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检查评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危险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术前超声图像表现,对病变的各种超声特征与病变危险度分级之间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高度危险性7例(21.2%),中度危险性9例(27.3%),低度危险性15例(45.5%),极低度危险性2例(6.1%)。在超声图像上,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在肿瘤的最大径线、生长方式、边界、内部伴无回声区和瘤体内血流信号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内部回声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图像表现对病变危险度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该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对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预后的影响,以期为GIST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2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核分裂相、远处转移、甲磺酸伊马替尼等因素和GIST危险度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CD117表达阳性率为94.5%(121/128),CD34表达阳性率为72.7%(93/128)。按照Miettinen危险度分级标准,相同危险度的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组织学类型与危险度分级相关(P=0.0282)。远处转移与GIST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P<0.0001)。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可以明显提高中-高危险度GIST患者的生存率。结论:Miettinen危险度分级标准作为GIST的预后判定标准更为合理。组织学类型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评估GIST的重要因素,应在分级标准中予以体现。对中-高度危险的GIST患者,应建议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小肠间质瘤恶性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5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声像图表现,依据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病理危险度分级将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声像图分析包括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并对各组的上述征象进行方差分析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55例小肠间质瘤中,低危组患者有8例,中危组患者有3例,高危组患者有44例。病灶最大径为3.5~28.0 cm;低危组病灶平均大小为4.3 cm,中危组为7.2 cm,高危组为11.2 cm。与低危组患者中出现回声不均、分叶、囊变的比例(25.0%、37.5%、25.0%)相比,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比例高,分别为100.0%、100.0%、66.7%和88.6%、86.4%、81.8%;肿瘤大小、回声均质性、分叶、囊变在不同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危险度分组中,肿瘤内有气体回声的比例在中危组(1/3,33.3%)和高危组(8/44,18.2%)中均高于低危组(0/8,0);血流丰富的比例在高危组(17/44,38.6%)中的比例高于低危组(0/8,0)和中危组(1/8,12.5%),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评估小肠间质瘤恶性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有报道发病率为(1~2)/100万[1]。本院2012年6月收治1例胃间质瘤肝转移患者,自发现至今已生存9年多。患者男,49岁。患者于2003年5月因黑便发现胃部占位,即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5.
李颖  时博  杨华  王欣  郭亚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5,(15):2190-2192
目的:探讨超声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和CT表现。结果:2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原发24例,复发4例。 6例位于胃,22例位于肠道。超声显示肿瘤内部回声分为实性低回声型与囊实混合回声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物内部和边缘部见彩色血流点条状或环形分布。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均匀或不均匀,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 结论:GIST 的CT和超声表现没有特异性,但两者联合应用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的外科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1年7月至2007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39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例发生胃排空障碍.23例为恶性间质瘤,9例为良性间质瘤,7例为潜在恶性间质瘤.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9%(37/39)、82.1%(32/39)、56.4%(22/39).结论:胃间质瘤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诊断可根据临床表现、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确定,手术切除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超声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总结超声图像特征.结果:15例患者均为单发,左侧9例,右侧6例.肿瘤最大径线约4.7 ~ 16.4cm,根据肿瘤内部回声超声图像分两型:实性回声型和囊实混合回声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瘤实性部分血流丰富,多数周边较中央部更为明显.结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点,同时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治疗措施等,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胃间质瘤患者多为中年人,其平均年龄为(59.10±12.92...  相似文献   

9.
10例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许多学者通过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对胃肠间质瘤 (gastri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进行研究。我院近两年来收治 10例胃间质瘤 ,现将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10例中 ,男性 5例 ,女性 5例 ,年龄 4 0~ 75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隐痛伴黑便 ,体征以上腹部包块为主。术前胃镜检查多数诊断为胃癌或胃平滑肌 (肉 )瘤 ,活检多为黏膜慢性炎症。术前CT诊断为腹腔肿物或胃壁内占位病变。 10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全胃切除 3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 4例 ,远端胃大部切除 2例 ,局部切除 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和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与病变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获得病理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均进行了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检查及超声内镜(EUS)检查,以病理结果 为金标准,评估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和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并对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EUS与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显像差异不大,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尤其在病变大小、病变部位、病变边缘、有无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方面显示一致性很高(kappa>0.80).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口服造影剂超声和EUS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94%、73.68%.经一致性检验发现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7).结果显示2种检查均具有较好的病灶性质的鉴别能力,与病理结果相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87、0.691.结论 EUS和回声造影剂超声对于胃间质瘤均具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各有特点,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方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与术后转移复发和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病理检查确诊的6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与肿瘤直径、CT肿瘤密度不均匀改变、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切除分级、是否服用伊马替尼相关;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死亡与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切除分级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5 cm和核分裂象>5/50高倍镜视野是小肠间质瘤患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5 cm和改良NIH危险度中高危组是小肠间质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以及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小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镜切除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直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对比分析,探讨消化内镜治疗较大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的7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内镜组45例,腹腔镜组33例,比较二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及随访等情况。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危险程度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肿瘤直径[(3.13±0.83)cm]较腹腔镜组[(3.67±1.03)cm]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完整切除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小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较腹腔镜组(6.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随访(22.4±15.4)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24.7±17.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镜组均未发生复发、转移和死亡,腹腔镜组1例术后14个月复发,两组在复发、转移及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2~5 cm直径的胃间质瘤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预后和腹腔镜无差异,但是内镜组手术主动穿孔与被动穿孔发生率较高,但均能成功缝合,不影响预后及经济性,内镜下治疗较大直径的胃间质瘤有望成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之外的方式之一,更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0例GIST组织中FAK的表达,并分析其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AK在GIST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6%。FAK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数无相关性,而与肿瘤直径、肿瘤危险度分级有密切关系。结论:FAK的过表达可能参与GIST的发生、发展,在肿瘤分子分型、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4(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 4,CSPG4)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免疫细胞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62例GIST中CSPG4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年龄、性别、发生部位及NIH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GIST中CSPG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CD4+、CD8+、CD20+、CD56+及CD68+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CSPG4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与发生部位及NIH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与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PG4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与CD8+、CD56+及CD68+细胞计数相关(P<0.05),而与CD4+及CD20+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PG4蛋白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GIST的生物学行为,CSPG4蛋白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参与GIST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瘤37例诊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间37例手术切除的GST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7例GST中肿瘤位于胃底部、胃体部、胃窦部分别为6例、11例、20例,肿瘤平均直径5.45±4.53cm。免疫组化分析CD117阳性表达率为97.0%。全组35例施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另2例分别行姑息切除或活检。32例患者获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O%、88.2%、81.1%。Fletcher恶性风险分级与生存率密切相关(P=O.002),极低度、低度、中度风险组与高度风险组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高度重视GST初次手术的完全切除,对恶性风险较高的GST需积极施行切除范围较大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腔内超声在直肠间质瘤诊断及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直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5月至2020年05月我院46例直肠黏膜下肿瘤经直肠腔内超声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与病理诊断直肠间质瘤作为金标准进行直肠腔内超声诊断效能的验证.观察17例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参数,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国人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 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42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的瘤细胞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胞质嗜酸性较经典的平滑肌瘤者为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CD117和CD34的阳性率为92.9%(39/42)和76.2%(32/4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13例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8例于术中发现间质瘤病变,其余5例术后病检偶然发现,所有间质瘤均发现存在于胃,直径0.3~2.2 cm,术后均证实为梭型细胞间质瘤,DOG1阳性13例,CD117阳性13例,CD34阳性12例,核分裂计数均<5个/50HPF,均为低度或极低度危险性间质瘤,通过随访发现其中5例病人因食管癌远处转移死亡,1例复发,其余均健在。结论: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并不少见;并发的胃肠间质瘤多为早期病灶,恶性程度低,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仔细的病理检查是发现小间质瘤最可靠的方法;术中完整切除间质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预后主要取决于食管癌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肠恶性间质肿瘤(GIST)的钡剂造影和CT扫描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GIST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中,低度恶性6例,高度恶性10例,肿瘤大小3.2~7.2 cm,平均5.6 cm。钡餐造影表现为黏膜皱襞变平或破坏、肠腔偏侧性狭窄、肿块内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 CT检查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 钡剂造影和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是小肠恶性GIST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沿长轴偏侧性狭窄伴多发性溃疡、不规则腔外肿块、肿块内多处低密度区征象、增强扫描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等对恶性GIST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