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索小组工作介入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纳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的100名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名,干预组在开展常规社区随访康复指导的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定期开展小组工作活动,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随访康复指导,采用PSP和WHOQOL-BREF进行效果评定。 结果 活动前后,两组疾病复发率(6.52% vs. 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活动后在PSP得分,WHOQOL-BREF的生理领域(PHYS)、心理领域(PSYCH)和社会关系领域(SOCI)得分均有所提升(P<0.05),在环境领域(ENVI)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前后四领域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组较对照组PSP得分有一定提升,差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5, P<0.001);干预组WHOQOL-BREF得分较对照组在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的分值提升较多,前后差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5、2.469,P<0.05);在生理领域和环境领域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组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 方法 选择2岁及以上的健康人群接种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收集疫苗接种后30 d内的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种类和发生率。结果 在14 000名接种者中收集到11 306份合格数据,征集到的不良反应共1 518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3.43%,以0~3 d为主,1级、2级和3级反应率分别为9.89%、3.10%和0.37%,其中局部反应发生率10.96%,全身反应发生率3.56%。不良反应以1级、2级为主,各年龄层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偶见3级不良反应,各年龄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到的局部不良反应症状以疼痛为主,各年龄层组间比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局部症状为接种部位瘙痒、发红、肿胀和硬结,各年龄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反应以发热为主,各年龄层组间比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全身症状为乏力、嗜睡、烦躁、腹泻和皮肤过敏,各年龄层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反应多为轻度和一过性的。结论 试验的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对眼调节微波动变化及视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30例纳入研究,采用屈光矫正治疗方式的65例患儿作为屈光治疗组,采用同量综合弱视治疗的65例患儿作为同量综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眼调节微波动变化及视力。 结果 治疗后6、12个月同量综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6%、92.3%,均高于屈光治疗组的67.7%、76.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同量综合治疗组患儿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均优于屈光治疗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眼调节功能的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儿的以上各指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眼调节微波动,有利于促进视觉发育,提高患儿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美国CMS TPS计划系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法。结果 128例患者中缓解103例,总有效率为80.5%,且各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半年无死亡病例。结论 三维适形效果可明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刘洋  吴芸芸  王青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0):1220-1222
目的 了解重庆市健康人群麻疹、风疹病毒抗体水平,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个监测区县,每个监测区县抽取2个监测点(村委会或社区),各监测点随机抽取1~30岁人群188人采集血标本并开展问卷调查。采用ELISA检测麻疹、风疹病毒IgG抗体水平。结果 共采集了2 855人份血样,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93.42%,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88.65%。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χ2=121.873,P<0.05)、不同地区(χ2=31.703,P<0.0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χ2=0.204, P>0.05)、不同民族(χ2=3.782,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χ2=54.858,P<0.05)、不同地区(χ2=99.009,P<0.05)、不同民族(χ2=11.331,P<0.0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χ2=0.255,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岁人群中麻疹、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均较低,渝北区、垫江县抗体阳性率较低。结论 重庆市健康人群中,麻疹、风疹病毒IgG抗体水平总体较高,但仍存在薄弱环节。需针对重点年龄组和薄弱地区适时开展含麻疹风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减少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氧自血疗法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以湖南省胸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外科住院治疗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下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三氧自血疗法+抗结核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抗结核治疗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CD45+、CD56+、CD19+)的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和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 结果 共有133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治疗组71例,对照组62例。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5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CD19+、CD4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56+、CD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CD1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CD45+、CD56+、CD1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 结论 三氧自血疗法能够改善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位腰椎(L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粗隆及左侧股骨干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观察各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血清骨代谢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骨质疏松组在年龄、病程、BMI、血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及血清25-羟维生素D (25-VitD)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骨量减少组与正常组比较仅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年龄、BMI及25-VitD与各部位骨密度均相关(P < 0.01或P < 0.05),病程与除腰椎外的其他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1),ALP与除股骨干之外的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5),SCTX、SNTX分别与腰椎、股骨干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年龄、病程及低BMI是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检测血清25-VitD、ALP、SNTX和SCTX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个体是否易患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血清P1NP、β-CTX、N-MID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02例ICPP女童作为研究对象,予以GnRH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生长发育情况、激素水平、骨代谢水平。结果 治疗后的BMI、PA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子宫容积、卵巢容积显著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P-LH、P-FSH、E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β-CTX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P1NP、N-MI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nRHa在治疗ICPP女童方面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机体激素水平,抑制成骨细胞功能,改善患儿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接触正己烷致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丝轻链蛋白(neuronal light chain protein,NF-L)等早期水平改变特征,并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值改变进行比较,探讨作为效应性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方法 分析正己烷中毒企业员工,按接触正己烷不同时间段分组,运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指标改变和之间相互关系。 结果 员工接触正己烷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223.0 mg/m3情况下, NSE、NF-L水平随时间逐渐增高,NSE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P=0.001),但NF-L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P=0.40)。最早自1~3个月组别始,NS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F-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别人群NCV均随接触正己烷时间增加而减慢,且组间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早自6~9月组别始,与对照组比较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值改变最明显。NSE水平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NF-L水平与正中神经NCV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 结论 NSE可作为正己烷致周围神经损害的效应性生物标志物,早于NCV值改变,作为接触正己烷人群职业健康大规模筛选指标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青春期特发性矮小症男性患儿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来曲唑对改善其预测终身高的影响。方法 将河北省儿童医院2015年5月—2019年5月收诊的青春期特发性矮小症男性患儿60例,采用简单分组法分为两组,其中30例为对照组(采用rhGH治疗),另外30例为实验组(采用rhGH联合来曲唑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年,收集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体格发育、生长速率、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骨龄、身高、骨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实验组患儿骨龄、骨碱性磷酸酶(BALP)含量低于对照组(t=6.537、9.290,P<0.05),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PINP)、Vit-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4.501、4.269、9.230,P<0.05);预测终身高明显高于对照组(t=2.833,P<0.05),生长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来曲唑可以改善青春期的特发性矮小症男性患儿的预测终身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郴州地区健康儿童的EBV感染及携带情况,为正确诊断儿童EBV相关疾病和科学防治儿童EBV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抽取郴州县区健康儿童350例(4月~14岁),根据年龄大小分为:婴儿组(<1 岁),幼儿组(1岁~),学龄前组(3岁~),学龄组(6岁~),大童组(10~14岁),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的EBV CA-Ig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BV-DNA,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50例健康儿童中,EBV CA-IgG的总阳性率为67.14%,EBV-DNA总阳性率为50.8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00),EBV CA-IgG和EBV-DNA的阳性率及核酸阳性者EBV-DNA的载量在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儿童,EBV CA-IgG和EBV-DNA的阳性率及核酸阳性者病毒载量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 CA-IgG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EBV-DNA的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先升高,再降低,核酸阳性者病毒载量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降低。在同组中比较,EBV CA-IgG和EBV-DNA阳性率在婴儿组、幼儿组和学龄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学龄组和大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比较,核酸阳性者的病毒载量,婴儿组和幼儿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在诊断EBV感染时,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BV-DNA比血清中EBV CA-IgG更能反应病毒实际感染水平,临床价值更高。健康儿童EBV-DNA的检出率较高,体内存在普遍携带感染,但病毒载量不高,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预防和诊治EBV感染时,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年龄段,充分考虑EBV存在的携带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S蛋白序列突变与HBs Ag、anti-HBs共阳性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3例HBs Ag、anti-HBs共阳性的CHB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选择33例HBs Ag阳性而anti-HBs阴性的CHB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乙型肝炎病毒S区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两组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均为B或C基因型,未见其它基因型;两组在年龄、性别、HBV基因型、血清HBV DNA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试验组S蛋白在N-端(2. 61%vs. 1. 21%)、主要亲水结构区域(1. 69%vs. 0. 48%)(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特别是"α"决定簇(3. 23%vs. 0. 63%)的氨基酸突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01),但在C-端(1. 75%vs. 1. 22%)氨基酸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突变率最高的点是S蛋白的第126位氨基酸;两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CHB患者中S蛋白序列氨基酸的突变特别是"α"决定簇的突变可能与HBs Ag、anti-HBs共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剂量辐射对铀矿工人健康的损害作用。 方法 把某铀矿的工作人员按工种是否接触辐射有害因素,同时考虑年龄、性别的构成分为暴露组81人和对照组81人,对两组人员的血象学、肝肾功能、脂质学及甲状腺功能、微核检出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差异。 结果 暴露组与对照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尿酸(uric acid,UA)、胆固醇(cholesterol,CH)、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的异常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38.27% vs.22.22%)、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38.27% vs.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5,P=0.040),血清游离三碘原氨酸(serum free triiodothyronine,FT3)(51.85% vs.3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0,P=0.039),血清游离甲状腺素(serum free thyroxine, FT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serum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微核检出率为96.29%。 结论 低剂量辐射对铀矿工可产生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损害和DNA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儿童睑板腺囊肿的发病原因与血清维生素水平及饮食习惯相关性研究,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避免不良预后。方法 2016-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就诊的患儿中,随机选择睑板腺囊肿术前患儿共108例为病例组,斜视或倒睫术前患儿共48例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抽血检验其血清维生素A、B1、C、D、E的水平,采取独立两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两组儿童高热量食物摄入比例、主食零食摄入偏好、荤素摄入偏好、是否偏食,χ2检验分析两组间的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0.64±0.14)μmol/L,对照组为(0.70±0.2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病例组囊肿多发的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较单发的患儿偏低(P=0.006)。病例组的血清维生素B1、C、D、E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在高热量食物摄入比例、主食零食摄入偏好、荤素摄入偏好以及是否偏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饮食习惯差异均不是儿童睑板腺囊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低维生素A水平与儿童睑板腺囊肿的发病有关,尤其是囊肿多发患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内脏脂肪区域(visceral fat area,VFA)、体脂肪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前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的关系并探讨IGR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择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确诊糖尿病前期组238人,血糖正常组292人进行体格测量、生化指标及人体成分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 结果 IGR组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VFA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BFP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R组中高TG血症、高TC血症及高LDL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6.50%、10.90%、8.80%,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OR=2.035,95%CI:1.183~3.501),VFA≥111.74 cm2(OR=1.910,95%CI:1.183~3.501),高TG血症者(OR=2.779,95%CI:1.685~4.582)为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 结论 糖尿病前期与肥胖、内脏脂肪区域及高TG血症有关,未发现体脂率水平与糖尿病前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探索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与免疫规划疫苗中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LJEV)联合接种的效果及可行性,为EV...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宜宾市老年人口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宜宾市近2007-2016年60岁及以上人群梅毒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7-2016年宜宾市60岁及以上人口累计报告梅毒病例1 1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17/10万, 梅毒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75.23,P=0.000),其中2015年发病率最高,发病率达到25.35/10万;男女性别比为2.38:1,男性年平均发病率18.92/10万,女性年平均发病率7.6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86,P=0.000);各期梅毒患者性别构成比、各年龄组各期梅毒患者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占68.87%)为主,其次是Ⅰ期梅毒(22.69%)、Ⅱ期梅毒(6.26%)和Ⅲ期梅毒(2.18%),各期梅毒的发病人数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837例,占75.95%),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224例,占20.33%)。 结论 2007-2016年间宜宾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梅毒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农民居多,因此,需重视对老年人梅毒的检测,加强对老年人特别是农民的宣传干预力度,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持续肺充气(SLI)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安全性,为NRDS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9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NRDS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IN-SUR-E组)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后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试验组(IN-SLI-SUR-E组)气管插管给予SLI后再注入PS,拔管后行nCPAP,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颅内出血、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生后72 h无创通气成功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同时试验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肺气漏发生率、BPD发生率、ROP发生率、PDA发生率、NEC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气pH、PaO2、PCO2、BE均随时间而变化(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I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降低生后72 h有创机械通气率,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但并不增加其肺气漏、颅内出血、BPD、ROP、PDA、NEC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总体水平,为采取相应的放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9年1—12月504名资料完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为放射组,以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拟从事放射工作的105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培养法测定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放射组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 < 0.001);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高于男性(P < 0.01);不同年龄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年龄41~50岁的微核率高于21~30岁(P < 0.05);不同工龄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21~30年的微核率高于0~10年(P < 0.05);不同工种间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放射治疗岗位人员的微核率较其他岗位最高;不同级别的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中,市级医院最高,其中省级医院与企业(P < 0.05)、市级医院之间(P < 0.01)的微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高于非接触人员,女性的微核率高于男性,放射治疗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较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放射防护与日常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防止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法 选择山东省5所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156名为介入组,介入组根据工龄分为 ≤ 10、10~20、≥ 20年3个组,选择非放射工作人员134名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介入组及不同工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抗氧化功能和外周血细胞检测结果。结果 介入组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工龄组染色体畸变率随工龄的增加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SOD活性和GSH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DA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工龄组SOD活性、GSH活性和MDA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白细胞异常检出率和血红蛋白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工龄组白细胞异常检出率随工龄的增加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血液指标产生影响,应加强介入放射的辐射防护工作,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