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临床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固定矫治器患者的牙周指数变化,比较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判断隐形矫治器是否更有利于口腔卫生和牙周健康维护.方法 临床选取40名成人患者,分为隐形矫治组(Ⅰ组)和固定矫治组(F组),通过测量在其矫治前及佩戴后1、3、6个月中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Index,GI)及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等牙周指数变化,对比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 隐形矫治组的PLI在治疗中明显低于固定矫治组,但GI及SBI除第一个月有差异外,后期无明显差别.佩戴矫治器后两组的各项指数均高于矫治前.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一定程度上仍有碍口腔卫生的维护,但优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在矫治过程中短期内仍会对牙周组织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与传统固定矫治器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戴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器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材料和方法选取12~18岁正畸患者80例,按矫治器类型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AO公司生产的T3自锁托槽矫正的患者;对照组,采用杭州西湖公司生产的徐氏托槽矫正的患者40例.由同一牙周专科医师分别检测8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GI,PLI,SBI,PD).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GI,PLI,SBI,P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自锁托槽矫治器不会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牙周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戴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器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材料和方法选取12~18岁正畸患者80例,按矫治器类型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AO公司生产的T3自锁托槽矫正的患者;对照组,采用杭州西湖公司生产的徐氏托槽矫正的患者40例.由同一牙周专科医师分别检测8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GI,PLI,SBI,PD).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GI,PLI,SBI,P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自锁托槽矫治器不会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牙周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组织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04例错畸形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自锁托槽矫治器,各52例,评估两组粘戴托槽前及粘戴托槽24 h后的口腔咬合功能[去皮花生仁的咀嚼次数(MT),并计算咀嚼效能(ME)、最大咬合力(MF)、最大合力时间(MFT)、咬合速率(SO)],对比两组矫治前及矫治6个月后的牙周指数[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SPD)、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结果 两组粘戴托槽24 h后的ME、MT、MF及SO值较粘戴托槽前有显著性降低(P<.05),MFT值较粘戴托槽前有显著性升高(P<.05),无托槽组矫治6个月后的GI、SPD、SBI及PLI值较矫治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自锁托槽组较矫治前有显著提高(P<.05),无托槽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小于自锁托槽组(P<.05);两组矫治6个月后的龈沟液中IL-1β、TNF-α、AST及ALP含量水平较矫治前有显著提升(P<.05),但无托槽组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用于正畸治疗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粘戴托槽后的咬合功能,改善牙周组织健康状态,并有效减少龈沟液中IL-1β、TNF-α、AST及ALP过量分泌,以缓解牙周组织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相比对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Wanfang Data数据库,查找从建库至2017年10月16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状况影响的文献。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5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3个月的牙龈指数与6个月的探诊深度的牙周指数无显著差异外,配戴2种矫治器患者的其余牙周指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即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的牙周指数显著低于固定矫治器组。结论 在正畸治疗矫治初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较固定矫治器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6.
自锁托槽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锁托槽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8例12~16岁错畸形患者,分为自锁托槽组和传统结扎式托槽组,前者使用3M公司Smartclip自锁托槽矫治器,后者使用GeminiMBT金属托槽矫治器。分别在戴矫治器后1、3、6个月检测下切牙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结果自锁托槽组牙周指数明显低于统结扎式托槽组。结论与传统结扎式托槽矫治器相比,自锁托槽矫治器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自锁托槽及传统托槽对成人正畸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成人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自锁组及隐形组(n=30),分别佩戴传统MBT托槽、Damon Q自锁托槽及Invisalign隐形矫治器,观察矫治前、矫治后1、3、6个月及矫治结束时患者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及龈沟液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1~6个月,传统组及自锁组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持续升高(P<0.05),6个月达最高峰,矫治后1个月自锁组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矫治后3个月至矫治结束自锁组牙周指数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隐形组患者PLI、IL-1β及TNF-α在矫治后6个月较矫治前升高(P<0.05),但矫治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及自锁组(P<0.05).结论:自锁托槽在正畸矫治中后期对牙周组织的影响小于传统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相比,在正畸矫治后各个时期均更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炎对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密度、高度及龈沟出血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行正畸治疗的中度牙周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1),实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唇侧固定矫治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上切牙区牙槽骨骨高度和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上切牙区腭侧牙槽嵴顶处(L1)骨密度降低,实验组下降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切牙区解剖根尖点冠方1 mm处(L3)骨密度显著减低,但实验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2组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上切牙牙根吸收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上切牙压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均降低,且实验组变化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牙周炎,较常规唇侧固定矫正更有利于上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恢复,且两者对骨高度影响相同,两者均为安全有效的正畸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法,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伸长后牙的效率,为临床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4例后牙伸长量不小于0.5 mm的Invisalign患者,共126颗观测牙。于矫治前、后分别采用iTero扫描,获取患者数字化模型,分别命名为“实际初始”和“实际终末”模型。在ClinCheck软件中获取该方案的初始、终末模型,命名为“虚拟初始”和“预期终末”模型。以STL格式导出后分别导入Geomagic Studio,将初始模型与实际终末、预期终末模型分别重叠,得到实际伸长量与预期伸长量。采用SPSS 23.0及GraphPad Prism 5.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伸长后牙的效率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伸长后牙的效率为30.2%,实际伸长量与预期设计伸长量间呈直线相关(P<0.05),直线回归方程为y=0.305x-0.010;实际伸长量与预期伸长量的差值与矫治器数量呈正相关(P<0.001),与预期伸长量呈正相关(P<0.001);低角患者实际伸长量与预期伸长量的差值比均角患者大(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伸长后牙的效率较低,约为30.2%,垂直生长型影响矫治效率,可对低角患者设计更多的过矫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正器与固定矫正器在治疗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中的牙周健康状况。方法:选取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即无托槽隐形矫正器组(实验组,16例)和唇侧固定矫正器组(对照组,17例)。记录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龈沟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对照组BI、PD、PLI和GI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1、3、6、9个月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实验组BI、PLI、G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D略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正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更加有利于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牙周病免疫病理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照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35例)与重度组(33例),选取同期进行牙周检查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间临床牙周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菌斑指数(plag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 index,BI)]、外周血中Th细胞表达(Th1、Th2、Th17)、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PD、PLI、BI等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3组PD、PLI、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3组AL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中、重度组PD、AL、PLI、BI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PD、AL、PLI、BI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轻、中、重度3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轻、中、重度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与PD、AL、PLI、BI、Th1、Th2及Th17等指标呈正相关(P<0.05)。H-E染色中、轻度组淋巴细胞较少,中度组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加,重度组淋巴细胞表现为密集状态,同时在细胞间质中出血明显;IL-12蛋白阳性染色结果均在牙龈组织淋巴细胞质中表达,可见明显棕褐色,轻、中、重度3组IL-12蛋白阳性染色在牙龈组织中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着色随着轻、中、重度炎症变化而加重。结论:IL-12参与牙周病的免疫调节机制,可能是牙周炎发生的关键促炎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头影测量分析,评价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和前方牵引器矫治前牙反的疗效,以及对舌骨位置和气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应用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和前方牵引器2种矫治方法矫治完成的前牙反病例各 30 例,应用 Winceph 9.0 软件及 AutoCAD 2016 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 SPSS 21.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矫治器治疗后,SNA角显著增大(P<0.01)、ANS-PNS线距显著增加(P<0.05)、SN-MP角显著增大(P<0.05)。上前牙唇倾(P<0.01),下前牙舌倾(P<0.05),覆盖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2组UL-E显著增加(P<0.05),舌刺联合头帽颏兜组PLA显著增大(P<0.05)。舌骨位置H-C3距显著变小(P<0.05),H-S及H-Ar距均显著增大(P<0.01),舌骨向后下移位。气道宽度PNS-UPW距均显著增加(P<0.01),前方牵引组U-MPW距显著增大(P<0.01)。结论: 前方牵引器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均能促进上颌骨发育,并使下颌骨顺时针旋转,有效地纠正前牙反。前方牵引器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均会导致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前方牵引器可使气道的鼻咽段、腭咽段宽度增加,但舌刺联合头帽颏兜仅使鼻咽段宽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anderⅢ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后软、硬组织变化和垂直向相关性。方法:选择32例拟行SanderⅢ矫治器矫治的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观察矫治前、矫治12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分析软组织与垂直向的相关性。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12个月后SNB缩小(P<0.05),ANB、 A-PTV、Go-Me增加(P<0.05),软组织指标LL-LI增加(P<0.05),LL-EP减少(P<0.05),矫治后L1/MP缩小(P<0.05),U1E-PTV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L-UI与倾斜角、U1E-PP、U6E-PP呈正相关(P<0.05),LL-LI与倾斜角、U1E-PP、U6E-PP呈负相关(P<0.05),Sn-UL/FH与U6E-PP呈正相关(P<0.05)。结论:SanderⅢ矫治器可有效矫正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软、硬组织畸形,唇部形态随硬组织骨性关系改善而趋于协调,软组织指标与硬组织垂直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纳入18 ~40岁正畸患者60例,A组30例为无托槽隐形矫治组,B组30例为传统固定矫治组,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6个月和12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PI,GI,SBI,PD).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各项指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和12月后A组各项指数均低于B组(P<0.05),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NF family, BAFF)在牙周炎(periodontiti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探讨BAFF的表达与牙周炎及SLE的关系。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科及风湿免疫科的患者,其中牙周炎组19例(P组),系统性红斑狼疮组22例(SLE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牙周炎组24例(SLE+P组),健康对照20例(H组)。记录4组受试者一般信息, 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 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收集各组患者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BAFF的含量,对SLE组及SLE+P组受试者的风湿免疫学指标进行测定,并对4组受试者BAFF含量与牙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SLE组的CAL显著高于P组(P<0.05);SLE+P组、SLE组及P组的血清BAFF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SLE+P组血清BAFF浓度显著高于SLE组(P<0.05);SLE+P组的ESR、SLEDAI及患病时间显著高于SLE组(P<0.05);血清BAFF表达水平与CAL及SB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血清BAFF表达水平与PD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BAFF水平与患病时间及激素使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血清BAFF水平与C3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SLE与牙周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LE伴牙周炎患者血清BAFF显著升高;BAFF可能在SLE和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伴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骨重建过程中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的表达。方法: 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牙周炎组、T2DM伴牙周炎组,每组各18只。牙周炎组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T2DM伴牙周炎组先建立T2DM模型,再建立牙周炎模型。腹腔注射STZ后1、5、10 d,检测糖代谢指标。结扎后8周,检测牙周指标。建模成功后1、3、6个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牙槽骨组织中sclerostin的表达。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未建模大鼠相比,T2DM建模大鼠腹腔注射STZ后1、5、10 d空腹血糖(FBG),腹腔注射STZ后10 d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升高(P<0.05)。与未建模大鼠相比,牙周炎建模大鼠牙龈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探针深度(PD)均显著增加(P<0.05)。与健康组相比,牙周炎组、T2DM伴牙周炎组建模成功后1、3、6个月牙槽骨组织中sclerostin表达显著增加(P<0.05),且T2DM伴牙周炎组显著高于牙周炎组(P<0.05)。与建模成功后1个月相比,牙周炎组、T2DM伴牙周炎组建模成功后3、6个月牙槽骨组织中sclerostin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建模成功后3个月相比,牙周炎组、T2DM伴牙周炎组建模成功后6个月牙槽骨组织中sclerostin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sclerostin在牙周炎中表达增加,且合并T2DM进一步上调sclerostin的表达,但在骨重建过程中逐渐下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非手术性牙周治疗对龈沟液和血清中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牙周炎患者57例及同期来院进行体检的43名健康人,分别作为牙周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牙周炎组患者给予龈下深刮和根面平整治疗6周。检测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探诊深度(probe depth,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及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等牙周临床参数,以及龈沟液与血清中内皮素、VEGF-A和TNF-α水平,分析牙周炎患者治疗前龈沟液中ET水平与VEGF-A及TNF-α水平的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受试者BOP、PI、PD、CAL及GI等牙周临床参数均显著小于牙周炎组患者(P<0.05);牙周炎组患者治疗前BOP、PI、PD、CAL及GI等牙周临床参数均显著大于治疗后(P<0.05);治疗后,牙周炎组患者龈沟液与血清中ET、VEGF-A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牙周炎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与血清中ET、VEGF-A及TNF-α水平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牙周炎患者治疗前龈沟液中ET水平与VEGF-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治疗前龈沟液中ET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非手术性治疗可降低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与血清中ET、VEGF-A、TNF-α水平,改善患者牙周情况。龈沟液中ET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