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H_1受体阻滞剂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珍  陈超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4):473-475
H1受体阻滞剂是一类能竞争性拮抗组胺与特异性的H1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的药物.从1937年第一个抗组胺药开发至今,已有50余种H1受体拮抗剂供临床使用.80年代以前的第一代药物包括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受体特异性差,中枢神经活性较强,可引致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所以被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80年代以后开发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2.
组胺在过敏性炎症中起关键性作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组胺释放引起的炎性反应是由H1受体介导的.H1受体拮抗剂也称为抗组胺药,用于治疗过敏性反应已很多年.但是在哮喘和慢性瘙痒症的病理状态下组胺的重要性可能被低估.已证明组胺的确在炎症和免疫调节疾病中起作用,特别是H4受体的发现及其在多种免疫和炎性细胞中的表达,提示应重新评价组胺的作用,预示新型H4受体拮抗剂将被发现,且H1,H4受体拮抗剂在许多炎性反应靶标上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组胺H3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调节组胺及其他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以组胺H3受体为靶点设计开发的组胺H3受体拮抗剂对于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嗜睡症等中枢社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组胺H3受体拮抗剂已成为当今抗组胺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并已成功研制出大量高效、高选择性H3受体拮抗剂,部分化合物已进入临床研究。本文对近年来H3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引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查阅2010年1~12月皮肤科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门诊处方3320份抗组胺药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要应用的是第1代和第2代H1受体拮抗剂、部分H2受体拮抗剂;存在同时使用1~3种抗组胺药,部分联用不合理,未能充分利用第2代抗组胺药的特点,抗组胺药选择缺乏针对性及部分药物疗程较长,增强了治疗效果却忽略了药物毒副作用等问题。结论皮肤科抗组胺药的应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应提高认识、规范管理、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抗组胺药,又称组胺阻断剂或组胺拮抗剂,是指能在组胺受体水平竞争性阻断组胺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许多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经组胺H1受体拮抗剂治疗后不能得到完全控制。已有报道称白细胞三烯受体拮抗剂对某些荨麻疹病例有效,尽管还没有制定出适当的给药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对组胺H1受体拮抗剂无法控制的慢性荨麻疹的疗效。25例慢性特发性荨麻  相似文献   

7.
抗组胺药 (即H1受体拮抗剂) 是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鼻结膜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等的主要药物.组胺是变态反应的重要介质之一.主要在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中产生.  相似文献   

8.
张素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819-1820
抗组胺药目前仍是治疗慢性荨麻疹最简便有效的药物。盐酸左西替利嗪为第二代H1受体阻断剂,卡介菌多糖核酸为新型免疫调节剂。我科采用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免疫调节剂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抗组胺药能阻断组胺及其它一些血管活性介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临床用其治疗皮肤过敏性疾病已有50余年的历史。现国际上常用的组胺H_1受体拮抗剂已达30余种,国内常用的有10余种。70年代中期组胺H_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呱等亦应用于临床。之后三环类抗忧郁药多虑平具有抗H_1和H_2受体的作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H2受体阻断剂外原性或内原性组胺作用于胃壁细胞的H2受体,刺激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阻断此作用,并能拮抗胃泌素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泌酸作用。H2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结构与组胺有类似之处,西咪替丁为第一代的H2受体拮抗剂,第二代的H2受体拮抗剂是雷尼替丁,第三代的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乙酸酯。西咪替丁由于本品在体内分布广泛,药理作用复杂,故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多。消化系统反应:本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为呕吐、腹泻、口苦、口干、血清转移酶升高等。由于能通过胎盘屏障,并能进入乳汁,故哺乳期和孕妇禁用,以避…  相似文献   

11.
以组胺H1受体为靶点的抗组胺药物是重要的过敏性疾病治疗药物,迄今已有第一代、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共50余种组胺H1受体拮抗剂供临床应用。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苯那敏等一代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有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存在困倦、耐药、短效、口干等副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依巴斯汀、氮卓斯汀、非索非那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和咪唑斯汀等,很难透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较少,且服用方便[1]。二代药物中以氯雷他定在我国使用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皮肤病的内用药物很多,仅就直接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的药物介绍如下。 1 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物问世已50余年,发展迅速,可谓日新月异,已成为临床常用药物之一。无论医生或病人常将其称为抗过敏药物,但目前抗组胺药物的应用,有时已超出抗过敏的范围。 (1)抗组胺药物分类:抗组胺药物可分为H受体拮抗剂和H受体拮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阐明介导小鼠垂体前叶瘤细胞株(AtT-20)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组胺(HA)受体亚型. 方法: 体外培养AtT-20细胞,ELISA检测各HA受体亚型的激动剂和拮抗剂对AtT-20细胞分泌ACTH的影响;利用RT-PCR方法检测AtT-20细胞中H4受体mRNA的表达. 结果: ① HA (10-8 mol/L)作用于AtT-20细胞6 h,ACTH分泌量(pmol/L)增加 (5.7±1.1),与对照组相比(2.7±0.6)有显著差异(P<0.01); 而组胺H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扑尔敏(5.7±0.7)和H2受体特异性拮抗剂雷尼替丁 (5.8±1.0)不能拮抗此效应. ② HA H3和H4受体激动剂R-(α)-甲基组胺(10-7 mol/L)同HA作用相似,能够促进AtT-20细胞分泌ACTH(5.9±1.3). ③ HA H4受体的特异拮抗剂JNJ777120 (1-[(5-Chloro-1H-indol-2-yl)carbonyl]-4-methylpiperazine)能够剂量依赖性拮抗HA促进AtT-20细胞释放ACTH的效应,当浓度为10-5 mol/L时,HA的效应被完全阻断. ④ RT-PCR结果证实,在AtT-20细胞中存在组胺H4受体mRNA的内源性表达. 结论: HA调控AtT-20细胞分泌ACTH的作用由H4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4.
刘保森  董榕  肖剑  刘佳 《现代医学》2006,34(1):28-31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微量注射组胺对麻醉豚鼠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技术,在豚鼠第三脑室微量注射组胺、组胺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和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观察其对呼吸流量、膈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微量注射组胺后0~10min,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均增加,膈肌肌电活动增强。该作用可被组胺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预处理阻断,但不受组胺心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预处理的影响。结论第三脑室微量注射组胺有兴奋呼吸的作用,该作用可能是由组胺H1受体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15.
组胺H3受体对垂体瘤AtT-20细胞分泌ACTH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组胺受体激动剂对AtT-20细胞分泌ACTH的影响,并探讨G蛋 白在组胺H3 受体信号转导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文献报道的高表达组胺H3受体 的垂体细胞瘤AtT-20 作为观察系统,用放免分析法测定给予组胺受体激动剂后各时间点细胞上清液中ACTH分泌量 的变化,并观察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组胺H3受体激动剂R- (α)- MeHA(0.1 μmol*L-1)作用8 h能明显促进ACTH的释放,释放量为1920 μg * L-1,与同时间对照组(780 μg*L-1)相比,明显增高(P<0.01);H 1和H2激动剂则无此作用. 且R-(α)-MeHA引起ACTH分泌 的效应能被H3受体特异性拮抗剂thioperamide所拮抗,而H1受体和H2受体拮抗剂均不 影响 R-(α)-MeHA的效应. R-(α)-MeHA作用8和24h,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 用G蛋白失活 剂NEM 预先处理细胞后,取消了R-(α)-MeHA增强AtT-20细胞ACTH分泌的效应. 结论  特异性激动组胺H3受体后能引起兴奋-分泌耦联过程,其信号转导过程中有G蛋白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1937年Bovet和Staub发现第一个抗组胺活性的化合物2-异丙基-5-甲基苯氧乙基二乙胺。1942年Mosnier将苯苄胺用于临床后,数十种H_1受体拮抗剂相继出现。70年代,新一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和H_2受体拮抗剂研制成功,并于80年代普遍用于临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抗组胺药仍在发展中。 1 H_1受体拮抗剂 H_1受体对炎症和过敏性疾病有重要作用。H_1  相似文献   

17.
2002~2004年我院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胺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中的活性物质.以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含量最高,具有多种生理、病理作用,如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压降低.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促进胃酸的分泌等。组胺与变态反应的发生有关.是引起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最主要的介质。目前抗组胺药种类较多。发展较快。抗组胺药主要分为组胺H1受体拮抗药和H2受体拮抗药.引起变态反应疾病的为H1受体.因此组胺H1受体拮抗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上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在合理利用医药卫生资源的同时。可让病人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本文对2002~2004年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急性、亚急性咳嗽的药物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进行药物治疗.结论 普通感冒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无需用抗菌药物.对一些慢性迁延性咳嗽可以短期应用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及中枢性镇咳药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论急性、亚急性咳嗽的药物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进行药物治疗.结论 普通感冒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无需用抗菌药物.对一些慢性迁延性咳嗽可以短期应用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及中枢性镇咳药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组胺对β淀粉样蛋白1-42(Aβ42)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瘤(PC12)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相关的受体亚型。方法:运用PC12细胞,采用Aβ42构建阿尔茨海默病体外模型,以形态学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为指标,观察细胞损伤和药物的改善作用。结果:Aβ42浓度依赖性诱导细胞损伤。组胺在10-7、10-6mol/L浓度时能显著改善Aβ42(5μmol/L)作用24h引起的细胞损伤,10-6mol/L保护作用最大。组胺10-6mol/L的保护作用能被组胺H2受体拮抗剂zolantidine,H3受体拮抗剂clobenpropit所逆转,但不能被H1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所拮抗。结论:组胺能减弱Aβ42诱发的细胞损伤,可能与组胺H2,H3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