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LS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内镜治疗方式分为 ESD组与EMR组,对其性别、年龄、病变类型、部位、直径、术后病理、病变切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46例行 ESD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效果。方法该次研究入选病例共50例,均为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法把5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例数均为25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和采用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对照组相比较,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手术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间复发率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创口愈合较好,适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形态、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内镜治疗137例LST病变的临床资料。将LST分成LST-G组及LST-NG组,分析组间病变部位、大小、内镜分型及病理分类的差异;比较组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的差异,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LST颗粒型(LST-G)发病率69.34%(95/137),非颗粒型(LST-NG)发病率30.66%(42/137);LST结直肠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升结肠好发,发病率为 25.55%(35/137),结直肠各部位发病率LST-G组与LST-N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方面,LST-G组与LST-NG管状腺瘤发病率最高,分别为70.53%(67/95)及66.67%(28/42);锯齿状腺瘤发病率LST-NG组(26.19%,11/42)明显高于LST-G组(4.2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G组与LST-NG 组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以及癌变的概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示9例早期结直肠癌,癌变率(6.57%,9/137),4例(1例pT1b1脉管癌栓+3例pT1b2)追加外科手术,术后无癌组织残留及脉管浸润,术后3~6个月复查肠镜均未复发。LST-G与LST-NG之间整块切除率(91.58% vs 95.23%),完全切除率(86.32% vs 88.09%)和治愈性切除率(82.21% vs 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出现迟发性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无迟发性出血发生。结论 对于符合适应症LST病灶首选ESD内镜治疗,术后病理为预后及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4.
袁珂  吴俊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049-2051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病理学类型及内镜治疗价值。方法对近3年肠镜检查发现64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ST病变60例(共64个病灶),占大肠息肉的2.78%,病变大小以10 mm~29 mm为主,直径大于50 mm者并不少见;病变主要分布在直肠;内镜下分型以结节混合型及扁平隆起型为主,假凹陷型少见。58例共6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30例行注射法黏膜切除术(EMR),16例行注射法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8例行透明帽辅助EPMR,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辅助EPMR。8例接受2~3次内镜下治疗,均为直肠50 mm以上LST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随访1年未见残留及复发。术后迟发出血6例,无穿孔并发症发生。病理学类型:62个内镜下切除的LST病变中,58个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4个,2个腺上皮癌变,2个炎症伴息肉样增生。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一定的检出率,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绝大多数的LST病变,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FICE)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LST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分型,及ESD治疗LST的疗效,术后腺管开口分型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64例LST患者中,腺管开口Ⅱ型4例、ⅢL型35例、Ⅳ型20例、Ⅴi型5例。病理结果提示4例Ⅱ型患者均为炎性息肉,35例ⅢL型患者中管状腺瘤21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5例,20例Ⅳ型患者中管状绒毛状腺瘤1例,绒毛状腺瘤16例,早癌3例,5例Ⅴi型患者中绒毛状腺瘤1例,早癌4例。ESD治疗LST的术后安全有效。结论放大内镜诊断LS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 LST恶性程度高,可尽早采用ESD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我科采用ESD治疗的21例LST患者,分析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21例行ESD治疗的LST,ESD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0.48%(19/21);切除病灶直径1.1-10 cm,平均(3.7±3.1)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115 min,平均(75±46.5) min;2例出现术中穿孔,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其中癌变2例,余均为良性病变。随访3-12个月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治疗LST的整切率高,操作时间短,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结直肠LS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ESD治疗,观察组予以Pre-cut-EMR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应激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中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cut-EMR在结直肠LST治疗中效果更佳,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应激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这18例患者病灶的形态、大小对其进行分型,并联合使用ESD 和EMR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手术结束后,这18例患者的病灶均完整切除。其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出血,在对其使用钛夹进行止血处理后,其病灶的创面停止出血。术后半年,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有2例患者失访,对其余16例患者进行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其病灶处均已完全愈合。结论:联合使用ESD 和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盲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应用ESD治疗的41例盲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并统计LSTs的表面形态分型(JNET分型)、病变大小,分析手术完整切除率、完全切除率(R0)、病理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并且随访手术后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病变平均直径为(1.91±0.83)cm;完整切除率为100%,R0为95.1%(39/41)。术后病理结果Type 1型中,77.8%(7/9)病灶被诊断为锯齿状腺瘤,22.2%(2/9)病灶被诊断为增生性息肉。Type 2A型中,71.4%(20/28)病灶被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8.6%(8/28)病灶被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Type 2B型中,100%(4/4)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SD并发术中穿孔和出血率分别为7.3%(3/41)、4.8%(2/41),未见迟发性出血和穿孔。平均随访13.6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盲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盲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h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方法、效果、并发症等相关临床问题。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132例167个LST病灶,采用规范的黏膜下注射配合透明帽辅助法手术,术后随访2个月-50个月,准确记录病灶大小、手术经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为98.8%,一次性完整切除率73.1%,分次切除法(EPMR)占10.2‰并发症发生率9.6%.术后病理癌变4例(2.4%)。结论EMR在目前条件下是一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可取代98%以上患者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5例诊治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LST的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并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目前大肠LST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2000年12月~2001年10月作者所在医院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的25例大肠LS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总结分析。该25例病例共发现26处病变,内镜下大体分型为颗粒均一型11处,结节混合型15处;病理检查发现粘膜内癌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大小11~20mm6处,21~30mm9处,31mm以上11处,其中最大者60mm×72mm,最小者11mm×12mm。26处病变的腺管开口类型以Ⅳ型为主,占61.54%(16/26);ⅤA型2处,与另1处Ⅳ型共3处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ⅢL型8处,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5例病例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粘膜剥离或分片粘膜剥离治疗,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冷内镜黏膜切除术(cold snar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S-EMR)与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最大径<20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colorectal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CLS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内镜下切除治疗CLST患者2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MR组和CS-EMR组,每组各124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灶特征、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MR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EMR组,钛夹数量、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EMR组,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 在最大径<20mm CLST治疗中,CS-EMR既保留手术相关并发症少的优点,又具有与EMR相似的治疗效果,且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5例诊治报告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 originates from the large intestine mucosa with prominent lesions that mainly extend laterally other than vertically. The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and evolvement of this disease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other adenomas, and it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colorectal cancer has been noted. Up till now, no report on LST involving the large intestine has been available in China, therefore we presently report our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es and treatment of 25 LST patients (26 lesions) identified with conventional endoscopy and mucosa stain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Nov, 2000 to Oct, 2001. Among the 26 lesions, 11 were classified into granular homogeneous type, 15 into nodular mixed type, and 3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intramucosa carcinoma and 2 serrated adenoma. The biggest lesion was 60 mmx70 mm, the smallest being 11 mmx12 mm, and 6 lesions were within the range of 11 to 20 mm, 9 within 21 to 30 mm with the rest 11 lesions exceeding 31 mm in diameter.Type IV pit pattern was predominant in the the 26 lesions, accounting for a proportion of 61.54% (16/26). Two lesions with V(A) pit pattern and 1 with IV pattern were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to be intramucosa carcinoma, and 8 with type III(L) pit pattern were tubulovillous adenoma. Immediate or elective 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 or partitioned mucosa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25 cases without incidences of the complications as bleeding or perforation.  相似文献   

1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大肠肿瘤,由于其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因此,日本学者将之单独列为一类肿瘤进行研究。LST与大肠癌有关,故近年来对其研究增多,本文作者就其流行病学、肿瘤分子生物学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大肠腺瘤组、LST良性组、大肠腺癌组分别进行Survivin基因表达的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大肠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SP法对大肠腺瘤、大肠腺癌、LST良性组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检测Sur-vivin的表达。结果:大肠腺癌组、大肠腺瘤组和LST良性组中Survivin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P<0.05);大肠腺瘤组和LST良性组Survivin表达低于大肠癌组(P<0.05),而大肠腺瘤组和LST良性组间无差异表达。结论:Survivin的过度表达是大肠上皮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之一。LST与大肠腺瘤有着相同的基因改变,同样是由于多种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同样经过腺瘤-癌顺序学说演变成大肠腺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In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直径大于3.0 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 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18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应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进行肿瘤切除,术后3~24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证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REMR治疗的18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6.4 min,其中16例经首次或再次R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88.9%,术后病理报告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根治手术者1例(5.6%);因病变残留转外科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者1例(5.6%).并发症:本组18例术中平均出血20 ml,最大出血160 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接近齿状线的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并可完美保全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