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分析咸阳市小学生近视现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小学生近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2—5月期间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选取咸阳市12所小学,每所小学1~6年级各抽一个班,班级的所有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视力检查和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小学生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本地区3 642名小学生的近视率为40.83%,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分别占69.80%、20.98%和9.21%。近视、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均随年级的升高而增高,线性增加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 487名近视小学生中近视眼数为2 832只眼,其中右眼近视率为39.57%,左眼近视率为38.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4,P=0.229)。经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年级越高、父/母近视、学习时经常斜姿势、看书时眼与书距离小于1尺、每次玩手机或电脑时长≥1 h、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和经常晚上做作业为小学生近视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OR>1);主动远眺休息和每天认真做眼保健操为小学生近视的保护因素(P<0.01,OR<1)。 结论 小学生近视患病率较高,随年级升高而增加,与年级、遗传、用眼行为、户外活动时间、坐姿等因素密切相关,主动远眺休息和每天认真做眼保健操为保护因素,应对小学生加强健康用眼知识宣教,提高其眼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银川市城区中学生高度近视流行现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在非睫状肌麻痹情况下对银川市中学生的眼屈光状态指标进行采集,同时对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各年级学生共检查5 951人(11 902眼),近视眼的检出率为73.71%(8 773眼),其中高度近视检出率为11.12%(1 324眼);正视眼检出率为24.68%(2 937眼)。初中生高度近视检出率为8.09%(612眼),高中生高度近视检出率明显高于初中生,为16.41%(712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300,P=0.000)。女生高度近视检出率为12.06%,高于男生高度近视检出率为10.18%(χ2=48.431,P=0.000);右眼高度近视为700眼(5.88%),左眼高度近视为624眼(5.24%)(χ2=10.809,P=0.001)。中学生高度近视平均屈光度为(-7.57±1.38)D,其中初中生为(-7.48±1.25)D、高中生为(-7.65±1.47)D、中学生平均屈光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59,P=0.068)。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家族史及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与学生近视程度存在关联,各因素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学生高度近视构成呈随年级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性别、家族史及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是学生近视形成及近视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应在高度近视的形成过程中进行监控和医源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湖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年抽取湖南省8 129名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17年湖南省中小学生总体视力不良率为64.9%,有随教育阶段(小学44.4%,初中73.2%,高中78.8%)升高的趋势(χ2趋势=702.732, P<0.001);轻度、中度、重度视力不良率分别为6.6%,19.9%和38.5%,其中轻度视力不良率(小学8.1%,初中6.8%,高中4.6%)随教育阶段升高而减少(χ2趋势=25.452,P<0.001),重度视力不良率(小学17.0%、初中44.2%、高中56.3%)随教育阶段升高而升高(χ2趋势=870.331, P<0.001);各教育阶段学生轻度、中度、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65.232,P<0.001),随教育阶段升高,轻度、中度视力不良构成比下降,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上升。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县城(χ2=10.013, P=0.002),女生高于男生(χ2=86.021, P<0.001),城区和县城女生分别高于城区和县城男生(χ2=29.891及63.352, P<0.001),城市男生高于乡镇男生(χ2=17.228, P<0.001)。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环境影响因素中,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超过2 h(OR=0.725,95%CI:0.661~0.796)及监护人和老师经常提醒读写姿势(OR=0.793,95%CI:0.720~0.873)为保护因素,平均每天写作业超过2 h(OR=1.520,95%CI:1.383~1.67)及平均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上网超过2 h(OR=1.358,95%CI:1.224~1.507)为危险因素。 结论 2017年湖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及重度视力不良率均较高,且随教育阶段升高。城市为重点地区,女生为重点人群。应采取措施减少中小学生写作业时间及使用电子设备时间,监护人及老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和增加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幼儿散光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方法 2017年7-8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滁州市2所儿童保健机构门诊中462名1~3岁儿童(924眼)为筛查对象,采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筛查散光状态,并对幼儿饮食、居住等生活环境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散光与散光幼儿生活环境相关因素的差异。 结果 本次共筛选出379名非散光与83名散光幼儿。与不散光幼儿相比,散光幼儿经常吃胡萝卜(89.2% vs. 95.3%)、硬质食物(85.5% vs. 95.5%)、家庭采光好(74.7% vs. 86.8%)、每日户外活动30 min以上(92.4% vs. 97.4%)、喜欢看色彩艳丽的画册(79.5% vs. 87.9%)的比例明显较低,而开灯睡觉(22.9% vs. 11.9%)、看电视时眼睛与电视不同水平(47.1% vs. 32.6%)的比例明显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吃硬质食物(OR=0.419,95%CI:0.180~0.977)、家庭采光好(OR=0.502,95%CI:0.270~0.935)、每日户外活动30 min以上(OR=0.238,95%CI:0.088~0.644)是幼儿散光的保护因素。 结论 幼儿散光与其饮食、家庭采光、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广东省广州市低年级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对近视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近视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年12月 — 2019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12所小学3 171名一、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眼科检查和问卷调查,1年后对其视力情况进行随访,获得近视发病情况并分析与户外活动时间的关系。  结果  基线调查的3 171名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6.6 %,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为(0.84 ± 0.63)h。1年后接受随访的1 868名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11.4 %,剔除基线近视的104名学生后近视发病率为6.2 %(109/1764)。近视发病学生的每日平均户外活动时间为(0.70 ± 0.52)h,显著低于未发病学生(0.84 ± 0.62)h(t = 2.317, P = 0.0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外活动是近视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 = 0.627,95 % CI = 0.421~0.934)。  结论  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存在一定关联,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有助于预防近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甘肃省庆阳市学生常见病发病状况,为控制学生常见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依据《2020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方案》对甘肃省庆阳市17所学校5 456名学生开展学生肥胖、营养不良、龋患及脊柱弯曲等常见病监测分析。 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庆阳市学生总体肥胖率为6.30%,营养不良率1.03%,龋患率为31.47%,脊柱弯曲异常率为0.21%。不同年级龋患率比较,小学最高(4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57,P<0.001);女生龋患率(33.85%)高于男生(2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P<0.001)。肥胖率男生(7.38%)高于女生(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P<0.001);肥胖率总体上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01);营养不良率女生(1.50%)高于男生(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P<0.05)。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率随年龄呈升高趋势,各学段的脊柱弯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P<0.05)。 结论 甘肃省庆阳市学生常见病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国学生每日户外活动时间现状,为学生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2016年9-12月开展的全国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资料,选取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46 054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现状。结果 2016年我国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到1 h、1~2 h、2~4 h、>4 h分别占35.3%、39.0%、18.4%、7.3%。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到1 h的报告率:女生(39.3%)高于男生(31.1%),郊县(36.9%)高于城区(34.2%),普通高中(48.5%)>大学(39.8%)>初中(32.6%)>职业高中(31.4%)>小学(27.4%),差片(36.6%)>中片(35.2%)>好片(34.0%),中部(38.8%)>西部(35.2%)>东部(3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每天户外时间不足1 h的报告率随年级变化明显,在高三达到顶峰,与各年级课业负担密切相关,性别差异在初一之后开始变得明显。河北、江西、河南、安徽等省份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 h的报告率最高,均超过40%,而北京、福建、广东最低,均低于30%。结论 我国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偏低,其中女生、普通高中生户外活动不足情况尤其明显,学生户外活动应与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学生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9年辽宁省学生视力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防治学生近视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辽宁省14个市学生,对抽取的学生进行远视力检查、屈光检查和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辽宁省学生的近视率为5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分类、城乡划分、性别、学校类型、是否住校、座位调换情况、眼保健操情况、户外活动是否达标情况及是否存在视屏时间过长行为(均有P < 0.05)。其中经济水平好(OR=0.802, 95% CI:0.751~0.855)、性别女(OR=0.663, 95% CI:0.635~0.692)、高年级(初中OR=0.337, 95% CI:0.358~0.398;高中OR=0.182, 95% CI:0.170~0.196;职高OR=0.392, 95% CI:0.351~0.438)、不住校(OR=0.771, 95% CI:0.716~0.830)、座位至少每月调换1次(OR=0.801, 95% CI:0.739~0.868)和眼保健操每天做2次及以上(OR=0.922, 95% CI:0.850~0.998)与近视率的降低有关,而经济水平中等(OR=1.215, 95% CI:1.115~1.323)、郊县地区(OR=1.134, 95% CI:1.083~1.187)、户外活动不达标(OR=1.069, 95% CI:1.014~1.128)和存在视屏时间过长行为(OR=1.221, 95% CI:1.166~1.280)则与近视率增加有关。 结论  辽宁省学生近视发生率相对较高,防控形势严峻。应采取改变学生的用眼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多方联合的防控手段,以减少学生近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用眼行为现况,探讨用眼行为影响因素,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4年10 — 1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随机选择的湖南省宁乡市城区12所中小学校8 391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正确用眼行为累计养成率仅为58.15 %,其中,玩电脑时眼睛距离电脑屏幕 ≥ 66 cm的学生为78.24 %,读写时胸口离桌沿1拳、学习时眼睛离书本1尺和写字时手指离笔尖1寸的学生分别为75.32 %、72.43 %、36.92 %;看电视或玩电脑时间 ≤ 2 h的学生为64.01 %,户外活动时间 ≥ 1 h的学生为55.13 %;放学后做作业时间合理的学生为37.39 %,晴天时接触阳光时间 ≥ 1 h的学生为44.53 %,每天睡眠时间为7~9 h的学生为56.57 %。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 = 1.166)、年龄 ≥ 16岁(OR = 1.970)和母亲视力为近视(OR = 1.202)的中小学生不良用眼行为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年龄为10~12岁(OR = 0.834)、母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 = 0.779)的中小学生不良用眼行为风险相对较低。  结论  中小学生正确用眼行为养成率较低,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小学生不良用眼行为习惯亟需进一步改善,应重视正确用眼行为的培养,以保护和促进视力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四种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的流行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4-2016年从通州区某哨点医院采集符合要求的粪便标本,并记录患儿信息。对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的检测,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结果 818份粪便样本,病毒总阳性率为37.4%,男女患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2% vs. 36.2%,χ2=0.360,P=0.584)。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16.9%、13.8%、6.7%、4.5%。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率为4.3%,其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率最高占48.6%,三种病毒的混合感染率为0.1%。不同月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49,P<0.001),11~<16月龄阳性率(50.0%)最高。不同月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1.633,P<0.001),11月至次年4月是病毒性腹泻检出高峰月份,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在不同月龄儿童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13.180,P=0.022;χ2=14.031,P=0.015),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0.445,P=0.505;χ2=0.013,P=0.909)。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在不同性别、不同月龄儿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0.790,P=0.374;χ2=4.919,P=0.426;χ2=0.091,P=0.762;χ2=6.761,P=0.239)。对诺如病毒进行分型分析,GⅡ型79份,占96.3%,GⅠ型3份,占3.7%。结论 2014-2016年通州区5岁以下患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存在不同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阳性率高峰月份在11月至次年4月,不同月龄的阳性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杭州市属及所辖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一线防疫人员的睡眠质量及心理状况,为提高疾控防疫人员疫情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问卷对103例疾控防疫人员进行在线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同时探讨其影响因素。 结果 职称(χ2=9.330,P<0.05)、工作年限(χ2=6.603,P<0.05)、每周值夜班次数(χ2=7.502,P<0.05)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χ2=11.917,P<0.05)是影响疾控防疫人员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中级职称、工作年限5~15年、每周值夜班3次以上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10~12 h者更易发生睡眠障碍;性别(χ2=4.040,P<0.05)、年龄(χ2=6.251,P<0.05)、学历(χ2=4.167,P<0.05)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χ2=13.065,P<0.05)是影响焦虑的主要因素,其中女性、年龄30~39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10~12 h者更易发生焦虑;年龄(χ2=7.861,P<0.05)、职称(χ2=9.456,P<0.05)、工作年限(χ2=6.572,P<0.05)是影响抑郁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20~29岁、初中级职称、工作年限<5年者更易发生抑郁。焦虑、抑郁的发生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存在关联性(P<0.05),关联强度Φ系数分别为0.458、0.372。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疾控防疫人员存在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焦虑及抑郁问题,中级职称及以下工作人员更容易出现睡眠及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河北省二价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bOPV)、脊灰灭活疫苗(Salk株)(inactiv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 made from Salk strains, IPV-Salk)和脊灰灭活疫苗(Sabin株)(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 made from Sabin strains , IPV-Sabin )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脊灰疫苗的安全性。 方法 通过疑似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河北省2016年5月1日—2018年4月30日脊灰疫苗接种后AEFI个案,比较分析三种脊灰疫苗接种后AEFI的报告发生情况。 结果 bOPV、IPV-Salk和IPV-Sabin的AEFI报告发生率分别为13.53 / 10万剂、40.50/10万剂和63.70 / 10万剂。bOPV与IPV-Salk、bOPV与IPV-Sabin、IPV-Salk与IPV-Sabin的AEFI报告发生率(χ2= 360.355, P<0.001,χ2= 360.247, P<0.001, χ2= 34.895, P<0.001)和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χ2= 373.009, P<0.001, χ2= 564.795, P<0.001, χ2= 35.38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高到低依次为:IPV-Sabin、IPV-Salk和bOPV;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χ2= 3.077,P=0.079, χ2C= 1.165,P=0.281, χ2C= 0,P=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种脊灰疫苗的AEFI中均以一般反应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岁组,主要发生在接种后1 d内。 结论 河北省三种脊灰疫苗总体安全性良好,但仍需加强脊灰疫苗安全性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武汉市新洲区中小学生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制订辖区视力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新洲区5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并通过问卷调查其用眼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 002人,其中小学生385人,初中生432人,高中生185人。2020年武汉市新洲区中小学生总近视率为56.5%,其中小学生为43.4%,初中生为60.0%,高中生为75.7%,比较各学段近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49,P<0.001);按照性别分层,女生的近视率为62.4%,男生的近视率为51.6%,比较男女生近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近视可能性较大(OR=1.510,1.846,3.206;95%CI=1.150~1.923,1.261~2.703,1.878~5.472);近距离用眼时间≥1 h才休息、平均每天看电脑≥2 h是导致中小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OR=1.745,1.835;95%CI=1.315~2.315,1.271~2.649),每天户外运动时间≥2 h和睡眠时间≥8 h是防止中小学生近视的保护因素(OR=0.508,0.626;95%CI=0.371~0.695,0.431~0.910)。结论 武汉市新洲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应重点关注女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加强健康教育指导中小学生保障睡眠、减少电子屏幕和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并增加户外运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吸烟对人外周血微核和其他核异常淋巴细胞的影响。 方法 以2016年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吸烟者为观察对象、非吸烟者为对照。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均为48人,排除射线从业者和近期射线暴露者,对年龄、性别及其他影响因素等进行适当匹配或控制,采用微核试验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其他核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计算微核和其他核异常淋巴细胞发生率。 结果 吸烟组经典微核细胞检出率(4.08‰ vs.3.19 ‰, χ2=5.32,P=0.021 1)、核连接细胞检出率(2.83‰ vs.1.98‰, χ2=7.29, P=0.006 9)、核畸形细胞检出率(3.63 ‰ vs.2.50‰, χ2=9.95,P=0.001 6)、核固缩细胞检出率(4.67‰ vs.3.58‰, χ2=6.86,P=0.008 8)和核崩解细胞检出率(2.56‰ vs.1.77‰, χ2=6.96,P=0.008 3)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吸烟者外周血微核及其他核异常淋巴细胞率增高,提示吸烟可损伤细胞核、诱发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语言障碍儿童的睡眠状况以及睡眠问题的发生情况,为从睡眠角度指导语言障碍的综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招募语言障碍儿童78名,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94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编写的睡眠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儿童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采用t 检验、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56% vs. 37.23%,χ2=4.062,P<0.05)。其中,入睡困难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44% vs. 31.91%,χ2=4.318, P<0.05)。病例组夜间就寝显著晚于对照组(21.91±0.73 vs. 21.51±0.55,t=4.070, P<0.001),夜间睡眠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9.29±0.86) h vs. (9.67±0.76 h),t=-3.162,P<0.05]。病例组中独立入睡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需要帮助入睡的儿童(41.30% vs. 68.75%,χ2=5.701,P<0.05)。夜醒后家长给予适当应答者,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应答及立即应答者(33.33% vs. 61.53% vs. 62.50%,χ2=6.359,P<0.05)。结论 语言障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夜间就寝时间晚、睡眠时间少。入睡方式、夜醒家长反应可影响其睡眠。在语言障碍儿童的综合干预中,需要充分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健康体检者中冠心病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17年6月—2019年6月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4 186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统计冠心病检出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4 186名老年健康体检者中检出冠心病193人,检出率为4.61%。男性94人,检出率为5.90%,女性99人,检出率为3.82%,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4,P=0.002)。年龄≥75岁老年人检出率高达7.05%,但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80,P=0.061);经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62.013)、糖尿病(OR=9.994)、血脂异常(OR=33.683)、肥胖(OR=48.521)、饮酒(OR=4.689)、吸烟(OR=15.831)、高脂饮食(OR=22.465)、高糖饮食(OR=31.375)、高盐饮食(OR=7.257)及家族病史(OR=13.229)是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浙江医院老年体检者冠心病检出率较高,应采取社区综合干预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饮酒、吸烟、高脂饮食、高糖饮食和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水平,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滁州市幼儿屈光不正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2017年7月~8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滁州市2所儿童保健相关的医院门诊462名1~3岁儿童为筛查对象,采用视力筛查仪筛查屈光状态,并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屈光正常及屈光不正儿童,同时对其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人文和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本次共筛选出343名屈光正常与119名屈光不正幼儿。与屈光正常幼儿相比,屈光不正组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7% vs. 52.8%)、幼儿被动吸烟(38.7% vs. 25.1%)、晚上开灯睡觉(21.0% vs. 11.4%)、经常哭闹(24.4% vs. 15.2%)、喜欢看亮的灯(59.7% vs. 48.1%)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05、7.987、7.081、5.182、4.724,均P<0.05),而家庭采光较好(76.5% vs. 87.5%)、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0.5 h(92.4% vs. 97.4%)比例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09、4.51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采光好(OR=0.445,95%CI:0.254~0.780)、每天大于0.5 h的户外活动(OR=0.257,95%CI:0.097~0.685)是屈光不正的保护因素,而其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1.354,95%CI:1.074~1.708)、幼儿喜欢看亮的灯(OR=1.580,95%CI:1.004~2.485),被动吸烟(OR=1.638,95%CI:1.025~2.618)是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结论 幼儿母亲学历、家庭采光、户外活动、看亮的灯、被动吸烟是其屈光不正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大视力保护宣传,提高抚养人保护幼儿视力的知识知晓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并对用眼行为特征进行调查。方法 于2019年9—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视力检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近视检出及用眼行为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近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3 150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生1 644人,占52.19%,女生1 506人,占47.81%;小学生比例最高,占55.62%,本地户籍占77.37%。检出近视1 746例,检出率为55.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总是读写姿势不正确(OR=1.254)、近距离用电脑(OR=2.998)、近距离看电视(OR=2.225)、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 (OR=2.886)、不良环境或姿势情况下用眼(OR=3.554)及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2 h(OR=3.102)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大。结论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较高,仍需继续加强预防,在鼓励其增加户外活动、减少电子屏幕使用的同时,应纠正不正确的读写姿势,干预近距离及不良环境的用眼行为,养成健康的用眼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8~9岁小学生近视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底在北京市海淀区城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1所小学2 241名8~9岁小学生,对其进行屈光检查、体格测量及有父母参与的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海淀区8~9岁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53.8%(1 206/2 241),其中男生近视检出率为52.3%,女生5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持正确读写姿势频数多(OR=0.879,95% CI:0.798~0.968,P=0.009)是学生近视的保护因素;学习日平均每天上课外辅导班时间长(OR=1.408,95% CI:1.142~1.736,P=0.001)、父亲近视(OR=1.464,95% CI:1.204~1.78,P<0.001)、母亲近视(OR=1.667,95% CI:1.365~2.035,P<0.001)是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8~9岁小学生近视检出情况不容乐观,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0.
赵静珺  赵璐  高悦  薛波  陈萍  唐丽  王辛  王甜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9):1089-1091
目的 了解陕西省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估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计划”)的实施效果,为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2015—2017年陕西省参加“计划”的横山区、长武县、勉县中小学学生,采集空腹静脉血,对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进行测量,计算维生素D缺乏率、亚临床缺乏率,并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2015—2017年监测学生血清25-(OH)D为(22.21±9.04)ng/ml,维生素D缺乏率、亚临床缺乏率分别为4.39%,41.95%;男生和女生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23.42±9.32)ng/ml和(20.94±8.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7,P<0.001),小学生高于初中生(t=15.644,P<0.001),陕北>关中>陕南(F=90.810,P<0.001);维生素D缺乏率、亚临床缺乏率,女生>男生(χ2=47.665,P<0.001),初中生>小学生(χ2=146.965,P<0.001),陕南>关中>陕北(χ2=219.214,P<0.001),2015年、2016年>2017年(χ2=382.476,P<0.001)。结论 自“计划”实施以来,学生维生素D营养缺乏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仍有部分处于亚临床缺乏状态,应引起重视,加大营养改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