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PDCA)护理模式在降低老年肿瘤病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108例行PICC置管的老年肿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PDCA护理模式。比较2组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干预组 PICC相关性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落及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1.11%)较对照组(53.70%)明显降低(P<0.01)。干预组病人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依从性和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干预组病人对护理人员PICC操作技能、沟通能力、护理态度、责任心及对PICC意外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PDCA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老年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导管留置时间,亦能促进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的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PICC导管材质柔软、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导管不透X射线,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大面积的无菌屏障可降低导管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出院并携带PICC置管患者1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8%(6/94),显著低于对照组[31(32.98),P<0.01].结论: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心电监护仪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经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儿行体表测量+术后X线胸片定位;观察组患儿行体表测量+心电定位+术后X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长期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1年3~12月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98例危重新生儿的PIC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危重新生儿均成功置入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73/98),导管留置时间(19.7±2.0) d,成功过渡到肠内营养完全建立并成功拔管的92例(93.9%),发生并发症共10例,发生率为10.5/1000导管日,其中感染0例,静脉炎1例,导管脱落3例,导管堵塞3例,穿刺点渗血3例。因并发症拔管6例,采取对症治疗后继续PICC治疗4例。结论 PICC可作为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的静脉通路,掌握正确的PICC方法,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对40例符合PICC指征的新生儿, 在置管前接心电监护, 调心电监护仪至Ⅱ导联, 所显示的心律为正常心电图。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 的注射器接5.5号头皮针并连接肝素帽, 排尽空气后, 与PICC的导管体外末端连接待用, PICC导管送至预订长度后, 将右胸导联夹与PICC的导管连接处头皮针相连接, 根据心电监护仪P波的变化, 判断导管尖端是否在上腔静脉, 并以胸部X线片结果作为判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PICC的导管头端位置的准确度。结果: 40例中32例心电图有P波及P波特征性改变, 胸部X线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中或下段;4例不在位, 胸部X线片显示不在位;4例不确定, 胸部X线片显示3例不在位, 位于右心房下部1例。心电监护仪判断PICC头端位置的准确度92.5%。2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心电监护显示有特征性P波时, 可判断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无特征性P波或判断不确定时, 多提示导管头端异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中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接治的94例PICC置管新生儿分为分级护理组(接受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组(接受住院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UEDVT)风险评分和UEDVT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UEDVT风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2周后分级护理组UEDVT风险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分级护理组UEDVT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在给予新生儿PICC置管治疗过程中,实施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分级护理,可有效降低UEDVT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探讨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干预,研究组基于对照组的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后的并发症、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以PDCA循环管理模式护理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加速病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且患者满意度高,利于推进护患、医患关系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探讨脑出血烦躁患者置入PICC时和置管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增强护理人员对高危导管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该组患者因烦躁不合作,在PICC置管时出现穿刺置管困管、误入肱动脉、送管时导管内回血等问题;置管后发生导管异位、导管滑脱、导管断裂等问题。加强护理人员操作培训,置管前全面风险告知、合理使用镇静药物,置管后强调注意事项、妥善固定导管是减少上述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收治的64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4年收治的68例为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PICC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1)穿刺静脉与血栓发生的关系。选择头静脉:观察组7例(10.3%),对照组28例(43.8%);选择贵要静脉:观察组61例(89.3%),对照组36例(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5例(17.9%);贵要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6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置管时间与血栓发生的关系。置管2周: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0例(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2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导管尖端位置与血栓发生的关系。一次置管到位:观察组65例(95.5%),对照组53例(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调整后到位:观察组67例(98.5%),对照组61例(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调整后血栓发生例数: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PICC导致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应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两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如周围静脉炎、血气胸、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渗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0%(36,40),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70%(28/40),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10%(4/40),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25%(10/40),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化疗中应用PICC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56-163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收集血栓形成高危险的剖宫产孕妇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在整个过程中定期检测血浆D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及炎症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2(interleukin 2)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二聚体和FDP产前两组无明显差异,产后观察组与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两者IL-2水平的变化无差异,IL-6、CRP相比对照组(96.7±17.6、55.6±11)明显高于观察组(10.6±5、50.3±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DVT形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PDCA护理模式在晚期肝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绍兴第二医院行PICC置管应用PDCA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晚期肝癌患者6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另外取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绍兴第二医院行PICC置管晚期肝癌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实验组发生导管堵塞4例,静脉炎3例,导管发热1例,并发症率为11.8%;对照组发生导管堵塞7例,静脉炎8例,导管发热2例,并发症率为25.0%,实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率为92.6%;对照组满意率为80.9%,实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肝癌患者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PDCA护理模式能显著减少患者的置管并发症,且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PDCA循环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差别。方法选取2008级护理专科生20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选取2009级护理专科生200例为试验组,采用PDCA循环法,采用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和学生问卷调查的方法检验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PDCA法满意度高,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认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结论PDCA指导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学生考核成绩大大提高.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PDCA护理管理对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效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PDCA护理管理程序对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04例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护理组,两组患者均行PICC,经PICC化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PICC导管护理,护理组患者采用PDCA护理管理程序进行PICC导管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116.0±15.4)d,护理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139.0±17.6)d,护理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对照组导管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34.6%,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5.4%,护理组导管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5.4%,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3.8%,护理组导管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PDCA护理管理程序能够降低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改善PICC应用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158-160+163
目的探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结合微信平台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 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的9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常规健康教育组、微信组、PDCA+微信组各30例。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周评估3组患者的PICC相关知识水平,干预后1个月评估3组患者的导管维护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PDCA+微信组对提高患者PICC相关知识掌握度的作用明显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和单纯微信组(P0.05);PDCA+微信组在提高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P0.05);PDCA+微信组和单纯微信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结合微信平台能够改善患者PICC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提高患者管维护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基于器官系统内外整合模式下心血管护理学科建设指标体系,旨在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循环系统为核心的心血管护理学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健康学科群系统理论为基础,体现内外整合护理理念和心血管学科特色,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及专家咨询法,确定心血管护理学科建设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各指标的权重。通过SPSS 23.0对两轮函询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专家的积极系数为92.308%,权威系数为0.812,一、二、三级指标协调系数分别为0.412、0.421、0.347。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心血管护理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基于器官系统内外整合医学模式下心血管护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131-133
目的探讨在改进临床输血病历质量中应用PDCA循环的具体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6月296例临床输血病历,对病历进行检查,分析病历检查不合格的原因,并于2017年7~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对比实施前后病历检查的合格情况、病历等级分布及病历整改次数。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病历检查的合格情况明显优于实施前,病历整改次数较实施前明显减少,病历甲级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丙级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进临床输血病历质量中应用PDCA循环能有效提高病历质量,减少输血病历各项指标缺陷的发生,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早期干预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32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新生儿采用喜辽妥软膏、水胶体敷贴及红光照射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后,一般在24 h~48h患儿的机械性静脉炎症状即可显著减轻或消失.结论 采用喜辽妥软膏、水胶体敷贴及红光照射联合治疗新生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操作简单易行,并且药物及器材价格比较便宜,无药物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6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拟行骨科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度,观察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24、48、72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发生10例便秘、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肺炎、4例泌尿系感染,共20例并发症;观察组发生6例便秘、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肺炎、2例泌尿系感染,共10例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33%(Z=3.422,P<0.05)。 结论 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对减轻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