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Cell Lymphoma,PB-DC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提高对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17例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5例患者行CHOP方案,3例行R-CHOPE方案,其余9例患者行R-CHOP方案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计生存率,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Log rank 检验。结果 17例患者均因发现乳腺肿块就诊,行局部肿块切除或行乳腺根治术,进行Ann Arbor分期,其中:Ⅰ期 6例,Ⅱ期9例,Ⅳ期2例;生发中心起源14例,非生发中心起源2例,不能分类1例,PB-DLBCL 5年OS 76%,PFS 70%,高β2微球蛋白及临床分期Ⅳ期患者预后差。结论 PB-DLBCL多发于女性,累及单侧乳腺居多,临床表现为局部无痛性包块,临床对化疗敏感,但部分患者易复发,预后与临床分期及β2微球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2.
谷峰 《健康必读》2008,(11):29-29
最近有媒体报道,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身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住院治疗,喜爱他的观众都在为他祈祷,愿他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识别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并评估其预后价值。 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DLBCL患者的基因和临床信息:GSE31312(n=424,训练集)和GSE10846(n=295,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通过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结合平稳选择法以及多因素Cox回归筛选与患者预后相关的lncRNA。根据所筛lncRNA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危组和低危组)并进行log-rank检验。然后分别建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lncRNA及IPI+lncRNA的Cox比例风险模型,依据时点/动态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对各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进行评价和比较。 结果  共发现8个与DLBCL预后相关的lncRNA。训练和验证集中,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χ2=73.1,P < 0.001;验证集:χ2=13.4,P < 0.001),IPI+lncRNA模型的C指数与其他两个模型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IPI+lncRNA vs. IPI:Z=76.536,P < 0.001;IPI+lncRNA vs. lncRNA:Z=17.714,P < 0.001;验证集:IPI+lncRNA vs. IPI:Z=42.427,P < 0.001;IPI+lncRNA vs. lncRNA:Z=30.587,P < 0.001)。 结论  本研究发现的8个lncRNA可以作为DLBCL的预后标志物,与IPI结合可提高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5.
杨奕 《现代保健》2013,(1):162-162
1病例介绍患者,女,66岁。无明显诱因,渐出现上腹隐痛3余月,伴食欲不振,餐后早饱,嗳气,嘈杂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发热。体重减轻3kg。10年前曾患有"胃增生性息肉",治愈。体症:T36.8℃,P72次/min,R17次/min,BP145/93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中上腹有轻度压痛,无肌卫,肝脾无肿大。相关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胃镜示:(1)一巨大溃疡样病变占据胃体前壁、小弯、后壁,约6.0cm×10.0cm,其基底不平,表面覆污秽苔,周边结节样增生,质脆,易出血(取材5块);(2)胃角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病例的1/3,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此类淋巴瘤可由原发结外病变或原发淋巴结起病,>50%患者就诊时存在结外病变侵犯,而最为常见的结外病变有骨髓、胃肠道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高度一致性肿瘤,不同亚型患者存在不同临床表现、生物学特性、治疗反应等,且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联合化疗(R-CHOP方案,美罗华+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泼尼松片)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R-CHOP方案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总结,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化疗后缓解53例,未缓解17例,疗效单因素分析与化疗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腺苷脱氨酶(ADA)及铁蛋白(FER)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碱性磷酸酶(ALP)、α-L-盐藻糖苷酶(AFU)、球蛋白(GLO)、白蛋白(Alb)及总胆固醇(CHOL)无关(P0.05);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前血清HDL-C、ADA及FER也是影响R-CHOP方案治疗DLBCL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化疗前血清HDL-C降低、ADA升高、FER升高是影响R-CHOP方案治疗DLBCL临床疗效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且因为血睾屏障的存在,死亡率高,目前尚缺乏多中心的大型回顾性分析数据进行疾病的预后研究。方法 从SEER数据库的22个中心机构获取2000—2019年期间,诊断为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816例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多变量COX逐步回归联合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筛选预后特征变量,将二者筛选出的共同预后因子构建列线图并对其重要度进行排序;时间依赖性ROC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性能,校准曲线确定模型的一致性,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与有效性。结果 COX回归结合XGBoost筛选出的共同预后因子为:年龄、手术、放疗、双侧发病、化疗、系统治疗、Ann Arbor分期;将其按照重要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年龄、系统治疗、Ann Arbor分期、手术、双侧发病、化疗、放疗。基于联合模型筛选出的共同预后因子构建列线图,ROC曲线、校准曲线和DCA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实用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结合回归...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5岁,因“右上腹疼痛5d”入院。无乏力、盗汗、发热及消瘦。门诊B超示:胆囊炎合并结石。为手术治疗入院。既往曾有胃癌病史。于1990年行胃癌根治术,未化疗。查体:T36.7℃,P78次/min,R19次/min,BP110/70mmHg,神志清,精神可,心肺(-),腹平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分析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59例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是20.3%(12/59)、37.3%(22/59)、50.8%(30/59)和67.8(40/59)%。Hans分型:28.8%(17/59)为GCB型,71.2%(42/59)为非GCB型。bcl-6表达阳性和GCB亚型患者总生存(OS)率高于bcl-6表达阴性和非GCB亚型患者(P值分别为0.030和0.047),而CD10、MUM1和bcl-2表达对OS率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057、0.992和0.419)。结论:bcl-6表达和免疫分型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可成为DLBCL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诊断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0年10月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的4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CT、MRI及全身PET/CT检查。比较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复发灶、区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结果 CT、MRI、PET/CT 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复发灶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ET/CT检查在胆管细胞癌复发灶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3种检查方法在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和18F-FDG PET/CT在结核性脊柱炎与非结核性脊柱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的180例感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核性脊柱炎72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8例(包括化脓性脊柱炎59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49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和18F-FDG PET/CT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对照,分析并比较MRI、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MRI检测出结核性脊柱炎75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5例,与病理学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82,P<0.05);18F-FDG PET/CT检测出结核性脊柱炎74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6例,与病理学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0.931,P<0.05)。在诊断结核性脊柱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中,MRI分别为88.89%、89.81%、89.44%,18F-FDG PET/CT分别为97.22%、96.30%、96.67%。18F-FDG PET/CT诊断结核性脊柱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MRI诊断。结论:MRI、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更高,可为结核性脊柱炎及早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实施普通CT检查,随后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比较两组检查耗时及获得结果等待时间;比较两组对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比较两组发现阳性淋巴结的数量与大小。结果:CT组检查耗时为(15.3±2.1)min,短于18F-FDG PET/CT的(49.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67,P<0.05),获得结果等待时间为(4.1±0.3)h,短于18F-FDG PET/CT组的(20.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93,P<0.05),18F-FDG PET/CT组胃周及远隔脏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例(97.5%)和39例(97.5%)高于CT组的28例(70.0%)和10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5和41.290,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2005年哈尔滨7.13192Ir源放射事故受照者1例进行临床观察与12年的医学随访,探讨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治疗及远后效应。方法 详细采集患者病史,收集临床资料,从血液系统改变、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治疗效果,观察远后效应。结果 早期治疗后,患者造血系统改变、心理创伤、无力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均有所改善,受照后第10年患者开始出现粒系、红系、巨核细胞系同时减少,受照后第13年被诊断患有分离转换障碍,病程中还伴有心力衰竭、肝功异常、免疫力低下、神经衰弱等疾病。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易反复。结论 本例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在临床表现与远后效应上有其独特的疾病特点,并发症较多,为今后此类疾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