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正波  陆舜  冯继锋 《中国肿瘤》2019,28(9):717-722
摘 要:[目的]调查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的贫血发生率及贫血治疗状况。[方法] 对全国97家医院成年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开放性、多中心、单次探访、非干预性的横断面调查。通过回顾患者病史,填写贫血调查表格,收集相关数据,如肿瘤类型、疾病分期、肿瘤治疗情况等。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贫血分级标准将血红蛋白水平分为5级,以评估贫血的严重程度。[结果] 共纳入来自全国97家医院的7324例有效病例,患者平均血红蛋白(Hb)为(114.36±19.60)g/L,贫血发生率为49.24%(3606/7324),其中1级贫血28.84%,2级贫血15.91%,3级贫血3.66%,4级贫血0.83%。不同肿瘤类型中,泌尿系统肿瘤伴贫血发生率最高(62.89%),其次是妇科肿瘤(60.32%) 和胃肠道肿瘤 (51.13%)。在贫血患者中,高达92.84%未给予任何纠正贫血的措施和治疗;接受贫血治疗的患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的比例为44.96%,输血治疗的比例为31.39%,铁剂治疗的比例为6.59%。[结论] 目前国内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率较高,但相应的贫血治疗率极低,应加强肿瘤患者的贫血管理。  相似文献   

2.
甲磺酸艾日布林(eribulin mesylate,以下简称艾日布林)是一种软海绵素类微管动力学抑制剂,通过阻止细胞分裂的微管动力学发挥作用.艾日布林对肿瘤微环境具有独特的作用,增加肿瘤核心的血管灌注和通透性,降低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1].法国一项多中心观察研究显示,艾日布林与其他化疗比较可提高乳腺癌患者三线和四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真实世界中的医药大数据,挖掘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抑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信号,促进此类药物在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方法 收集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014年9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的不良反应报告。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使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及数据交叉对比分析,对PD-1/PD-L1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信号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获得PD-1/PD-L1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106 946份。经数据挖掘,有显著意义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2741个,其中帕博利珠单抗886个、纳武利尤单抗956个、阿替利珠单抗545个、度伐利尤单抗255个、阿维鲁单抗99个。全部风险信号共累及25个系统或器官,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感染类疾病等。报告数前20位的不良反应中未在说明书中出现的信号有22个。所有PD-1/PD-L1抑制剂均存在的风险信号包括自身免疫性结肠炎、肿瘤溶解综合征、血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心肌病等。结论 临床使用PD-1/PD-L1抑制剂时,应关注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胃肠道症状以及可能出现的感染,根...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山西省2000年至2005年GIST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山西省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发现GIST 181例,每年临床上新发病例数都在增加,患者均为汉族。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16 ~ 80岁,中位年龄57岁,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太原、长治和晋中三地发病例数较多。城镇患者多见。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结直肠和食管,发生在胃肠道的占76.83 %,胃肠道外的占23.17 %。常见症状与体征有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部肿块和消瘦。组织学形态:梭形细胞型占70.30 %,上皮细胞型占12.10 %,混合细胞型占17.60 %。核分裂象≤5个占49.50 %,6 ~ 10个占36.30 %,≥10个占14.30 %。免疫表达情况:CD117占80.20 %,CD34占67.00 %,MCK无阳性表达。结论 GIS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人群中散在分布。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结直肠和食管。GIST的临床发病呈逐渐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凉山州妇女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形式,对80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性行为和生育史、避孕史及吸烟史、生活习惯等,并以年龄、民族、居住地等为匹配条件选择对照组。结果: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孕次、食用腌制食品、被动吸烟、性生活后阴道冲洗等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结论:社会经济地位、多孕次、性生活卫生等因素与罹患宫颈癌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血清抗体芯片法探索恶性肿瘤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所致皮肤瘙痒的机制。方法:纳入接受EGFRIs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出现皮肤瘙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通过抗体白芯片对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血清学分析的差异蛋白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IL-16、巨噬细胞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通路富集显示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参与EGFRIs所致皮肤瘙痒的发生。结论:GM-CSF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可能参与EGFRIs所致皮肤瘙痒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凉山州妇女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形式,对80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性行为和生育史、避孕史及吸烟史、生活习惯等,并以年龄、民族、居住地等为匹配条件选择对照组。结果: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孕次、食用腌制食品、被动吸烟、性生活后阴道冲洗等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结论:社会经济地位、多孕次、性生活卫生等因素与罹患宫颈癌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儿童骨折的原因、构成、年龄、性别、时间、季节分布等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儿外科收治儿童骨折病例资料,回顾分析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3例患儿中,男孩和女孩分别占68.25%和31.75%,男女比为2.15∶1,2~6岁儿童最多见,6~8月份(夏季)为发病高峰,肱骨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45.84%),最常见的受伤原因为摔伤(64.53%)。结论 儿童骨折好发于2~6岁,男孩多于女孩,肱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要重视儿童在生活中意外摔倒。  相似文献   

9.
胡艳  邵淑丽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7):1419-1421
目的:了解山西省阳城县地区不同年龄段妇女HPV感染的状况,并探讨其与子宫颈癌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山西省阳城县河北乡19—59岁745名妇女进行HPV感染状况调查,所有的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并采用原位杂交法对宫颈细胞进行HPV检测。结果:745名受检对象中宫颈癌患病率及HPV感染率分别为2.8%、16%。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病率为:19—29岁2%、30—39岁2%、40—49岁2.54%、50—59岁3.4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率分别为14%、11%、20%、18%,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CINI、CINⅡ及宫颈癌中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6%、55%、89%、91%,显示HPV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05)。结论: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生呈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西省阳城县地区不同年龄段妇女HPV感染的状况,并探讨其与子宫颈癌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山西省阳城县河北乡19-59岁745名妇女进行HPV感染状况调查,所有的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并采用原位杂交法对宫颈细胞进行HPV检测.结果:745名受检对象中官颈癌患病率及HPV感染率分别为2.8%、16%.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病率为:19-29岁2%、30-39岁2%、40-49岁2.54%、50-59岁3.4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率分别为14%、11%、20%、18%,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CIN Ⅰ、CIN Ⅱ及宫颈癌中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6%、55%、89%、91%,显示HPV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 <0.005).结论:HPV感染与官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感染是官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生呈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irAEs的具体情况,包括基本资料、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具体情况、治疗情况等。结果:63例irAEs,包括肺毒性3例、肝脏毒性9例、皮肤毒性23例、内分泌毒性15例、神经毒性4例、肾毒性3例、胃肠毒性1例、心脏毒性2例、血液毒性1例、眼毒性2例。男性47例,女性16例,中位发病年龄61岁,不良反应中位发生时间6.6周,17例需要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毒性级别1-2级49例,3-4级13例,5级1例。少见irAEs 14例,1例死于心肌炎。结论:irAEs涉及的器官或系统较多,多数在3级以下。常见不良反应预后较好。少见irAEs中,心肌炎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需要临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数据分析,探讨皮肤T细胞淋巴瘤在中国的发病情况。方法:通过检索公开发表的有关淋巴瘤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情况研究文献,应用聚类分析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纳入并统计其中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经过汇总整理与《中国淋巴瘤亚型分布国内多中心性病例10 002例分析》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共计16 885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皮肤T细胞淋巴瘤从1993年到2017年发病率约为0.69/105,与《中国淋巴瘤亚型分布国内多中心性病例10 002例分析》中的结果一致,与国外文献报道中美国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0.64/105也基本一致。结论:皮肤T细胞淋巴瘤在中国和有关国家都是发病率很低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WHO定义的罕见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排名、健康投入/国民生产总值(current health expenditure/gross domestic product,e/GDP)的关系。方法:提取全球癌症数据库GLOBCAN2018中2018年MM各国家地区发病率及死亡率,2019人类发展指数报告中2018年HDI排名,以世界卫生统计2018中2015年e/GDP数据近似代替2018年情况,选取新发病人数排列前50位的国家地区,采用简单线性回归评估MM发病死亡率与HDI排名、e/GDP间的关系。结果:2018年全球有159 985和106 105例新发及死亡MM病人,位居所有癌症新发及死亡的第22和18位。MM发病率及死亡率与HDI呈正相关,其R2分别为0.501和0.147(P<0.05),类似的关系在与e/GDP间也存在,其R2分别为0.473和0.152(P<0.05)。死亡发病比与HDI排名及e/GDP间存在负相关,HDI排名及e/GDP越高,死亡发病比越小,其R2分别为0.624和0.512(P<0.05)。结论:各国家地区间MM流行病学特征的异质性明显,MM发病死亡率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提示,需要改善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的机会,从而改善MM病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实体瘤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irAE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内科从2020年08月至2021年05月126例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7例初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31例(29.0%)出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甲状腺irAE。62例患者定期检测甲状腺相关抗体,与无甲状腺irAE组相比,甲状腺irAE组初始时TPOAb/TgAb阳性率更高(23.8% vs 4.9%),TPOAb/TgAb/TRAb转阳率更高(42.9% vs 9.8%),初始阶段TPOAb滴度更高(3.490 IU/mL vs 0.935 IU/mL)。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示,甲状腺抗体转阳是发生甲状腺irAE的危险因素(OR=7.878,95%CI:1.547~40.127,P=0.013)。19例初始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期间病情稳定,无Ⅲ级及以上的甲状腺irAE发生。结论:甲状腺抗体转阳是发生甲状腺irA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参与皮肤黑色素瘤(skin cutaneous melanoma,SKCM)发生发展的核心基因,并将其进行预后分析,挖掘SKCM早期诊断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方法: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得两个SKCM相关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筛选出黑色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对比以国产与进口原研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费用。方法:10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进口原研硼替佐米治疗组48例,国产硼替佐米治疗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反应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费用。结果:随访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两组患者4个疗程结束后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危险因素进行分层,两组患者的CR率、ORR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学与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硼替佐米各个疗程后总花费均低于进口硼替佐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国产硼替佐米与进口原研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早期诱导缓解方面的临床疗效相当,安全性相当,但国产硼替佐米价格相对低廉,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We aimed to explore the use of platinum plus bevacizumab in a real world NSCLC population.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data from patients affected by NS-NSCLC treated with platinum plus bevacizumab across Tuscany.

Results: We evaluated 62 (median age: 63.5 [30–77] years) pts. All but one presented with adenocarcinoma and the majority had ECOG PS of 0/1. 17.7% presented with central lesion, 11.3% with brain metastasis, 38.7% with hypertension and 4.8% with mild haemoptysis. We observed a 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 (TTP) of 6.5 [2–37] and a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OS) of 10.5 [2–39] months. 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 was 59.6% with a disease control rate (DCR) of 80.6%. Safety profile was acceptable. We observed fiv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two major bleedings with no toxic deaths.

Conclusion: Safety and efficacy real world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clinical trials even in a less selected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库挖掘来研究波形蛋白(Vimentin,VIM)基因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CGGA)数据库(http://www.cgga.org.cn/)获取脑胶质瘤患者样本的mRNAseq数据及相应的临床数据,使用R(v.3.6.1)软件进行临床相关分析、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价VIM在胶质瘤进展中的预后作用,基因集富集分析VIM在脑胶质瘤中的功能,并行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分析发现VIM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胶质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VIM可作为胶质瘤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VIM是预测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靶向胶质瘤VIM可能是抑制肿瘤进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数据挖掘分析GALNT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并评价其与病理分期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Oncomine和THPA等肿瘤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网站,挖掘大型癌症公共数据库TCGA中胰腺癌患者GALNT5基因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信息。基于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利用 GEPIA 数据库分析GALNT5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病理分期和预后之间的关系。String-DB数据库用于构建GALNT5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结果: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GALNT5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GALNT5基因表达水平越高,肿瘤病理分期越高。生存分析表明,与低表达组相比,GALNT5高表达组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明显降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结果表明,GALNT5蛋白表达与黏蛋白家族成员密切相关。结论:胰腺癌组织中GALNT5基因的高表达表明胰腺癌患者预后较差,并且与肿瘤病理分期呈正相关。 GALNT5基因可能是将来治疗胰腺癌的潜在新靶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TGER3在肠型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从GEO数据库的GSE29272数据集中下载58对肠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采用WGCNA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以挖掘出肠型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基因。分析关键调控基因表达水平与肠型胃癌预后的相关性,并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验证其预后意义。结果:共获得393个差异表达基因,DAVID 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它们主要涉及ECM受体相互作用、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癌症信号通路等。PTGER3是癌症信号通路上的一个重要成员,在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基因的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PTGER3是模块枢纽基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GSE29272数据集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的生存分析均显示PTGER3高表达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34;P<0.001)。结论:PTGER3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而且其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