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目的 综述国内外有关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82种药物配伍稳定性。方法 检索文献资料,观察外观,pH值变化。结果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氨曲南等56种药配伍外观澄明,无颜色变化,pH值变化不大。与阿昔洛韦等26种药物配伍产生颜色变化或沉淀,属于配伍禁忌。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氨曲南等56种药物配伍是可行的。与阿昔洛韦等26种药配伍属于配伍禁忌,临床不宜配伍给药,应单独分别给药。 相似文献
4.
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在4种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考察常温下(25℃),4h内,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4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HPLC法测定配伍后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结果:哌拉西林钠在4种输液中均有良好的稳定性,他唑巴坦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较好,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不稳定,结论: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与输液配伍时应首选5%葡萄糖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可以配伍,但宜在4h内滴完,与10%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应尽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考察四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与5%葡萄糖注射液(5%Glu)、10%葡萄糖注射液(10%Glu)、葡萄糖氯化钠泣射设(GNS)、9%氧化钠注射液(NS)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不同厂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用以上四种溶媒分别配成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配伍液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含量,同时观察各配伍液外观、pH值变化情况。结果四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在NS中均稳定,在50%Glu、10%Glu、GNS中溶解后立即测定含量较标示量下降超过10%,粉针剂D与lO%Glu配伍后他唑巴坦含量超过标示量。四种粉针剂中以C溶解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含量为最高。温度对含量变化有显著影响,20℃时稳定。在6h内放置时间对含量影响不显著。pH值在45-55之间时含量变化无显著影响。配伍液外观澄明,无色泽改变。结论四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在NS中最稳定。四种粉针剂中以C稳定性为最好。 相似文献
7.
他唑巴坦是继克拉维酸、舒巴坦之后的又一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又可以扩大其抗菌谱,减少不良反应,因而在临床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1]。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的配伍实验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参照有关文献[2,3],测定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的 相似文献
8.
9.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四种临床常用溶媒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制剂的在四种临床上常用的溶媒配伍稳定性。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结果 20℃时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含量下降不超过3%,其他3种溶媒中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含量下降3%~9%,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在37℃时配伍较20℃时低约6%,各配伍溶液4h内均澄明,无沉淀及浑浊发生,也无颜色变化,pH为4.65~4.97。结论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配伍溶液应放置在室温(20℃)下,一般不应超过4h,建议临床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粉针剂的首选溶媒。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5,(18):2503-2505
目的:为临床及时、准确地判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的药物热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9月-2014年9月临床药师收集的30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医师处理方式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多发生在连续用药7~14 d,单位累积用量多在1.3~2.7 g/kg之间;30例患者中,73.3%在滴注期间开始发热,体温以≥38.5℃高热为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细胞沉降速率(ESR)轻度升高可作为药物热的判断指标,但白细胞计数降低并不适合作为判断指标;停用该药或改用其他抗菌药物后,患者体温均在24~48 h内降至正常。结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与患者性别、年龄没有关联,也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标准,但与用药时间、累积天数、单位累积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一些血液学检查指标可作为判断药物热的依据。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相似文献
11.
12.
摘要:目的 评价国内上市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的质量状况。方法 采用法定检验标准结合探索性研究,对2019年国家药品抽验中抽样的19家生产企业285批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进行检验和统计分析。结果 法定标准检验结果285批样品合格率为99.6%,有1批样品三唑巴坦含量测定不合格。探索性研究采用新建立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同时检查各类杂质及聚合物杂质,发现成盐工艺过程导致杂质增加,碳酸钠作为辅料导致杂质F增大;进一步分析各生产工艺与关键质量参数的关系,发现采用酸型原料药、液体灌装、冷冻干燥的制剂工艺优于其他工艺;并证明本品复溶后放置会导致主成分降解和聚合物产生。结论 国内上市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总体质量良好,现行标准有待统一和提高。一致性评价中建议首选酸型原料药、液体灌装、冷冻干燥的最优工艺,选择碳酸氢钠为助溶剂,成盐过程宜采用低温和氮气保护。本品临床应用时复溶后应立即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南药学》2017,(8):1114-1117
目的建立检测方法,考察丁基胶塞中环硅氧烷类化合物向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迁移情况。方法采用HP-1(30 m×0.53 mm,1.5μm)毛细管色谱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70℃,载气为氮气,程序升温,顶空进样,进样量为0.2 m L。结果 4种环硅氧烷类化合物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0~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0%~100.0%(n=3,RSD均<3.0%)。3批样品的包材和药品中均有环硅氧烷类化合物检出。结论该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中4种环硅氧烷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样品的加速试验表明,胶塞中的环硅氧烷类化合物存在向药品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提供参考.方法:以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说明书为基础,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参照相关文献及规范,建立基于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药物利用评价细则,以此为依据,对某院2018年11-12月共140例患者哌拉西林钠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现行HPLC方法的不足之处,采用胶束电动色谱技术检测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的杂质谱.方法 方法建立过程中分别采用压力辅助-胶束电动色谱和短端进样法对药品中的有关物质进行筛查,以便得到较为完整的杂质谱和分析目标;为证实分离系统的专属性和有效性,分别采用杂质对照品、半制备HPLC和梯度洗脱HPLC-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对杂质谱中的主要杂质进行了确认.结果 采用该方法,9个已知杂质、其他未知杂质、哌拉西林以及三唑巴坦之间均分离良好.新方法可对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的杂质进行更为有效而全面的分离分析.结论 该方法可应用于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的杂质谱检测. 相似文献
16.
柏文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4):9-10
目的 主要探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方法 治疗方法有:①控制感染;②镇咳祛痰;③解痉平喘.结果 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15例,显效2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结论 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较高,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从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22):2334-2337
目的:为临床及时、准确地判断是否由药物引起的发热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由临床上报的41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进行筛选,挑选出发热病例共29例,其中23例发热在38.5℃以上。对这29份病例从临床表现、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处理方式、转归时间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9份病例有20份是男性、9份是女性,年龄在30~70岁之间,连续用药时间超过5 d以上容易引起大于38.5℃的高热,大多数伴有寒战或恶寒的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嗜酸性粒细胞、BCR、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正常或不变或下降,一般都会给予退热药对症处理,停药后1~2 h体温逐渐下降,2~24 h降至正常,寒战或恶寒症状会随着体温好转而消失,换用其他药物不会再出现发热。结论:性别有一定的影响;年龄无明显规律,但青少年较少;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但与用药时间、累积天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结合临床症状、用药时间、参考实验室指标判断是药物热还是继发性感染。临床医师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治疗情况及时停药或更换药物。 相似文献
18.
19.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抽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26岁男性患者,4年前行肾移植术,近5个月接受血液透析,因肺部感染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次/d静脉滴注。第2次用药后5 h,患者突发抽搐、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双腿抽动。先后给予地西泮10 mg肌内注射及7 mg静脉注射,上述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20.
注射用炎琥宁与头孢呋辛钠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注射用炎琥宁与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炎琥宁与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配伍后在室温下8 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和检测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配伍液pH值无明显变化,颜色随时间变化逐渐加深,头孢呋辛钠相对百分含量在5 h后降至95%以下,4 h后降解产物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百分比超过1%.结论:注射用炎琥宁与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可配伍使用,但应在4 h内用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