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OCT和FFA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婕  陆豪  严良  秦洁 《眼科》2005,14(4):267-269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PM)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设计临床病例研究。研究对象23例(25眼)伴有黄斑部CNV的PM患者。方法对上述患眼行OCT和FF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主要指标黄斑部CNV的OCT和FFA图像。结果OCT检查,18眼(72%)CNV呈纺锤形或类圆形团块状,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7眼(28%)CNV呈不规则增强紊乱的反射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9眼伴视网膜色素上皮出血性脱离,6眼伴视网膜前膜形成,2眼伴黄斑裂孔形成,15眼伴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水肿。FFA检查中有19眼显示造影早期黄斑部的盘状或不规则荧光渗漏,6眼仅显示病灶处荧光遮蔽和/或透见荧光。结论PM黄斑部CNV的OCT图像以在色素上皮层增生的类圆形和纺锤形纤维血管膜为特征,其范围较局限,常伴有色素上皮层出血性脱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特发性CNV患者共43例(45眼),病程5d~3年,均为中心凹下CNV和旁中心凹下CNV。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注射次数为1~5次,间隔6周,治疗后随访3~12个月,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底、FFA及OCT表现。结果平均logMAR视力,术前为0.66±0.35,术后为0.29±0.27,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力平均提高(3.5±2.4)行。OCT显示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CFT),术前为(358±103)μm,术后为(229±114)μ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FT平均下降(129±116)μm。FFA显示渗漏消失者24眼,减少者17眼,渗漏持续者4眼。眼局部除3例有小片结膜下出血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CNV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态变化,并探讨OCTA在诊断该类疾病以及在判断预后方面的优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CNV患者17例(17眼)。所有患者常规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以及OCTA等检查,对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或康博西普)0.05 ml,治疗后每个月随访1次,采用OCTA观察CNV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BCVA和SD-OCT显示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BCVA(LogMAR)为0.69±0.35,治疗后改善到0.4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1,P=0.003)。CMT由治疗前的(363±66)μm下降到了治疗后的(302±6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7,P=0.001)。OCTA显示,抗VEGF治疗后所有患者CNV密度呈不同程度降低;部分患者CNV基本消失,神经上皮层脱离与水肿减轻甚至消失;部分患者虽仍存在粗大的异常血管,但神经上皮层脱离与水肿已完全消失。1例患者虽神经上皮层水肿消失,但仍存在边缘血管吻合,随访3个月复发。结论:OCTA能够清晰显示抗VEGF治疗后CNV的形态变化,可作为临床上CNV的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评估的可靠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形态特征及探讨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与CNV形成有无相关性.方法 对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34例(60只眼)近视患者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FFA、OCT检查有无CNV,记录黄斑区病理性改变.以眼轴及屈光度为标准将病例分为实验组(眼轴≥26mm,屈光度≥-6.0D)和对照组(眼轴<26mm,屈光度<-6.00D),并将结果用相关性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50只眼中39只眼发生CNV,对照组10只眼中1只眼发生CNV.实验组CNV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眼轴、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50只眼FFA检查36只眼查出CNV,14只眼未见CNV荧光表现;OCT检查39只眼查出典型CNV图像,11只眼未见CNV.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OCT与FFA对CNV的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轴越长,屈光度越大发生CNV的机率越高,眼轴的长短、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有相关性.OCT同FFA对病理性近视CNV敏感性无明显差异,OCT在眼底存在少量出血、机化瘢痕、色素沉着等情况下OCT能较FFA更明确地发现CNV.OCT对病理性近视CNV有特征性的形态表现,可作为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有效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超广角OCT血管成像(OCT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增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经FFA确诊为增生早期DR的患者62例(98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FFA和超广角OCTA检查。超广角OCTA检查选择以黄斑为中心的24 mm×20 mm扫描模式进行。所有图像均由同一位技术员采集,图像分析由同一位医师进行。以FFA的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超广角OCTA对增生早期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结果 共93眼(94.9%)FFA显示出视网膜新生血管,超广角OCTA显示出其中82眼,检出率88.2%,遗漏的患眼均是由于超广角OCTA检测范围受限所致;在FFA未显示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5眼中,超广角OCTA显示出1眼存在新生血管,该新生血管在FFA检查中被误诊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共17眼(17.3%)FFA显示出视盘新生血管,超广角OCTA显示出全部17眼,检出率100.0%;在余下的81眼中,超广角OCTA更灵敏地显示出10眼存在视盘新生血管。在FFA检查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图像特征,探讨OCTA在CNV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的未经治疗的黄斑部Ⅰ型及Ⅱ型CNV患者的OCTA图像,观察不同类型CNV的OCTA图像特点,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不同类型CNV在OCTA图像上的异常血管面积。结果 31例31眼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19例、女12例;Ⅰ型CNV 17眼,血管构型较疏松,形状不规则,异常血管长、直,面积较大,为(1.565±1.400)mm2;Ⅱ型CNV 14眼,血管分支浓密,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异常血管相对粗短,呈绒球状构型,面积较小,为(0.418±0.374)mm2。Ⅰ型CNV和Ⅱ型CNV异常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不同类型的CNV有不同的OCTA图像特征,这些特征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所显示的特征一致。OCTA可作为CNV诊断、分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praphy,OCT)探讨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特征。方法 对45例(45眼)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CNV进行FFA及OCT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图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NV位于中心凹者27眼,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08;CNV位于中心凹以外(未累及中心凹)者18眼,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32,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V位置与患者的年龄和眼轴长度无关。FFA显示典型CNV29眼,CNV边界清晰且具有一定的形态,随脉络膜背景荧光逐渐增强而增强,晚期呈边界清晰的片状高荧光;隐匿型CNV16眼,FFA显示CNV呈现边界欠清的强荧光。OCT显示典型CNV31眼,CNV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隆起,呈边界清晰的纺锤形或类圆形强反射;隐匿型CNV14眼,多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表现为不规则增强紊乱的反射信号。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区CNV的FFA和OCT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结合FFA和OCT的图像特征对高度近视黄斑区CNV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李学晶  唐由之 《眼科研究》2009,27(6):490-493
目的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3种影像检查评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分型和性质。方法采用FFA、ICGA和Strastus-TM型OCT仪3种检查观察并相互印证53例(56眼)CEC患者的CNV的形态及类型。结果FFA图像显示,典型性CNV25眼(44.64%),部分典型性CNV11眼(19.64%);隐匿性CNV2眼(3.57%),其中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型(F-PED)1眼,晚期无源性渗漏1眼,CNV瘢痕化13眼(23.21%)。ICGA图像显示,19眼(33.93%)在ICGA与FFA早期同时显示CNV,7眼(12.5%)FFA为非典型性CNV,ICGA表现为焦点状或边界清晰的斑状,1眼ICGA早期显示病灶周围及后极部伴有限局性脉络膜血管扩张,10眼(17.85%)在ICGA晚期显示弱荧光环;CNV瘢痕化9眼(16.07%)。OCT显示,21眼(37.5%)CNV呈类圆形团块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22眼(39.29%)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1眼(4.76%)为不规则、松散、边界不清的中等或高光反射组织;9眼(19.64%)色素上皮完整、连续,其下中等强度反射,局部视网膜隆起或不隆起。33眼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眼伴有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结论采用眼底血管造影和OCT相结合评判CNV的状况可以明确病情,提供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眼底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病理改变,可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眼科疾病。临床中常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等方法辅助诊断。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脉络膜新生血管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均有所提高,为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使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视力并且延长维持时间。本文将近年来临床常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4眼)纳入研究,总结分析其OCTA与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等传统影像学对比运用的临床体会。结果 12眼FFA存在荧光素渗漏,但形态模糊,不能确定是否伴有CNV,行OCTA则可以清晰显示新生血管影像。8眼FFA未检出CNV,但OCTA清晰显示出新生血管形态。3眼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高度怀疑CNV的存在,但因荧光素钠皮试阳性,均无法实施FFA,而OCTA则显示出病变区域血流信号,明确了CNV的存在。6眼FFA无明显荧光素渗漏,OCT示无神经上皮层脱离、无色素上皮层脱离,但OCTA提示CNV的存在。5眼通过随访过程中的病情跟踪观察,发现给予患者单一抗VEGF或PDT治疗之后视网膜下积液无明显吸收,而联合治疗后积液明显吸收。结论 OCTA在CNV的检查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检测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ng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特征,分析OCTA与FFA对PDR患眼眼底病变检出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PDR患者25例(36眼),每例患者均行OCTA和FFA检查,并且两项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h.对比观察记录PDR患眼在OCTA和FFA图像中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5种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上述眼底改变检出的一致性.结果 PDR患眼的OCTA特征主要为黄斑拱环结构改变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迂曲、深层中心凹无血管区扩大,黄斑水肿区视网膜浅层血管迂曲扩张、视网膜深层片囊状弱信号,视网膜微血管瘤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局部囊样扩张膨大或梭形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区浅层、深层不规则异常血管网状结构,视网膜无灌注区片状弱信号;PDR患眼的FFA图像特征主要为黄斑拱环结构改变区周围血管扩张弯曲,黄斑水肿区、视网膜微血管瘤区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区造影期强荧光,视网膜无灌注区表现和OCTA相似.OCTA检查发现PDR患眼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分别为26眼、26眼、25眼、13眼、30眼;FFA检查发现5种眼底病变依次为20眼、28眼、28眼、12眼、30眼;OCTA与FFA检查对PDR患眼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检出的一致性一般(Kappa=0.416、0.705、0.646,均为P<0.01),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检出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16、0.800,均为P<0.01).结论 OCTA与FFA能较好地观察到PDR患眼5种眼底病变,并对PDR患眼的部分眼底病变的检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李彬  李娜  姜世怀  胡春阳  白煜  吕迎春 《眼科》2010,19(5):354-356
目的观察对比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诊断中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CSC的58例(62眼)患者。方法对临床诊断为CSC且均行FFA及OCT检查的58例(6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其影像特征。随访中每月行OCT检查,每3个月行FFA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观察疾病演变过程的特点。主要指标FFA及OCT影像学表现。结果58例(62眼)患者OCT检查中,60眼(96.8%)有神经上皮脱离,其中55眼(88.7%)FFA表现为荧光渗漏,且均在OCT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内,另5眼未见异常荧光;5眼(8.1%)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见特殊表现;2眼(3.2%)OCT仅见色素上皮脱离,其中1眼FFA见黄斑鼻侧透见荧光,另1眼无异常荧光。治疗后3个月,OCT检查62眼中16眼(24.2%)见神经上皮脱离,16眼中FFA仅5眼(8.1%)有荧光渗漏;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有特殊表现。对FFA检查及随诊中发现渗漏点在中心凹500μm外者(57眼)行激光光凝治疗。结论OCT和FFA在对CSC的诊断上各具优势,OCT可观察到视网膜病变的形态改变,FFA可定位血管渗漏,利于激光治疗。两者结合是CSC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4.
谭娟  唐罗生 《眼科》2006,15(4):240-244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及相互关系。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有意义糖尿病性黄斑水肿(CSME)患者102例177眼。方法分别对CSME组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观察两种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中心凹中心厚度、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CSME患者的OCT及FFA类型、中心凹中心厚度、最佳矫正视力。结果FFA分类的局限水肿型在OCT1型中所占的比例为70.6%,高于弥漫水肿型(27.2%)和囊样水肿型(2.2%)(P<0.05)。FFA弥漫水肿型在OCT2型中占47.9%,明显高于局限水肿型(25.0%)和囊样水肿型(27.1%)(P<0.05)。FFA分类的囊样水肿型在OCT3型(3A型 3B型)中占56.8%,明显高于局限水肿型(10.8%)和弥漫水肿型(32.4%)(P<0.05)。OCT1型及FFA局限水肿型的矫正视力最好,黄斑中心凹中心厚度值最小(P<0.05)。结论CSME患者OCT与FFA的形态学类型密切相关。结合两种检查方法,可更加全面地反映CSM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为揭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病理机制、寻求每种类型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AIM: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 an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 and their correlation in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 before and after intravitreal aflibercept injections (IAIs). METHODS: In 43 treatment-naïve patients with nAMD,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in OCTA were morphologically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IAI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are correlated with leakage on FA or not. By combining CNV in OCTA and leakage in FA, lesions were characterized as three types: L+C+ (with both CNV and leakage), L-C+ (with CNV but without leakage), or L+C- lesion (with leakage outside CNV). RESULTS: Before IAI, while 27 eyes had L+C+ lesion only, 16 eyes had both L+C+ and L-C+ lesions simultaneously. Tiny capillaries and anastomosis in CNV were more developed in L+C+ lesion, at 86.0% and 58.1%, respectively, relative to 9.3% and 9.3% in L-C+ lesions (P<0.001). After IAIs in 33 eyes, tiny capillaries and anastomosis were decreased in the lesions with cessation of leakage on FA (P<0.001 and P=0.001, respectively).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neovascularization length and numbers of junctions and endpoint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LUSION: Leakage on FA is associated with CNV morphology in OCTA and remained so after IAIs. Therefore, by carefully assessing the morpho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CNV in OCT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ctivity of nAMD is expected even though CNV on OCTA is not completely matched with fluorescein leakage.  相似文献   

16.
蔡萌  田野  王雅丽  沈策英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945-1948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观察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的变化,探讨其在监测抗VEGF治疗过程的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临床确诊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0眼.对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mL,治疗后每月随访病情,随访时间为6mo,每次随访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前置镜眼底检查、OCTA检查.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3、6 mo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70±0.65次.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96±0.17,治疗后1、3、6mo视力分别提高了0.23±0.09、0.34±0.07、0.38±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1、8.191、8.894,P<0.05).治疗前平均CMT为281.07±13.72μm,治疗后1、3、6mo分别下降了19.73±9.02、37.62±15.41、46.15±25.1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07、13.360、9.531,P<0.05).注射后OCTA显示CNV血管网直径缩小,密度降低.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OCTA能无创、快速获得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图像,为诊断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和监控其治疗效果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赵玥  刘剑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2):398-400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脉络膜裂伤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脉络膜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OCT和OCT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病灶多位于黄斑区或视盘颞侧,呈弧形黄白色条纹,周围可伴有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和视网膜下出血。FFA早期可见裂伤呈弧形透见荧光,晚期荧光着染;当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时,活动性CNV呈高荧光渗漏。频域OCT可见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射断裂,临近处的组织反射增强,视网膜下可见小团状高反射隆起。OCTA可见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中表现为具有"条纹形态"的弧形高反射;在断层B扫描(B-scan)中表现为"团状"的向内隆起或向外凹陷,内部具有血流信号。当继发CNV时,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图中可见明确的血管形态,多呈团状,从形态上与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不相同。结论:脉络膜裂伤的修复性肉芽组织与继发性CNV病灶在OCTA中虽然同样呈"团状隆起"并具有血流信号,但两者的形态和组织成分均有明显差异。通过OCTA分层显示以及对病灶细节形态上的观察,可以提高脉络膜裂伤继发CNV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