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艳林  袁莉  贾彤  王少微  王丽  邢珍  姚杰 《安徽医学》2024,45(5):559-56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手术的135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45)仅接受全身麻醉,罗哌卡因组(n=45)在接受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SAPB组(n=45)接受SAPB。比较3组患者临床数据、手术资料,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在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情况,并收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和相应试剂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血清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罗哌卡因组和SAP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首次按压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时间均晚于对照组,术后48小时内PCA泵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静息、咳嗽VAS评分、CD3+、CD4+、CD8+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10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8例。两组麻醉诱导方案相同,E组最后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 mg/kg,C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比较两组术前1 d(T0)、术后24 h(T1)及48 h(T2)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记录两组T1时补救镇痛率及谵妄、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T2时失眠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组术后失眠率低于C组(P <0.05)。与T0时比较,两组T1时QoR-40总分及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自理能力、心理支持、疼痛感受评分下降(P <0.01);C组T2...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伍用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  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129例,随机分为3组(n=43):生理盐水组(对照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3组患侧前锯肌平面阻滞,分别注入0.9%生理盐水0 mL、0.5%罗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1 μg/k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25 mL;同时均使用PCIA。术后患者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则静脉给予舒芬太尼2.5 μg补救。主要观察指标为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6 h、12 h、24 h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术后前3夜睡眠质量、PCIA按压次数、术中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拔除胸管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等。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组和RD组在拔管后10 min、6 h、12 h时VAS评分更低(P<0.05)。与R组比较,RD组需要补救镇痛的患者人数、第一次抢救镇痛时间、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舒芬太尼总剂量均减少(P<0.05),RD组术后第二、三夜睡眠质量更好,恶心与呕吐发生率更低(P<0.05)。  结论  0.5%罗哌卡因伍用1 μg/kg右美托咪定SAPB联合PCIA可明显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应用中的优势。   方法  选择2020年1—5月在延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榆林市第一医院择期行桡骨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使用普通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的对照组(C组,30例)、使用新型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的观察组(N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观察2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率、辅助镇痛药使用剂量、术后镇痛泵使用效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围术期神经损伤、穿刺部位有否感染、患者满意度。   结果  超声引导下,C组锁骨上臂丛阻滞操作时间为(9.3±1.6)min,长于N组麻醉操作时间[(6.2±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对照组无置管操作,术后镇痛采用静脉镇痛泵PCA。2组患者术后镇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随访,N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毕48 h患者满意度调查,C组评分[(8.2±0.3)分]低于N组[(9.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组患者均未发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及穿刺置管部位感染、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结论  新型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在桡骨骨折术患者中是更高效、安全的麻醉操作方式,具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为临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单操作孔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术后疼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68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将手术时实施单操作孔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手术时实施三孔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d、第5d疼痛情况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第3d、第5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3.31±1.13)分、(1.36±0.76)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d(4.41±1.21)分、术后第5d(2.54±0.86)分(P<0.05);术后第3d观察组血清CD3+(59.44±6.78)%、CD4+(31.27±6.48)%均高于对照组血清CD3+(51.36±6.15)%、CD4+(25.11±6.23)%(P<0.05),观察组血清CD8+(26.31±5.94)%低于对照组血清CD8+(32.45±5.83)%(P<0.05)。结论 单操作孔手术方式治疗安全性更高,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破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接受全麻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89例,随机分为SAPB组(n=45)和对照组(n=44),麻醉诱导前,SAPB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从第5肋骨处前锯肌平面缓慢注入0...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安徽省儿童医院2011年3月—2019年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101例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患儿,按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组(50例)和开胸组(51例),分析2组患儿术前资料、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同时依据学习曲线将胸腔镜组患儿分为前期、后期(各25例),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1) 2组患儿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围手术期指标:胸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91.42±48.56)min]长于开胸组[(129.02±25.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3,P<0.001);胸腔镜组术后初次经口喂养时间[(11.98±2.92)d]短于开胸组[(16.88±4.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20)。(3)2组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气管食管瘘管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胸腔镜组后期手术时间、术后带机时间均较前期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也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与开胸手术效果相当,且随着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利多卡因对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及肺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70例ASAⅡ~Ⅲ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L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利多卡因1.5mg/kg的负荷量,随后以2.0mg/(kg·h)的速度维持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C组):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给予负荷与泵注。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24h的恢复质量-40(QoR-40)评分。同时记录气道峰压(Pplat)、平台压(Ppeak)、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术中血流动力学。结果 L组术后24h QoR-40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恢复双肺通气后20min L组的Ppeak,Pplat和P(A-a)O2显著低于C组(P<0.05),L组的PO2、OI显著高于C组(P<0.05)。L组术中瑞芬太尼及舒芬太尼的消耗量显著低于C组(P<0.05)。L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可提高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且利多卡因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并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根据自愿接受的镇痛方式将120例于胸腔镜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术中TPVB联合术后PCIA进行镇痛;对照组患者仅采用术后PCIA进行镇痛.对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PICA按压次数、术后6 h、12 h、24 h、48 h的静息状态及咳嗽状态下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1 d及术后48 h时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血清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在术后48 h内,研究组患者的PIC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各时点,研究组患者静息及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效应、组内效应、组间组内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8 h时,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较术前下降(P<0.05),而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血清Cor、PGE2水平却均较术前上升(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而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血清Cor、PGE2水平、术后镇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单独采用PCIA,在胸腔镜NSCLC根治术中采用TPVB联合PCIA的方式能够在术后早期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缓解术后免疫功能损害,降低应激水平,减少PCIA的使用频率,降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术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6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开展研究,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0例,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n=30例,进行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辅助T细胞(CD4+)及细胞毒性T细胞(CD8+)与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镇痛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苏醒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CD4+(28.41±1.41)%、CD8+(27.51±1.40)%、CD4+/CD8+(1.35±0.17)优于对照组的(24.43±1.49)%、(31.21±1.33)%、(1.2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7、10.495、2.41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保证胸腔镜手术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87 例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n =43)和复合组(n =44),全身麻醉组患者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复合组患者则在全身麻醉组基础上,于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于术毕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24 和48 h时VAS 评分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和48 h时PCIA 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输注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或复合组神经阻滞前(T0)、气管拔管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和72 h(T4)时,监测静脉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 细胞,并计算CD4+/CD8+值。结果复合组患者术后2 和24 h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合组均低于全身麻醉组;复合组患者术后24 和48 h时PCIA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和地佐辛输注量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合组均低于全身麻醉组;与T0 时比较,两组患者T1~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 细胞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复合组患者T2~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 细胞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比较,探讨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行胸腔镜解剖性亚肺叶切除术的单发肺小结节病人9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组(亚段组)34例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组(肺段组)56例,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早期疗效。 结果 亚段组病人切除亚段数、术中出血量、标本切缘距离均明显少于肺段组(P < 0.01),2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病理诊断、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段组Ⅰ期切除淋巴结站数明显少于肺段组(P < 0.01)。2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 结论 以亚段为单位行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能在保证切缘前提下切除更少的肺组织,可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TAP)对经腹宫颈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早期注意网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经腹宫颈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麻醉方式分为2组,全麻诱导后,观察组(T组)切皮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和全身麻醉,对照组(C组)单纯全麻,2组均用注意网络测试(attention network test,ANT)测定。观察麻醉诱导前、切皮即刻、拔管前5 min和拔管后30 min的MAP和HR及SpO2指标;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24、48和72 h的VSA评分;术前、术后1 d和术后5 d的注意网络效率;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  C组在各时间点的MAP和HR较T组均增加(均P<0.05);T组阿片类药物用量少于C组(均P<0.05);T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低于C组(均P<0.05);2组术后1 d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平均反应时间和准确率均较术前受损(均P<0.001);术后5 d,T组注意网络效率恢复(P>0.05), C组定向(P=0.323)和平均反应时间(P=0.256)恢复, 警觉(P<0.001)、执行控制(P<0.001)和准确率(P=0.014)未恢复;T组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减轻经腹宫颈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的术后疼痛,并可减轻早期注意网络损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31-134
目的 探讨区域麻醉联合镇痛(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膜腔持续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方法 将2019年1~5月8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膜腔持续镇痛。对两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2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下地行走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及吗啡补救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2 h、4 h、8 h、12 h、24 h、48 h咳嗽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地行走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观察组吗啡补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膜腔持续镇痛在胸腔镜肺手术术后具有较完善的镇痛效果,同时可减少阿片类的术后消耗量,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胸腔镜下肺叶与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2组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就诊的早期NSCLC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30例),对照组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30例)。对比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2组术前、术后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长[(140.32±12.31)min vs.(109.82±14.52)min],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短[(5.12±1.07)d vs.(5.89±0.95)d,(7.89±1.24)d vs.(9.18±1.32)d],术中出血量少[(65.09±15.45)mL vs.(86.46±17.87)mL,均P<0.05]。观察组术后肺漏气发生率较高,术后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肺功能指标(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组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间肺功能指标差异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麻醉镇痛效果观察。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经本院收治且确立可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78例肺癌患者开展研究,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设对照组和观察组,予以对照组全身麻醉,观察组则施以ESPB联合全身麻醉,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作镇痛补救,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水平、麻醉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T1、T2、T3时MAP、HR水平波动幅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且在T2时,观察组MAP、H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更高(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剂量及术后PCIA使用次数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T4、T5、T6时静息或运动VAS评分变化幅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且于T4、T5、T6时,观察组静息或运动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均未出现气胸、硬膜外损伤及心动过速等严重并发症,而不良反应状况中,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26%,相较于对照组(38.46%)更低(P<0.05)。结论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ESPB联合全身麻醉,拔管时间提前,住院时长有所缩短,血流动力学表现平稳,具有良好麻醉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较为轻微。  相似文献   

17.
庞希友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7):1159-1162
目的 观察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于全麻诱导后行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静注0.25%盐酸罗哌卡因3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静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2组麻醉前(T0)、术后1 h (T1)、术后12 h (T2)、术后24 h (T3)及术后48 h (T4)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术后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比较CD4+%、CD8+%、IFN水平及不良反应。 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腹横肌平面阻滞组于T1、T2时点MAP降低,T1、T2及T3时点HR降低(均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腹横肌平面阻滞组于T1、T2、T3、T4时点VAS评分均更低,且术后24 h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总量均降低(均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1、T2、T3及T4时点CD4+%水平均升高,IFN水平T2、T3时点均升高(均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腹横肌平面阻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 结论 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较佳,血流动力学平稳,且对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