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鼻咽癌放疗后颅底放射性骨坏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颅底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f the skull base,ORN)的临床特征,提高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2例确诊的鼻咽癌ORN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单程放疗者发生颅底ORN的潜伏期为3年-15年,而再程放疗者潜伏期为7月-2年,颅底ORN特征性CT表现:骨破坏广泛而对称或局限;骨体的表面裸露在气腔中;有死骨形成;软组织见小气泡,内窥镜表现为鼻咽或耳道骨坏死,可见骨质裸露或死骨形成。而鼻咽复发者则不会看到这些表现。6例局限性ORN手术治疗,1例死于衰竭;6例广泛性ORN保守治疗,3例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死于衰竭。结论:颅底ORN根据CT及内窥镜特征可诊断;手术治疗效果最佳。广泛ORN或伴放射性颅神经损伤者预后较差,鼻咽大出血及衰竭为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两组不同化疗方案对鼻咽部鳞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统计分析用FCS(氟脲嘧啶、卡铂、新福菌素 )方案和FP(氟脲嘧啶、顺铂 )方案治疗的 12 2例中晚期鼻咽部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FCS组有效率为93 3%,其中完全缓解率为 40 0 %;FP组有效率为 45 2 %,其中完全缓解率为 3 2 %,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毒副反应主要为脱发、胃肠道反应。结论 :FCS方案为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有效而安全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放射性颌骨骨坏死 (ORNJ)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976年~ 1997年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收治的 5 6例ORN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评估ORNJ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结果 :创伤和感染、高剂量照射是重要致病因素 ,下颌骨是易发部位。结论 :为尽量减少创伤因素的影响 ,放疗和手术时间间隔以 3周为宜。临床上可将 6 80 0cGy作为高能线照射的临床阈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强度超声波对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选取12只实验犬分为A、B、C两组,A、B二组每组5只,C组2只。A、B二组接受放射照射。C组作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放射结束后1个月,拔除实验动物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确定局部形成ORNJ后,A组接受超声治疗20天,B组不做处理。放疗后3个月取材,通过影像学骨密度检查和病理学观察,比较A、B二组间照射区下颌骨骨质变化。结果:影像学骨密度检查尽管A、B二组照射区骨密度都低于正常对照组动物,但经过超声治疗的实验组动物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检查并行微血管密度免疫荧光检测,B组牙槽骨中未检测到任何血管组织,而A组中可以见到少量血管组织,但仍较C组血管密度低。结论: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初步确定低强度超声对ORNJ的愈合有促进作用。考虑到超声物理治疗的经济成本低,易于持续应用,可能有更好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理疗治疗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强度超声波对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选取12只实验犬分为A、B、C两组,A、B二组每组5只,C组2只。A、B二组接受放射照射。C组作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放射结束后1个月,拔除实验动物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确定局部形成ORNJ后,A组接受超声治疗20天,B组不做处理。放疗后3个月取材,通过影像学骨密度检查和病理学观察,比较A、B二组间照射区下颌骨骨质变化。结果:影像学骨密度检查尽管A、B二组照射区骨密度都低于正常对照组动物,但经过超声治疗的实验组动物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检查并行微血管密度免疫荧光检测,B组牙槽骨中未检测到任何血管组织,而A组中可以见到少量血管组织,但仍较C组血管密度低。结论: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初步确定低强度超声对ORNJ的愈合有促进作用。考虑到超声物理治疗的经济成本低,易于持续应用,可能有更好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腔冲洗加局部用药,防治放射性鼻咽粘膜反应的疗效。方法:1997年1月-1998年3月,将复查的54例放疗后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鼻咽腔冲洗组(简称冲洗组)和对照组组各27例。冲洗组经鼻咽腔冲洗加局部用抗生素,对照组局部用抗生素同冲洗组,另用盐水漱口,观察放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鼻咽部情况,结果:冲洗组66.67%无鼻咽腔分泌物,鼻咽粘膜Ⅰ度反应为77.78%;对照组为148.81%无鼻咽腔分泌物;鼻咽粘膜Ⅰ度反应37.04%。结论:鼻咽腔冲洗加局部用抗生素药有利于鼻咽腔清洁和鼻咽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咽腔冲洗加局部用药 ,防治放射性鼻咽粘膜反应的疗效。方法  1997年 1月~ 1998年 3月 ,将复查的 5 4例放疗后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鼻咽腔冲洗组 (简称冲洗组 )和对照组各 2 7例。冲洗组经鼻咽腔冲洗加局部用抗生素 ,对照组局部用抗生素同冲洗组 ,另用盐水漱口。观察放疗结束后 3个月复查鼻咽部情况。结果 冲洗组 6 6 6 7%无鼻咽腔分泌物 ,鼻咽粘膜Ⅰ度反应为 77 78% ;对照组为 14 81%无鼻咽腔分泌物 ;鼻咽粘膜Ⅰ度反应 37 0 4%。结论 鼻咽腔冲洗加局部用抗生素药有利于鼻咽腔清洁和鼻咽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组不同化疗方案对鼻咽部鳞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统计分析用FCS(氟脲嘧啶、卡铂、新福菌素)方案和FP(氟脲嘧啶、顺铂)方案治疗的122例中晚期鼻咽部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FCS组有效率为93.3%,其中完全缓解率为40.0%;FP组有效率为45.2%,其中完全缓解率为3.2%,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01).毒副反应主要为脱发、胃肠道反应.结论:FCS方案为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有效而安全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颅底蔓延的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鼻咽癌颅底蔓延100例作放疗后疗效回顾分析。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9%、41.19%、26.91%,均较鼻咽癌总的生存率低。当A组(Ⅰ~Ⅷ对)、B组(Ⅸ~Ⅻ对)颅神经同时损害时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7.69%。颅底蔓延部位的多寡及蝶窦和筛窦是否同时受侵与预后关系密切。颅底骨与鼻咽为同一照射靶区,疗效最好的照射剂量为70Gy。放疗后有42.42%的颅底骨质完全修复。放疗对头痛的缓解和颅神经的恢复分别为77.38%和57.14%。颅神经损害病程的长短与恢复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作为首选治疗、外科辅助治疗、同步放化疗、晚期和无法切除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放疗被大量地应用于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尽管放疗能提高治愈率,但是,放疗也可导致许多副反应及后遗症,如黏膜炎、口腔干燥、味觉丧失、张口困难、龋齿、软组织坏死、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等。ORN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拔除病变牙齿是颌骨ORN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头颈部肿瘤病人放疗后拔牙会加大ORN发生的风险,这已成为共识。然而,放疗前拔牙会否增加ORN的发病率?相应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就头颈部肿瘤病人ORN的发生机制、放疗前拔牙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PECT和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及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同期进行前瞻性SPECT和CT检测,比较两者的检出率及与临床症状、体征、T、N分期的相关性。结果:SPECT和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分别为60%和36%;在头痛、颅神经损害及两者并存患者中分别为83.3%、25%;100%、0;94.4%、77.8%。在T1+T2及T3+T4的患者中分别为18.2%、0;92.9%、64.3%。在N0+N1及N2+N3的患者中分别为67.7%、45.5%;41.2%、17.6%。在Ⅰ+Ⅱ及Ⅲ+Ⅳ期的患者中分别为20%、0;70%、45%。SPECT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nar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痛及T分期是SPECT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头痛=11.92,ORT分期=15.43);颅神经损伤是CT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颅神经损伤=7.50)。结论:结合患者头痛、颅神经损害症状、T、N分期,综合SPECT和CT检测结果,提高鼻咽癌患者早期颅底骨受侵犯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是可行且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颅底缺损重建技术。方法:对25例前颅底肿瘤患者根据原发肿瘤的生长部位和颅内外受累的情况,分别采用冠状切口经额颅内入路手术、鼻侧切开或扩大鼻侧切开术或颅面联合手术,采用带蒂骨膜瓣或帽状腱膜骨膜瓣重建颅底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改善,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至13年,存活1年以上者22例,3年以上者12例,5年以上者9例,10年以上者3例。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9/16)、37.5%(3/8)。结论:术式选择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生长部位和颅内外受累的情况;颅面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可用于较大颅底缺损的重建,具有安全、取材方便、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颅底缺损重建技术。方法:对25例前颅底肿瘤患者根据原发肿瘤的生长部位和颅内外受累的情况,分别采用冠状切口经额颅内入路手术、鼻侧切开或扩大鼻侧切开术或颅面联合手术,采用带蒂骨膜瓣或帽状腱膜骨膜瓣重建颅底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改善,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至13年,存活1年以上者22例,3年以上者12例,5年以上者9例,10年以上者3例。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9/16)、37.5%(3/8)。结论:术式选择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生长部位和颅内外受累的情况;颅面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可用于较大颅底缺损的重建,具有安全、取材方便、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对比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CT及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60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于放射治疗前同期进行鼻咽颅底连续横断位CT扫描及FSE轴、冠、矢状位T1WI和轴位T2WIMRI检查,对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MRI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为16.7%、53.3%。经检验,P<0.001,有显著性意义。破坏的部位均以斜坡最多见。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周路  刘杰明 《现代肿瘤医学》2016,(12):1979-1982
目的:探讨MRI联合CT诊断鼻咽癌颅底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13年8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50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鼻咽癌颅底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评价联合应用CT/MRI对鼻咽癌颅底转移诊断的价值。结果:CT示颅底骨质侵犯30例,MRI扫描示颅底侵犯39例,其中5例MRI扫描发现斜坡、蝶骨翼和蝶骨体早期骨髓浸润,而CT检查表现正常。另外1例MRI见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CT未见明确的卵圆孔破坏。两种影像学方法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与MRI均可显示鼻咽癌颅底转移,MRI对颅底组织侵犯更加敏感,二者联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Gasket-Seal技术在颅底肿瘤内镜手术颅底重建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在中外文文献数据库中检索2007年10月至2016年10月已发表的关于应用Gasket-Seal技术进行颅底肿瘤内镜手术颅底重建的病例对照研究.利用Review Manager(5.3版)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按文献入选标准共纳入5篇病例对照研究,共210例颅底肿瘤内镜手术患者纳入荟萃研究.荟萃分析表明,与非GS组相比,GS组患者术后远期脑脊液漏发生率低(OR=0.32,95%CI=0.11~0.89,P=0.03),术后脑膜炎发生率低(OR=0.10,95%CI=0.01~0.67,P=0.02).根据GS组是否联合NSF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两亚组术后远期脑脊液漏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在GS组中,采用人工骨组与采用同种骨(包括自体骨和异体骨)组病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结论 应用Gasket-Seal技术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颅底肿瘤内镜手术中的颅底重建.相较其他颅底重建方法,术后脑脊液漏及脑膜炎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常规放疗后是否需要颅底补量及其方式、时机,以及颅底补量的方式、时机分别与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且鼻咽MRI证实有颅底侵犯的20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放疗66~70Gy后,21例患者颅底未予补量(A组),97例患者常规颅底补量(B组),54例患者适形补量(C组),29例患者常规放疗2周后适形补量(D组)。169例患者接受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或同期化疗。结果 A、B、C、D组的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8%、97.9%、100.0%和100.0%(P=0.688),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6%、91.5%、96.4%和78.3%(P=0.117),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7.4%、83.0%、92.9%和78.3%(P=0.394);1年生存率均为100.0%,3年生存率分别为83.9%、93.6%、92.9%和100.0%(P=0.167),5年生存率分别为29.0%、21.3%、57.1%和52.2%(P=0.049);5年放射性脑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8%、27.7%、28.6%和25.4%(P=0.789)。结论 颅底骨质破坏的鼻咽癌患者常规根治性放疗后给予颅底适形补量有可能提高5年生存率,且放射性脑病的发生并未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中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E(LY6E)的表达与“紫杉醇脂质体+奥沙利铂+氟尿嘧啶”(POF)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一线接受POF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LY6E的表达情况,计算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统计分析LY6E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近期疗效及临床受益率的关系。结果:45例患者中,LY6E的阳性率为71.1%。未分化-低分化腺癌LY6E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腺癌(78.9% vs 28.6%,P<0.05)。45例患者ORR为31.1%,DCR为55.6%,临床受益率为40.0%。与LY6E(-)患者相比,LY6E(+)患者的ORR、DCR和临床受益率均显著降低(ORR:18.8% vs 61.5%;DCR:43.8% vs 84.6%;临床受益率:28.1% vs 69.2%)(P<0.05)。LY6E的表达与POF方案所致化疗毒副反应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LY6E与晚期胃癌分化程度相关,晚期胃癌患者中LY6E的表达可能成为预测POF方案化疗敏感性的新指标,并有可能成为胃癌治疗潜在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CT容易漏诊鼻咽癌的早期颅底骨侵犯灶.而MR和99Tcm-MDP SPECT/CT判断早期颅底骨侵犯的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比较MR和SPECT/CT在判断CT漏诊的早期颅底骨侵犯方面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它们在各具体颅底骨的价值.方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01-01-2014-06-30 CT未提示颅底骨侵犯的鼻咽癌患者80例,在治疗前行99Tcm-MDP SPECT/CT和MR检查.以6个月的随访影像(CT、MR)资料和临床资料作为颅底骨侵犯的定性标准.计算SPECT/CT和MR在判断整体颅底骨侵犯和具体各骨侵犯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Az值比较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 关于敏感性,在整体及蝶骨翼突方面,MR(86.3%、79.4%)比SPECT/CT (92.2%、85.3%)略减小(x2=0.917,P=0.338;x2 =0.405,P=0.525);在颞骨岩尖方面,MR(87.5%)与SPECT/CT(87.5%)等同(x2=o.000,P=1.000);在枕骨斜坡方面,MR(95.2%)比SPECT/CT(92.9%)略增大,x2=0.213,P=0.645.关于特异性,在整体及蝶骨翼突、颞骨岩尖和枕骨斜坡方面,MR(89.7%、91.3%、92.6%、100.0%)比SPECT/CT(75.9%、89.7%、89.7%和94.7%)略增大(x2=1.933,P=0.164;y2 =0.184,P=0.668;x2 =0.731,P=0.393;x2 =2.054,P=0.152).关于准确性,在整体、颞骨岩尖和枕骨斜坡方面,MR(87.5%、91.3%和97.5%)比SPECT/CT(86.3%、89.4%和93.8%)略增大(x2=0.055,P=0.815;x2 =0.321,P=0.571;x2 =1.345,P=0.246);在蝶骨翼突方面,MR(88.8%)与SPECT/CT(88.8%)等同(x2=0.000,P=1.000).关于Az值,在整体及枕骨斜坡方面,MR(0.880和0.976)比SPECT/CT(0.840和0.938)略增大(Z=1.081,P=0.280;Z=1.747,P=0.081);在颞骨岩尖方面,MR(0.901)比SPECT/CT(0.886)明显增大(Z=2.023、P=0.043);在蝶骨翼突方面,MR(0.853)比SPECT/CT(0.875)略减小,Z=1.012,P=0.312.结论 对于CT容易漏诊的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MR的特异性略大于SPECT/CT,而敏感性与具体各骨有关.虽然MR在整体及大部分颅底骨的诊断价值更大,但是SPECT/CT在蝶骨翼突方面表现出更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