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软式内镜管道自动清洗装置对消化内镜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医院消化内镜中心160条胃肠镜检查后的内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内镜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内镜管道刷洗阶段,试验组内镜采用软式内镜管道自动清洗装置刷洗内镜,对照组内镜采用清洗消毒员手工刷洗内镜。比较两组内镜的消毒合格率、内镜管道刷洗时间及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内镜总体消毒合格率(98.75%)高于对照组(88.75%,P=0.009),其中试验组胃镜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8.33%VS 86.89%,P=0.016),肠镜消毒合格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 90.00%,P=0.299)。试验组内镜管道刷洗时间长于对照组[(158.76±17.46)s VS (117.44±13.59)s,P<0.001]。试验组刷洗前后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得分差值低于对照组[(0.87±0.80)分VS (2.84±1.08)分,P<0.001],其中刷洗前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得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0.50)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消化内镜的效果.方法随机抽样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56件作为研究组,采用手工清洗消毒四槽法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50件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研究组内壁消毒合格率为100%,对照组为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壁消毒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的应用,提高了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3.
人为因素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监测和比较,探讨人为因素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中的影响。方法将洗消人员分为3组:未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混合组(既有未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也有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采用现场采样监测法对其3组洗消人员实验性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共计208份标本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208份标本共检出阳性标本23份,阳性率为11.1%;其中未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标本60份,检出阳性标本13份,阳性率为21.7%;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标本60份,检出阳性标本0份,阳性率为0;混合组标本88份,检出阳性标本10份,阳性率为11.4%;对未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和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的试验进行比较,细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为因素直接影响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09条消化内镜,根据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两组内镜不同部位进行采样。采用目测法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内镜的清洗质量,采用倾注培养法检测内镜的染菌量。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试验组共55条内镜,对照组共54条内镜。试验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94.55%,对照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内镜阀门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表面、内镜管腔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96.36%,对照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8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管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镜表面、阀门两个部位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如采用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内镜,则需要严格执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诊治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现代一体化内镜洗消中心对内镜(胃肠镜)有效消毒灭菌效果。方法采用五槽清洗消毒法和内镜一体化洗消中心清洗消毒两种方法对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标准监测。48件使用五槽清洗消毒合格率为94%,72件使用内镜一体化洗消中心消毒合格率为100%。结论运用现代一体化内镜洗消中心对内镜进行清洗消毒,可以提高内镜消毒效果,提高内镜使用率。  相似文献   

6.
酸化水对消化内镜高水平消毒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在消化内镜高水平消毒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采用全管路注液采样方法,观察酸性氧化电位水在消化内镜全浸泡手工式洗消中的现场消毒效果.结果 在消化内镜全浸泡手工式洗消中,流动酸化水浸泡消毒>120 s可取得良好的杀菌效果,灭菌率达100%.结论 酸性氧化电位水符合消化内镜高水平消毒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内镜消毒是由清洗、酶洗、消毒、冲洗、干燥、贮存等多环节和多途径完成,复杂的操作过程给内镜消毒效果带来了诸多不便,清洗环节也时常影响内镜的消毒质量。根据2005年本市内镜检测结果,清洗消毒槽槽壁表面细菌总数较高和细菌菌属分布不明等情况,2006年对内镜清洗消毒槽和使用水卫生现状进行专项调查,找出清洗消毒槽和使用水等环境因素与内镜消毒效果之间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8.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通过消化内镜有效的清洗消毒,防止因内镜检查引起的医院内交叉感染。方法采用四槽法清洗消毒,做好生物学监测。结果按卫生部标准监测,72件消化内镜外壁消毒合格率为100.0%,内腔消毒合格率为98.6%。结论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可以确保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医院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萍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530-1531
医院感染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专家的重视。像肠镜、胃镜、支气管镜等这些插入性操作,无疑对医疗效果有很大提高,但如操作时不能严格按无菌操作或器械未经严格正规的灭菌处理,消毒时间不够等,往往破坏了肌体的防御系统而受到感染。为了严格预防和控制因内镜清洗消毒灭菌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我们对无锡市市级各大医院清洗消毒内镜进行卫生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进行消化内镜操作的病人多,而医疗资源有限。目前国内多采用同一根内镜重复检查。由于操作过程中内镜密切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和组织等。若不进行严格消毒,较易造成医源性交叉感染,因此选择高效、安全和快速的内镜消毒方法日益被人们关注,电解酸性水消毒法应运而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较普遍应用的内镜消毒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排风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3种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方法 试验分为轴流风柜机械通风(A组)、排风扇机械通风(B组)、自然通风(C组)3组。采集某院两个病区3组通风方式下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静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停止12 h)通风2 h前后,动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进行中)工作起始状态0 h以及持续通风1、2、4、6 h的空气,检测空气气溶胶中颗粒物、微生物、戊二醛的含量,比较3种通风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结果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在静态环境下,3组通风方式通风2 h后,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A、B组通风2 h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消毒室在工作起始状态0 h时,3组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通风1、2、4、6 h时,总体及任意两组间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A组在动态环境下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较低且波动范围小,其中颗粒物含量在100万级洁净室规定范围内。B、C组在持续通风1、2、4 h时戊二醛含量均超出最大安全接触限值0.175 mg/m3,其中C组在4~6 h (午休期间)的戊二醛含量仍超出最大安全限值。结论 3种通风方式中,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方式能有效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的气溶胶,建议引入轴流风柜通风方式,以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 探究内镜中心终末漂洗水的最佳晨间排放时间及其管路消毒频率。 方法 监测江苏省某院内镜中心内镜终末漂洗水不同晨间排放时间及其管路细菌菌落数。对内镜室2个终末漂洗水采样端口排放0、1、3、5、7 min后分别取水样(各100 mL, 连续监测35 d, 每时间组各70份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 探究最佳排放时间。根据确定的最佳晨间排放时间, 探究纯化水管路消毒的最佳频率。管路消毒后每日从2个采样口采样2份, 连续监测5周, 共70份标本。 结果 终末漂洗水不同晨间排放时间点采样监测, 0、1、3、5、7 min组的菌落中位数分别为745.00(373.00, 1 452.50)、150.00(96.75, 235.75)、44.00(38.00, 48.00)、12.00(5.00, 18.00)、6.00(4.00, 9.00) CFU/100 mL。除5 min组与7 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 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1、3、5 min组的中位数>10 CFU/100 mL, 而7 min组的中位数<10 CFU/100 mL, 达到合格范围, 确定排放时间为7 min。管路消毒后不同时间点(消毒后1、2、3、4、5周)采样, 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数平均值分别为(4.21±0.86)、(4.43±0.71)、(6.00±0.56)、(6.43±0.45)、(13.57±1.03) CFU/100 mL, 细菌菌落数合格率分别为100%、100%、100%、100%、28.57%。纯化水管路消毒后不同时间点采样, 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数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 纯化水管路消毒后1、2、3、4周与5周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纯化水管路最佳消毒频率为每4周一次。 结论 残留在末端管路内的终末漂洗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建议晨间排放7 min后再开始用水工作, 每隔4周对纯化水管路进行消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苏州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内镜中心(室)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2015年7月对苏州市不同级别的28所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18所,二级医疗机构10所)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并采用ATP生物荧光法对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被调查的28所医疗机构均设立了单独的内镜清洗消毒室,配置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的占89.29%,配置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的占17.86%;配备专用多酶洗液、选择正确消毒剂、每日监测消毒剂浓度、消毒时间达标的执行率均为100%。而多酶洗液做到一镜一换的仅占39.29%,清洗消毒人员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占78.57%。现场检测77条消化内镜,合格率为88.31%。结论苏州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在操作环节上仍存在问题,需严格按国家相关规范执行,进一步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国内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历史及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中国部分省市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历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全国11个省市共278所医疗机构参与调查,其中1986、2005、2015年信息填写完整的医疗机构分别为78、175、278所。清洗人员由医生、护士和工人组成,其中护士和工人两者结合的医疗机构由1986年的2.56%上升至2015年的23.74%。1986年100%的医疗机构使用存储水进行消化内镜的清洗;2005、2015年均使用流动自来水清洗,且2005年有30.29%使用过滤水或纯化水清洗,2015年50.72%的医疗机构使用过滤水,17.63%使用纯化水进行消化内镜的清洗。1986年均未使用清洗酶,2015年已有98.92%的医疗机构使用酶液清洗消化内镜;1986年消化内镜孔道冲洗以简单冲洗为主(94.87%),2015年以强化冲洗(34.53%)和自动化冲洗(53.24%)为主。2005年及之前消化内镜清洗消毒90%不记录或采用人工记录,2015年采用信息化追溯系统的机构占36.33%。结论国内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人员配备、清洗用水质量、高效消毒剂的选用、监测及记录操作程序等方面较1986、2005年均有很大程度地提高,清洗消毒逐渐规范,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方法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医用内窥镜在日常消毒与灭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设备统筹管理不当、科室规划不合理、隔离预防意识不强等方面剖析了影响内窥镜消毒与灭菌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制定相关消毒灭菌制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消毒灭菌流程等解决措施,加强了内窥镜的使用安全,保证了内窥镜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持续性次氯酸灌注对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消毒效果。方法 基线采集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水样,进行微生物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鉴定。引入微酸性次氯酸水发生机后,在安装后的特定时间收集水样进行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结果 安装前共采集水样27份,其中10份合格,合格率为37.03%。不合格水样可检出放线根瘤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色微杆菌、贪铜菌、藤泽甲基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等水源性细菌;安装后共采集水样54份,均为合格。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显示,安装前的样本中可检测出大量皮氏罗尔斯顿菌、耐金属贪铜菌、奥斯陆莫拉菌、日本慢生根瘤菌、水生甲基杆菌、戈登分枝杆菌、新鞘氨醇杆菌等细菌序列,消毒后主要为宏基因测序分析常见的背景细菌。结论 持续性次氯酸灌注消毒可有效清除水管路中的细菌,并降低水管路中生物膜的形成,提升内镜终末漂洗水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监测消毒后软式内镜在存放不同时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以探讨软式内镜的安全储存期。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27条软式内镜进行前瞻性研究,2017年10月-2019年2月,纳入消毒后内镜生物学监测合格的内镜,并常温下储存24、48、72、168 h,监测内镜管腔及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同时监测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结果 108条次软式内镜分别储存24、48、72、168 h,内镜管腔与表面菌落合格率均为100%。其中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168 h的表面菌落数为0;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 h的管腔菌落数为0,储存168 h 107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0,1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6 CFU/件,但无致病菌。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均为100%。结论 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合格后在合格环境下储存168 h是安全的,使用前可不必再消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某省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现状,为实施《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及内镜质量控制中心下一步工作重点、研究方向提供理论保障及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130所开展内镜诊疗的医疗机构,并对其内镜清洗消毒现状和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评价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纳入120所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疗机构36所,二级医疗机构84所)内镜中心(室)共计1 318名护理人员,专职内镜清洗消毒人员149名,专职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入职前培训率为28.19%(42名)。全自动洗消机配置率为35.00%(42所),27.50%(33所)的医疗机构防护用品配置齐全,三级医疗机构在内镜设计布局、基础设施设备(除清洗消毒间通风设备外)等方面均优于二级医疗机构(均P<0.01);60.00%(72所)的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液一镜一换,三级医疗机构优于二级医疗机构(P<0.01);19.17%(23所)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使用信息化追溯系统,37.50%(45所)医疗机构有清洗质量监测,92.50%(111所)医疗机构有消毒质量监测。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对内镜清洗消毒重视不够,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欠规范,需要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监管力度,解决质量控制监管中存在的重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