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了解陕西省韩城市黑热病区利什曼原虫种类及分子遗传特征。方法 对来自韩城市的利什曼原虫阳性标本,进行SSU rRNA基因序列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其它不同种类、不同地区利什曼原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突变位点规律,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 有3份标本SSU rR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成功,其基因序列与杜氏利什曼原虫、夏科氏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的SSU rRNA序列同源性较高,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在UQ-II突变区有一个位点的变异,并与新疆荒漠虫株、甘肃省利什曼虫株聚为一类。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与SSU rRNA序列分析结果,陕西省韩城市黑热病病原体应为婴儿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犬钩端螺旋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快速实时荧光快速聚合酶链式反应(Rapid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对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从宠物医院、犬舍、流浪动物基地收集到的1 600份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分子学检测,以及风险因素分析。并对qPCR阳性病例样本进行血清学和PCR鉴定。结果 qPCR检出阳性样本17份,检出率为1.01%(95%CI 0.6- 1.7)。其中尿液阳性检出率2.00%(16/800)显著高于血液检出率0.13%(1/800)(χ2=11.653,P<0.01)。地区(χ2=17.828,P<0.05)、季节(χ2=10.916,P<0.05)、样本来源(χ2=9.432,P<0.01)是犬钩体感染的风险因素,但不同年龄(χ2=1.103, P=0.613)、性别(χ2=1.124, P=0.223)、品种(χ2=0.427, P=0.448)的犬感染钩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微凝集试验显示12份qPCR阳性病犬血清样本存在澳洲群和拜伦群抗体;菌株经PCR鉴定均为问号钩端螺旋体。结论 北京部分地区存在犬钩体病的流行,应加强疾病监测和宠物犬定期疫苗接种以降低其向人类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现场评价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诊断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3年采集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四川省、甘肃省)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喀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就诊的病人血样和骨髓样本,用镜检法、内脏利什曼病试条和rK39试条进行平行测试,以镜检法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试条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无差异。结果 内脏利什曼病试条和rK39试条检测镜检确诊的97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敏感性分别为98.87%(96/97),97.94%(95/97),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34,P>0.05)。两种试条检测非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45例, 均有2例假阳性反应,特异性为98.62(143/145)。对来自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分别统计阳性率,结果显示内脏利什曼病试条和rK39试条法检测动物源型和人源型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血样之间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2 /0.01,P>0.05)。两种试条法检测动物源型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非内脏利什曼病患者血样之间特异性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05)。结论 快速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适用于检测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患者血样中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文县流行区人群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甘肃省文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现状,评价PCR、ELISA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检测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潜能。 方法 2004年10月在甘肃文县对269例无内脏利什曼病现症及病史的人群采取随机取样法采集静脉血,分别用RV1?鄄RV2和K13A-K13B两组PCR引物检测血样中的利什曼原虫特异DNA,以利什曼原虫可溶性抗原为包被抗原的ELISA法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分别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并比较几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 结果 PCR、ELISA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检测人群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30.9%(83/269)、24.2%(65/269)和0(0/269)。 结论 甘肃省文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人群存在大量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者,PCR是检测无症状感染较敏感、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遵义地区犬RV血清抗体流行病学情况和大学生对狂犬病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RV生物素双抗原夹心ELISA试剂盒对遵义地区422份犬血清样品进行RV血清抗体检测,采用网络问卷对遵义地区大学生开展狂犬病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共采集422份犬血清样本,其中宠物犬297例,192例免疫过狂犬疫苗,65例未免疫,40例免疫信息不详,125例流浪犬狂犬疫苗免疫信息不详。422份犬血清样品RV抗体总阳性率为43.36%(183/422),其中,宠物犬、流浪犬、雄性犬、雌性犬的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57%(168/297)、12%(15/125)、41.63%(102/245)、45.76%(81/177),犬性别与R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4,P>0.05),宠物犬与流浪犬RV的抗体阳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1.143,P<0.05)。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狂犬病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结论 遵义地区流浪犬RV抗体阳性率远低于宠物犬,应加强流浪犬管理,遵义地区大学生群体对狂犬病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这对于本地区狂犬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四川省黑水县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的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并比较PCR和ELISA检测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效能.方法 2009年5月在犬源型利什曼病疫区四川省黑水县随机选取的无内脏利什曼病现症的家犬,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用两组PCR引物RV1、RV2和K13A、K13B检测血样中利什曼原虫特异DNA,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PCR法检测抗凝静脉血阳性检出率为30.47%(32/105),ELISA法检测血清阳性检出率为19.05%(20/105).结论 四川省黑水县存在大量的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犬,PCR是检测无症状感染较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疆喀什地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并比较PCR和ELISA检测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效能。方法选取2009年9月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流行严重的1县3乡4个调查点,采集黑热病患者及其家属和邻居的血液样品(每份血样分抗凝血和非抗凝血),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以RV1、RV2和KI3A、KI3B为引物,用PCR检测血样中利什曼原虫特异DNA片段。结果 PCR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DNA片段的阳性率为82.67%(62/75),ELISA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为69.33%(52/75)。结论现阶段新疆喀什地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率仍然颇高,尤其表现在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患者家属和邻居;PCR是检测无症状利什曼原虫感染较敏感的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人群中解脲脲原体感染的生物群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对泌尿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选取解脲脲原体阳性标本进行PCR分群和分型;分析各生物群型别及其耐药性差异。结果 985例检测标本中,单独解脲脲原体阳性395例,总阳性率为40.10%,其中女性368例,男性27例,其阳性率分别为42.45%、22.88%,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6.550,P<0.01)。395例单独解脲脲原体阳性标本作PCR分群分型显示,单独生物一群阳性278例,阳性率为70.89%;单独生物二群阳性80例,阳性率为20.25%。单独生物一群中以单一血清6型(121例,43.21%)、3/14型(96例,35.53%)感染为主。单独生物二群均为混合血清型感染,基因亚型1(血清型2、5、8、9)和亚型3(血清型7、11)混合感染(49例,61.25%);基因亚型2(血清型4、10、12、13)和亚型3(血清型7、11)混合感染共检出(31例,38.75%)。结合药敏结果发现,解脲脲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四环素类药物较敏感,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生物一群对司帕沙星的耐药性高于生物二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1,P=0.017<0.05),且生物一群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的耐药性远高于生物二群,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0.811,χ2=19.103,χ2=7.541,P均<0.01)。进一步结合分型结果发现,生物一群中单一血清型S6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为氧氟沙星(76.86%),S1型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为罗红霉素(95.74%),S3/14型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为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为86.46%)。结论 泌尿生殖道感染人群中解脲脲原体阳性率较高,女性高于男性,以生物一群单一血清型感染为主;本地区耐药形势严峻,生物一群耐药性高于生物二群;生物一群中各血清型的耐药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合解脲脲原体生物分群分型结果可辅助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避免滥用致耐药株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我国利什曼原虫伽师株有毒力和无毒力前鞭毛体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 将分离于我国新疆伽师县黑热病患者婴儿利什曼原虫JS5有毒力株前鞭毛体和无毒力株前鞭毛体经酶解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的非标记(Label-free)定量分析,利用MaxQuant软件查库,进行Label-free非标定量(LFQ)分析;每个样品重复3次质谱分析,只有1次有LFQ值的蛋白舍弃。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蛋白3 994个,有毒力和无毒力株间差异蛋白为298个(差异倍数>1.2或差异倍数<0.83,P<0.05),其中利什曼原虫有毒力株前鞭毛体特有表达蛋白15个,无毒力株前鞭毛体特有表达蛋白23个,二者间表达丰度有显著差异蛋白260个,其中有毒力前鞭毛体表达上调蛋白(高表达)78个,表达下调蛋白(低表达)182个。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中已鉴定功能的蛋白分别涉及糖与脂质代谢、核酸代谢、压力反应、细胞骨架形成、细胞周期与增殖等生物功能。结论 利什曼原虫伽师株有毒力株和无毒力株前鞭毛体蛋白质组的表达存在差异,为筛选和鉴定与利什曼原虫感染相关关键分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特征,为巴尔通体的研究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惠来县、惠东县、潮安县、罗定县和高州市5个地区进行捕鼠,采集鼠肝脏标本提取总核酸,利用聚合酶连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病原,并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根据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统计分析巴尔通体的分布情况和特征。结果在广东省5个地区共捕鼠375只,检出巴尔通体阳性标本73份,阳性率为19.47%。不同鼠种(χ2=6.361)、不同地区(χ2=7.778)、不同性别(χ2=0.292)、不同生境间(χ2=0.621),阳性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份样本中,10份成功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广东鼠形动物携带的巴尔通体存在6种基因型:Bartonella elizabethae、 B.phoceensis、 B.japonica、 B.henselae、 B.rochalimae、B.tribocorum。结论 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且基因型呈多样性,其中4种基因型对人类有致病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计划妊娠妇女弓形虫感染现况,为本区域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按比例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1 953例计划妊娠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弓形虫特异性抗体。结果 11 953例妇女中,弓形虫IgM阳性71例,阳性率0.59%;IgG阳性771例,阳性率6.45%。一圈地区弓形虫IgM阳性率、IgG阳性率均高于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 χ2=35.28,P<0.000 1;χ2=82.65,P<0.000 1)。弓形虫IgM阳性率随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χ2趋势=3.25,P=0.0011)。不同职业妇女弓形虫IgM阳性率、IgG阳性率不同(χ2=13.93,P=0.016 0;χ2=15.58,P=0.008 1),IgM阳性率和IgG阳性率均公职人员最高。既往有不良妊娠结局史的计划妊娠妇女,弓形虫IgM阳性率、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6.85,P=0.008 9;χ2=59.25,P<0.000 1)。密切接触猫的计划妊娠妇女弓形虫IgM阳性率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23,P=0.628 6),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9.95,P=0.001 6)。结论 重庆地区计划妊娠妇女弓形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不良妊娠结局与弓形虫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棘球蚴病流行状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6-11月采取普查的方式,对改则县所辖7个乡镇的2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对疑似病例进行血清中棘球蚴IgG抗体检测,计算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并在改则镇、麻米乡和物玛乡采集犬粪,采用ELISA检测棘球绦虫抗原.结果 B超共检查21376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情况。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课题组以云南省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鼠疫疫源地为采样点,使用夹夜法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不同生境捕获野外鼠形动物,收集到2 524份肝脾样本。采用巢氏PCR方法对Q热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Com1基因的保守片段进行扩增。应用SPSS20.0软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疫源地、海拔梯度、生境、季节、性别间Cb在野外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结果检测2 524份样本,Cb阳性23份,阳性率为0.91%。检出Cb的鼠形动物包括齐氏姬鼠、中华姬鼠、黄胸鼠、社鼠、锡金小鼠、大绒鼠、臭鼩鼱和毛猬。不同生境、性别间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无差异(χ生境2=6.514,χ性别2=0.076,P>0.05);季节间Cb阳性率春季(2.44%)高于秋季(0.37%)(χ2=11.550,P<0.008);剑川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IF-1α、VEGFA在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的表达及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26只沙鼠随机分成空白组(6只)、假手术组(60只)、模型组(60只),采用开腹直视肝脏穿刺法建立泡状棘球蚴动物模型,假手术组接种同体积的PBS,术后第3 d、7 d、14 d、28 d、42 d、56 d、70 d、84 d、98 d、112 d随机取6只沙鼠,取临近病变的边缘区组织及正常肝组织。采用HE观察病理改变;q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检测HIF-1α、VEGFA表达,CD34标记微血管进行MVD计数。结果 HE染色根据病理特点将病程分为早期(14 d内)、中期(14 d~56 d)、晚期(56 d后)。模型组泡状棘球蚴组织随感染时间不同,其HIF-1αmRNA随感染时间呈动态改变,术后第14 d其表达量高于空白组、低于假手术组(F=82.732,P< 0.001);术后第42 d、112 d其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与假手术组(χ2=11.536,χ2=15.189,P< 0.01);模型组术后第14 d VEGFA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χ2=15.174,P< 0.01);术后第42 d、112 d,VEGFA mRNA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与假手术组(χ2=15.158,χ2=15.158,P< 0.01)。模型组术后第14 d、42 d、112 d HIF-1α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χ2=8.627,χ2=9.000,F=15.690,P< 0.01);模型组术后第14 d、42 d VEGFA表达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F=11.250, F=70.059,P< 0.001);模型组术后第14 d、42 d、112 d,其MVD-CD34均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χ2=12.517,P< 0.01,χ2=13.157,P< 0.01;χ2=13.220,P< 0.01)。结论 沙鼠感染肝泡状棘球蚴中期,病变边缘区HIF-1α、VEGFA表达均升高,同时伴有大量微血管生成,可能存在HIF-1α转录因子激活并上调VEGFA的表达,促进肝泡状棘球蚴组织边缘区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合并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对AIDS患者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临床特征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并收治的135例AIDS合并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学特点、影像学特征和诊治情况。分析比较合并MTB感染者和NTM感染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1)病原学检查:135例研究对象中MTB感染者64例(47.4%),NTM感染者71例(52.6%)。NTM分离株中以鸟分枝杆菌为主(40株,56.3%)。(2)临床表现: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83.7%,113/135)、咳嗽(44.4%,60/135)、乏力(30.4%,41/135)、腹泻(25.2%,34/135)等。MTB感染组发热(92.2%,59/64)、咳嗽(56.3%,36/64)、咳痰(32.8%,21/64)的发生率,以及体温峰值[(39.0±1.0)℃]均明显高于NTM感染组[分别为76.1%(54/71)、33.8%(24/71)、11.3%(8/71)、(38.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21,P=0.011;χ2=6.869,P=0.009;χ2=9.263,P=0.002;t=2.025,P=0.045)。(3)实验室检查:MTB感染组降钙素原[1.57(0.42,6.71)ng/ml]、白细胞计数[6.62(3.39,8.78)×109/L]、血红蛋白[(95.5±21.5)g/L]、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45.3%,29/64)均明显高于NTM感染组[分别为0.31(0.11,1.80)ng/ml、4.03(2.81,6.20)×109/L、(78.7±14.6)g/L、11.2%(8/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33,P=0.001;Z=-2.798,P=0.005;t=5.344,P<0.001;χ2=19.609,P<0.001)。MTB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4(8,55)×106/L,明显高于NTM感染组的7(2,20)×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34,P=0.001)。(4)影像学表现:MTB感染组粟粒影(17.2%,11/64)与胸腔淋巴结肿大(85.9%,55/64)的发生率高于NTM感染组[分别为1.4%(1/71)和71.8%(5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491和3.971,P值分别为0.004和0.046)。(5)治疗转归:MTB感染组住院时间为18(8,25)d,明显短于NTM感染组[26(15,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44,P=0.001)。MTB感染组死亡率为17.2%(11/64), 明显高于NTM感染组(2.8%,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8,P=0.021)。结论: CD4+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的AIDS患者,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临床表现,同时伴有炎性指标明显升高、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肺部典型的影像学改变时,应警惕合并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可能。MTB与NTM感染虽然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并同时完成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287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者30例(结核病组),SLE 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16例(LTBI组)。按 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组1∶2的比例,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匹配的未合并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的SLE患者60例,作为未感染组。同时,从本院体检中心纳入性别、年龄与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组相匹配,并完成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健康成年人4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治疗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结核病组的结核病病程为4.0(1.0,8.0)周,以合并单纯肺结核为主[17例(56.7%)]。结核病组的 SLE病程为54.0(7.5,96.0)月,明显短于 LTBI组[96.0(7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胸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苏因子薄层琼脂(Rpfs-TLA)快速培养法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北京胸科医院103例结核性胸膜炎和34例其他胸膜疾病患者的胸腔积液,经过离心、消化处理后进行M.tb复苏因子薄层琼脂和普通薄层琼脂培养,比较Rpfs-TLA与普通TLA培养M.tb的阳性率、平均报阳时间、菌落形成单位数的组间差异。结果 胸腔积液Rpfs-TLA培养组和普通TLA对照组M.tb的阳性率分别为43.7%和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6,P<0.001)。Rpfs-TLA培养显微镜下微菌落与肉眼可视菌落平均报告时间为11.87 d和18.1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P<0.001)。Rpfs-TLA与普通TLA培养显微镜下微菌落的平均报告时间为11.87 d和20.6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2,P<0.001)。Rpfs-TLA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灵敏度为43.7%,特异度为100%,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免疫干预意义和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13例肺结核患者,根据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计数<410个/μl)和对照组(计数≥410个/μl);将CD4+T淋巴细胞减少患者根据是否行免疫干预治疗分为免疫干预组和非免疫干预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吸烟、饮酒、症状数目、治疗分类、合并疾病、耐药情况、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疗效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 结果: 213例肺结核患者中,61例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疗效分析显示治疗2~4个月,免疫干预组痰涂片阴性率为93.9%,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75.0%(χ2=4.320,P<0.05)。治疗5~7个月,免疫干预组病灶吸收率为51.5%,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25.0%(χ2=4.46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男性、年龄≥60岁、农民职业、文盲文化、症状数目≥4个、并发肺外结核、累及肺野4~6个、肺部空洞、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25×109/L、白蛋白<35g/L、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的构成比(77.0%、44.3%、36.1%、26.2%、36.1%、34.4%、77.0%、55.7%、45.9%、18.0%、68.9%、2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5%、11.2%、19.7%、10.5%、19.7%、21.1%、38.2%、40.8%、25.7%、5.3%、44.7%、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42、29.060、10.095、13.650、6.290、4.165、26.342、3.929、8.274、8.738、10.137、16.80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OR=4.816,95%CI:1.650~14.052)、病变累及肺野4~6个(OR=3.669,95%CI:1.548~8.696)、血小板<125×109/L(OR=3.753,95%CI:1.069~13.173)、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OR=3.908,95%CI:1.394~10.954)。 结论: HIV阴性肺结核患者较易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干预治疗对提高患者疗效具有积极意义。高龄、肺部病变累及范围大、血小板减少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是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微卡(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免疫干预辅助治疗涂阴肺结核4个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随访1年和2年复发情况,为缩短涂阴肺结核患者的疗程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湖南省邵东县和岳阳县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诊断为初治涂阴肺结核的连续病例为研究对象,按纳入顺序在“德派(DAP)流行病学研究系统”进行登记录入,由系统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微卡免疫辅助方案组)和对照组(标准方案组),其中观察组184例,采用2H-R-Z-E/2H-R联用微卡治疗方案,对照组180例,采用2H-R-Z-E/4H-R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强化期末、疗程末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和2年的复发情况。 结果: 共纳入患者364例,其中男性292例(80.2%),女性72例(19.8%),平均年龄(54±17)岁;在强化期末和疗程末,观察组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1%(130/151)和96.0%(145/151);对照组分别为86.5%(128/148)和95.3%(141/14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0,0.103;P值分别为0.921,0.749)。观察组的胸部X线摄片病灶吸收率分别为19.0%(35/184)和41.3%(76/184),对照组分别为18.9%(34/180)和41.7%(75/1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00,0.005;P值分别为0.920,0.944)。观察组强化期末和疗程末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643.3±207.1)个/μl和(698.5±208.9)个/μl;对照组分别为(600.5±183.2)个/μl和(625.2±177.9)个/μ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3,1.766;P值分别为0.309,0.081)。疗程末两组的成功治疗率均为100.0%(184/184,180/180)。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病例随访1年累计复发率0.6%(1/174),两年累计复发率1.2%(2/167);对照组随访1年累计复发率1.2%(2/172),两年累计复发率1.8%(3/1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值分别为0.621和0.683)。疗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36/184)和28.3%(51/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6,P<0.05)。 结论: 微卡免疫干预辅助治疗初治涂阴肺结核4个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不劣于6个月标准治疗方案,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