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对2016年东莞市某街道发生的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并对防控措施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莞市2016年发生的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描述;用新发病例数和蚊媒密度变化来评价防控措施的效果。 结果 东莞市莞城街道在8月7日-9月3日之间发生3例登革热轻症病例,2男1女,为同一商铺工作人员。其中两名确诊患者血清标本Ⅳ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并分离到2株登革病毒株, 2株病毒株E基因测序、进化分析同源性为99.3%,与印度2014年病毒株同源性为99.1%。经采取人工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疫点核心区和监控区的蚊媒密度逐渐降低,疫情于9月3日平息。 结论 本起疫情为一起由输入性病例或病媒引起的本地感染的Ⅳ型登革热暴发疫情。采取杀灭成蚊和清除蚊虫孳生地为主的措施可有效控制蚊媒密度,进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应急接种等措施在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防控中的效果。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收集该起暴发疫情中的所有病例发病、隔离日期,疫情中采取的应急接种、病例隔离、停课、洗手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信息,计算应急接种的疫苗保护效率(vaccine efficiency,VE),采用离散时间模型对拟合实际暴发疫情数据计算传播能力,计算应急接种、病例隔离、停课和洗手的效果指数。结果 该起暴发疫情共调查共1 471人,发生4代病例,三代间距均为15 d;暴发期间共339人接种了麻腮风疫苗,应急接种率为73.38%,发病3人,罹患率0.88%。未应急接种的人数为123人,发病25人,罹患率20.33%。应急接种的疫苗保护效率为95.6%。隔离在第二至第四代的效果系数分别为0.43、0.46和0.47;停课和洗手联合措施在第二、三代病例发生时产生了作用,效果系数分别为0.279和0.078。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接种率达到90%~100%,罹患率、疫情持续时间、疫情高峰出现周才能产生明显防控效果。结论 在流腮暴发疫情中,应急接种率达到90%~100%才能起到好的防控效果;停课和洗手等健康教育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主要防控措施应为高接种率和及时病例隔离。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关键控制措施效果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常微分方程(ODE)模型研究基孔肯雅热(CHIK)在社区暴发及流行的传播动力学规律,并评价灭蚊、病例隔离等关键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 根据CHIK的疾病自然史建立适合CHIK暴发特点的ODE模型。收集中国CHIK暴发疫情数据,将模型与实际疫情数据拟合,获得模型关键参数,模拟无干预情况下的暴发疫情特点。然后加入灭蚊和隔离措施,评价不同干预措施的防控效果。结果 ODE模型显示,在无干预的情况下,在11 000人的社区中输入1例病例,累计发病人数将超过941人,罹患率超过8.55%。不同时间采取隔离措施,结果显示,由于病毒已经在蚊虫中持续存在了一定时间,隔离效果不理想,发病人数和自然状态相比虽有降低,但疫情持续时间却未见减少;不同时间采取灭蚊措施,防控效果显著,越早灭蚊,效果越好;“灭蚊+隔离”措施的效果与只采取灭蚊措施的效果相同。结论 在CHIK的暴发疫情处置中,最重要的防控措施为灭蚊,但在不能杀灭所有蚊虫时需要采取病例防蚊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福建省永安市燕西街道某城中村2019年发生的一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其特征,并对防控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该起暴发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用新发病例数和蚊媒密度变化评价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经采取人工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病例搜索、隔离治疗、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疫...  相似文献   

5.
一起由输入病例引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原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明确病例定义,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结果]本起疫情共发病38例,流行历时84d,登革热抗体阳性21例,分离登革热Ⅰ型病毒3株。经采取以快速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本起疫情是由登革热Ⅰ型病毒引起,传染源输入是本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早期病例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造成疫情暴发的重要因素,防蚊灭蚊是防止登革热发生的有效措施,加强对输入病例的监测是我市今后登革热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省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对策。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14年广东省所有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0—2014年广东省共报告177起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病例44 437例,发病率为9.22/10万,死亡5例,病死率为0.011%。报告高峰在9—10月,占总数的63.84%(113/177)。19个地市报告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省的90.47%(19/21),报告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最多的地市为广州市。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环境类型以城区居民区为主(57.29%,110/192)。结论广东省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起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报告地域不断扩大,登革热疫情已从之前的散发、偶尔暴发变为全省流行。防控登革热应注重尽早发现病例、及时落实防控措施、积极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广东省登革热疫情月份分布特征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疫情预测和防控效果评估。 方法 收集广东省1990-2016年各月登革热监测报告发病数,拟合多曲线季节指数模型。 结果 各月(x)发生登革热概率的拟合模型方程为:S=36.585-17.436x+5.425x2-0.318x3 (S≥0%,R2=0.980,P=0.000);多曲线季节指数模型为:S=-0.001+0.008x-0.003x2+0.000x3 (S≥0, x=1,2,3,4,5,6,R2=0.992,P=0.012);S=e-14.021+1.733x(S≥0,x=7,R2=0.981,P=0.001);S=-189.883+41.304x-2.181x2 (S≥0,x=8,9,10,11,R2=0.998,P=0.048);S=1.274E12×e-2.612x(S≥0, x=12,R2=0.995,P=0.043)。结果发现,7-11月为广东省登革热高发生风险、高流行强度月份;1995年和2014年两年是广东省登革热异常暴发年;从2013年开始,广东省登革热疫情月度发生态势和流行特征发生悄然变化,发生异常疫情的月份时间提前、频次增加、强度增大,并可能引起下半年的疫情高发态势。采用该模型评估表明,广东省2015、2016年登革热早防早控措施效果明显。 结论 多曲线模型拟合登革热流行季节指数效果较好,该模型既可以用于登革热疫情的月份分布特征分析,开展早期预测预警,以便做到早发现早防控,还可用于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1—2018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8年河北省输入性登革热发病情况及病例个案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河北省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4例,以轻型病例为主,无死亡病例。除2月外,全年均有病例输入,5—10月为高峰(占72.22%)。报告地区以保定和石家庄为主(59.26%);男女比为6.71∶1,20~49岁年龄组占85.18%,职业分布以农民(20例,占37.04%)最多。48例有明确输入来源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分别来源于亚洲(36例,75.00%),非洲(10例,占20.83%)、大洋洲(2例,占4.17%)。境内输入广东省和湖南省各1例,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6.7 d。临床诊断病例1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5例。结论 河北省2011—2018年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呈波动上升趋势。防控重点在于输入性病例的发现和报告能力,发现病例及时处置,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胡蓉 《实用预防医学》2023,(9):1087-1090
目的 应用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人腺病毒在幼儿园暴发的流行规律,并定量评价病例隔离、综合防控等措施的效果。方法 根据疾病的自然史建立适合人腺病毒的SEIR模型。收集长沙市一起幼儿园人腺病毒暴发疫情数据,将模型与疫情数据相拟合,获得传播系数,模拟无干预状态下的疫情暴发流行特点,然后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防控措施,从而定量评价防控效果。结果 该起幼儿园腺病毒疫情实际累计病例报告数为76例,持续时间为39 d,罹患率为9.93%。在无干预状态下,累计发病数为331例,疫情持续时间为83 d,罹患率为43.27%。不同时间采取不同防控措施后,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存在一定数量的隐性感染者,病例隔离措施的防控效果不明显;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持续时间、罹患人数显著降低。越早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效果越好。结论 在处置幼儿园人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中,落实病例停课隔离,并采用环境通风消毒、暂停聚集性活动等综合措施,可减少发病数和缩短疫情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拟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趋势,为logistic模型在新发传染病流行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logistic模型,基于官方公布的2020年1月10日—3月12日新冠肺炎疫情报告数据,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结果 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较好,4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9。拟合曲线与真实疫情的变化趋势吻合。始盛期前模型平均相对误差较大(74.1%~427.0%),始盛期之后降至1.0%~4.1%。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全国(湖北省除外)、湖北省(武汉市除外)和上海市于2020年2月2—5日达到疫情峰值,2月6—11日进入缓增期。武汉市则于2月11日达到高峰期,2月16日进入缓增期。模型显示首例病例报告到疫情高峰期的时间间隔以及启动一级响应到疫情盛末期的时间间隔均约为一个最长潜伏期。 结论 logistic模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拟合效果较好,能够对疫情发展态势进行分期,为疫情防控决策和防控措施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赵中飞  何均 《现代预防医学》2015,(14):2624-2625
摘要:目的 查明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原因。方法 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快速检测和PCR核酸检测。结果 患者在柬埔寨务工回国后,出现登革热症状,血样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IgM抗体阳性;疫情发生后,诸暨市迅速启动《诸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患者经住院隔离治疗后1周痊愈出院;对患者居住地开展以灭蚊为主的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10月24日蚊幼指数监测结果BI(布雷图指数)为2,属于安全范围;全市各医疗单位加强对发热病例的检测,在1个最长潜伏期内无二代病例发生,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此起疫情为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培训,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0例,本地感染病例765例,累计发病率为10.1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9个区82个行政街(镇);全年本地疫情流行期为6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明显存在8-9月和10-11月两次发病高峰;共发生60起暴发疫情,其中10起暴发疫情对流行曲线的走势有较大影响,累计病例456例,占全年全市总报告病例数的59.61%;实验室监测表明2006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Ⅰ型登革病毒,各1例输入性病例,毒株分别为Ⅲ、Ⅰ型登革病毒。结论2006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流行,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较广;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登革热在广州市已形成地方性流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对阳春市首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情数据、蚊媒调查资料以及可能传播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9月5日- 10月3日,阳春市春城街道发生1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1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6例,输入性病例3例,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死亡病例。疫情主要集中在春城街道东门居委会,共报告7例,占36.84%;男女性别比0.73∶1;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6岁,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占47.37%。疫情发生时反映蚊媒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最高达56.41,发生登革热传播的风险极高,经采取各项综合防治措施,蚊媒密度快速下降,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症状不典型的输入性病例容易引起本地登革热疫情,人员的流动性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快速杀灭成蚊、清除蚊虫孳生地并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可以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4.
杨泽锋  黄祖星 《职业与健康》2013,(23):3129-3130,3133
目的分析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2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5--2012年佛山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1例,其中该地感染病例356例,输入性病例5例。共报告7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314例,暴露总人数54249人。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病例分布于禅城、南海和顺德3个区。男女比例为1.01: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62.88%。结论佛山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禅城、南海、顺德是佛山市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评价防控效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4—2018年深圳市所报告登革热病例的个案信息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病例信息,采用office 2010和SPSS 11.5对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 2014—2018年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25例,发病率为0.26/10万~4.21/10万,本地病例499例,其中男性312例(年均发病率0.97/10万),女性187例(年均发病率0.70/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P<0.001);输入病例326例,男性199例(年均发病率0.61/10万),女性127例(年均发病率0.48/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5)。发病高峰期为9—11月(688例,83.39%)。2014年和2018年波及范围较广(波及街道比分别为68.66%和37.31%)。以工人(252例)、家务及待业(197例)和商业服务(142例)为主,合计占71.55%。 结论 2014—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主要流行于9—11月,青壮年为高危人群。因此在疾病高发季节前加强以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为主的综合病媒控制措施、针对高危人群开展防蚊宣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登革热传播。  相似文献   

16.
数学模型在输入型登革热暴发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参考Newton登革热传播模型及SIR仓室模型,建立登革热数学模型,以深入研究输入型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建立当时实际相吻合的登革热传播模型,模拟描述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登革热暴发流行,同时结合当时实际研究登革热流行情况。结果根据模型可得出总的人均蚊媒密度阈值为2.4只,登革热人群免疫抗体水平〉67.8%时,才有可能在登革热病原体输入后不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暴发。结论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比较接近,特别是暴发的中后期相对较为吻合,在实际的现场流行病控制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将为疫情的控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廊坊市广阳区两所学校4起水痘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分析水痘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内预防与控制类似疫情的措施。方法对两所学校4起疫情中的所有发热出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起疫情均属局部暴发,涉及儿童4681人,发病人数307人,平均发病率6.56%。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4~11岁,发病季节为冬季和春季。学校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疫情时间长短不等,最短者在发现病例当天上报,最晚者在发现病例后10天上报。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传染病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工作的重点是在各部门、社会各界人群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对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用布雷图指数和病例发病趋势评价所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发生登革热流行,9月1日-11月20日共发现543例,累计发病率 56.30/10万,重症病例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持续 78 d,疫情高峰出现在10月中旬,病例主要集中于花都区城区4个街道与狮岭镇,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女性高于男性,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村居民、工人为主,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轻型登革热症状。采集406例进行血标本检测,233 例登革热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67 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106 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后,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52,11月份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登革热呈暴发高流行态势,流行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一致。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