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初步探讨视网膜深浅血流密度比值(DSFR)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医院眼科确诊为单眼BRVO继发ME的48例患者4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9例29只眼,女性19例19只眼;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测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致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患者行氩激光光凝后视网膜水肿变化。方法:BRVO致视网膜水肿行氩(绿)激光光凝术,格栅状光凝12眼,光凝前及光凝后1,2,3,6mo分别行OCT图像检查。应用CIRRUS OCT自带程序行黄斑ETDRS区视网膜厚度分析,以中心凹1mm区域厚度及其变化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记录光凝后1,2,3,6mo黄斑中心1mm区厚度变化平均值分别为+7.3μm,-48.5μm,-79.0μm,-101.9μm。统计学分析视网膜厚度光凝前与光凝后2mo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前与光凝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CT检测能准确定量定性测算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可观察氩激光光凝治疗BRVO致ME疗效,可作为光凝治疗疗效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初步评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西藏拉萨地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BRVO继发ME患者41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21例21只眼, 女性20例20只眼;中位年龄53(31, 75)岁。合并高血压病者24例(58.8%, 24/41)。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 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OCT仪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 每一个月1次, 其中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康柏西普(IVC)分别为23例23只眼(56.1%, 23/41)、18例18只眼(43.9%, 18/41), 并据此分组。两组患者年龄(Z=-0.447)、性别构成(Z=-0.485)、logMAR BCVA(t=-1.591)、眼压(t=-0.167)、CMT(t=-1.29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vastin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伴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6月至12月我院门诊就诊的BRVO伴ME患者34例(35眼),玻璃体腔Avastin(20 g·L-1)、曲安奈德(40 g·L-1)联合注射,观察并记录视力、眼压、ME和新生血管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ME明显减轻30眼,无变化5眼;术后4个月,视力提高25眼,无变化6眼,下降4眼;术后6个月,视网膜新生血管减少33眼,无变化2眼.结论 Avastin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临床效果良好、安全稳定、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康柏西普联合577nm黄色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6-03/2019-03期间医院收诊的确诊为缺血型BRVO继发ME患者71例71眼,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激光组33例33眼和联合组38例38眼,激光组患者接受577nm黄色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康柏西普联合577nm黄色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3、6、9、12mo患者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以及总黄斑容积(TMV)变化情况,观察治疗疗效,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2、3、6、9、12mo,两组患者BCVA(LogMAR)、CMT、TMV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两组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激光光凝1次者30眼,2次者7眼,3次者1眼,激光组患者激光光凝1次者16眼,2次者14眼,3次者3眼,两组比较有差异(Z=2.670,P<0.05);联合组患者在玻璃体腔注药后第1d有3眼出现5次角膜上皮剥落,对症治疗后症状得以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持续性眼压升高、视网膜剥离以及眼内炎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康柏西普联合577nm黄色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BRVO继发ME具有明显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促进ME吸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眼,分别行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和DART-OCTA检查观察BRVO黄斑区影像学特点,根据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比较三种检查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并对DART-OCTA图像中病变累及区与非累及区毛细血管血流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51眼中,FA、OCTA、DART-OCTA检查可对毛细血管灌注成像者分别为10、14、34眼,三种检测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比较,DART-OCTA较FA和OCTA对缺血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敏感性更高。DART-OCTA检查中,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患者病变累及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低于非累及区(0.65±0.20/mm vs 1.16±0.31/mm, 0....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单眼发病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并发黄斑水肿(ME)的患者双眼的视盘区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y vessel density,RPCVD)和视盘旁神经纤维层(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PPRN...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ME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从北京医院2015至2021年门诊确诊为BRVO-ME的患者中挑选出45例(45只眼)患者(男性28例,女性17例)被纳入研究,年龄(58.89±10.86)岁(35~8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3+PRN治疗方案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IVR)治疗,且在前3次治疗后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上黄斑中心1 mm区域内未见明显视网膜囊样水肿和隆起(ME消退状态)。12个月内只需注射3次的患者被纳入水肿消退组,注射次数>3的患者被纳入水肿复发组。比较两组之间的病程、黄斑无血管区(FAZ)结构参数、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并分析这些临床指标与12个月内IVR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水肿复发组25只眼,水肿消退组20只眼,两组12个月内IVR次数分别为5.80±1.12和3.00。水肿复发组和水肿消退组治疗前病程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8.500,P=0.029)。水肿复发组和水肿消退组的FD-300平均血流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3种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并发黄斑水肿(ME)方法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60眼)BRVO并发ME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20例接受视网膜光凝治疗,B组20例接受1次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及视网膜光凝治疗,C组20例每月1次单纯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液。从治疗开始到复诊结束共6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CMT),观察3组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6个月时,A、B、C 3组的平均BCVA分别是:0.24±0.12,0.31±0.12,0.42±0.11;平均CMT分别是:(366.13±157.55),(280.02±100.02),(199.35±50.86)μm,3组与各自治疗前及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3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3种治疗BRVO合并ME的方法均是安全、有效的,其中康柏西普注射液连续3次玻璃体腔注射较其他2种方法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波长氪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85例85只眼,使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早期视网膜光凝治疗,光斑反应为Ⅲ级.术后连续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视网膜光凝前及光凝后1个月、3个月、6个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善情况,并探讨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6/2019-05于我院眼科确诊的BRVO-ME患者25例25眼,均接受每月1次,连续3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第3次玻璃体腔注射1mo后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OCT和OCTA)技术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评估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的血管长度密度(VLD)、血管灌注密度(VPD)、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通过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f-ERG)分析一环和二环(中央凹)的N1、P1波潜伏期及P1波振幅密度。结果:治疗后,本组患者BCVA(LogMA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0.323±0.086 vs 0.773±0.304,P<0.05);CMT显著降低(239.385±33.175μm vs 489.346±137.453μm,P<0.05),而VLD、VPD、FAZ均无明显变化(P>0.05);一环和二环N1波潜伏期、P1波潜伏期显著降低,且P1波振幅密度值显著提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治疗前BCVA、VLD、VPD、FAZ与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RVO-ME可显著降低黄斑水肿,改善视力及黄斑区结构和功能,年龄、基线BCVA、黄斑区微结构参数可作为评估视力改善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雷珠单抗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62例(62眼)作为病例组,同期以年龄、性别等为匹配条件选取健康者36人(36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扫描模式对两组受试者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C)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等参数进行测量。病例组患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每月注射1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病例组患者各项视网膜血流参数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病例组患者治疗后的BCVA与各项视网膜血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患者SVC血流密度、旁中心凹SVC血流密度、DVC血流密度、旁中心凹DVC血流密度、FD-300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病例组患者黄斑中心凹S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DVC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A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黄斑中心凹S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DVC血流密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FAZ面积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FAZ面积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AI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例组患者BCVA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6个月病例组患者BCVA与黄斑中心凹S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DVC血流密度、AI均呈正相关性(r=0.341、0.339、0.308,P=0.013、0.015、0.042),BCVA与FAZ面积呈负相关性(r=-0.337,P=0.017)。结论 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血流密度等参数存在异常,经雷珠单抗治疗后部分参数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100例(100眼)DME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DME病理学类型将患者分为3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组(40眼)、囊样黄斑水肿组(35眼),弥漫性视网膜增厚组(25眼)。以末次抗VEGF治疗后1个月CMT下降率≥20%为患者黄斑水肿消退疗效达标,反之为未达标。以BCVA提高2行及以上为患者视力提高疗效达标,反之为未达标。比较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个月三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糖相关指标、血压、血脂指标及生化指标、眼科相关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抗VEGF玻璃体内注射对DME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末次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BCVA(logMAR)、CM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水肿消退疗效未达标患者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HDL)、基线CMT、感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不同影像类型,采用OCTA探讨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结构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经3+PRN抗VEGF治疗的51例62眼DME患者资料。根据黄斑水肿类型分为弥漫增厚型DME(DRT-DME)组30例(36眼)和黄斑囊样水肿型DME(CME-DME)组21例(26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OCTA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FAZ面积、黄斑中心凹旁300μm范围内的视网膜血流密度(FD)和FAZ非圆度指数(AI),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CME-DME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OCTA指标差值(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差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DRT-DME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各方位的CRT均下降、BCVA均改善(均为P<0.05),但FAZ面积、FD和A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黄斑水肿(ME)的疗效及治疗后BCVA的影响因素。

方法:评价2016-01/2018-01在本院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194例194眼BRVO-ME患者的临床疗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治疗后BCVA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BCVA(LogMAR)、CMT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其中CMT虽在部分时间节点有回升趋势,但任意时间点的BCVA、CMT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RVO-ME分型-缺血型、ME类型-混合型、ELM完整性-缺失、IS/OS缺失均是影响BRVO-ME患者经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病程及眼轴长度越长、治疗前 BCVA值越高,经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无效的风险越高。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ME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部分患者术后BCVA恢复不佳或受病程、术前BCVA、BRVO-ME分型、ELM及IS/OS完整性等因素影响,治疗前或应充分评估上述影响因素并积极应对,优化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眼),非弱视眼为对侧眼组(150眼);另选取60例正常视力儿童右眼(60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者14例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35.3±9.3)岁。所有患者均行BCVA、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3个月,停止治疗后2个月时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范围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CMT比较行配对t检验;血流密度与CMT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9±0.07,平均CMT为(468.43±26.59)μm。SCP、DCP平均血流密度分别为(50.99±1.19)%、(43.79±1.44)%,FD-300为(50.73±1.16)%。治疗后1周,1、3个月和停止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logMAR BCVA、CMT、DCP血流密度、FD-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MAR BCVA:t=6.77、13.30、16.99、9.51,P=0.00、0.01、0.00、0.01;CMT:t=6.99、15.88、26.10、6.50,P=0.00、0.01、0.01、0.00;DCP血流密度:t=6.75、8.61、15.12、7.63,P=0.00、0.01、0.01、0.00;FD-300:t=11.86、13.08、14.36、4.41,P=0.00、0.01、0.01、0.03)。治疗前SCP血流密度与停止治疗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9);其余各治疗后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0、6.84、6.27,P=0.00、0.01、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D-300与CMT呈显著正相关(r2=0.54,P=0.04)。结论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眼SCP血流密度无明显变化,DCP血流密度降低,FD-300增加;抗VEGF药物治疗后,DCP血流密度增加,FD-300降低;FD-300与CMT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FAZ 300 μm宽度内血流密度(FD-300)。微视野计检查各组受检眼黄斑中心6°范围的视觉敏感度(MS),分析不同组别受检眼OCTA检测指标、MS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眼BCVA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A组患眼CMT大于B组,B组大于C组、D组;5个方位视网膜厚度中央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5个方位MS A组小于D组。A组FSVD大于B组;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FAZ面积A组、B组小于C组、D组;A组FD-300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BCVA(logMAR)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和FD-300均呈正相关(r=0.719,P<0.01;r=0.407,P<0.01),与视网膜中央MS呈负相关(r=-0.564,P<0.01),与FSVD不相关(r=0.267,P=0.066),与FAZ面积不相关(r=-0.004,P=0.978)。IMEM患眼中央、上方、颞侧、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与其所对应的MS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 IMEM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会导致患者视力和MS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联合雷珠单抗与雷珠单抗单药或Ozurdex单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者的疗效,评价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的38例(38眼)BRVO-ME患者,分为雷珠单抗组(17例17眼,患者仅进行玻璃体内雷珠单抗注射),Ozurdex组(11例11眼,患者仅进行玻璃体内Ozurdex注射),联合组(10例10眼,患者先进行玻璃体内雷珠单抗注射,2周后再进行玻璃体内Ozurdex注射)。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眼压、注药次数,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雷珠单抗组和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CMT均降低,BCVA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Ozurdex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CMT均降低,BCVA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治疗后4个月时患者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雷珠单抗组和联合组相比,Ozurdex组治疗后4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增加,BCVA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12个月,雷珠单抗组与联合组患者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雷珠单抗组、Ozurdex组和联合组患者注射次数分别为(7.94±1.34)次、(2.82±0.75)次和(3.78±1.20)次,雷珠单抗组与Ozurdex组和联合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联合组与Ozurdex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Ozurdex组和联合组患者均出现眼压升高(均为P<0.05),其中,治疗后2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眼压升高最为显著。 Ozurdex组和联合组分别有2例2眼、1例1眼发生白内障进展,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3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雷珠单抗单药、Ozurdex单药和联合用药均能有效改善BRVO-ME患者黄斑水肿并提高患者视力,但雷珠单抗单药和联合用药比Ozurdex单药能更好地降低患者CMT并改善视力。同时,与雷珠单抗单药治疗相比,联合用药能减少患者注药次数,降低经济负担,而Ozurdex植入会导致更多类固醇相关副作用,特别是高眼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