4.0±0.5) mW·cm-2的蓝光照射细胞4 h;光照+AS-IV组:采用相同辐射强度的蓝光照射4 h +50 mg·L-1 AS-IV培养细胞24 h;光照+AS-IV+siNC组:将细胞转染对照siRNA后,采用相同辐射强度蓝光照射4 h +50 mg·L-1 AS-IV培养细胞24 h;光照+AS-IV+siPINK1组:将细胞转染siPINK1后,采用相同辐射强度蓝光照射4 h +50 mg·L-1 AS-IV培养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JC-1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DHE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 当连续蓝光照射4 h以上,ARPE-19细胞存活率均低于80%,故选择照射时间为4 h进行后续实验。光照+AS-IV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光照组[(93.85±1.79)%、(79.24±3.25)%,t=11.141、P<0.001]。光照+AS-IV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光照组[(11.03±1.65)%、(27.85±3.44)%,t=12.472、P<0.001]。光照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高于空白组(绿/红色荧光强度比值分别为1.72±0.25、0.58±0.07,t=12.418、P<0.001),但是光照+AS-IV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绿/红色荧光强度比值为0.81±0.10)则低于光照组(t=9.559、P<0.001)。光照+AS-IV组细胞ROS含量少于光照组(t=6.341、P<0.001)。蓝光照射4 h后,光照+AS-IV组ARPE-19细胞PINK1蛋白(1.18±0.14,t=9.035、P<0.001)和Parkin蛋白(0.77±0.09,t=8.106、P<0.001)相对表达量则明显高于光照组。与光照组相比,光照+AS-IV组ARPE-19细胞的细胞质细胞色素C(Cyt C)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至0.67±0.08(t=17.059、P<0.001),线粒体Cyt C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至0.16±0.03(t=5.491、P<0.001),总蛋白中LC3B-II/I蛋白表达比值升高至3.44±0.27(t=34.047、P<0.001)。与光照+AS-IV组相比,光照+AS-IV+siNC组ARPE-19细胞的细胞质和线粒体Cyt C蛋白相对表达量(0.70±0.09、0.15±0.03)、总蛋白中LC3B-II/I蛋白表达比值(3.26±0.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光照+AS-IV+siPINK1组ARPE-19细胞的细胞质Cyt C蛋白相对表达量(1.20±0.15)较光照+AS-IV+siNC组升高(t=8.085、P<0.001),线粒体Cyt C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至0.02±0.01(t=11.628、P<0.001),总蛋白中LC3B-II/I蛋白表达比值则降低至0.85±0.13(t=19.224、P<0.001)。结论 AS-IV对蓝光诱导损伤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抑制细胞产生大量ROS,缓解细胞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维持细胞活力和自噬过程,其机制可能与AS-IV上调细胞PINK1/Park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柴胡皂苷D(SSD)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DR组、低剂量SSD组和高剂量SSD组,每组各10只。DR组、低剂量SSD组和高剂量SSD组通过高脂高糖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对糖尿病大鼠持续喂养高脂高糖饮食12周构建DR大鼠模型,其中低剂量SSD组、高剂量SSD组大鼠在持续高脂高糖喂养期间分别给予口服1 mg·kg-1·d-1和5 mg·kg-1·d-1 SSD。Con组大鼠全程采用标准饲料喂养,且不给予STZ注射。在喂养方案结束时,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染色评估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程度;ELISA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中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5(Claudin-5)、闭锁小带蛋白1(ZO-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DR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增加,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中无细胞毛细血管(AC)和周细胞丢失(PL)的相对比例均增加,视网膜组织中TNF-α、IL-6、IL-1β、VEGF-α、GFAP和VCAM-1的表达水平均升高,而Occludin、Claudin-5和ZO-1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DR组比较,低剂量SSD组、高剂量SSD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均降低,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中AC和PL的相对比例均降低,视网膜组织中TNF-α、IL-6、IL-1β、VEGF-α、GFAP和VCAM-1的表达水平均降低,而Occludin、Claudin-5和ZO-1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其中,高剂量SSD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低剂量SSD组大鼠变化更明显(均为P<0.05)。结论 SSD可能通过减轻视网膜微血管渗透性和炎症反应而发挥对DR大鼠视网膜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对大鼠视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3周龄清洁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单眼剥夺组(MD组)和单眼剥夺+HF-rTMS组(MD+HF-rTMS组),每组10只大鼠。NC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MD组和MD+HF-rTMS组大鼠缝合右眼眼睑3周建立弱视模型;MD+HF-rTMS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给予HF-rTMS刺激2周。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造模后和HF-rTMS刺激2周后各组大鼠P100波振幅。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皮层BDNF蛋白和BDNF mRNA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皮层BDNF蛋白和mRNA阳性染色情况,采用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建模后,MD组和MD+HF-rTMS组大鼠与NC组相比,P100波振幅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HF-rTMS刺激2周后,MD+HF-rTMS组和MD组大鼠相比, P100波振幅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HF-rTMS组大鼠P100波振幅仍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F-rTMS刺激2周后,MD+HF-rTMS组大鼠视皮层BDNF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4±0.03,高于MD组(0.61±0.02),但仍低于NC组(1.0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 HF-rTMS刺激2周后,MD+HF-rTMS组大鼠视皮层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2±0.02,高于MD组(0.44±0.01),但仍低于NC组(1.0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染色结果显示:HF-rTMS刺激2周后,MD+HF-rTMS组BDNF蛋白和mRNA染色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及阳性细胞数均高于MD组,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HF-rTMS刺激2周后,MD+HF-rTMS组凋亡染色阳性神经细胞数低于MD组,高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 HF-rTMS可通过提高BDNF的表达,激活下游抗凋亡通路,进而减少视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最终参与神经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microRNA-26a-5p (miR-26a)/PTEN在早期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神经变性(DRN)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6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实验组小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miR-26a组,miR-26a组小鼠玻璃体内注射miR-26a mimic上调视网膜组织中miR-26a的表达。玻璃体内注射2周后所有小鼠用100 g·L-1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并处死,立即摘除眼球。HE染色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半定量检测并定位PTEN、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小鼠视网膜各层的表达,qRT-PCR测量各组小鼠视网膜中miR-26a、PTEN和GFAP的mRNA表达。结果 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对照组变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数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视网膜组织中miR-26a mRNA表达下降(P<0.05),GFAP及PTEN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小鼠均明显升高(均为 P<0.05)。与糖尿病组小鼠相比,miR-26a组小鼠视网膜全层厚度明显增厚(均为 P<0.05),RGC丢失减少,视网膜组织中miR-26a mRNA表达升高,而GFAP及PTEN的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结论 miR-26a可能通过下调视网膜组织中PTEN的表达减轻糖尿病小鼠的DRN。  相似文献   

8.
于洋  刘学政 《眼科新进展》2021,(10):905-909
目的 探讨GPR120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按55 mg·kg-1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诱导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糖尿病组、鱼油预处理组(鱼油1 g·kg-1每天1次灌胃;鱼油的主要成分为omega-3,omega-3为GPR120通路激活剂)、安慰剂组(玉米油1 g·kg-1每天1次灌胃),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每天1次灌胃等剂量PBS缓冲液)。12周后,气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HE染色检测RGC密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GPR120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GPR120、核因子-κB(NF-κB)、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DHA、EPA含量均明显减少(均为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鱼油预处理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DHA、EPA含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GPR120主要分布于RGC层。对照组大鼠RGC密度为(437.06±4.72)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5.65±0.89)%、(12.42±0.58)%、(13.76±0.08)%;糖尿病组大鼠RGC密度为 (329.75±3.51)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 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14±0.46)%、(38.94±0.45)%、(25.14±0.45)%;鱼油预处理组大鼠RGC密度为(412.44±3.62)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59±0.77)%、(18.11±0.58)%、(20.14±0.6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RGC密度、GPR12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与糖尿病组相比,鱼油预处理组大鼠视网膜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RGC密度、GPR12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糖尿病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GPR120激活对糖尿病大鼠RGC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静 《眼科新进展》2021,(12):1122-1126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酮(GEN)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30只健康SPF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I/R+GEN组,每组各10只。I/R组和I/R+GEN组大鼠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眼压法制备视网膜I/R损伤大鼠模型,I/R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I/R+GEN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GEN (40 mL·kg-1·d-1);假手术组大鼠行相应假手术后每天予以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连续7 d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大鼠,取眼部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的形态以及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和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免疫荧光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存活率;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反映视网膜氧化应激状态;Western blot分析三组大鼠视网膜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 I/R组、I/R+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总厚度分别为(114.37±7.32)μm、(155.31±6.83)μm和(178.98±13.65)μm(t=14.284,P<0.01),I/R组低于假手术组和I/R+G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18.95±5.06)μm、(17.62±4.69)μm和(19.03±4.74)μm,I/R+GEN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20.69±8.13)μm、(25.74±6.78)μm和(26.71±7.85)μm,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11.73±3.15)μm、(11.97±3.56)μm和(12.59±3.24)μm(均为P<0.05),I/R组与假手术组和I/R+GEN组三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I/R+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RGC相对存活率分别为(26.87±3.12)%、(73.46±7.80)% 和(100.00±5.64)%(t=16.825,P<0.01),I/R组RGC相对存活率低于假手术组和I/R+G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I/R+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CAT、MDA、SOD含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与I/R+GEN组和假手术组三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三组大鼠视网膜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GEN可通过提高视网膜细胞抗炎和抗氧化能力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起到对大鼠视网膜I/R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蓝光照射对C57BL/6J小鼠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探讨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模型。方法采用投币法将20只8周龄清洁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蓝光照射组。蓝光照射组小鼠暗适应24 h后暴露于10000 lx蓝光下5 d,正常对照组小鼠按12 h/12 h正常光照/黑暗的周期饲养于正常光照环境5 d。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活体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功能变化。于光照结束后24 h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制备眼球壁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小鼠视网膜中视紫红质(Rho)、紧密连接蛋白(ZO-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蓝光照射组小鼠视网膜上部和下部距视盘200、400、600、800和1000μm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蓝光照射组小鼠暗适应和明适应b波振幅分别为(305.50±41.52)μV和(119.50±6.67)μV,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15.50±28.77)μV和(139.75±8.26)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RPE细胞呈正六边形,视网膜各层形态规则,Rho、ZO-1和β-catenin荧光较强;蓝光照射组小鼠RPE细胞形态不规则,ZO-1染色减弱或消失,β-catenin染色和Rho蛋白荧光强度减弱。结论蓝光照射小鼠视网膜变薄,视网膜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视的发病机制是眼科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发现,由神经视网膜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近视的发病,RPE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受光照射的影响,而RPE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A)值是不一样的。目的研究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对人胚RPE细胞增生及其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V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从细胞水平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近视的发病机制。方法第4~5代人胚RPE细胞置于白光、波长为775nm的红光及波长为480nm的蓝光下照射和培养48h,MTT比色法检测各组人RPE细胞的增生情况,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传代细胞的超微结构。分别于光照射后12、24、48、72h收集培养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培养基中HGF、bFGF和TGF—β的质量浓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波长光照射24h后RPE细胞中HGF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蓝光、红光、白光照射对体外培养RPE细胞的影响。结果蓝光组、红光组、白光组和对照组RPE细胞的A490值分别为0.0218±0.0014、0.0353±0.0025、0.0371±0.0024和0.0445-0.0046。4个组中RPE细胞的增生速度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79,P〈0.05),蓝光组和红光组A490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3、t=2.024,P〈0.05)。ELISA结果显示人胚RPE细胞可以分泌HGF、bFGF和TGF-β,在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后,不同时间点HGF、bFGF和TGF—β的分泌量不同,随着时间的变化,4个组HGF、TGF—β的质量浓度均逐渐升高,二者在72h和48h均高于12h(P〈0.05),红光组与蓝光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波长组bFGF的质量浓度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在RPE细胞中的表达均逐渐降低,72h与12h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不同波长光照射后RPE细胞中HGFmRNA的表达水平不同,蓝光下培养的RPE细胞HGFmRNA表达量最少,白光组、红光组和蓝光组HGFmRNA的表达量(A4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红光组、白光组人胚RPE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超微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蓝光组RPE细胞核染色质稀疏变淡,细胞器减少,细胞界膜不清或消失。结论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可影响人RPE细胞的增生及其分泌HGF、bFGF和TGF—β的功能,提示近视的形成可能与不同波长的光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介导的焦亡途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DR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葡萄籽原花青素组、VX-765组、葡萄籽原花青素+VX-765组(每组各12只),另取12只大鼠为对照组,药物干预14 d,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焦亡情况;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白细胞介素(IL)-1β与IL-18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NLRP3/Caspase-1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明显变薄,结构疏松,细胞结构层次紊乱、排列不规则,RGC变少、稀疏,呈现严重病理损伤变化,RGC焦亡率,ROS与MDA水平,AGEs、IL-1β、IL-18水平,NLRP3与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SOD与CAT水平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葡萄籽原花青素组、VX-765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结构得到恢复,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减轻,RGC焦亡率,ROS与MDA水平,AGEs、IL-1β与IL-18水平,NLRP3与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SOD与CAT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与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及VX-765组分别相比,葡萄籽原花青素+VX-765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损伤进一步减轻,形态结构几乎恢复正常,RGC焦亡率,ROS与MDA水平,AGEs、IL-1β与IL-18水平,NLRP3与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SOD与CAT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结论 葡萄籽原花青素可以抑制炎症发生发展,增强DR大鼠抗氧化活性,减轻过氧化反应,缓解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损伤,减少RGC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X受体激动剂TO901317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方法 取24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O901317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TO901317组大鼠在禁食24 h后测量空腹血糖浓度,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1,1周后采尾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浓度。此后每月检测空腹血糖浓度1次,以空腹血糖浓度持续24周高于16.7 mmol·L-1作为造模成功的标准; TO901317组大鼠在第25周时一次性双眼玻璃体内注射5 μL TO901317(3.125 g·L-1),正常组、模型组大鼠此阶段不做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取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和微血管变化情况,测量各组大鼠视网膜厚度。ELISA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视网膜ABCA1、IL-1β、IL-6、VEGF的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ABCA1、VEGF、IL-1β、IL-6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间连接紧密,细胞排列整齐,各细胞形态及微血管结构正常。模型组和TO901317组大鼠视网膜可见内界膜肿胀断裂严重,部分内皮细胞突出内界膜;两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O901317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改变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视网膜厚度较模型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IL-1β和IL-6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O901317组大鼠视网膜IL-1β和IL-6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ABCA1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和TO901317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IL-1β、IL-6、VEGF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和TO901317组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ABCA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和TO901317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IL-1β、IL-6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和TO901317组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肝X受体激动剂TO901317可以上调ABCA1表达,下调IL-1β、IL-6和VEGF表达,抑制DR大鼠视网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形成,对DR大鼠视网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可见光对体外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活性氧(ROS)、8-羟基-2'-脱氧鸟嘌呤(8-OHdG)和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hOGG1)表达的影响。方法 人RPE-19细胞按1∶4至1∶6传代培养。取第4~6代80%融合细胞用于实验。细胞分为白光、红光、蓝光照射组和对照组,细胞平面光照强度为600 Lux。白光、红光分别照射6、12、24、48 h;蓝光照射1、3、6、12 h;对照组以锡纸包裹避光培养。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法检测细胞内ROS表达量,免疫细胞化学(ICG)法检测细胞内8-OHdG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OGG1表达情况。结果 DCFH-DA法检测结果显示,白光、红光照射组分别照射12、24、48 h,蓝光照射组照射1、3、6、12 h,细胞内ROS表达量均升高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与对照组细胞内ROS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白光=11.611,F红光=6.706,F蓝光=23.259;P<0.05)。ICG法检测结果显示,白光、红光照射组分别照射12、24、48 h,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增高,照射后12、24 h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48 h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白光 =16.032,F红光=6.378;P<0.05);蓝光照射组照射后1、3、6、12 h,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均增高,照射后6、12h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较1、3h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蓝光=19.484,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白光、红光照射组照射12、24、48 h,蓝光照射组照射6、12h,细胞内hOGG1表达量均增高,与对照组细胞内hOGG1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白光=15.121,F红光=21.041;F蓝光=12.479,P<0.05)。结论 白光、红光、蓝光能以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RPE细胞ROS生成增加并导致RPE细胞DNA氧化损伤。RPE细胞在可见光作用下能增加DNA糖基化酶hOGG1的表达量以对DNA氧化损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和正常豚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的视黄醇脱氢酶5(RDH5)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方法 30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其中,右眼进行遮盖为FDM组(15眼),左眼不遮盖为自身对照组(15眼);空白对照组(15只)双眼不做任何干预。分别于遮盖前,遮盖1周、2周、3周和4周后检查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遮盖前、遮盖1周后,FDM组、自身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三组间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2周、3周、4周后,三组间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2周、3周、4周后,FDM组豚鼠屈光度分别为(1.47±1.41)D、(3.32±1.39)D、(4.63±1.04)D,眼轴长度分别为(7.69±0.24)mm、(7.92±0.09)mm、(8.34±0.15)mm,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4周后,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调(均为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DH5主要表达于豚鼠RPE层,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RPE层RDH5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FDM豚鼠近视眼RPE细胞内RDH5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下调,提示RPE 细胞内RDH5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3(SOCS3)缺失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Thy1-YFP/PTENF/FSOCS3F/F大鼠作为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腺相关病毒(AAV)介导PTEN基因缺失的Thy1-YFP/PTENF/F大鼠为PTEN-/-组;玻璃体内注射AAV介导SOCS3基因缺失的Thy1-YFP/SOCS3F/F大鼠为SOCS3-/-组;玻璃体内注射AAV介导PTEN基因和SOCS3基因均缺失的Thy1-YFP/PTENF/F SOCS3F/F大鼠为PTEN-/-SOCS3-/-组,每组各20只。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各组大鼠RGCs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RGCs凋亡情况,并对比轴突再生数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RGCs中GFAP和GAP-43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细胞炎症反应明显,细胞间层次结构混乱、连接差,分散性强;PTEN-/-组和SOCS3-/-组大鼠视网膜整体结构较规则,层次较清晰,炎症反应有所减轻;PTEN-/-SOCS3-/-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较规则,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炎症反应明显减轻。PTEN-/-组和SOCS-/-组大鼠RGCs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01)。PTEN-/-SOCS3-/-组大鼠RGCs存活率均明显高于PTEN-/-组和SOCS3-/-组(均为P<0.001)。PTEN-/-组和SOCS3-/-组大鼠RGCs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01),PTEN-/- SOCS3-/-组大鼠RGCs凋亡率均明显低于PTEN-/-组和SOCS3-/-组(均为P<0.001)。PTEN-/-组和SOCS3-/-组大鼠视神经轴突数目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均为P<0.001),PTEN-/-SOCS3-/-组大鼠视神经轴突数目均明显多于PTEN-/-组和SOCS3-/-组(均为P<0.001)。PTEN-/-组和SOCS3-/-组大鼠RGCs中GFAP和GAP-43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01),PTEN-/-SOCS3-/-组大鼠RGCs中GFAP和GAP-43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PTEN-/-组和SOCS3-/-组(均为P<0.001)。结论 PTEN和SOCS3基因缺失与视神经损伤大鼠RGCs存活和轴突再生具有一定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RGCs的增殖,抑制其凋亡,还能够促进视神经轴突再生,同时敲减PTEN和SOCS3基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2~3周龄豚鼠80只(80眼),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FDM组、雷帕霉素组、FDM+雷帕霉素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FDM组单纯缝合豚鼠右眼眼睑;雷帕霉素组于实验第1天、第7天豚鼠右眼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50 μg;FDM+雷帕霉素组于实验第1天、第7天豚鼠右眼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50 μg后再缝合右眼眼睑。记录各组豚鼠实验前及实验第7天、第14天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并取各组豚鼠视网膜行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各组豚鼠视网膜形态变化;取各组豚鼠巩膜行RT-PCR检测巩膜组织中mTOR、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豚鼠巩膜组织中AKT、p-AKT、mTOR、p-mTOR的蛋白表达。结果 FDM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第7天、第14天豚鼠的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增加,形成了相对近视;FDM组巩膜中MMP-2、α-SMA 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增加,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巩膜中mTOR mRNA和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视网膜变薄,各层结构排列紊乱、疏松。雷帕霉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第7天、第14天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视网膜形态无明显变化。FDM+雷帕霉素组与FDM组相比,实验第7天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第14天右眼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多,MMP-2、α-SMA、mTOR 的mRNA和AKT、p-AKT、mTOR、p-mTO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雷帕霉素球结膜下注射可延缓豚鼠FDM的形成,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巩膜中的MMP-2、TGF-β1、α-SMA的表达而发挥作用的,且对正常豚鼠视网膜结构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融合蛋白康柏西普(Conbercept)玻璃体内注射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OIR)模型中视网膜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 普通级7 d龄C57BL/6小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IR组、OIR+生理盐水(NS)组及OIR+ Conbercept组,每组25只。其中空白对照组小鼠在常氧环境中饲养至17 d龄。OIR组、OIR+NS组及OIR+ Conbercept组小鼠通过高流量吸氧建立OIR模型,并在此环境中饲养至12 d龄,OIR+NS组和OIR+Conbercept组小鼠分别行右眼玻璃体内注射1 μL NS、1 μL Conbercept后,在常氧环境中饲养至17 d龄,处死。取各组小鼠右眼眼球行HE染色及视网膜铺片,观察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及血管分布;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酪氨酸羟化酶(T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DA含量。结果 空白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清晰,未见明显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IR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紊乱,视盘周围可见大片无灌注区,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VEGF相对表达量均增加,TH相对表达量、DA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IR+NS组与OIR组相比,小鼠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DA含量及VEGF、TH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OIR组及OIR+NS组相比,OIR+ Conbercept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较清晰,视盘周围可见小片状无灌注区,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DA含量及VEGF、TH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OIR模型中视网膜DA含量及TH相对表达量均降低;玻璃体内注射Conbercept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及VEGF相对表达量均减少,TH相对表达量、DA含量均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并通过JAK2/STAT3通路探讨其机制,以期为CUR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健康雄性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RIRI组与CUR组,每组各12只。RIRI组和CUR组大鼠右眼采用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Sham组仅将针头刺入大鼠右眼前房,不升高眼压。CUR组大鼠于建模前30 min腹腔注射CUR(100 mg·kg-1),RIRI组和Sham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后24 h,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数变化,Iba-1/CD16、Iba-1/Arg1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CUR对RIRI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结合Western blot检测观察CUR对RIRI大鼠RGC及JAK2/STAT3通路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层见大量Brn-3a+细胞(即RGC);与Sham组相比,造模后24 h,RIRI组大鼠内层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RGC数显著减少,而CUR组大鼠内层视网膜厚度较RIRI组显著变薄,RGC数显著多于RIRI组(均为P<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RIRI组大鼠视网膜Iba-1+CD16+细胞(M1型小胶质细胞)数较Sham组显著增加,而CUR组大鼠视网膜Iba-1+CD16+细胞数显著少于RIRI组,但仍多于Sham组(均为P<0.05);RIRI组大鼠视网膜Iba-1+Arg1+细胞(M2型胶质细胞)数较Sham组增加,而CUR组大鼠视网膜Iba-1+Arg1+细胞数显著高于RIRI组(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RIRI组大鼠视网膜p-JAK2+、p-STAT3+细胞数均较Sham组增多,而CUR组大鼠视网膜p-JAK2+、p-STAT3+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组(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视网膜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较低;造模后24 h,RIRI组大鼠视网膜p-JAK2和p-STAT3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CUR组大鼠视网膜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量均较RIRI组显著下降,但仍高于Sham组(均为P<0.05)。结论 CUR可调控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从而减轻大鼠RIR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正常SD大鼠及视网膜锥体失功能(RCD)大鼠不同颜色光视网膜电图特点及其可能存在的诊断价值。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及RCD大鼠,各6只,分别进行红、白、绿及蓝色光的视网膜电图记录,刺激所用的红光波长为625nm,绿光波长为525nm,蓝光波长为470nm,白光为混合光。

结果:正常SD大鼠各颜色光ERG表现为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刺激条件下波幅值较红光及白光高; 而RCD大鼠各颜色光暗适应ERG的b波波幅值无显著差别,但各颜色光的波幅值均小于SD大鼠; 而各颜色光明适应ERG均未记录到明显波形。

结论:大鼠对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较为敏感,建议可使用蓝光或者绿光作为大鼠视网膜电图记录的刺激光源。RCD大鼠对各颜色光无特异性的反应,尚不能用颜色光视网膜电图作为其特异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