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传统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月内死亡率、术后6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差别,分析手术疗效。结果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高,术后再出血率低,术后6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高(P〈0.05);立体定向组患者手术时间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月内死亡率低于立体定向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具有微创、直视下清除血肿干净、术后再出血率低,并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清除术后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发病后24 h内行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9例,分为对照组43例,治疗组46例。术前评估Glasgow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测量血压。术后2组常规吸氧2~5 L/min,第4天开始治疗组行高压氧(HBO)治疗,1次/d,共20 d。术后1周、1月记录病人存活情况、GCS、NIHSS、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果。结果术后1周时,治疗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22),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37)。术后1月时,治疗组病人的GCS(P=0.010)、GOS评分(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清除术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神经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对1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行改良神经内窥镜下血肿清除术,即通过透明导管鞘进入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进行血肿清除。结果 术后3d复查脑CT示血肿全部清除10例,血肿大部清除(〉90%)4例。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神经内窥镜辅助下手术引入透明导管鞘可极大改善内窥镜下的视野;应用常规吸引器可提高血肿的清除率及精确度。为内窥镜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师少军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1):1089-1091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01~2016-03就诊于该院的9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实施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血肿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相比,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具有治疗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且血肿清除更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时机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治疗的90例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和超早期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值、Barthel指数、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标准(CSS)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结果 (1)2组患者术后6月CSS分、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Barthel指数较术前上升;术后6月末,超早期组CSS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重型、中型、轻型与早期组差异显著(P0.01)。(2)超早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染、再出血、再住院比例均显著低于早期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超早期行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损伤程度大大降低,且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应在超早期行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广西省象州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微创钻孔引流术(研究组)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每组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和再出血情况;记录术后3周时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术后3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级和病死率。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周时的GOS[(3.4±0.6)和(3.1±0.9)分,P=0.347]和GCS[(11.6±1.3)和(11.2±1.7)分,P=0.539]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内,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病死率[4.76%(2/42)和2.38%(1/42),P=0.557]、术后3个月时ADL优良率[78.57%(33/42)和88.09%(37/42),P=0.2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对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均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清除血肿,而微创钻孔引流术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应用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7.
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选择额上入路,使用内窥镜外鞘作为操作通道,以神经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通过内窥镜外鞘进行血肿清除。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55min。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活动性出血13例。术后1d复查头部CT,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全部清除2例,血肿大部清除(〉90%)11例,部分清除(〈90%)5例。随访时间3~11个月,平均7个月。除1例术后死于冠心病外,ADL评分: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神经内窥镜结合内窥镜外鞘,使术野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避免术中内窥镜物镜的模糊,改善内窥镜的视野。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葛海涛  刘德  徐长军 《山东医药》2010,50(34):86-87
目的观察超早期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分别于超早期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及术后7 d采用Barthel指数(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疗效。结果微创组基本治愈19例,明显好转18例,好转12例,无变化2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89.09%;对照组分别为5、8、12、11、11例及53.1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微创组术后NIHSS显著降低(P〈0.05),BI显著升高(P〈0.05)。结论超早期血肿微创清除术可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研究组34例。对照组给行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脑水肿体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脑水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脑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NIHSS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GCS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LPO、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LPO、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缩小脑水肿体积,减轻昏迷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血清LPO、MMP-9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基底节区HICH患者7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9)、研究组(n=40)。对照组予以小骨窗开颅术,研究组予以立体定向手术。统计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预后(GOS)。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33.33%),P0.05;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患者疗效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微创穿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效果与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55例,经头部CT确诊为幕上血肿。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5例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24例)和微创穿刺组(31例)。通过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治疗前与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的差值,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及预后。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肿量、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丘脑)、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发病至手术治疗的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丘脑)、年龄、血肿量、术前GC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微创穿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均低于神经内镜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6±7)min比(150±20)min、(8±3)ml比(184±50)ml、(75.7±10.4)%比(88.5±6.6)%,t值分别为26.820、17.295、5.534,均P<0.01];两组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神经内镜组术前与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的差值高于微创穿刺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9)分比(42±10)分,t=3.309,P=0.002]。结论神经内镜术在改善患者近期预后方面可能优于微创穿刺术,可尝试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应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微侵袭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价值.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7例,平均年龄61岁,血肿位于丘脑1例,基底节区22例,脑叶4例.入院时平均血肿量(40±3.2)mL,平均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0.1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平均30.65分.利用CT扫描进行定位,应用新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在局麻下经皮穿刺、粉碎和引流.结果:穿刺过程中和术后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第20天死亡1例,其余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Glasgow转归量表(GOS)评分转归良好8例,轻度残疾15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状态生存1例.结论:这种新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可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且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对早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手术治疗的188例早期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95例)与显微镜组(93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 结果神经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96.6±10.7)min vs(171.3±26.4)min],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32.8±6.2)mL vs(112.8.0±17.0)mL]、血肿清除率提高(95.9%±4.2% vs 87.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6个月mRs评分,神经内镜组的预后良好率(26.3%,25/95)高于显微镜组(15.1%,14/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内镜治疗早期基底节区HICH较显微镜手术快速安全、视野清晰,且患者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患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与术后再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患者258例,其中185例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73例采用微创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微创组),对比2组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术前血肿量、术后血压的波动和是否有阿司匹林服用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术后再出血率较微创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vs 13.7%,P<0.05)。结论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较微创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可明显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自发性脑出血(ICH)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长期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微创手术治疗的356例ICH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内镜组、立体定向组、小骨窗开颅组。分析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以及长期预后情况,评估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ICH的安全性、有效性。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56例患者,其中内镜手术组116例,立体定向组135例,小骨窗开颅组105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出血位置以及术前GC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与立体定向组手术时长和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小骨窗开颅组,而立体定向组术后再发出血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和小骨窗开颅组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高于立体定向组,内镜组术后3 d血肿清除率优于小骨窗开颅组和立体定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骨窗开颅组与立体定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立体定向组和内镜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小骨窗开颅组,预后良好率亦高于小骨窗开颅组;术后6个月内镜组和立体定向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小骨窗开颅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小骨窗开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手术方式治疗ICH效果明确,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其中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效率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青岛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经侧裂一岛叶人路清除血肿的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115例,其中男71例,女44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的12例,9~12分的33例,5~8分的70例;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发病7~24h内)手术组(82例)和晚期(24h~5d)手术组(33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死亡率和手术后6个月随访,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进行疗效评价。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的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早期手术组血肿大部以上清除76例(92.68%)、再出血8例(9.76%)、死亡6例(7.31%)、术后6个月ADL良好率76.82%(63/82)。晚期手术组血肿大部以上清除27例(81.81%)、再出血10例(30.30%)、死亡14例(42.42%)、术后6个月ADL良好率24.24%(8/33)。统计分析两组再出血率、死亡率及术后ADL分级具有显著性差异(X2=7.5245、20.1866、13.3942,P均〈0.05)。结论早期小骨窗侧裂一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具有创伤小、神经功能恢复快、预后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其对患者一氧化氮(N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在稳定血压、控制脑水肿和调控体温等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血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血清NO、IGF-1和MIF水平的变化,治疗后90 d随访,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与预后(mRS评估)情况。结果:治疗7、14 d后,实验组的血肿体积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治疗3、7、14 d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治疗后当日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NO和IGF-1水平明显升高,MIF水平显著降低,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90 d,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43%和60.87%(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能够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调节NO、IGF-1和MIF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较全面的分型,针对每一类型依据其病情及出血量找出合适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和巴林左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80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治疗的方法为开颅显微手术和微创治疗(血肿腔置管引流术)。将所有病例按出血部位进行分型,然后将血肿位于脑叶及基底节区的HICH患者按照意识障碍程度分为2组。未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10~14分;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4~9分。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HICH患者分型统计:脑叶出血51例,基底节区出血208例,丘脑出血59例,混合型出血23例,小脑出血18例,脑干出血9例,原发脑室出血6例(继发性脑室出血例数被包含在其他型出血的例数里面),多发脑出血6例。多见的脑叶及基底节区出血的分组比较:未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3.8%,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10.6%,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HICH应根据分型及意识障碍程度、出血量等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摒弃只用一种手术方法的思维模式,既减少了开颅手术带来的大创伤和高花费,又降低了微创治疗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钙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89例,根据入院时血钙水平分为对照组(2.1~2.7 mmol/L)142例和观察组(<2.1 mmol/L)47例,收集2组临床基线资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头颅CT检查血肿体积及位置,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钙水平与血肿体积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男性比例、血肿体积、脑叶出血以及血肿破入脑室发生率明显升高,GC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83%vs 50.70%,P=0.047;33.9(13.9,58.1)cm3 vs 21.7(9.7,47.9)cm^3,P=0.001;38.30%vs 31.69%,P=0.041;48.94%vs 32.39%,P=0.000;9.0(5.0,13.0)分vs 11.0(6.0,15.0)分,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出血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血肿体积呈正相关(r=0.421,P=0.000),血钙水平与血肿体积呈负相关(r=-0.112,P=0.001)。结论低血钙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体积呈负相关,血钙水平可能反映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体积和病情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方法选择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2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3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发生率为11.25%(36例),经CT检查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且患者病死率为61.1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与出血量、血压控制、发病后是否使用镇静处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凝血机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手术时机等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GCS评分、高血压病家族史、是否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脑出血的部位、脱水药使用、手术方式等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Logistic回归方程,证明出血量>60 mL、收缩压>140 mmHg、凝血机制异常、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术前2 h内INR值≥1.4、发病后进行镇静治疗、发病至手术时间≤2.5 h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与出血量、血压控制、发病后是否使用镇静处理、凝血功能、长期口服抗凝药物、INR值、手术时机等因素显著相关,针对上诉因素采取合适的临床处理,可以降低脑出血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