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家兔经口染毒百草枯的毒物效应动力学规律。
  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以2 mL/kg体质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低剂量染毒组(6只):以100 mg/kg体质量的百草枯溶液灌胃;高剂量染毒组(8只):以200 mg/kg体质量的百草枯溶液灌胃。各组家兔分别在染毒前和染毒后8 h、24 h、72 h及7 d采集外周血用于生化指标、细胞因子和血气分析指标的检测;染毒后7 d,取动物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  高剂量染毒组有2只家兔分别于染毒后30 h和75 h死亡(不纳入统计)。染毒动物在观察期的体质量增加量低于对照组(P < 0.05),高、低剂量染毒组之间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染毒7 d后,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尿素、肌酐、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染毒7 d后,各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均升高(P < 0.05),高剂量组升高幅度更大;高剂量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 < 0.05)。百草枯可致急性肺损伤和早期肺纤维化等病理组织学改变。
  结论  经口染毒百草枯可导致生长受限,部分炎症因子水平增加,还可引起肺组织损伤。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百草枯中毒救治措施的动物实验提供基础数据,为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severity index of paraquat poisoning,SIPP)及浓度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7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住院起观察21 d,根据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9)及存活组(n=41),比较两组患者血浆中百草枯浓度及SIPP,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70例研究对象在为期21 d的观察中死亡29例,病死率为41.43%。死亡组患者服毒至入院时间、入院时血浆中百草枯浓度及SIPP均高于存活组患者(P < 0.05)。死亡组动脉血氧分压,白细胞计数,心率,pH值,呼吸频率,Na+浓度,肝肾损伤、肺纤维化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比率均高于存活组患者(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PP > 5.12 h·mg/L的患者死亡的风险是SIPP ≤ 5.12 h·mg/L患者的3.52倍(P < 0.01),肝损伤、肾损伤患者死亡风险分别是肝肾功能正常患者的5.46倍及3.90倍(P < 0.01)。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血浆中百草枯浓度对死亡预测的最佳界值为6.14 mg/L,阳性预测值为88.81%;SIPP对死亡预测的最佳界值为1.25 h·mg/L,阳性预测值为86.66%;血浆中百草枯浓度预测死亡的曲线下面积 < SIPP的曲线下面积(P < 0.05)。
  结论  SIPP及血浆中百草枯浓度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体外试管实验方法,评价消化道吸附剂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效果。
  方法  通过正交设计以体外试管实验探索毒物质量浓度、吸附剂种类、反应时间和酸碱度4个因素对百草枯和敌草快清除能力的影响。
  结果  吸附剂种类、反应时间和酸碱度对百草枯和敌草快清除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百草枯清除率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为吸附剂种类>反应时间>酸碱度;对敌草快清除率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为吸附剂种类>酸碱度>反应时间。上述因素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最佳组合为pH=12的环境下,采用蒙脱石散为吸附剂、反应时间120 min。
  结论  体外试管实验条件下,常用吸附剂蒙脱石散、活性炭粉和捣碎的药用炭片均可有效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吸附剂种类、反应时间和酸碱度对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清除率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兔血浆中百草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法,研究其在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方法 12只雄性H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2组,单剂量灌胃60 mg/kg或静脉注射6 mg/kg百草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HPLC检测血浆中百草枯的浓度,计算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 HPLC检测血浆中百草枯在0.05~50.00 m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相对回收率为99.41%~102.32%,绝对回收率为83.72%~90.48%,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灌胃组百草枯峰浓度为(14.46±2.35)mg/L,达峰时间为(1.63±0.31)h,曲线下面积(0-t)为(177.61±14.62)mg·h/L,曲线下而积(0-∞)为(182.24±14.54)mg·h/L;静脉注射组的峰浓度为(35.13±5.53)mg/L,达峰时间为0.05 h,曲线下面积(0-t)为(121.74±12.30)mg·h/L,曲线下面积(0~∞]为(125.12±12.17)mg·h/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生物利用度为14.66%±1.55%.灌胃组和静脉注射组的半减期、平均驻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草枯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差,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的半减期无明显差异.建立的HPLC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百草枯的检测及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测定全血、尿液中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
  方法  以乙基百草枯为内标,含体积分数10%高氯酸的乙醇溶液沉淀蛋白,加入硼氢化钠-氯化镍还原体系,在60℃下还原反应40 min,经1.0 mL乙酸乙酯萃取,在GC-MS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下测定。
  结果  百草枯、敌草快在质量浓度范围0.05~2.0 μg/mL(全血)、0.02~2.0 μg/mL(尿液)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5~0.999 9,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4~0.008 μg/mL,加标回收率为94.1%~11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6.6%。全血、尿液中百草枯和敌草快在4℃冰箱中至少可以保存7 d。
  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满足全血和尿液样品中百草枯、敌草快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毒鼠强在家兔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毒鼠强在家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及活性炭经口灌胃后对毒鼠强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代谢动力学研究分为静脉染毒组、经口灌胃染毒组和排泄组,每组 4只家兔,静脉染毒组、经口灌胃染毒组家兔染毒后从耳中央动脉定点采血,排泄组家兔在留置胆道和尿道插管后染毒,定时留取胆汁和尿液;活性炭对毒鼠强代谢动力学的影响研究分为对照组与活性炭组,每组 6只家兔,经口灌胃染毒后,活性炭组家兔给予活性炭悬浊液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从耳中央动脉定点采血。所有样品使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定量测定,并用 3p87软件对数据进行代谢动力学分析。结果 毒鼠强在家兔体内的排泄速度缓慢,静脉染毒组的排泄半衰期为56 9h,总清除率为 24 .1ml·kg-1·h-1,经口染毒组的排泄半衰期为 262 .5h,总清除率为 15. 4ml·kg-1·h-1。毒鼠强主要从尿液排出,其排泄量是胆汁的 5倍以上。给予活性炭灌胃后,毒鼠强代谢动力学各项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活性炭组的排泄半衰期相当于对照组的55%,总清除率则提高了 3倍以上,曲线下面积只有对照组的 30%。结论 毒鼠强是排泄速率缓慢的毒物,经尿液排泄的毒物量明显大于胆汁,经口给予活性炭灌胃可以加快其从体内排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槲皮素(Que)对百草枯(PQ)处理肺上皮细胞(MLE-12)的存活率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采用CCK-8法分别检测不同剂量PQ(50、150、450 μmol/L)对MLE-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立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PQ(150 μmol/L)+Que(30、60、90μmol/L)干预组、阴性对照组,在Que干预24 h后检测细胞存活率。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α-SM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E-Cadherin、TGF-β1、Smad3、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  经PQ(150 μmol/L)处理后,60 μmol/L和90 μmol/L的Que能够显著提高MLE-12细胞存活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 μmol/L的PQ能提高α-SMA、CTGF、E-Cadherin、TGF-β1、Smad3、Akt、mTOR的mRNA表达,以及α-SMA、CTGF、E-Cadherin、TGF-β1、Smad3、Akt的蛋白表达(P < 0.05);150 μmol/L的PQ能提高TGF-β1和mTOR的mRNA表达,以及α-SMA、E-Cadherin、TGF-β1、Smad3的蛋白表达(P < 0.05);450 μmol/L的PQ能提高CTGF和Smad3的mRNA表达,以及α-SMA、E-Cadherin、Smad3的蛋白表达(P < 0.05)。在不同浓度Que干预PQ(150 μmol/L)染毒的MLE-12细胞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30 μmol/L的Que能降低α-SMA、TGF-β1、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α-SMA、CTGF、Akt、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P < 0.05);60 μmol/L的Que能提高CTGF、E-Cadherin、Smad3、Akt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α-SMA、Smad3、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P < 0.05);90 μmol/L的Que能降低TGF-β1、mTOR的mRNA表达水平,提高CTGF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Akt、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P < 0.05)。
  结论  百草枯染毒可能通过TGF-β1诱导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槲皮素干预能提高百草枯染毒MLE-12细胞的存活率,并能改变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程度,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TGF-β1/Smad和Akt/mTOR信号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锰的标准方法进行改进。
  方法  以工作曲线法代替标准曲线法,在测定中加入硝酸钯基体改进剂。
  结果  方法改进后显示,锰浓度在0.0 ~ 12.0 μg/L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 = 0.007 50 x + 0.000 2(y为吸光度值,x为锰质量浓度),相关系数为0.999 7,检出限为0.12 μg/L,定量下限为0.39 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77% ~ 2.15%,回收率为98.6% ~ 105.0%。
  结论  改进后的方法具有线性好、背景吸收低,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高,峰型好、易操作等优点,适用于尿中锰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和总抗氧化物状态(total antioxidant Status,TAS)水平,探讨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效应生物标志。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就诊的轻度苯中毒患者38人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于院内进行健康体检人员38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法和比色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总抗氧化物状态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水平,分析两组人群检测结果差异。
  结果  病例组白细胞计数为(3.44 ±1.26)×109/L,血小板计数(175.82 ±56.48)×109/L,血红蛋白浓度(121.0 ±16.86)g/L,红细胞计数(4.08 ±0.61)×1012/L,以上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75 ±2.17)×109/L、(266.66 ±66.31)×109/L、(138.82 ±20.80)g/L、(4.92 ±0.64)×1012/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病例组总抗氧化物状态水平为(0.94 ±0.30)mmol/L,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为(118.13 ±37.39)U/m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为(42.01 ±13.85)U/L,谷胱甘肽还原酶为(44.67 ±16.83)U/L,以上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35 ±0.31)mmol/L、(144.79 ±32.75)U/mL、(56.16 ±12.62)U/L、(55.26 ±14.3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白细胞和谷胱甘肽还原酶,血小板和总抗氧化物状态、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r=0.325、-0.332、-0.361,P=0.047、0.041、0.026)。
  结论  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总抗氧化物状态水平可能可作为潜在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效应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血中砷的湿法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法。
  方法  血样经3.0 mL混合酸[v(硝酸)∶v(硫酸):v(高氯酸)=3∶1∶1]于电热板上加热至150℃,保持30 min,升温至200℃,继续保持30 min后升温至270℃消解至冒白烟,液体近干,加入50 g/L硫脲+50 g/L抗坏血酸为预还原剂,以体积分数5%的盐酸为载流,以10.0 g/L硼氢化钾为还原剂,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血中砷浓度。
  结果  在0~20.0 μg/L的线性范围内,砷原子荧光光谱强度与血中总砷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70.952 8 x+16.496 2(r=0.999 2,P<0.01);检出限为0.24 μg/L,方法的回收率为98.2%~100.4%,精密度为1.7%~2.0%。
  结论  该方法回收率高、精密度好、消解用酸量少、检测成本低,适合用于基层单位的血中总砷浓度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橙皮素对染矽尘大鼠肺组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54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二氧化硅(SiO2)模型组,橙皮素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及吡非尼酮阳性对照组,每组9只。阴性对照组经气管灌注1 mL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均经气管灌注1 mL 50 mg/mL SiO2,24 h后对各组动物进行药物干预,每天灌胃给药1次。染尘28 d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每组大鼠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
  结果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吡非尼酮阳性对照组及橙皮素治疗组大鼠肺组织的损伤程度减轻。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iO2模型组大鼠肺系数、MDA含量和SOD活力明显升高(P < 0.05),CAT、GSH-Px、T-AOC活力未出现明显变化(P > 0.05);给予药物治疗后,吡非尼酮阳性对照组和橙皮素治疗组的大鼠肺系数、肺泡炎和纤维化评分及MDA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P < 0.05),CAT、SOD、GSH-Px和T-AOC活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 < 0.05)。
  结论  橙皮素可能通过改变各氧化指标水平,增强抗氧化能力,减轻SiO2对大鼠肺组织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家族(总sAPP、sAPP-α、sAPP-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γ-氨基丁酸(GABA)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与正常儿童外周血水平差异,探讨自闭症早期筛查的生物学标记及其与自闭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被诊断为自闭症的41名儿童为自闭症组,以同期在该院体检生长发育正常的41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儿童血清总sAPP、sAPP-α、sAPP-β、BDNF及GABA水平。  结果  自闭症组儿童血清总sAPP,sAPP-α水平(2 132.98±333.28 ng/mL, 335.11±33.87 pg/mL)高于对照组(1 734.76±357.97 ng/mL,274.84±32.12 pg/mL),GABA水平(4.17±0.95 μmol/L)低于对照组(6.35±0.84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2,4.25,-7.27,P值均 < 0.05);且GABA在重度自闭症患儿外周血水平(3.48±0.77 μmol/L)低于轻-中度患儿(4.94±0.98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P < 0.05);ROC曲线显示,总sAPP(AUC为0.77, 95%CI=0.66~0.87)、sAPP-α(AUC为0.77, 95%CI=0.67~0.87)及GABA(AUC为0.95, 95%CI=0.90~0.93)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P值均 < 0.05),其中GABA曲线下面积最大(0.95),其检测灵敏度(85.65%)及特异性(80.76%)最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PP-α(OR=1.04, 95%CI=1.00~1.07)及GABA(OR=0.02, 95%CI=0.00~0.32)表达水平异常是自闭症发生的相关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外周血总sAPP、sAPP-α及GABA表达水平在自闭症儿童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疾病筛查的生物学指标,其中GABA敏感度及特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学龄期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得分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留守儿童合理膳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8月对2009年在江苏射阳建立的儿童出生队列中501名9~10岁儿童进行调查,问卷询问儿童留守情况与其他基本信息,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膳食资料。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标准计算膳食多样化得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10和DDS)和食物多样性得分(food variety score, FVS);测量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并评估肥胖情况,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关系及影响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的比例为40.9%,3种膳食多样化得分(DDS10、DDS、FVS)分别为(5.69±1.31)(6.55±1.44)(13.48±4.23)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5.99±1.29,6.79±1.40,14.15±4.22)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DDS1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义线性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程度较低,膳食多样化与儿童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等有关。应注重留守儿童膳食多样化,改善儿童饮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校室内PM2.5污染状况和学生暴露水平,为学生健康防护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在线环境监测仪对佳木斯8所中小学16间自然通风教室的PM2.5进行为期2个学期的连续监测,同时抓取室外PM2.5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对学生在校期间暴露量进行评价。  结果  春、秋两学期教室内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93±24.7)和(31.85±30.37) μg/m3,教室内外PM2.5 I/O值分别为0.92和0.95,存在强相关性。两学期所有教室的全天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28.93±26.85)μg/m3,略高于白天学生在校期间的(27.53±26.53)μg/m3,且工作日质量浓度高于周末。随着楼层升高,室内PM2.5质量浓度逐渐下降。学生在校期间的累积暴露量,春季学期为28.48 μg /m3,秋季学期为31.87 μg /m3。  结论  教室内PM2.5随时间、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的变化会有所不同,且室内PM2.5的污染程度极大依赖于室外污染源;春、秋两学期学生在校期间PM2.5暴露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学龄儿童挑食状况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为中国学龄儿童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市洪山区2所小学三至六年级的796名学生,开展为期3 d的膳食调查,同时对儿童及其看护人进行营养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40.58%的儿童存在挑食问题,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间挑食行为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 < 0.05),拒绝蔬菜类食物的儿童最多(23.87%)。与非挑食者[(0.49±0.01)(57.35±0.76)mg]相比,挑食者[(0.46±0.01)(54.32±0.90)mg]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每天摄入量较低(t值分别为2.03,2.57,P值均 < 0.05),且挑食者身高发育生长迟缓的发生风险比非挑食者更高(OR=1.42,P < 0.05)。  结论  挑食行为普遍存在于学龄儿童中,且与儿童身高发育迟缓显著相关。亟需针对儿童(特别是流动儿童)的营养教育活动,改善中国儿童膳食结构,促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杨梅  朱欢  肖杰文  彭永  张辉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7):1000-1004
  目的  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微循环功能和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影响,并对微循环功能与VO2max的关联性进行研究。  方法  以湖北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7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运动组,70名习惯久坐的非体育专业学生为对照组。使用PF6000型双通道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对受试者右侧下肢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功能进行测试;使用PFT Ergo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及所配备的功率自行车对受试者VO2max进行测试。  结果  运动组微血管血流灌注量(MBP)基线值(6.5±1.8)低于对照组(8.1±2.5),但微血管反应性(1 666.3±588.6)高于对照组(1 165.2±407.1);运动组VO2max的绝对值(2 684.8±451.1)mL/min和相对值(42.7±4.3)mL/min均高于对照组(2 474.4±423.5, 35.1±4.8)mL/min(t值分别为-3.42,4.46,2.16,3.25,P值均 < 0.01)。微血管反应性和VO2max(相对值)呈正相关(β=0.40, P=0.03),经皮氧分压和VO2max(相对值)相关无统计学意义(β=0.23, P=0.19)。  结论  长期有氧运动能降低大学生安静时MBP,提高微血管反应性、经皮氧分压,微血管反应性的改善可能是有氧运动提高VO2max相对值的重要外周生理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