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QCT测量的骨密度(BMD)为金标准,探讨双能CT(DECT)虚拟平扫在无体模的状态下定量评估BMD与骨质疏松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行腹部混合能量常规平扫(TNC)与能谱模式(GSI)三期增强扫描的病人,并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各50例。使用QCT Pro软件测量L1椎体BMD值。在训练集中比较常规模式平扫图像和GSI模式增强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中L1椎体CT值差异,并确定虚拟平扫椎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虚拟平扫椎体CT值预测其BMD值的回归模型。验证集用来评估该方程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性以及虚拟平扫椎体CT值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虚拟平扫的L1椎体CT值低于常规平扫(P < 0.01);在减去常规平扫后图像的总辐射剂量减少了21.94%;虚拟平扫CT值预测椎体BMD值的回归模型:BMD=102.375+1.349×CT值-0.321×年龄-0.433×身高(R2=0.979);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基于门静脉期的虚拟平扫椎体CT值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截断值分别为54.35 HU和64.51 HU。结论在不依赖体模的情况下,DECT虚拟平扫的椎体CT值能够可靠测量BMD,通过建立的预测BMD模型,可定量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是QCT技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侯雪  王晨  张勇  王玲  程晓光 《重庆医学》2016,(30):4190-419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椎后伸肌群肌肉面积及密度与腰椎定量CT (QCT )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该医院行腰椎QCT骨密度测量的114例女性患者,年龄55~87岁。将原始图像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indways QCT Pro软件,分别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由2名诊断医师于L4椎体水平轴位CT图像上分别测量双侧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CSA)与平均CT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与腰椎QCT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侧别间腰部椎后肌群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平均CT值与腰椎定量CT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与腰椎QCT骨密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腰部椎后伸肌群肌量减少可能是腰椎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评价腰部椎后伸肌群变化时,测量其肌肉密度相比横截面积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胸部CT图像,探讨成年男性胸椎椎体CT值评估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2020年9-11月均接受胸部螺旋CT扫描和双能X线光吸收法(dual 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 DXA)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检查(两项检查时间差为1个月内),男性患者93例,年龄22~96岁,平均年龄(61±15)岁。利用DXA作为参考标准,通过测量胸1至胸12椎体CT值来探讨胸椎椎体CT值评估BMD的可行性并确定CT值诊断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最佳测量椎体。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利用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AI-Rad Companion Chest CT,原型机ver.4.3.3)软件测量胸1椎体至胸12椎体的CT值。以DXA测量的骨密度T-score为标准,将93例患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n=47)、骨量减少组(n=30)和骨质疏松组(n=16),采用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各组间胸1至胸12各椎体CT均值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每一椎体CT值与DXA测得的腰椎BMD...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38-41
目的:研究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对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提高QCT诊断椎体骨折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均行胸腰椎CT及MRI检查的外伤患者20例及2012年1-7月于本院行腰椎CT检查有明确椎体陈旧骨折3个月以上病史的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MRI上椎体骨髓水肿区作为感兴趣区(ROI),通过QCT PRO工作站上进行分析处理,共测量28个新鲜骨折椎体、14个陈旧骨折椎体及其邻近椎体的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新鲜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高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旧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新鲜骨折椎体内骨松质BMD值会增高,陈旧骨折的骨松质BMD值能够反映椎体修复的特点,腰椎QCT BMD测量有助于椎体骨折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测定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测定对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和SXA(单能X线)测量了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松质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脚跟骨的骨密度.结果各年龄组男女患者的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合并肾病组QCT测得的椎体骨密度明显低于无肾病组,而SXA测得的跟骨骨密度在女性低于无肾病组,男性则无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会导致骨量减少,但测量仪器、测量部位以及分组方法的不同会影响所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10头健康生猪的腰椎椎体作为研究对象,去除周围软组织及附件,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将测得的骨密度与椎体灰化后的灰重及灰重密度对比。结果:猪的腰椎椎体的体积骨密度偏离度与皮质骨密度偏离度、松质骨密度偏离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骨密度、松质骨密度、总骨矿含量、面积骨密度与灰重、灰重密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DXA与QCT均为测量骨密度的有效方法,而QCT松质骨密度更接近灰重密度,能够更好的反应骨质疏松的骨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测定对结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和SXA(单能X线)测量了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松质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脚跟骨的骨密度、结果 备年龄组男女患者的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合并肾病组QCT测得的椎体骨密度明显低于无肾病组,而SXA测得的跟骨骨密度在女性低于无肾病组,男性则无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会导致骨量减少,但测量仪器、测量部位以及分组方法的不同会影响所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CT值、有效原子系数(Z Effective)(以下简称“Z值”)对骨密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健康体检人员212例,均行腰椎双层探测器光谱CT(dual-layer detector spectral CT,DLCT)扫描,分别测量腰1~3椎体骨松质CT值、Z值及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tomography,QCT)骨密度,计算出各自的平均值作为研究数值。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椎体CT值、Z值与QCT骨密度相关性。2、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椎体CT值、Z值及2项指标联合对骨密度的诊断价值。结果 1、椎体CT值、Z值与QCT骨密度均具有很强相关性,椎体CT值与QCT骨密度相关系数r=0.987,P<0.001,Z值与QCT骨密度相关系数r=0.965, P<0.001。2、评估骨密度正常:2项指标联合的AUC(0.997)=椎体CT值(0.997)>Z值(0.992);评估骨质疏松:2项指标联合的AUC(0.990)>椎体CT值(0.988)>Z值(0.981)。评估骨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群腰椎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了解人群BMD规律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为我国北方地区正常人群BMD数据库的确立提供数据;探讨容积性定量CT ( volumet-ric QCT,vQCT)在椎体BMD测定及诊断骨质疏松中的价值。方法采用vQCT测量835例正常人腰椎1~3 BMD,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腰椎BMD峰值在18~30岁年龄组,男性为(165.22±26.97)mg/cm3,女性为(175.01±28.47)mg/cm3;男女两组各年龄段间3个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腰椎1~3 BMD值呈现递减趋势,各椎体间BMD差异只有女性40~49岁组及50~59岁组有显著性( F值、P值分别为5.377,0.005;7.429,0.001)。男、女组BMD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5(P<0.001)、-0.604(P<0.001)。男性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高,到≥70岁组达64.81%(35/54);女性40~49岁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仅3.33%(3/90),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到≥70岁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达82.14%(23/28)。结论掌握了本地区正常成年人群BMD特点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vQCT椎体BMD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敏感性高,女性近50岁、男性近60岁就应该预防性检查BMD,腰椎vQCT 测量BMD对老年人群更合适。  相似文献   

10.
何乐为  李杰生  刘怀忠 《黑龙江医学》2021,45(17):1871-1873
目的:探究定量CT(QCT)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血尿酸(SUA)与腰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此文随机取体检者80例为观察对象,均于2019年1月—2020年4月期间入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接受腰椎QCT,以QCT对体检者进行腰椎BMD测量,根据骨质疏松的QCT诊断标准将体检者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正常骨量组,分析不同性别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腰椎BMD水平:男性群体中,高尿酸组略高于正常血尿酸组,差异不明显(P>0.05);女性群体中,高尿酸组较正常血尿酸组第,差异明显(P<0.01).血尿酸与骨量关系:男性群体中,血尿酸水平随着骨量的减少而上升,其血尿酸水平按正常骨量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顺序逐渐升高,差异不明显(P>0.05);女性群体中,血尿酸水平随骨量减少而上升,其血尿酸水平按正常骨量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顺序逐渐升高,差异明显(P<0.01).相关性分析:男性群体中,腰椎BMD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性不明显(P>0.05),与年龄为负相关关系(P<0.01);女性群体中,腰椎BMD与血尿酸水平、年龄均为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女性群体血尿酸水平与腰椎BMD为负相关关系,血尿酸升高会导致腰椎BMD降低.在男性群体中,尚未发现血尿酸水平与其腰椎BMD的关系,这可能与此次研究所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对于男性群体血尿酸水平与腰椎BMD的关系仍需纳入大量样本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2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和165例临床拟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L1~3椎体BMD测定并计算T值。结果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如以T≤-2.5SD为诊断标准则有203例。结论 QCT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准确、重复性强,易于推广应用。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可由定量CT(QCT)测定骨密度的变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定量CT在腰椎各椎体间骨密度测量中的差异性,探讨骨密度测量有效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286例临床需要进行BMD测量患者,对其进行DXA和QCT测量,比较与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效性。结果:QCT测量男、女L2、3、4椎体的BMD含量不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论男性、女性,各椎体间BMD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DXA测量男、女L2、3、4椎体的BMD含量不等,但各椎体间BMD含量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椎体的增加,BMD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相较于DXA而言,QCT能更准确地进行骨密度测量,更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Dixon-Quant测量腰椎骨髓脂肪分数与定量CT(QCT)测量的骨密度(BMD)相关性以及预测腰椎BMD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本院行腰椎磁共振常规序列及mDixon-Quant、QCT扫描患者153例,测得L1-5椎体的平均脂肪分数(FFmDIXON)及BMDQCT值,分析FFmDIXON与BMDQCT的相关性,并采用回归法分析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计算BMDmDIXON的预测值,将MBDmDIXON的预测值与BMDQCT将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定量评价。结果 153例患者mDixon-Quant测量L1-5椎体平均FFmDIXON值为(54.15±11.47)%,QCT测量L1-5椎体平均BMDQCT值为(135.43±36.33)mg/cm3,腰椎FFmDIXON与BMDQCT呈显著负相关(r=-0...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椎体骨密度(BMD)与骨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测量骨标志物,采用QCT测量T12与L1椎体BMD,取平均值。另选取200例胸部CT扫描加骨密度测量绝经后女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T2DM组各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空腹血糖、HbA1c及BMD)的差异及两组研究对象按不同骨量分组BMD的差异,比较T2DM组不同骨量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病程、BMI、BMD及骨标志物指标的差异,分析T2DM组年龄、绝经年限及各骨标志物指标与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中,T2DM组患者BMD小于对照组(P<0.05)。T2DM组中,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低组绝经年限、β-胶原特殊序列均小于骨质疏松组(P<0.05)。年龄、绝经年限、PTH、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与BM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基于QCT测量椎体的BMD可以很好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量情况,同时与骨标志物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32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和165例临床拟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L1~3椎体BMD测定并计算T值.结果 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如以T≤-2.5SD为诊断标准则有203例.结论 QCT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准确、重复性强,易于推广应用.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可由定量CT(QCT)测定骨密度的变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量测量(QCT)广州地区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一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年龄36—85岁患者140例,男75名、女65名,按10岁1个年龄段分组,应用东芝64层螺旋CT配套体模及应用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测量,比较腰1~腰5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定量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而56~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比较迅速,46—55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低于男性。结论本研究探索了广州地区中老年人腰椎骨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其在Q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 ( BMD)变化规律 ,为骨质疏松症 ( 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 BMD值。结果 :腰椎 L2~ 4 和股骨颈的 BMD最高值均见于 2 0~ 2 9岁组 ,4 0岁以后 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累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 BMD的总体相关系数 r=0 .66。结论 :腰椎 BMD可以反映股骨颈 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 BMD水平。对于腰椎 BMD正常 ,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 ,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长春地区359例正常男性骨密度定量CT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BMD)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BMD值,结果腰椎L2-4和股骨颈的BMD最高值均见于20-29岁组,40岁以后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细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BMD的总体相关系数r=0.66。结论:腰椎BMD可以反映股骨颈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BMD水平,对于腰椎BMD正常。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右江医学》2019,(6):423-426
目的探讨定量CT法(QCT)骨密度(BMD)测量值与骨质疏松性脊柱脆性骨折相关性,寻找引起脆性骨折的BMD值的临界值范围。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住院的、第一次出现单个脊柱脆性骨折的80例绝经后妇女,应用64排CT测量患者T_(11)~L_4中未骨折椎体的QCT骨密度值进行分析;与同期80例自愿参与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无症状绝经后妇女T_(11)~L_4椎体的QCT骨密度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QCT骨密度值在35~50 mg/cm~3区间的有63人,占78.75%;QCT骨密度值在50 mg/cm~3以下的有69人,占86.25%,在50 mg/cm~3以上的仅有11人,占13.75%;平均值为(43.63±7.54)mg/cm~3。对照组QCT骨密度值在50~70 mg/cm~3区间的有53人,占66.25%;QCT骨密度值在50 mg/cm~3以上的有73人,占91.25%,在50 mg/cm~3以下的只有7人,占8.75%;平均值为(64.57±12.07)mg/cm~3。试验组与对照组的QCT骨密度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58,P<0.001)。结论绝经后有骨质疏松的妇女,当其QCT骨密度值降低到50 mg/cm~3左右时极易出现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QCT骨密度值50 mg/cm~3很可能是引起脆性骨折的骨密度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