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介绍一种基于MRI上关节盘与髁突相对位置的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分类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经验。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16年5月治疗的45例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患者。依据MRI分为Ⅰ型(关节盘无移位)、Ⅱ型(关节盘移位)、Ⅲ型(骨关节病)及Ⅳ型(存在精神或神经功能障碍),依据分类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Ⅰ型28例(62.2%),Ⅱ型12例(26.7%),Ⅲ型2例(4.4%),Ⅳ型3例(6.7%)。Ⅰ型患者采用关节结节增高术或关节镜下硬化剂注射术;Ⅱ型患者采用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锚固)及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固定术,辅助关节结节增高术;Ⅲ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手术;Ⅳ型患者均采用关节结节凿平术。随访期间未发现开口受限、开口疼痛、脱位复发。结论 基于MRI影像学特点对颞下颌关节脱位进行分类,对术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双极电凝联合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4月—2020年4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6例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9例,年龄15个月~21岁,平均(8.32±1.21)岁,对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全部随访6~12个月。疗效评价为Ⅳ级11 例(68.75%),Ⅲ级3例(18.75%),Ⅱ级2例(12.5%),Ⅰ级0例,有效率87.5%。1例出现舌黏膜、舌肌坏死。结论: 双极电凝联合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的牙周炎患者骨硬化蛋白水平和细菌分布及骨硬化蛋白与常规牙周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根据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Ⅱ期组(n=27)、Ⅲ期组(n=42)和Ⅳ期组(n=22),另选择同期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30)。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收集患牙颊面、舌面近中侧位点的龈沟液及菌斑,进行细菌培养,对照组在体检当天进行以上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包分析数据,BI分级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法,PD、CAL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结果:治疗前、治疗后Ⅱ期组患者平均PD、平均CAL显著小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前Ⅳ期组平均CAL显著大于Ⅲ期组(P<0.05);治疗后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平均PD、平均CAL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Ⅲ期组平均PD显著小于Ⅳ期组(P<0.05)。治疗前Ⅱ期组BI分级2级(85.19%)显著高于Ⅲ期组(19.05%)和Ⅳ期组(18.18%)(P<0.05);治疗前Ⅲ期组3级(64.29%)显著高于Ⅱ期组3级(14.81%)(P<0.05)。治疗前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后Ⅱ、Ⅲ、Ⅳ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不同牙周炎分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D、CAL、BI分级与龈沟液骨硬化蛋白均呈正相关(P<0.05)。Ⅳ期组检出细菌数目大于Ⅲ期组及Ⅱ期组,各期牙周炎患者均以厌氧菌为主,优势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核梭杆菌、产黑色素普氏菌。结论: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与牙周炎患者PD、CAL、BI分级密切相关,不同分期牙周炎患者龈沟液、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不同。检测骨硬化蛋白水平、牙周微生物培养鉴定,有助于对牙周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无锡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12例错牙合畸形患儿资料,采用安氏分类法分为Ⅰ类(42例)、Ⅱ类(38例)和Ⅲ类(32例)。利用口腔B超测量舌体积,头颅侧位片评估舌骨位置,锥形束CT(CBCT)测量气道容积和评估颌面部形态。对患儿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Ⅲ类患儿舌体积显著大于Ⅰ类和Ⅱ类(P<0.05);Ⅱ类患儿H-FH、H-MP显著大于Ⅰ类和Ⅲ类,H-VL显著小于Ⅰ类和Ⅲ类(P<0.05);Ⅲ类患儿H-FH、H-MP显著小于Ⅰ类,H-S显著大于Ⅰ类(P<0.05);3组患儿V从小到大依次为Ⅱ类、Ⅰ类、Ⅲ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V从小到大依次为Ⅲ类、Ⅰ类、Ⅱ类,Ⅲ类患儿V显著小于Ⅰ类和Ⅱ类(P<0.05);3组患儿SNB角从小到大依次为Ⅱ类、Ⅰ类、Ⅲ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ANB角从小到大依次为Ⅲ类、Ⅱ类、Ⅰ类,组间差异显著(P<0.05);患儿舌体积与V、V、 SNB呈正相关,与H-FH、ANB呈负相关(P<0.05);H-FH和H-MP与SNB角呈负相关,与H-MP和 ANB角呈正相关(P<0.05);患儿V与SNB角呈负相关,V与ANB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较大,舌骨向上移位,鼻咽容积较小。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较小,舌骨向下移位,口咽容积较小。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具有相关性。正畸治疗时,应重视下颌骨后退对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美观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探讨与下颌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相交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IMTMs)的阻生类型,并观察手术拔除阻生牙后下牙槽神经损伤与阻生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确诊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或相交的378例患者共658侧阻生牙,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将阻生牙分为4类:Ⅰ类位于神经管的上方,Ⅱ类位于神经管的颊侧,Ⅲ类位于神经管的舌侧,Ⅳ类下颌神经管位于牙根之间。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拔除,术后观察容易引起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阻生类型,统计各种类型神经损伤的例数,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阻生牙拔除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率为6.8%(45/658)。其中,第Ⅰ类15例(15/332)发生下唇麻木、第Ⅱ类19例 (19/108) 发生下唇麻木、第Ⅲ类11例(11/210)发生下唇麻木,第IV类未发生下唇麻木(0/8)。统计学分析显示,阻生牙拔除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第Ⅱ类和第Ⅲ类下牙槽神经损伤率有显著差异(P<0.01),第Ⅰ类和第Ⅲ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CBCT冠状位可将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相交的患者分为4类,手术拔除过程中均有损伤下牙槽神经的危险,尤其是位于下颌神经管颊侧的阻生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髁突骨折与外耳道骨折的关系及同期手术的必要性。方法: 230例320侧髁突骨折根据骨折线位置不同分为矢状(Ⅰ型)、头部 (Ⅱ型)、颈部 (Ⅲ型)、髁突下(Ⅳ型)4种类型, 随访髁突与外耳道骨折同期手术与否的预后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包中的χ2检验,比较不同类别髁突骨折伴同侧外耳道骨折之间的差异。结果: 230例320侧髁突骨折伴外耳道骨折34例46侧,Ⅰ~Ⅳ型分别为12侧、16侧、7侧、5侧,另有6侧外耳道骨折无髁突骨折。Ⅲ型髁突骨折伴同侧外耳道骨折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3型(P<0.05);Ⅰ型髁突骨折伴外耳道骨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Ⅳ型(P<0.05),其他各型之间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22例30侧随访至受伤后6个月,5例8侧在排除外耳道脑脊液漏的情况下,同期行髁突及外耳道骨折治疗,术后6个月外耳道无狭窄,听力无下降;另17例22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外耳道狭窄,其中4例5侧出现严重听力障碍(均为外耳道粉碎性骨折)。结论: 髁突颈部骨折伴外耳道骨折的概率较低,而髁突矢状骨折较基底部骨折更易导致外耳道骨折。治疗颌面部骨折,应早期发现、治疗外耳道骨折,积极预防外耳道狭窄、听力下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咽喉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总结我院2011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咽喉部静脉畸形患者20例,在气管切开下行咽喉部静脉畸形无水乙醇栓塞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经2次无水乙醇栓塞后咽喉部静脉畸形萎缩并治愈。5例患者合并Ⅱ、Ⅲ度呼吸道阻塞,颞面、下颌、舌体及口底弥漫性静脉畸形行无水乙醇栓塞后,气道阻塞症状治愈,颌面部青斑褪色,静脉畸形缩小并恢复颌面部正常形态;其中3例合并巨舌,行舌体静脉畸形切除成形术取得成功。咽喉部静脉畸形治愈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治愈率50%,有效率100%。结论 咽喉部静脉畸形应早期治疗,气管切开下行无水乙醇栓塞治疗是治愈咽喉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儿童唇面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2种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方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3年1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68例儿童唇面部弥漫性微囊型LM病例。32例患儿(A组)采用同期、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即经黏膜、黏膜下层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并同期行唇面部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36例患儿(B组)行分期、分层次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即先期行经黏膜、黏膜下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黏膜面病变基本消失后再行经皮、面颊部浅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疗效评价采用Achauer 4级标准。记录疗程,平阳霉素总剂量,观察远期局部凹陷萎缩并发症。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5~25年,A组病灶评价疗效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4例,Ⅳ级28例;B组病灶评价疗效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5例,Ⅳ级31例。2组Ⅳ级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疗程(5.9±1.4)次,B组疗程(6.4±1.3)次,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注射平阳霉素总剂量(44.1±8.5)mg,B组注射平阳霉素总剂量(48.2±10.6)mg,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20例(62.5%)出现局部凹陷萎缩,B组1例(2.8%)出现萎缩凹陷,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分期、分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与同期、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儿童唇面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相比,其疗效、疗程和平阳霉素总剂量相当,但远期局部组织萎缩凹陷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治疗后面部外形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的203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149例;年龄2个月~6岁,中位年龄10个月。血管扩张型33例,丘疹型52例,肥厚型59例,深在型30例,混合型29例。初次治疗者147例,前期接受其他治疗者56例,均疗效不佳(其中前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38例,激光治疗18例)。将注射用水+平阳霉素新剂型配成1 mg/mL注射液,从病变周边潜行进针,在病变内注射药物,至瘤体肿胀、表面稍变白为止,勿将药液注射到瘤体深部组织内。每次平阳霉素用量不超过8 mg,病变较大者间隔1个月重复注射1次。采用Achauer等提出的4级分级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型等级计数资料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5种分型Ⅳ级疗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随访1~2年,疗效评定为Ⅰ级0例,Ⅱ级5例,Ⅲ级31例,Ⅳ167例。5种分型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丘疹型疗效最佳,疗效Ⅳ级占94.2%,依次为血管扩张(93.9%)、肥厚型(91.5%)、深在型(51.7%)和混合型(43.4%)。3例患儿出现注射区轻度色素改变,10例出现低热,2天后自行恢复正常。无高热病例,无瘤体破溃、过敏性休克、肺纤维化病例。结论: 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以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型和肥厚型疗效更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及评价第一、二鳃弓综合征(first and second branchial arch syndrome, FSBAS)患者头颅CT的腮腺影像,分析FSBAS患侧腮腺的发育状况。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8年1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140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病例,解读并整理放射科评价腮腺的CT报告结果,将其归纳为3类表现形式:第Ⅰ类—与对侧相比,腮腺大致对称;第Ⅱ类—患侧腮腺明显小于对侧(发育不良);第Ⅲ类—患侧未见腮腺影像(缺如)。对3种类型的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140例FSBAS患者中,3类腮腺表现的构成比为第Ⅰ类32例,占22.9%;第Ⅱ类22例,占15.7%;第Ⅲ类86例,占61.4%。结论: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的腮腺表型中,患侧腮腺缺如(或发育不良)占绝大多数。腮腺缺如或许可作为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的主要表型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评价不同骨型人群中的髁突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拍摄CBCT的个体共110名,年龄18~30岁。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参考系并三维定点。所有个体按照不同骨型进行分组,组Ⅰ(Cl Ⅰ)为骨性Ⅰ类(0°≤ANB≤5°),组Ⅱ(Cl Ⅱ)为骨性Ⅱ类(ANB>5°),组Ⅲ(Cl Ⅲ)为骨性Ⅲ类(ANB<0°),每组按性别进一步分组。输出定点坐标,计算髁突(Co-Sig)的不对称情况,同时分析下颌支(Go-Sig)以及髁突-下颌支(Co-Go)的对称性。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Ⅱ和组Ⅲ间的髁突-下颌支不对称性(Co-Go R-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主要体现在y坐标(P<0.05);组Ⅰ和组Ⅲ以及组Ⅱ和组Ⅲ间的下颌支不对称性(Go-Sig R-L)也受不同骨型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同样体现在y坐标(P<0.05)。左右侧髁突、下颌支以及髁突-下颌支在部分人群中体现出性别差异及偏侧性差异(P<0.05),且这种偏侧性均表现为右侧优势。颏下点(Me)的z坐标在不同骨型人群中的差异较大(P<0.05),而x和y坐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髁突-下颌支以及下颌支的不对称性与不同人群的骨型相关,差异主要来源于高度。骨性Ⅲ类和Ⅱ类人群分别表现为下颌骨前突和下颌骨后缩。颏部偏斜与髁突不对称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和安氏Ⅰ、 Ⅱ1、Ⅱ2、Ⅲ类之间颞下颌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骨性结构的差异。方法 对123例不同安氏分类错畸形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使用Mimics19.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矢状面上对颞下颌关节的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髁突高度、髁突水平角、髁突半径、髁突前后径以及髁突长轴径进行测量分析,对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采用Pullinger法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安氏Ⅰ类、Ⅱ1类、Ⅱ2类及Ⅲ类患者中,男性双侧髁突相关骨性结构均显著大于女性,Ⅱ1 类患者髁突长轴径、前后径相对其他类型较小,Ⅲ类骨性患者的关节窝具有宽和浅的特征。安氏Ⅰ类、Ⅱ1类及Ⅲ类患者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主要为前位或居中,而Ⅱ2类主要为居中或后移位。不同安氏分类法的左右侧髁突相关结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安氏分类法中,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在髁突形态与结构、关节间隙、关节窝形态及髁突位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口咽癌HPV适用检测方法并比较HPV阳性患者新、旧版肿瘤TNM分期降级后的预后差异,为指导HPV相关口咽癌的精准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171例口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分别行脱落细胞学、P16免疫组织化学及HPV-RNA PCR检测HPV,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分析68例HPV相关口咽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新、旧版TNM分期标准对其重新分期,了解降级情况,统计各期患者生存率,比较新、旧2版分期患者的预后,应用 Kaplan-Meier方法建模,采用SPSS 22.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P16检测、口咽脱落细胞检测和PCR检测的口咽癌H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7%、14.6%和24.0%,脱落细胞检测与其他2种检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205)。68例HPV阳性口咽鳞癌患者按照第7版与第8版TNM标准分期,分别为Ⅰ期3和42例,Ⅱ期7和14例,Ⅲ期17和9例,Ⅳ期41和3例。第7版与8版分期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Ⅰ期100.0%和89.7%(P=0.672),Ⅱ期68.6%和61.9%(P=0.961),Ⅲ期66.8%和37.0%(P= 0.043),Ⅳ期74.8%和0.00%(P=0.000)。第7与8版分期的早期患者(Ⅰ、Ⅱ期)生存率比较,78.8%和82.7%(P=0.585),晚期患者(Ⅲ、Ⅳ期)生存率比较,71.2%和27.8%(P =0.000)。HPV阳性患者按照第7版分期,早期与晚期患者生存率为78.8%和71.2%(P=0.982);按照8版分期,早期与晚期患者生存率为82.7%和27.8%(P=0.000)。结论 脱落细胞检查不宜作为诊断HPV阳性口咽鳞癌的单一标准,P1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PCR基因检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于HPV阳性口咽鳞癌患者,新版分期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预后分层更加清晰,能更好指导临床决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 2015年10月—2017 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种植中心收治的牙种植患者牙槽骨骨质量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种植患者牙槽骨骨质量的基本情况。方法 记录387例种植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植部位及骨质量分类,通过Excel 和 SPSS 22.0 软件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及回顾分析。结果 387例患者中,骨质量分类集中在Ⅱ类和Ⅲ类,Ⅰ类骨较少,无Ⅳ类骨。种植部位主要集中在后牙区,下颌后牙区缺失牙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上颌后牙区Ⅲ类骨比例最高;下前牙区Ⅱ类骨比例最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并且患者的年龄范围大多在20~60岁之间,各年龄段骨质量均以Ⅲ类居多。行附加手术的患者中,Ⅲ类骨人数最多。结论 不同种植位点处骨质组成不同;年龄、性别对牙槽骨骨质量有一定影响,在骨质量较差的部位,种植附加手术的比例增高,不同类型骨质量对种植失败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药物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的病例资料,提出一种用于指导MRONJ临床诊疗的新分期方法。方法: 总结2008—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MRONJ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诊疗方式,将下牙槽神经管、下颌骨下缘及上颌窦底等作为划分骨质破坏严重程度的解剖学标志,再根据病损组织是否存在明确的界线,提出了一种新的MRONJ四分期二亚分类法及相应的治疗策略。结果: 根据骨坏死的不同程度将其分为4期,0期(7例),Ⅰa期(18例),Ⅰb期(14例),Ⅱa期(12例),Ⅱb期(15例),Ⅲ期(8例)。治疗后62例患者病情稳定,12例出现骨坏死进展。结论: 新的分期方法及相应治疗策略适用于MRONJ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鼻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对确诊为婴幼儿鼻部血管瘤的29例患儿采用口服普萘洛尔2.0 mg/(kg·d)治疗,分2次口服。每3~4周复诊1次,定期拍照,动态观察血管瘤的大小、质地、颜色变化,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根据Achauer 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9例患儿平均口服普萘洛尔6个月。疗效Ⅰ级(差)0例,Ⅱ级(中)2例,Ⅲ级(好)9例,Ⅳ级(优)18例;2例患儿出现轻度腹泻,2例出现睡眠障碍,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鼻部血管瘤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纯  温馨  黄乐  赵宁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5):550-555
目的: 应用颅面部锥形束CT(CBCT)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上、下颌后牙倾斜角度、牙弓及基骨弓宽度进行分析,通过模拟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分析上、下颌矢状向变化对上、下颌骨宽度协调关系的影响,对骨性Ⅲ类错前方牵引治疗中上颌牙弓扩大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20例,Ⅰ类个别正常患者20例,共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拍摄颅面部CBCT,使用Mimics 20.0软件测量2组患者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上、下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间基骨弓宽度。对Ⅲ类错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进行三维模拟,对上、下颌骨矢状关系改变后的牙弓和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Ⅲ类错患者上颌磨牙颊侧倾斜,下颌磨牙舌侧倾斜 (P<0.01);Ⅲ类和Ⅰ类错患者下颌基骨弓宽度无显著差异,上颌基骨弓宽度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1),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 (P<0.01);而上、下颌牙弓宽度2组间无显著差异。上颌模拟前移3 mm时,Ⅲ类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显著大于下颌 (P<0.05);上颌模拟前移4 mm时,上、下颌牙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大于Ⅰ类患者 (P<0.05);上颌模拟前移2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5);前移3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恒牙早期骨性Ⅲ类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颌基骨宽度不足,上颌磨牙颊向和下磨牙舌向代偿性倾斜;但在上颌前牵引矫形治疗中,上、下牙弓和基骨弓宽度的协调程度随着上颌前移及下颌后下旋转的量而改变。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变化是上颌骨是否需要扩弓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如变化量超过3 mm,多数患者不需要在前方牵引治疗中配合上颌扩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正畸应力变化下牙龈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变化以及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的表达。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正畸患者74例,随机分为A组(24例,0 g力)、B组(25例,75 g力)、C组(25例,150 g力)3组。于加力0、4周采集患者部分牙龈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在加力后0、2、4周收集龈沟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2、TIMP-2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正畸应力与α-SMA、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MP-2、TIMP-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加力2周及加力4周,3组患者龈沟液MMP-2、TIMP-2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加力4周后,3组患者牙龈组织中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水平依次升高(P<0.05);不同正畸应力与MMP-2、TIMP-2、α-SMA、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龈沟液TIMP-2、MMP-2表达水平以及肌成纤维细胞表达与正畸应力变化有关,可能在正畸治疗的牙周组织改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使用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同期修复年轻或老年腭癌患者肿瘤术后BrownⅡ类缺损的疗效。方法:65例腭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术后缺损采用FSAIF修复。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年轻组(≤60岁)35例,老年组(> 60岁)30例。2组患者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的比例分别为37.1%(13/35)和156.7%(47/30)。临床分期包括Ⅰ、Ⅱ和Ⅲ期,年轻组分别为8.6%、85.7%和5.7%,老年组分别为6.7%、86.7%和6.7%。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组间数据差异。结果:65例Brown Ⅱ类上颌骨缺损中,Ⅱa类4例,Ⅱb 49例,Ⅱc 5例和Ⅱd 7例。皮瓣成活率为96.9%(63/65)。老年组伴发疾病的几率显著高于年轻组(P<0.05)。2组间在性别、TNM分期、上颌骨缺损类型、皮瓣大小、皮瓣总存活率、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修复老年腭癌患者肿瘤术后BrownⅡ类缺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YAP、TAZ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3月保存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113例,选取癌旁组织(距癌组织>2 cm)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YAP和TAZ蛋白的表达,比较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癌组织YAP和TAZ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49%和61.9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临床Ⅲ期、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YAP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64%、80.33%、82.35%和82.61%,显著高于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临床Ⅰ~Ⅱ期、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P<0.05);中低分化、临床Ⅲ期、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TAZ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85.29%和82.61%,显著高于高分化、临床Ⅰ~Ⅱ期、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P<0.05);YAP蛋白与TAZ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571,P<0.05)。结论: YAP和TAZ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呈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提示Hippo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