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昕  谭薇  李燕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4):711-714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方法:选取RVO患者30例30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各15例,双眼接受OCTA检查,获取黄斑中心3mm×3mm大小范围的血流密度、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以及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患眼与健眼上述指标的变化及其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CRVO患者患眼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网(SVN)、深层毛细血管网(DVN)总血流密度较健眼降低[SVN:(43.07±4.95)%vs(50.09±2.86)%,DVN:(45.89±4.12)%vs(53.29±2.62)%,均P<0.01],与BCVA呈负相关(rs=-0.6、-0.5,均P<0.05)。BRVO患者患眼SVN、DVN总血流密度较健眼降低[SVN:(45.62±3.04)%vs(52.10±2.98%),DVN:(49.21±3.80)%vs(55.52±3.33%),均P<0.01],与BCVA呈负相关(rs=-0.5、-0.5,均P<0.05)。BRVO患眼病变区域与患眼未病变区域、健眼对应区域比较,SVN、DVN血流密度均下降(均P<0.01);患眼未病变区域DVN血流密度较健眼相应区域下降[(56.86±1.95)%vs(58.15±2.24)%,P=0.02];患眼病变区域DVN血流密度与BCVA呈负相关(rs=-0.6,P=0.01)。CRVO、BRVO患眼SVN的FAZ面积较健眼明显扩大(CRVO:0.515±0.26mm2vs 0.27±0.08mm2,P<0.01;BRVO:0.376±0.12mm2vs 0.261±0.07mm2,P<0.01),且均与BCVA呈正相关(CRVO:rs=0.6,P=0.01;BRVO:rs=0.5,P=0.01)。CRVO、BRVO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健眼增加(CRVO:431.2±191.3μm vs 235.5±18.2μm,P<0.01;BRVO:373.2±188.7μm vs 233.8±13.7μm,P=0.01),均与BCVA呈正相关(CRVO:rs=0.9,P=0.01;BRVO:rs=0.6,P=0.01)。结论:OCTA可作为测量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93例120眼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其中无DR(NDR组)患者30例40眼、轻度非增生型DR(轻度NPDR组)患者32例40眼、中度NPDR(中度NPDR组)患者31例40眼;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旁300 μm区(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多元回归分析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AI与DR病情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CTA检查指标对早期DR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DR组、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均明显下降,DR组患者FD300血流密度也明显下降,FAZ周长、AI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且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均低于NDR组,FAZ周长、AI均大于NDR组(均为P<0.05);DR患者黄斑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随DR分期增加而下降,FAZ周长、AI随DR分期增加而上升(均为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与DR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与FAZ周长、AI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且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FD300血流密度预测早期DR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79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75%、66.25%;以AI变量的cut-off值为1.12,其预测早期DR的特异度(86.25%)最佳,敏感度为72.50%。结论 早期DR患者存在黄斑区FD300血流密度下降及FAZ周长、AI增加,上述OCTA参数与DR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DR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沈磊  秦书艳  赵娜娜  王雪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2):2033-2037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与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本院40例ROV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采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进行治疗,B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层、深层血管复合体(DVC)层、脉络膜层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区血流密度(M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记录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mo BCVA、CMT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SVC层、脉络膜层、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DVC层MVD显著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浅层与深层FAZ面积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结膜下出血、异物感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高眼压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黄斑水肿(ME)复发率比较无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FAZ 300 μm宽度内血流密度(FD-300)。微视野计检查各组受检眼黄斑中心6°范围的视觉敏感度(MS),分析不同组别受检眼OCTA检测指标、MS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眼BCVA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A组患眼CMT大于B组,B组大于C组、D组;5个方位视网膜厚度中央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5个方位MS A组小于D组。A组FSVD大于B组;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FAZ面积A组、B组小于C组、D组;A组FD-300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BCVA(logMAR)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和FD-300均呈正相关(r=0.719,P<0.01;r=0.407,P<0.01),与视网膜中央MS呈负相关(r=-0.564,P<0.01),与FSVD不相关(r=0.267,P=0.066),与FAZ面积不相关(r=-0.004,P=0.978)。IMEM患眼中央、上方、颞侧、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与其所对应的MS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 IMEM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会导致患者视力和MS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后患者黄斑部血流状态改变以评估PRP术后患者黄斑部的血供变化。方法 选择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拟行PRP的患者,采用OCTA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患者黄斑部3 mm×3 mm范围内浅层和深层中心凹、旁中心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各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VD)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黄斑部视网膜VD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重度NPDR患者24例(32眼),PRP术前患者空腹血糖为(11.38±5.38)mmol·L-1,术后3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为(8.75±3.18)%。治疗后3个月时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深层总VD为(43.41±5.95)%、深层旁中心凹VD为(45.73±6.04)%,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均为P<0.001);浅层旁中心VD为(37.95±4.63)%,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为(0.286±0.133)mm2,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7、0.16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62.50±63.51)μm,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00 1)。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患者视网膜黄斑部深层VD的改善程度与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675,P<0.001),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26,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患者视网膜旁中心凹深层VD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t=-2.400,P=0.027)。结论 重度NPDR患者在PRP术后视网膜黄斑部深层视网膜VD得到改善,这可能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 纳入47例(57眼)白内障患者,分别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使用OCTA检查患眼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深层的微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和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全层厚度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主要表现在内层视网膜的增加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旁及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术后1个月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周边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42±0.23)mm2和(0.34±0.17)mm2,显著低于术前的(0.73±0.91)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以及FAZ面积降低,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血管密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卢尚哲  肖泽锋 《眼科新进展》2021,(11):1067-107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面积、周长、形态指数和黄斑区血流密度(VD) 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本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仅一侧颈动脉IMT增厚且无DR的患者30例(60眼),双眼及双侧颈动脉均入组,并根据测得的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增厚组30眼和IMT正常组30眼。应用OCTA对受试眼黄斑区视网膜3 mm×3 mm区域进行扫描,获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图像,将所得图像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 mm和3 mm的内外2个同心圆,软件自动测得黄斑中心凹(1 mm×1 mm)、旁中心凹(1~3 mm)4个方位(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血流密度(VD)及FAZ面积、周长和形态指数,对所有受试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计算平均颈动脉IMT,并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患者FAZ周长、面积、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分别为(2.74±0.40) mm和(2.50±0.30) mm、(0.37±0.14)mm2和(0.32±0.09)mm2 、0.60±0.11和0.66±0.53、(14.98±4.56)%和(18.02±2.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增厚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16±3.58)%、(46.33±3.59)%、(45.76±3.28)%、(49.39±2.94)%,IMT正常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65±3.26)%、(46.39±3.32)%、(47.18±4.18)%、(48.77±3.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FAZ周长呈正相关(r=0.329,P=0.01),与FAZ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均呈负相关(r=-0.342、-0.312,均为P<0.05)。结论 伴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早期,颈动脉IMT与视网膜微循环相关指标的改变有关。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估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一种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个月的患眼为研究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对两组行OCTA检测,获取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眼轴长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BCVA、CMT低于对照组;而FAZ面积及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处SCP、DCP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处S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旁中心凹处DCP血流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RD离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有明显变化,OCTA检查可检测患者术后视网膜结构、血流变化,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高度近视眼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 体(ICL)植入术对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 12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5例(43眼),术眼 等效球镜度(SE)>-6.00 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眼压、拱高及黄斑区 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前后各时 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0.975,P<0.001;F=16.032,P<0.001), 术后各时间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01)。术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 均较术前减少(均P<0.001),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无明显改变。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 心凹、黄斑旁中心凹、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颞侧、上方及下方各区域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黄斑旁中心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均P<0.05)。 结论:OCTA观察显示高度近视眼行ICL植入术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有影响,同时FAZ面积降 低,但对其余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特征,并分析视力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01/2019-06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经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92例92眼为BRVO组,另选取同期基线资料与BRVO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8例38眼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OCTA技术观察3mm×3mm范围内黄斑区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深层和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分析BRVO患者上述参数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RVO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深层血流密度、浅层血流密度、深层中心凹血流密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均有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3,OR=1.152,95%CI 1.011~1.312)、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P=0.010,OR=1.260,95%CI 1.056~1.504)、黄斑中心凹厚度(P<0.01,OR=1.033,95%CI 1.021~1.045)均是视力的危险因素。BRVO患者深层及浅层血流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均呈负相关(P<0.01),黄斑中心凹厚度与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利用OCTA可以观察BRVO患者视网膜血流状态及视网膜切面结构的变化,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观察B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病变特点。年龄、黄斑中心凹厚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为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77例(77眼),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空气组(37眼)和硅油组(40眼)。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通过SS-OCT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BCVA和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 空气组和硅油组患者的BCVA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对比,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空气组较硅油组患眼BCVA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空气组患眼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和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的整体血流密度(VD)、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VD)、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密度(PFV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硅油组患眼SVC的整体VD、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并评估影响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远期视力恢复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眼科查确诊的缺血型BRVO继发ME(BRVO-ME)患者30例30眼纳入研究.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进行裂隙灯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不同影像类型,采用OCTA探讨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结构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经3+PRN抗VEGF治疗的51例62眼DME患者资料。根据黄斑水肿类型分为弥漫增厚型DME(DRT-DME)组30例(36眼)和黄斑囊样水肿型DME(CME-DME)组21例(26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OCTA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FAZ面积、黄斑中心凹旁300μm范围内的视网膜血流密度(FD)和FAZ非圆度指数(AI),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CME-DME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OCTA指标差值(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差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DRT-DME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各方位的CRT均下降、BCVA均改善(均为P<0.05),但FAZ面积、FD和A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  相似文献   

14.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2019,(11):1036-103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 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 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及C组(30例),分别采用雷珠单抗单纯玻璃体内注射、单纯激光光凝术及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激光光凝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分别为0.80±0.12、0.72±0.08、0.67±0.06;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分别为0.63±0.09、0.60±0.06、0.47±0.04;C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分别为0.59±0.06、0.54±0.05、0.43±0.04;B、C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均显著低于A组(F=2.51、2.68、2.91,P=0.03、0.02、0.02)。A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分别为(359.15±77.95)μm、(365.27±53.38)μm、(300.25±39.01)μm;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分别为(304.32±59.20)μm、(327.68±40.91)μm、(246.23±30.04)μm;C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分别为(209.30±54.39)μm、(264.33±37.80)μm、(208.17±29.34)μm;B、C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均显著小于A组(F=3.78、4.66、5.14,均为P=0.00)。3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P=0.64);C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眼压均显著低于A、B组(F=2.45、2.60,P=0.03、0.02)。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P=0.38)。结论 相较于单纯应用激光光凝术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术,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激光光凝术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改善视力,降低CMT,且未加重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retinal branch vein occlusion,BRVO)致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鞍山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BRVO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三组,20例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A组)、20例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B组)、20例行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C组)。术前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眼底及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第1天进行BCVA、裂隙灯及眼压检查;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行BCVA、裂隙灯、眼底及眼压检查,并利用OCT观察黄斑水肿。通过观察上述指标比较三组术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BCVA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2个月、3个月,A组BCVA为0.26±0.14、0.26±0.14,优于B组的0.39±0.10、0.4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C组BCVA为0.14±0.11,优于A组0.26±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C组BCVA为0.30±0.13、0.20±0.12、0.14±0.11,优于B组0.43±0.10、0.39±0.10、0.4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CMT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C组CMT为(318.85±71.48)μm、(287.15±56.71)μm、(255.05±60.90)μm,优于A组(347.00±67.59)μm、(305.10±47.44)μm、(282.40±36.26)μm和B组(417.05±63.94)μm、(394.80±57.18)μm、(375.90±55.1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2个月、3个月,A组CMT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RVO致黄斑水肿疗效较好,效果优于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单纯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9-05/10在我院门诊确诊为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24例24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wk,1mo行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黄斑区3mm×3mm范围检查,获得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管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AI)、拱环周围300μm(FD-300)范围血管密度。

结果:本组患者患眼治疗后1wk,1mo BCVA(0.44±0.29、0.34±0.27)均较治疗前(0.70±0.35)明显改善(均P<0.01),但治疗后1wk与1mo BCVA无差异(P=0.260); 治疗后1wk,1mo CMT(305.71±78.65、255.33±60.23μm)均较治疗前(542.42±189.02μm)明显下降(均P<0.001),但治疗后1wk与1mo CMT无差异(P=0.161); 治疗前后SCP、DCP及FD-300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提示治疗前后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及FAZ周围血管密度均无明显改变; 治疗后1wk,1mo FAZ面积、周长均较治疗前增加,非圆指数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能够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力,同时使FAZ形态更趋于规整,且未加重黄斑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