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116-1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MR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按照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定及VaD诊断标准分为非VaD组(对照组)42例和VaD组(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选取合适的头部专用线圈,行MRI检查;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MRI结果,根据梗死病灶部位分为皮层组和皮层下组,根据梗死病灶大小分为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观察MRI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评价是否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行MMSE、HIS及MoC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MRI下梗死部位比较,观察组中额叶及颞叶皮层、额叶及颞叶和顶叶皮层下、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旁白质、内囊和丘脑等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灶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大梗死、中梗死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MMSE与MoC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HIS评分较对照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中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的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VaD患者在MRI影像下可见皮质萎缩、脑沟增宽及不同部位的梗死病灶等临床特点,MRI可作为早期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患者颅脑影像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颅脑影像学改变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MRI技术测定3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脑叶和海马体积.采用CT技术测定3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和30例缺血性卒中对照患者脑室和脑沟线性指标.应用MMSE、BSSD和RSPM评定受试者认知功能.结果血管性痴呆组与卒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额叶和颞叶体积显著较小(P<0.05),海马结构、顶叶和枕叶体积无显著差异(P>0.05).额叶和颢叶体积减小的程度与MMSE、BSSD评分的降低呈正相关.病灶位于额叶和颞叶、多发病灶以及病灶总体积大于50 mm3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减退更加显著(P<0.05).结论额叶和颞叶萎缩是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关键部位病变、病灶数量和病灶体积是影响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延长县人民医院接收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至研究组中,将同期非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45例纳入至对照组中,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危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白质疏松、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血压发生率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年龄、糖尿病、白质疏松、高脂血症及心脏病。结论 根据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诱发危险因素,及早实施预防及治疗对策,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红  张新华  李宁  高旭光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8):430-433,449
目的:探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了皮质下多发梗死28例痴呆患者和33例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高危因素。结果:痴呆组中顶叶皮质下、内囊膝部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顶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内囊膝部和丘脑平均梗死数目,4级LA的出现率以及所有脑萎缩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但Logistic回归后,只有平均脑沟宽度、侧脑室指数和丘脑梗死的数目进入了方程。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可能与脑萎缩的程度和丘脑梗死的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卒中史与缺血性脑卒中(CIS)后血管性痴呆(VD)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存在VD分为观察组(存在VD)与对照组(不存在VD),各41例。对比两组脑卒中情况(卒中次数、病灶个数、病灶部位、病灶性质)。结果观察组卒中次数为1次的患者比例小于对照组,卒中次数>1次的患者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病灶者(17.07%)少于对照组(60.98%),多病灶者(82.93%)多于对照组(3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梗死性病灶(80.49%)多于对照组(58.54%),出血性病灶(12.20%)少于对照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颞叶病变、额叶病变、基底节病变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多发性脑卒中、多病灶、颞叶病变、额叶病变、基底节病变易出现VD。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以下简称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55例,依据智能评估结果分:认知正常对照组、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CIND)组及血管性痴呆(VD)组;分别行生化、胸片、心电图、头颅CT/MRI检查及相关神经心理量表检查。结果:卒中后有认知功能损害者呈高龄、低文化水平,血管性危险因子、卒中次数、内科并发症比认知正常组增多(P〈0.05,P〈0.01),影像显示左侧病灶,病灶大小、脑萎缩、脑白质病变、陈旧/静息病灶数目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急性期及3个月后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血管性危险因子在卒中后认知障碍者更普遍,陈旧病灶/静息病灶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是卒中后3个月发生痴呆的强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SPECT/CT脑血流灌注断层融合显像联合MRI检查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患者62例,62例患者在发病后7d内均进行了99Tcm-ECD 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MRI检查,收集62例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计算不同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个数、阳性率。结果 6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发生部位集中于侧脑室旁白质、基底节、顶叶及额叶,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个数为131个,MRI、SPECT、SPECT/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个数分别为287个、398个、404个,SPECT/CT+MRI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个数为448个,高于CT、MRI、SPECT及SPECT/CT检查;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诊断阳性率为66.12%(41/62),MRI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诊断阳性率为75.80%(47/62),SPECT、SPECT/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48%(53/62)、93.54%(58/62),SPECT/CT+MRI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6.77%(60/62),明显高于CT、MRI、SPE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ECT/CT脑血流灌注断层融合显像联合MRI检查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数及诊断阳性率高,可为临床提高更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性痴呆(VD)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头颅CT结果观察40例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患者卒中的次数,部位,性质,病灶数目。结果40例VD患者2次及2次以上卒中36例(90.0%),缺血性卒中35例(87.5%),基底节区及颞叶卒中27例(67.5%),多发病灶36例(90%);全部病例均有脑萎缩。结论VD与卒中次数,性质,部位,病灶数目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的头颅MRI特点,探讨其与VD的关系.方法 选择99例经头颅MRI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其检测后分为VD组51例和非VD组(对照组)48例,比较分析其特点.结果 VD组中额叶皮层、皮层下额叶、内囊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额叶皮层(X2=6.10,P<0.05)、皮层下额叶(X2=4.45,P<0.05)、内囊(X2=3.96,P<0.05)、丘脑(X2 =4.78,P<0.05).VD组大梗死、中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大梗死(X2=9.11,P<0.05)、中梗死(X2=5.58,P<0.05);VD组吸烟、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吸烟(X5 =12.41,P<0.05)、高血压(X2=4.50,P<0.05);VD组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与非V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患者病变部位、病变大小与VD发生相关;吸烟、高血压与VD的发生相关,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与VD发生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伍思婷  石强 《海南医学》2016,(2):292-294
目的 分析3例皮层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3例基因检测确诊为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例均为中年起病,有阳性家族史,临床均以反复缺血性脑卒中发作以及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Notch3基因突变;MRI可见皮层下梗死和脑白质对称高信号病灶,颞极和外囊受累.结论 反复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需仔细询问家族史并完善基因检测,以防CADASIL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后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IS后VD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IS后非VD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IS后V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93±5.3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93±4.32)岁,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及基底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等均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IS患者V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耳神门穴点压对社区老年期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治疗效果及额叶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的老年期GAD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耳穴刺激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耳穴刺激组接受耳神门穴王不留行籽点压,对照组则对耳垂部进行点压,共8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老年焦虑量表(GAI)及额叶功能量表(FAB)进行评估。  结果  耳穴刺激组与对照组在基线时点的人口学资料、焦虑症状及额叶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耳穴刺激组的HAMA及GAI得分显著降低[(15.41±6.79)分vs. (24.32±4.96)分,(7.97±2.71)分vs. (11.99±2.87)分, 均P<0.05],而FAB得分显著升高[(10.79±3.41)分vs. (3.61±2.32)分, P<0.05]。HAMA的减分值与FAB增分值呈负相关关系(r=-0.205,P=0.006),HAMA躯体维度得分差值与GAI得分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472,P<0.001)。  结论  耳神门穴点压对社区老年期GAD患者的焦虑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额叶功能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3.
郑红艳  俞岩  罗书引  贾兰  胡文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1):1893-1896
  目的  探讨基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传统康复管理,观察组予基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路径管理。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1.12±2.32)分]低于对照组[(27.81±4.33)分],而简明精神状态得分高于对照组[(21.14±5.65)分vs.(18.89±1.24)分],均P < 0.05;观察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39.49±5.38)分]高于对照组[(33.67±4.02)分],改良Barthel指数[(77.17±8.20)分]高于对照组[(65.17±9.21)分],均P < 0.05;观察组脑卒中生存质量[(164.65±18.76)分]高于对照组[(110.76±21.83)分,P < 0.05],而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康复路径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负面情绪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初发或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及临床基线资料,纳入患者均入院3 d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脑微出血位置将患者分为脑叶、深部和后颅窝(脑干和小脑)组,并记录每个部位的脑微出血总数。随访3个月时根据抑郁诊断标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与PSD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入组并完成随访者203例,其中PSD组67例,非PSD 组1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基线NIHSS评分、3个月MMSE评分、3个月LSNS评分、额叶、深部以及脑干脑微出血、前额叶急性脑梗死与PSD发生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调整后,深部(OR=2.091, 95%CI 1.061~4.138,P=0.036)以及脑干脑微出血(OR=2.235,95%CI 1.179~4.587,P=0.031)与PSD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基线NHISS评分(OR=1.174, 95%CI=1.008~1.346,P=0.041),前额叶急性脑梗死(OR 4.326, 95%CI=1.074~14.371,P=0.045)也与PSD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干和深部脑微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因吞咽功能障碍所致的继发性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方法。方法 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2组继发SAP的患者分成SAP组和非SAP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结果 2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发生SAP感染,观察组43.33%,对照组SAP感染46.66%;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年龄≥65岁,性别为男性的,有糖尿病、有房颤症状及鼻胃管进食的患者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更大。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继发SAP的风险需高度重视,而60~70岁之间的患者基础病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的系列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性痴呆(VD)与阿尔茨海默病(AD)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59例VD、42例AD患者临床资料,两组均接受MRI检查,比较两组MRI海马高度、颞角宽度、外侧裂宽度,脑白质疏松(LA)严重度,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体积以及各脑叶脑血流参数。结果VD组MRI以脑内梗死灶为主要特征,AD组以海马萎缩为主要特征;VD组海马高度显著高于AD组(P<0.05),颞角宽度、外侧裂宽度均显著低于AD组(P<0.05),LA严重程度大于AD组(P<0.05),额叶、颞叶体积占比显著低于AD组(P<0.05),额叶、颞叶脑血流参数均显著低于AD组(P<0.05)。结论VD与AD患者MRI图像存在较大差异,MRI对VD与AD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