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科学开展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8-10月对某社区117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患病情况,并采用SF-36量表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调查患者生命质量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信息,分析患者的生命质量、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及关系。结果 117例调查对象生命质量总分为(620.09±113.95)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理职能(87.39±26.99)分、生理功能(85.98±13.59)分、社会功能(85.47±17.88)分、活力(82.91±29.88)分、情感职能(75.21±15.91)分、精神健康(74.94±15.63)分、躯体疼痛(66.47±17.67)分、总体健康(61.71±16.88)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得分率为62.61%,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营养行为72.02%、人际支持行为62.61%、生命欣赏行为61.54%、健康责任行为61.0%、压力处置行为60.85%、运动行为60.75%。 经逐步回归分析,在调整了年龄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影响后,生命欣赏行为(β=6.388,P=0.008)和运动行为(β=5.298,P=0.024)与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正相关。结论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执行不理想;运动行为及生命欣赏行为影响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应采取健康教育干预重点提高运动行为及乐观心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盐城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对空腹血糖及自我效能干预的效果,探讨影响空腹血糖改善的可能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盐城市部分街道和乡镇1 085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对规范完成8次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患者的空腹血糖、自我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不同人口学特征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前后血糖改变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以前是否参加过糖尿病管理小组(Z=-2.080,P=0.038)、糖尿病治疗方式(Z=-2.662,P=0.008),活动前后血糖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研究对象在空腹血糖值(t=7.107,P=0.000)、自我效能(t=23.309,P=0.000)、行为方式得分(t=17.685,P=0.000)上与活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107)、文化程度(β=-0.182)、糖尿病病史(β=0.121)、以往是否参加过自我管理小组活动(β=0.282)、行为方式得分(β=-0.091)是影响空腹血糖改善的因素(P<0.05)。结论 开展糖尿病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行为方式,改善患者空腹血糖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现状,分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11月在温州市中医院治疗的20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估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和生活质量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膝骨关节炎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为(116.83±16.61)分,生活质量得分为(60.01±10.99)分,二者呈正相关(r=0.487,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患者提高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适应性领导策略对改善青年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社会参与水平的效果。 方法 将85例青年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3)和对照组(n=42),实验组实施适应性领导策略干预方案,对照组接受卒中患者必要的护理常规,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我管理行为及社会参与水平的得分。 结果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组别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45,P<0.001),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6,P<0.001),组别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87,P<0.001);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组别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52,P<0.001),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59,P<0.001),组别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94,P<0.001);两组患者的社会参与水平得分组别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7,P<0.001),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8,P<0.001),组别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2,P<0.001)。 结论 适应性领导策略可提升青年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自我管理行为及社会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社会资本状况及其与健康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与影响,为闵行区青少年健康干预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12月在上海市闵行区随机抽取1 624名中学生对其进行社会资本和健康行为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海市闵行区中学男生的社会资本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高中高于初中,城市高于乡村学生。中学生高健康行为得分组社会资本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低健康行为得分组,并且在家庭经济、体育政策、师生交往、学校场馆、亲朋互动资本等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719、1.918、2.108、2.297、1.986,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社会资本影响健康行为依次为身体运动(OR=2.103~1.555)、压力处理(OR=1.717~1.169)、人际关系(OR=1.689~1.032)、营养行为(OR=2.591~0.636)、健康责任(OR=1.966~1.032)、自我实现(OR=1.765~1.386)。结论 社会资本对上海市闵行区中学生健康行为影响较大,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中学生科学的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喂养问题的现状及ASD儿童喂养问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指导ASD儿童喂养问题的行为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通过收集119例ASD儿童和185名正常儿童的进食行为量表(BAMBI)得分来比较两组在喂养问题上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喂养问题的相关因素。结果 ASD男童的拒绝进食行为、食物谱狭窄和BAMBI总分均高于正常男童(9.64±3.18 vs. 8.15±2.85,P=0.003;21.21±5.53 vs. 18.76±4.93,P=0.004;41.44±9.41 vs. 37.05±7.41,P=0.001),ASD女童的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明显高于ASD男童(12.17±2.25 vs. 10.58±2.60,P=0.029)。低功能ASD男童拒绝进食行为得分、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和BAMBI总分均高于正常男童(9.83±3.21 vs. 7.61±2.56,P=0.004;11.72±3.03 vs. 10.07±2.31,P=0.029;42.62±10.54 vs. 36.89±7.41,P=0.028)。ASD儿童中,拒绝进食行为得分与刻板行为、自伤行为、强迫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与年龄、刻板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食物谱狭窄得分与刻板行为、强迫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ASD男童较正常男童存在更多的喂养问题,低功能ASD男童的喂养问题可能受重复刻板行为影响,临床工作者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体化的行为矫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柳州市学龄期儿童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家长版)调查,分析柳州市学龄期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柳州市27所小学11 205名学生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性别和年级差异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柳州市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为4.1%~36.9%,其中困难总分阳性检出率为11.8%,女生情绪问题(9.1%)检出率高于男生(7.6%)(χ2=7.358,P<0.05)。不同性别儿童的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得分高于女生(P<0.05)。各年级儿童在SDQ各因子及困难总分得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年级儿童多动注意不能问题得分高于高年级儿童,而儿童品行、同伴交往及困难总分得分低于高年级儿童(P<0.05)。结论 柳州市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针对不同年级、性别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以健康信念模型为基础构建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体系,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管理提供新思路。 方法 于2020年6—12月对某三甲医院就诊的、符合标准的504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健康信念模型各维度得分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健康信念模型各维度及相关因素对服药依从性影响。 结果 504名2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分为(13.12±5.58)分,其中63.29%的调查对象服药依从性良好。患者健康信念模型各维度得分分别为:感知到益处(8.49±1.41)、感知到严重性(8.27±1.39)、感知到易感性(11.63±2.24)、感知到阻碍(4.70±1.33)及自我效能(17.11±2.27)。经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知到益处(OR=8.052)、感知到严重性(OR=4.117)、感知到易感性(OR=2.165)、自我效能(OR=1.470)、城镇户口(OR=4.175)、患有并发症(OR=4.459)是良好服药行为的促进因素,感知到障碍(OR=0.680)、男性(OR=0.280)是良好服药行为的阻碍因素。 结论 健康信念模型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服药行为密切相关,可以依据健康信念模型设计开发符合患者性别、并发症患病状况等特点的健康教育策略,进而建立良好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躯体伤害恐惧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其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幼儿园中3~6岁全部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共969例,其中男504例,女465例。研究工具为自编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结果 躯体伤害恐惧阳性检出75例(7.73%),其中男性33例(6.5%),女性42例(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1,P>0.05);躯体伤害恐惧得分女性(7.15±4.89)显著高于男性(6.50±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28)。多因素分析显示,非剖宫产(OR=2.063,95%CI:1.128~3.772,P=0.019)、母亲焦虑得分(OR=1.074,95%CI:1.024~1.125,P=0.003)是学龄前儿童躯体伤害恐惧的危险因素,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的语言认知因子得分(OR=0.912,95%CI:0.873~0.952,P<0.001)、社会生活能力总分(OR=0.961,95%CI:0.936~0.988,P=0.004)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躯体伤害恐惧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与母亲焦虑、家庭养育环境及儿童社会生活能力有关。因此,早期进行家庭养育干预可以防止幼儿躯体伤害恐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黄石、荆门地区产后妇女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母乳喂养率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7年12月—2018年3月在湖北省黄石市、荆门市的三所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产妇社会人口特征、孕产相关资料、母乳喂养相关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 023名产妇纳入分析,平均年龄(29.0±5.7)岁。已婚占98.3%,初产占54.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3.9%。研究对象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45.5±12.3)分。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当前不存在乳腺问题(B=2.08,P=0.036)、有母乳喂养经历(B=3.62,P<0.001)、家人提供母乳喂养指导或经验(B=3.20,P=0.001)、丈夫支持母乳喂养(B=5.87,P=0.001)及产后30 min内有医护母乳喂养帮助(B=3.02,P=0.003)的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更高。结论 产后妇女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可能与其健康状况、母乳喂养经历、社会支持及母乳喂养卫生服务有关。应对产后妇女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加强母乳喂养卫生服务提供,以提高其母乳喂养的自我效能,促进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354名特殊儿童父母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偏低,总社会能力得分平均为(8.10±4.30) 分。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13,P<0.001)、儿童性别(β=0.118,P=0.018)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214,P<0.001)对社会能力总分有影响;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83,P<0.001)、家庭结构(β=-0.135,P=0.010)对活动能力有影响;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24,P<0.001)、儿童性别(β=0.130,P=0.01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69,P=0.001)对社交能力有影响;儿童年龄(β=0.268,P<0.001)、家庭居住地(β=0.264,P<0.00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43,P=0.003)对学校能力有影响。结论 针对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各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活动、社交、学校等方面着手,制定有效的社会能力培养方案,可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老年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病率,探索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6年10月-2017年6月就诊于清河县中心医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986例进行基本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SSAS)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急性期焦虑患病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病率为26.27%,老年脑卒中焦虑的危险因素有女性(OR=1.141,P=0.012)、合并其它疾病(OR=1.901,P<0.001)、生活不能自理(OR=13.152,P=0.017),焦虑的保护因素有家庭人均收入高(OR=0.164,P=0.021)和社会支持量表得分高(OR=0.926,P<0.001)。 结论 清河县老年脑卒中后恢复期焦虑患病率较高,患病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家庭人均收入、合并其他疾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西安市新城区社区学龄前儿童常见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系统分析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为规范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选取西安市新城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因素。结果 西安市社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挑食、主动进食能力差、不良进食习惯等。不同性别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0,2.024,3.707,P<0.05)。抚养人教育背景不同,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P=0.026)。抚养人身体状况不同,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2,P=0.007)。家庭常住人口数不同,学龄前儿童的挑食行为,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2,3.515,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依次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常驻人口数、体重指数及抚养人教育背景。结论 加强抚养人知识储备和健康抚养观念的建立,家庭成员统一抚养观念,减少肥胖/超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祖辈、父辈喂养行为差异及其与学龄前儿童进食行为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喂养人身份、喂养行为对进食行为的可能影响。方法 2020年5月-2021年1月,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8所幼儿园和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喂养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主要喂养人身份,采用1∶2倾向性评分匹配,形成祖辈组(72例)和父辈组(144例)。结果 祖辈组和父辈组在饮食内容限制(t=4.72, P<0.001)和饮食行为限制(t=2.13, P=0.036)维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对应儿童在主动进食能力(t=-4.76, P<0.001)、外因性进食(t=-5.07, P<0.001)和情绪性进食(t=1.99, P=0.050)维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喂养人的饮食行为限制(F=1.82,P=0.086)、鼓励健康饮食(F=2.46,P=0.019)和饮食内容限制(F=3.69,P=0.001)对学龄前儿童进食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喂养人身份与儿童进食行为之间无统计学关联(P>0.10)。结论 与祖辈相比,父辈喂养人更频繁地使用饮食行为限制和饮食内容限制,喂养行为而非喂养人身份与学龄前儿童的进食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行为导向健康教育法联合行为干预对预防冠心病(CHD)患者急性心脏事件(ACE)发生率的作用。 方法 选择淮河医院2014年1-12月心内科住院的19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98例应用行为导向健康教育联合行为干预,患者均随访至2016年12月,记录出院6、12、24个月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死亡等心脏事件(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 结果 两组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12、24个月ACE发生率分别为6.12%、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3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STEMI构成比例高于对照组,NSTEMI、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构成比例低于对照组(Z=5.271,P=0.006)。随访24个月,观察组病死率为1.02%,对照组为7.29%(P<0.05)。观察组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行为导向健康教育法联合行为干预对预防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健康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知信行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海南省中医院就诊且建立健康档案的20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干预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脑卒中知信行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结果 干预前两组脑卒中知信行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健康管理干预后,干预组脑卒中知识、态度、行为和KAP总分分别为(26.65±3.89)、(36.86±5.33)、(34.67±5.26)、(98.18±15.16)分,对照组分别为(14.17±1.94)、(22.81±3.11)、(23.59±3.49)、(60.47±8.3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91、23.313、17.802、22.107,P<0.05)。健康管理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总得分为(55.24±5.67)分,对照组为(46.42±4.7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02,P<0.05)。知信行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总分呈正相关关系(r对照组=0.187,P<0.05;r干预组=0.198,P<0.05)。 结论 健康管理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相关知识,改变其态度和行为,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医院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儿童及青少年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CAH患儿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edsQL4.0调查江西省儿童医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间48例诊断为CAH的5~18岁儿童及青少年和家长,119名健康儿童及青少年和家长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AH患儿自评量表及家长代评量表各项得分(各单一领域得分、社交心理功能和总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社交功能(自评t=2.711,代评:t=3.048)、学校表现(自评:t=2.718,代评:t=4.671)、社交心理功能(自评:t=3.674,代评:t=5.587)、总分(自评:t=4.026,代评:t=5.34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H患儿男女之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控制不良、有并发症、无正规随访的CAH患儿各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和病程长的CAH患儿,各项得分更低。结论 CAH儿童及青少年的生存质量存在明显损害,特别是激素控制不良、有并发症、无正规随访、病程长、年龄大的CAH患儿损害更严重,需要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分析该干预措施可能对ASD儿童及家庭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从康复机构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ASD儿童,对实验组儿童的父母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收集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父母填写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相关数据。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EC得分比较,在社交项目、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808,P<0.05或<0.01);两组TCSQ得分差异对比,积极应对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36);ATEC感知觉项目得分与TCSQ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r=-0.202,P=0.027)。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能使ASD儿童的父母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从而影响ASD儿童的社交、感知觉方面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医学生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的认知情况、态度和日常行为,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的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山西医科大学1 455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404份,有效回收率为96.49%。医学生的EDCs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43.68±15.47)分、(63.64±11.84)分和(65.43±9.05)分。不同性别学生EDCs知识、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t=-1.05,P=0.296;t=-1.65,P=0.099);但不同性别的学生EDCs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P=0.000)。不同专业学生对EDCs知识、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17.20,P=0.000;F=5.60,P=0.000);但不同专业学生EDCs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5,P=0.289)。不同年级学生EDCs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8.00,P=0.000;F=4.80,P=0.001;F=4.37,P=0.002)。学生成绩排名不同,EDCs知识、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6.07,P=0.000;F=4.62,P=0.003)。生源地不同的学生EDCs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t=-1.19,P=0.235;t=-0.87,P=0.384;t=-0.98,P=0.327)。平均月生活费不同的学生EDCs知识、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 F=2.06,P=0.103;F=0.65,P=0.581);但平均月生活费不同的学生EDCs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P=0.00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知识、态度、平均每月生活费是学生EDCs行为的影响因素(分别t=-4.22,P=0.000;t=-2.48,P=0.013;t=-3.64,P=0.000),但是知识、态度及平均月生活费对医学生EDCs行为的影响均是负向的。 结论 医学生对EDCs的态度、行为尚可,但认知水平偏低,应加强相应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