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36-440
  目的  探索居民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的影响因素,了解政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诊就诊居民按照签约和未签约分别进行抽样,共获取有效样本1 204例,签约和未签约各602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其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状况、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脑卒中、心脏疾病、肾脏疾病、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服药、配药需求、康复护理需求、其他需求、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方面不同的居民,其家庭医生签约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签约和未签约居民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骨质疏松、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是家庭医生签约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没需求”是居民不考虑签约的主要原因。  结论  要促进落实“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签约关系,需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立足点提供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当下"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制度的实施现况,探索社区居民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的意愿和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上海市居民项目签约率、推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以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及上海市郊区3个不同区县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总计1 800人,回收有效问卷1 720份。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目前社区就诊人群"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率较高,达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于"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的认知越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越高、文化程度越低、长期用药居民越倾向于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 结论 目前"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在社区签约推广状况良好,社区就诊居民签约率高。进一步推广需要继续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于签约项目的认知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和加大签约体系中关于配药和转诊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居民进行签约,为分级诊疗的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及环境。   相似文献   

3.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3,21(3):449-453
目的 对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优化方向。方法 于2019年6月—2019年10月,根据签约时长和就诊次数,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签约组和未签约组居民各603例,并分别于2019年11月、2020年6月按年份采集2018、2019年间研究对象的就诊行为和药品费用信息。结果 共获得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各602例数据。2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程度、首诊意愿、便利性、服务态度、服务效果、家庭医生费用管理的看法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签约组居民表达信任、愿意、满意、希望及早落实等积极态度的比例更高。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2组居民在2018、2019年本社区就诊次数、2年次数差额和药品总费用支出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2018、2019年药品总费用差额以及自付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8、2019年自付费用间差额,在匹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匹配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签约服务较好满足了社区中对社区卫生中心主观评价高、配药需求高的居民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1+1+1”签约下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抽取社区居民60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对“1+1+1”签约的知晓和签约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情况、患病后首诊选择的医疗机构。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结果 580例社区居民中,有社区首诊意愿的居民463例(79.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1+1+1”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不知晓的居民,已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未签约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固定就诊医生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无固定就诊医生的居民,对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技能水平感到满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一般/不满意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签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有固定就诊医生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1+1+1”签约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进而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蔡利强  侯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14-3817
目的 探讨“1+1+1”组合签约对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的影响,为下一步家庭医生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选取2017年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信息系统中与家庭医生进行“1+1+1”组合签约的6 390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在大团社区卫生中心医院信息系统中调阅组合签约前后家庭医生服务效果信息(包括组合签约居民基本情况和选择区/市级医疗机构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处就诊的次数及医疗费用,首诊服务、慢性病配药服务及转诊服务利用情况,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组合签约后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处就诊次数在中心就诊次数中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21%(66 901/111 120)比43.07%(47 891/111 204),χ2=22.328,P<0.001〕。组合签约前后在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位就诊次数分别为15(25)、15(24)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8,P=0.967);组合签约后居民家庭医生处中位就诊次数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次比7(14)次,Z=24.641,P<0.001〕。组合签约后居民中位年医疗费用低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018.8(4 398.7)元比2 247.8(4 911.4)元,Z=10.542,P<0.001〕。签约前后社区居民首诊机构选择、慢性病配药机构选择、转诊机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签约后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首诊机构及慢性病配药机构者占比、选择上转至区/市级医疗机构及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者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签约后抗生素处方占比、门诊补液占比低于组合签约前,合理使用抗生素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开展“1+1+1”组合签约工作,建立稳定契约关系,提供分级诊疗服务,在提高家庭医生有效利用率、控制医疗费用、影响就医行为、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工作中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1+1+1”组合签约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疾病管理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在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进行管理的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家庭医生“1+1+1”组合签约管理分为签约组(n=1538)和非签约组(n=2437),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两组居民入组时,签约组吸烟人数,每周锻炼次数及每次锻炼时间低于未签约组(P<0.05)。经过1年的签约管理,签约组患者腰围平均减少0.36(0.06,0.66)cm,脉压差平均降低3(-3.77,-2.23)mmHg,显著优于非签约组患者(P<0.05)。签约组患者新发糖尿病67例,显著高于非签约组(P=0.002),新发中风62例,显著低于非签约组(P=0.001)。校正吸烟及每周锻炼次数后,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签约管理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发生的风险[adjust odds ratio(AOR)=0.668, 95%CI 0.449~0.895],同时不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AOR=1.642, 95%CI 0.936~2.882)。结论家庭医生“1+1+1”组合签约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风发生风险,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管理效果优于传统慢性病管理模式,家庭医生“1+1+1”组合签约管理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 上海市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与家庭医生制度相结合,2015年3月启动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策略(“1+1+1”签约)。目的 了解上海市“1+1+1”签约实施状况,分析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1+1+1”签约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2017年7—9月,对上海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科长共6人就目前该中心“1+1+1”签约的实施状况,包括开始推行时间、签约率、签约方式、宣传策略、4项主要优惠政策(长处方、延伸处方、预约上级医院号源、转诊)实行状况、家庭医生“1+1+1”签约的服务内容进行数据资料咨询;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这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共18人就“1+1+1”签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访谈。所有数据资料、访谈内容根据主题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结果 截至2017年7月底,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签约率为9.47%,≥60岁人群的签约率为51.35%,其中4家以门诊签约为主,另外2家以并行开展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及门诊签约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采取实行的优惠政策作为签约宣传策略,以居民就诊时宣教及居委协助宣传为主;均已实行长处方、延伸处方政策,5家已实行预约上级医院号源及转诊政策。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诊疗、便捷配药、预约及转诊、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医疗费用控制。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医保药占比(即药品费用与就诊总费用的比值)难控制,预约号源及转诊绿色通道不畅,各项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家庭医生工作收入付出不成比例,签而不约等问题。结论 上海市“1+1+1”签约政策陆续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在提高签约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各项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建议加大宣传,完善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上下级医院协作,合理制定考核指标,真正落实签约服务,从而尽快推进“1+1+1”签约实施进程,促进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13年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长宁区的10个街道/镇抽取社区居民3 040例。采用本课题组研制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本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最近一次患病的就诊医疗机构、选择就诊医疗机构的原因、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情况,问卷有效回收2 750份。另于2016年6月,对该3 040例居民进行追踪调查,确定问卷有效回收的居民2 004例。结果 2013年和2016年分别有51.4%(213/414)、40.7%(209/514)的签约居民最近一次患病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签约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高于未签约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低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就诊方便(27.7%,180/649)、病情轻(13.4%,87/649)、费用较低(11.6%,75/649)。2013年和2016年分别有7.6%(45/589)、11.9%(77/649)的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率高于未签约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46.7%(36/77)的签约居民通过家庭医生转诊,83.3%(40/48)的未签约居民通过普通门诊转诊;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民签约后就诊行为有所改善,但转诊服务利用率较低,分级诊疗格局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收集和分析因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原因而居家不出的上海远郊社区的签约居民的血脂异常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全科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  方法  通过HIS系统调阅2020年1月15日—4月24日间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在中心或医联体上海第七人民医院进行生化检验的573例签约患者的数据,筛选出居家不出期间未增加调脂药物、未接受运动指导的血脂异常患者31例。比较居家不出前后,在第0周和第12周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肝功能检测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检测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  结果  签约居民居家不出12周后,TG、TC、LDL-C水平[(3.057±1.837)、(5.236±1.141)、(1.824±0.353)mmol/L]高于0周时[(2.034±1.009)、(4.625±1.213)、(2.629±1.16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HDL-C、ALT、AST、Scr、BUN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居家不出影响血脂异常管理效果,因此,社区全科工作应关注签约居民中诸如居家不出的特殊人群;应引进新技术手段来发展“互联网+”慢病健康宣教工作;同时,急需培养“体医结合型、科普人才型”的复合型社区全科医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应用"1+1+1"的组合签约模式下对患者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对其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1+1+1"的组合签约模式为患者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比较两组血糖指标、自我管理行为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值(FBG)水平均有改善,研究组两项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976、2.798,P=0.004、0.007);护理干预后,研究组血糖监测、运动、足部护理、饮食、药物服用等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968、12.167、6.158、4.538、6.048,P=0.000);对护理的满意度两组差异显著(χ~2=8.23,P=0.0041)。结论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应用"1+1+1"的组合签约模式下对患者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促进患者积极进行自我管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在社区管理中可以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社区“1+1+1”签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家庭医生强化心理疏导干预,探讨该干预方式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接受“1+1+1”社区签约服务的11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取家庭医生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家庭医生强化心理疏导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干预前及干预第6、12个月2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焦虑抑郁情况,并观察2组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随着时间的延长,2组SCL-90评分、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始终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SSR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始终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SBP、DBP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 家庭医生对社区“1+1+1”签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强化心理疏导有助于控制其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2011年开始,2016年全面推开,政府通过完善制度、保障经费和人员、规范服务形式和内容等措施来促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化、规范化、优质化,但目前关于重庆市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和签约现状的研究仍比较缺乏。目的 了解重庆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和签约现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8年3—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重庆市北碚、彭水、巴南、永川、梁平、合川、沙坪坝、秀山、黔江、垫江、大足、开州12个区(县)的2 40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情况。共发放问卷2 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3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8%。结果 2 342例居民中有2 153例(91.93%)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总体需求。2 342例居民中已签约的有1 358例(57.98%),未签约的有984例(42.02%)。不同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业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非常需要”排序前5位的条目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诊治(43.42%,1 017/2 342)、孕妇/儿童/老年人体格检查与健康评估(34.93%,818/2 342)、定期体格检查/健康评估(33.69%,789/2 342)、家庭医生出诊(32.96%,772/2 342)、已经确诊的慢性病管理(32.45%,260/2 342)。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以往就医/签约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不同的居民签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较大,但签约率较低,需求最大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诊治。居民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以往就医/签约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都会影响居民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政府应该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包,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提升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水平的策略,为“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8年5月4—25日,基于便利抽样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参与签约服务工作、有意愿参与研究的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全科医生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工作能力、签约居民特征、执业环境和签约现况。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 24.0统计学软件和AMOS 24.0。结果 相关性分析中,工作能力、签约居民特征1、签约居民特征2、执业环境与签约对象契合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456、0.376、0.505、0.43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构方程中,签约居民特征1对签约对象契合度有直接和间接影响,效果值分别为0.479、0.218,总效果值为0.697;签约居民特征2对签约对象契合度无影响;工作能力对签约对象契合度有直接影响,效果值为0.359;执业环境对签约对象契合度无影响。结论 要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率,亟需提升全科医生的专业临床能力和对电子医疗信息的利用能力,同时加强签约服务宣教,以及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通过运用组织沟通理论分析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方法  阐述家庭医生与居民进行签约的主要方式,分析不同签约方式的优缺点,运用组织沟通理论、分众理论、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理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结果  家庭医生签约采用组织内沟通和组织外部沟通2种方式。组织内沟通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与家庭医生就签约工作进行正式沟通,正式沟通就是按照组织的明文规定,依靠行政体系的正式机构和权限关系为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正式沟通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组织内部垂直型沟通方式存在僵化和单一等问题。组织外沟通是家庭医生为了签约和居民进行口头非正式沟通,目的是通过沟通,使居民的态度、行为改变,并且双方能够达成共识,但存在沟通方式过于简单,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签约只停留在“宣传”层面。  结论  面对家庭医生签约这种新生事物,应拓展沟通途径,推行行政管理部门和家庭医生双向沟通机制;应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利用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在社区范围内形成签约的良好氛围;应运用分众理论,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家庭医生应提升沟通技巧,要充分认识到签约最终的目标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回归签约服务的本质,最大限度地解决签约居民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情况,探讨社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进提供政策性建议.方法 2016年3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合肥市480名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意愿情况、家庭医生服务内容需求、家庭医生的信任度的调查.结果 46.04%的社区居民不熟悉家庭医生政策;47.50%的社区居民有签约意愿;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医保类型、月收入、慢性病程间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签约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50%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信任.结论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有待加强;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饮食、运动指导,增加对疾病的管理,能提高居民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满足儿童健康服务快速增长的需求,解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服务综合能力薄弱的问题,总结成都、厦门两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经验,为加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6—11月,采用方便抽样,对厦门、成都两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服务相关工作者进行半结构性访谈研究,共纳入研究24人;应用MAXQDA软件,按照主题编码、归类,进行归纳性的描述、整理和分析。  结果  定性研究结果提示:(1)在资源投入方面,两市虽与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同,存在儿科医生数量少的问题,但注重现有儿科医生的能力提升,同时发挥全科医生在儿科中的作用,儿童相关设备设施及药品的投入较为完善。(2)在服务产出方面,儿童诊疗服务能力强,特色服务项目多元化使儿童家庭签约服务率高。(3)在服务效果方面,适宜的绩效分配方案使得工作人员收入水平高,综合全面的健康服务使得患儿家长满意度提高。  结论  厦门、成都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强,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人员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儿童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