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治霞  王丽辉  索红亮  陈乾 《天津医药》2023,(12):1349-1355
目的 探究加味桃仁承气汤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大鼠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加味桃仁承气汤低剂量组(中药-L组,2.85 g/kg)、加味桃仁承气汤高剂量组(中药-H组,8.55 g/kg)和加味桃仁承气汤高剂量+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中药-H+CC组,加味桃仁承气汤8.55 g/kg+Compound C 250μg/kg),每组12只。于插管即刻和机械通气1 h、2 h与4 h时测定氧合指数(OI)。机械通气结束后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处死大鼠,取肺组织测定湿/干重(W/D)比值;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透射电镜观察肺泡上皮细胞形态。RT-q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的AMPK、mTORC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中AMP...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糖尿病高血压治疗中采用厄贝沙坦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12月治疗的77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划分为两组,实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实验组采用的是基础治疗,并应用厄贝沙坦;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并应用左旋氨氯地平。经过治疗,对两组血压和尿蛋白变化、患者满意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观察。结果:药物治疗1个月后,在血压、尿蛋白变化以及患者满意率方面,应用厄贝沙坦明显优于左旋氨氯地平(P>0.05),且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后者(P<0.05)。结论:应用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均明显优于应用左旋氨氯地平,而且患者的满意率较高。应用厄贝沙坦还能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尿蛋白起到调节作用,在患者的肾功能出现损害时亦有调节作用,因此,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秋根  何文 《江西医药》2013,(12):1153-1155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1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厄贝沙坦组,36例)口服厄贝沙坦片,1片/d;B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32例)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1粒/d。4周后未达标者增加剂量1片(粒)/次,2次/d,6个月结束。结果降压效果B组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及血钾浓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比厄贝沙坦能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对血糖、血脂及血钾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24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糖尿病高血压,均知情同意。将12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厄贝沙坦)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8%(60/62)、71.0%(44/6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但实验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血压状态,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血压及血糖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也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可以有效优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2月本院确诊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3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联合组、常规组,各65例。其中常规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厄贝沙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肾功能改变情况,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6.9%)显著优于常规组(64.6%)(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64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7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下降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同时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1~3次/天和厄贝沙坦片80 mg,1~3次/天,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并记录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3例药物不良反应但较轻微。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蛇床子素调节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代谢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蛇床子是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蛇床(Cnidium monitor L.Cusson)的干燥成熟果实,蛇床子素为其有效成分之一。我们在研究去卵巢大鼠时首次发现蛇床子素可以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蛇床子素可以降低脂肪肝动物肝中的总胆固醇(TC)和TG含量,提示蛇床子素对动物脂肪肝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心。为此本文从对脂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它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其将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药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患者86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二甲双胍)46例,对照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40例。两组均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二甲双胍500 mg,3次/d,疗程4个月。治疗前后查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脾CT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脾CT比值升高(P<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缬沙坦胶囊治疗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缬沙坦胶囊;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片。比较两组血压、肝脏超声、肝功能、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RI)的差别及临床疗效。结果缬沙坦胶囊组总有效率(93.24%)显著高于对照组(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27);治疗后,试验组谷丙转氨酶、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R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胶囊治疗伴有NAFLD的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成穆  曹琦  李俊 《安徽医药》2012,16(8):1045-1047
酒精性脂肪肝(AFL)是长期大量饮用酒精引发的肝脏损害性病变,可逆转也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众多的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脂肪肝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脂联素(Adiponectin)能改善脂质代谢,延缓脂肪肝的发生;脂联素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脂联素/AMPK信号通路是酒精在肝脏的作用靶点、也是调节PPARγ作用的重要信号通路;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调节脂质代谢、促进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参与机体脂质稳态的调节,脂肪肝时PPARγ表达增高,肝纤维化时PPARγ表达减少。对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阐明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并为临床防治ALD及脂质代谢相关疾病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小檗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脂肪沉积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8周的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成功建立的NAFL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8)、阳性对照组(n=18)及实验组(n=18)。另选择18只未加任何干预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大鼠灌胃10 mg·kg-1·d-1罗格列酮,实验组灌胃162 mg·kg-1·d-1小檗碱,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和脂肪沉积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肝X受体α(LXRα)、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45.68±5.64),(71.61±5.25),(54.78±3.82),(63.37±5.16)U·L-1;AST水平分别为(216.24±55.28),(336.56±73.12),(252.42±33.56),(286.48±48.59)U·L-1;TC水平分别为(1.32±0.31),(4.05±1.12),(1.81±0.67),(2.63±0.94)mmol·L-1;TG水平分别为(0.28±0.14),(0.81±0.18),(0.47±0.15),(0.63±0.17)mmol·L-1;FFA水平分别为(227.45±48.16),(446.56±53.72),(271.37±28.87),(319.36±55.64)μmoL·L-1;大鼠肝组织中LXR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2±0.11,1.21±0.13,0.41±0.09,0.96±0.04;FAS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0.09,1.28±0.11,0.45±0.08,0.93±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檗碱可改善NAFLD大鼠脂质代谢和肝功能,减轻肝脏组织病变程度,减少脂肪沉积,抑制LXRα/FAS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二甲双胍对脂肪肝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脂肪聚积和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并研究二甲双胍对脂肪肝的作用。方法分3组:设LETO大鼠为对照组,OLET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二甲双胍每天100mg·kg-1)。于治疗后9,22周,测定肝组织甘油三酯含量;用WesterBlot方法测定肝脏SREBP-1蛋白表达水平;用定量PCR方法测定SREBP-1及参与其裂解的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肝脏SREBP-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靶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S)的mRNA表达增加。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甘油三酯含量下降;治疗9周后,S1P和S2P mRNA水平下降;治疗22周后,肝脏SREB-1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结论OLETF大鼠肝脏SREBP-1高表达,促进脂肪肝形成;二甲双胍可通过下调SREBP-1的表达,改善肝脏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介导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及自噬对LO2细胞脂肪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混合物(LM)诱导LO2细胞建立细胞脂肪变模型,将造模后细胞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和厄贝沙坦联合PPAR-γ抑制剂组,另设正常组。分别干预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并行油红O染色分析细胞内脂质沉积,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PAR-γ、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应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自噬标志蛋白LC3B的变化。结果 10 μmol/L及以下浓度的厄贝沙坦对LO2细胞生长无明显毒性作用,20 μmol/L厄贝沙坦对细胞毒性作用较大,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O2细胞内TG和TC含量升高,油红O染色显示脂质大量沉积,PPAR-γ、p-AMPK和LC3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TOR磷酸化水平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厄贝沙坦治疗后,LO2细胞内TG和TC含量降低,油红O染色显示脂质沉积减少,PPAR-γ、p-AMPK和LC3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mTOR磷酸化水平降低(均P<0.05);但经厄贝沙坦联合PPAR-γ抑制剂干预后,PPAP-γ抑制剂抑制了厄贝沙坦对LO2细胞脂肪变的治疗作用。结论 厄贝沙坦可通过激活PPAR-γ介导的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LM诱导LO2细胞的自噬,从而减轻脂质沉积,改善肝细胞脂肪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用药后各指标的影响,以及探讨利拉鲁肽的用药机制。方法:入选T2DM合并NAFL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给予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4周。B组(40例):口服二甲双胍联合促泌剂和/或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观察治疗24周前后2组患者体质量、腰围、血糖、血脂、HOMA-IR、脂肪肝指数(FLI)及FGF-21等的变化,分析利拉鲁肽对T2DM合并NAFLD的FLI及FGF-21的影响。结果:利拉鲁肽治疗24周后,BMI、WC、FBG、HbA1c、HOMA-IR、TG、TC、LDL、FLI及FGF-2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FBG、△HbA1c、△TG、△HOMA-IR、△FLI,A组明显高于B组(P<0.05);FLI和HOMA-IR是影响血清FGF-21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为:YFGF-21=10.396+2.371×XHOMA-IR+0.971×XFLIR2=0.6,F=38.94,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T2DM合并NAFLD患者的FLI和FGF-21,利拉鲁肽改善NAFLD与减轻FGF-21抵抗的用药机制可能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影响。方法 以酒精灌胃加橄榄油饮食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 ,模型组分为非诺贝特治疗组 (80mg·kg-1)、辛伐他汀治疗组 (4mg·kg-1)以及未治疗组。 4wk后处死大鼠 ,用气相色谱方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结果 非诺贝特治疗组明显改善由乙醇引起的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降低 [油酸 :(38 2 12± 7 788) μg·L-1vs (31 6 2 0± 6 14 2 ) μg·L-1,亚油酸 :(37 2 6 9± 8 0 6 5 ) μg·L-1vs (30 2 5 4± 9 0 6 3) μg·L-1,花生四烯酸 :(11 6 4 6±2 6 0 1) μg·L-1vs (9 0 12± 1 2 36 ) μg·L-1) ;同时肝脏病理改善。辛伐他汀治疗组则加重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降低 ,并使饱和脂肪酸增加。结论 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酒精性脂肪肝血清游离脂肪酸谱作用不同 ;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反应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游  靳子言  尹亚龙  吴新贵 《天津医药》2022,50(11):1146-1152
目的 探讨电针(EA)刺激足三里、内关穴对脑缺血大鼠的影响及对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75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3 d组、EA干预3 d组、MCAO模型7 d组、EA干预7 d组,每组15只。除Sham组外,其余组采用Longa线栓法构建永久性MCAO大鼠模型,EA干预组术后每日治疗内关和足三里穴20 min。于相应时间点对各组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分析脑梗死体积,HE和尼氏染色评估脑缺血后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因子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mTOR(p-mTOR)、总mTOR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中LC3B、Beclin-1和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X(Bax)mRNA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MCAO模型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5),大脑皮层区出现大片坏死及炎性浸润,大量神经元坏死,细胞排列紊乱,完整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5),LC3B、Beclin-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MCAO模型7 d组的Bax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并且mTOR磷酸化水平(p-mTOR/t-mTOR)显著高于MCAO模型3 d组(P<0.05)。与MCAO模型组相比,EA干预7 d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EA干预3 d组和7 d组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大脑皮层区坏死灶显著减小,炎性浸润改善,细胞排列不规律,完整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5)。与MCAO模型7 d组相比,EA干预7 d组LC3B、Beclin-1 mRNA表达显著增加,Bax mRNA表达显著降低,p-mTOR/t-mTOR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AKT蛋白在各组中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EA刺激足三里、内关穴对脑缺血性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诱导自噬发生,抑制凋亡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