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沈青  崔茜 《中国辐射卫生》2013,22(3):287-288
目的 分析近五年本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防护状况。方法 汇总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医用X射线诊断、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和科研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945 mSv· a-1、2.619 mSv· a-1、3.074 mSv·a-1、0.653 mSv·a-1和0.527 mSv·a-1,介入放射学和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高于其他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五年间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五年来,徐汇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均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人员的防护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12年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地区-张家港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方法 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方法对2012-2013年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共监测894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44 mSv·a-1,其中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约1.457 mSv·a-1,放射治疗学为1.268 mSv·a-1,诊断放射学、工业探伤等岗位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约0.300 mSv·a-1左右。结论 介入放射学和放射治疗学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诊断放射学、工业探伤等岗位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接近,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状况,进一步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指导。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7—2018年松江区共监测620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48 mSv·a−1,两年集体剂量当量为277.514人·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在0.259~1.276 mSv·a-1,核医学人均年剂量当量高于其他四类(P < 0.05),介入放射学高于放射诊断学、牙科诊断学和放射治疗(P < 0.05)。结论 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20 mSv·a−1,工作环境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某医院2007—2017年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医院行政部门的放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采用热释光法测量,评价从事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医学类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用SPSS22.0统计分析。结果 该医院2007—2017年共监测666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2 mSv·a-1,集体剂量为34.51 man·mSv。2010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08 mSv·a-1;2011年大剂量值占比最高,为18.87%。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大剂量占全部工作人员的53.49%。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最多,共263人次,且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平均值最高,为0.82 mSv·a-1,不同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较低且逐年下降。介入放射学仍是高风险辐射岗位,且个人防护意识有待提高。放射技师及护理人员岗位流动性大,需加强此类人群的放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5.
2012年辽宁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2012年辽宁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监测区域内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 热释光剂量法监测,分析不同工种间个人剂量监测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监测值符合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要求;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87±0.53)mSv·a-1高于工业应用工作人员(0.71±0.59)mSv·a-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职业中,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010±0.387)mSv·a-1;工业应用中各职业人群个人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加强医学应用,特别是从事核医学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的监测防护工作,督促用人单位及时送检个人剂量计;进一步规范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1997~2006年郑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个人剂量水平,评价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电离辐射危害程度。方法 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28-2002和GB5294-85的要求进行监测。结果 10年来共测量4394人次,总集体有效剂量为7664.22man.mSv,人均年有效剂量1.74mSv·a-1。其中从事核医学诊断人员的受照剂量最高,达到5.3mSv·a-1,最低的为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45mSv·a-1。小于5mSv·a-1的人员占监测总人数的96.43%。结论 郑州市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在标准以下且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宜宾市翠屏区2009-2012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评价放射防护状况。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GBZ128-2002),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进行定期监测。结果 宜宾市翠屏区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7 mSv·a-1,其中84.48%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 mSv·a-1,X、γ射线工业探伤人均年有效剂量水平高于医用X射线诊断,乡镇及个体医院高于区县级医院。结论 宜宾市翠屏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20 mSv·a-1,工作条件和环境是安全的,但仍应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职业人群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绵阳市不同种类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提高放射防护水平、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要求,使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进行监测。结果 2005~2009年绵阳市共有2 124人次接受了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5a间集体有效剂量为4.79 Sv·人,5a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2.25 mSv·a-1,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4.17 mSv·a-1)及年剂量超标率(5.81%)均居各放射工种之首。结论 绵阳市放射工作环境较为良好,放射人员有较强自我防护意识,但应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闵行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方法 我们对闵行区2012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调查。结果 各类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范围为0.4296~2.1282mSv·a-1,均低于国家规定限值,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2.1282 mSv·a-1结论 各类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均低于国家规定限值,但在个人防护上仍应该加强。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放射诊疗职业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连市放射诊疗职业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方法进行。结果 2006~2009年4 a间共监测放射诊疗职业人员1 870人次,其中从事X射线介入治疗人员受照剂量最高达5.30 mSv·a-1,最低的是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29mSv·a-1,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70 mSv·a-1低于国家标准规定5 a内平均有效剂量限值(20 mSv·a-1)的1/10。结论 大连市放射诊疗职业人员受照剂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绝大多数职业人员剂量水平在安全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拟分析矿渣及其建材的放射性水平,估算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所致居民的有效剂量,为合理利用矿渣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6 年矿渣产生量和综合利用于建材量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矿渣及其建材放射性水平调查与检测的资料等。采用混凝土结构房间模型、室内建材中226Ra比活度推算平衡当量氡浓度的模式分别估算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所致居民的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进而估算居民年附加有效剂量和集体剂量。结果 矿渣中226Ra和232Th的含量相对较高,40K含量较低,矿渣水泥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较矿渣中明显降低;矿渣用于混凝土和水泥混合材料相对普通水泥住房导致公众附加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0 mSv·a−1和0.20 mSv·a−1,矿渣用于建材所致公众年附加集体剂量和50年集体剂量分别为3.87×103~1.84×104人·Sv 和1.94×105~9.20×105人·Sv。结论 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使居民附加有效剂量有所增加,利用某些矿渣生产建材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此外,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的方式、利用量、建材使用量等对其所致居民年附加有效剂量的影响也需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现状和水平,为加强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统一设计调查表,把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培训、体检、持证、建档和个人剂量作为调查内容,统计方法使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医院共有放射工作人员1209人,其中男性682人(56.4%),初级职称603人(49.9%),中级职称449人(37.1%),高级职称157人(13.0%),本科及以上学历826人(68.4%),不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性别、职称和学历分布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显示,医院级别越高,放射工作人员职称和学历越高(P < 0.001);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率、个人剂量监测建档率和职业健康检查建档率均为100%,放射工作人员体检率和持证率分别为98.5%和99.6%,不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体检率和持证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个人剂量监测率和频次率为100.0%和93.7%;集体年剂量和平均年剂量分别为201.55 mSv·人和0.17 mSv;不同医院的平均年剂量(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级医院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显著高于其他医院(P < 0.05),不同岗位的平均年剂量(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射治疗和核医学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显著高于其他岗位(P < 0.05)。结论 医疗机构应完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和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某γ辐照加工装置扩容后的辐射防护效果及运行安全性,保障环境辐射安全。方法 通过测量辐照装置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瞬时γ辐射剂量率、外照射累积剂量、贮源井水放射性核素含量、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等放射性指标,统计分析及核查运行系统故障率及安全保障系统的有效性等运行指标,评价该γ辐照加工装置扩容后运行的辐射防护效果和运行安全效果。结果 结果表明,扩容后辐照装置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瞬时γ辐射剂量率为0.042~0.55 μGy·h-1,γ外照射年累积剂量水平在0.07~0.97 mSv之间,贮源井水中60Co活度浓度未检出,工作人员年个人有效剂量在0.079~1.58 mSv·a-1,工艺系统运行故障率保持在0.5%~1.0%的水平,所有安全保障设施正常有效。结论 该设施扩容后辐射屏蔽设施防护水平可以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公众人员和辐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满足低于1mSv·a-1和20 mSv·a-1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监管部门和放射工作单位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云浮市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结果 2013—2018年云浮市共有2043人次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总体监测率为95.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0.33 mSv/a和0.32 mSv/a,不同工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等级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值不同,其中乡镇级单位最高,为0.35 mSv/a,厂矿企业最低,为0.22 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013—2018年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应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岗位、乡镇级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和培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关系。方法 纳入本研究的放射工作人员921例,按工种分为放射诊断(n=481)、放射治疗(n=153)、核医学(n=83)、介入放射学(n=90)和工业探伤(n=114)5组,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进行微核检测。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5组放射工作人员间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09,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核医学组均高于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组和工业探伤组(P<0.05),而且介入放射学组的微核率明显高于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组(P<0.05),但微核率与个人年有效剂量间未见明显量效关系(P>0.05);不同体检类别间微核率比较,岗前组与岗中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26,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岗中组微核率有增加趋势(P<0.05)。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仍存在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发的遗传损伤,应进一步加强对介入和核医学工作人员的防护,降低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不同地区5个省的部分临床核医学的调查,获取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主要放射性核素的空气中的活度浓度水平,并分析了临床核医学中相关人员的剂量水平,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核医学防护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5个省份的部分开展临床核医学的医院,对相关的场所进行空气采样,采用无源效率刻度方法进行γ能谱分析,计算得到各场所关注核素的空气中的活度浓度分布水平,估算相关场所中工作人员因放射性核素操作所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对5个省的9家开展临床核医学的医疗机构核医学相关工作场所进行了采样测量,开展131I治疗的医院工作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为1.67×10−1 mSv;开展99Tcm诊断的医院工作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为2.80×10−3 mSv;结论 不同的医院和场所中核素浓度水平差异较大。正常工作条件下,5个省份的9家医院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均比国家标准对个人剂量的限值要求低很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切实保障其安全与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家庄市某医疗机构160名放射工作人员一年的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在该医疗机构选取了相近的非接触射线的16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并将相关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平均剂量在0.675 3~2.312 mSv之间;各职业类别年有效平均剂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治疗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最高为1.552 3 mSv;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剂量当量分布情况不同,核医学、放射治疗组的调查对象年平均有效剂量在5~10 mSv范围内人数较多;放射组的晶状体异常率(11.25%)高于对照组(3.7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组外周血的白细胞数(5.03×109/L)、血红蛋白(146.34 g/L)、血小板(180.87×109/L)均低于对照组(6.33×109/L、169.48 g/L、222.12×109/L);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0.04%)与对照组(0.03%)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微核细胞率(10.63‰)显著高于对照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至关重要,因此应建立健全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切实提高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重庆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现状及结果,为制定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防治政策和修订国家放射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收集2016—2020年重庆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资料,χ2检验比较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和防护用品配置数据的差异,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不同年份、不同职业类别的剂量监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本次调查共计5 791人,19 493人次,5年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6 mSv,监测年剂量超过1 mSv的介入人员占总监测人数的比值(NR1)为11.93%,监测年剂量超过5 mSv的介入人员占总监测人数的比值(NR5)为0.48%; 不同年份重庆市介入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35.046,P<0.001); 介入防护用品三级医院配置率均高于二级医院配置率,其中防护吊帘(χ2=6.8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职业类别的年有效剂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分别为0.36 mSv、0.34 mSv和0.31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11,P<0.001); 眼晶体监测估算年有效剂量超过20 mSv的人数达到调查对象的6.80%。结论 重庆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下降并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建议加强防护用品的配置和使用,长期开展眼晶体剂量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