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浆细胞瘤多样异位基因1(lncRNA PVT1)和miR-19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内分泌科及甲状腺外科收治的120例PTC患者进行研究(PTC组),1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病变组,癌旁>4 cm以外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中PVT1和miR-195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分析二者表达相关性及对PTC诊断价值。结果:PTC组患者癌组织中PVT1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P<0.05),良性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患者癌组织中miR-195水平低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P<0.05),良性病变组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T1、miR-195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C患者组织中PVT1和miR-195表达呈负相关性(r=-0.840,P=0.000)。ROC曲线显示,PVT1的AUC为0.769,敏感性为60.00%,特异性为90.00%,miR-195的AUC为0.892,敏感性为81.67%,特异性为83.33%。结论:PTC患者组织中PVT1高表达,miR-195低表达,二者表达呈负相关性,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能参与PTC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Ku80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组织蜡块,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组织中Ku80的表达,并分析Ku80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Ku80阳性表达率为63.6%,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u80表达与患者的肿瘤TNM分期中T分期有关(P=0.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发病部位及是否有其他合并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Ku8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并与肿瘤T分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2(ATAD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9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以及5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30例甲状腺腺瘤,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ATAD2的表达水平,分析ATAD2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ATAD2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ATAD2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多灶性无关(P>0.05)。结论:ATAD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上调,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ATAD2有助于判断甲状腺癌浸润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细胞株中L1CAM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对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各32例,甲状腺癌细胞株及正常甲状腺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组织及细胞株中L1CAM的表达,观察其与肿瘤部位、直径、数目、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AJCC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L1CAM蛋白及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在正常甲状腺组织无表达(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L1CAM蛋白水平与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AJCC分期具有相关性(P均<0.05),肿瘤直径大于1 cm、肿瘤多发、淋巴结转移及AJCC分期Ⅲ-Ⅳ的甲状腺癌组织中L1CAM表达量高;L1CAM蛋白及mRNA在BHT101、B-CPAP甲状腺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在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NTHY-ORI 3-1无表达,在BHT101中高于其他细胞株(P<0.05)。结论:L1CAM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上调,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展及转移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PTC的甲亢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术前超声特征:结节回声、大小、个数、边界、钙化情况、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记录术后病理特征:癌灶直径(多个癌灶取最大直径)、癌灶个数、是否侵袭被膜、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区域、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收集患者术后病理蜡块,提取DNA,行普通PCR扩增后,用单纯测序法测得患者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超声、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41/80);各组间比较显示:超声结节边界不清组、病理侵犯被膜组、淋巴结转移组、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组以及TNM Ⅲ-Ⅳ期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癌灶直径较大组BRAFV600E基因突变比率明显升高(P=0.002)。结论: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基因突变与癌灶直径大、被膜侵袭、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及TNM分期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miR-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癌旁组织47例以及甲状腺良性病变21例,RT-PCR技术检测患者组织中miR-221的表达,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X2检验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iR-22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miR-22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iR-221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甲状腺良性病变(P<0.05),癌旁组织与甲状腺良性病变表达未见显著差异(P>0.05).miR-22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无显著相关性,与患者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X2检验得出相对一致的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及体重的患者miR-22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高的患者miR-221的表达较高,但肿瘤体积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高表达miR-221的患者比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结论:miR-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和进展程度正相关,不利于患者预后,是潜在的促癌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核内小RNA宿主基因14(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14,SNHG1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PT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01月期间于我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切除的37例患者的PT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SNHG14在PT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同时检测SNHG14在PTC细胞TPC-1及人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Nthy-ori3-1中的表达。采用si-RNA技术下调PTC细胞TPC-1中SNHG14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研究SNHG14在TPC-1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SNHG14在PT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并与淋巴结转移、病灶数有关(P均<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无关(P均>0.05),同时,SNHG14在TPC-1细胞中的表达高于Nthy-ori3-1细胞(P<0.05)。下调SNHG14后,相较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si-SNHG14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降低(P均<0.05)。结论:SNHG14可能参与PTC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PTC患者新的诊断标记物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met和c-sr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ncer,TP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38例良性病变切除标本中c-met和c-src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c-met和c-src在TPC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3%和63.8%,与在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c-met在TP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相关(P<0.05).c-src在TP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TPC中c-src和c-met的表达呈正相关(r=0.698,P<0.01).结论:c-src和c-met的异常表达在TP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c-src可为TPC的淋巴结转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herin)和角蛋白19(CK19)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广元市中心医院行外科手术的PTC患者130例,随访患者复发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所有PTC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E-cadherin和CK19的表达。结果:肿瘤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41.54%(54/13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且与肿瘤腺体包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数量有关(P<0.05);而CK19阳性表达率为66.92%(87/13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与肿瘤大小、腺体包膜浸润、TNM分期有关(P<0.05)。E-cadherin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CK19呈负相关性(rk=-0.239,P=0.026)。14例(11.38%)患者术后复发。E-cadherin阳性表达者无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另外,CK19阳性表达者无病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者(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腺体包膜浸润、E-cadherin低表达和CK19高表达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组织中E-cadherin低表达和CK19高表达可作为PTC患者术后复发的预警标志物,有助于筛选术后复发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25例)及正常甲状腺组织(25例)共80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并分析miRNA-221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miRNA-221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病理分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23,P<0.05)。结论 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病理分级相关,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影响。方法:分析882例经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C合并HT和非合并H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功能,分析HT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C合并HT组239例(27.10%),非合并HT组643例(72.90%),两组间比较,合并HT组女性、癌灶多发、双侧及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高于非合并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原发灶直径、远处转移、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与非合并HT组相比,PTC合并HT组TPOAb、TGAb、TSH水平升高,FT4、FT3水平降低(均P<0.05)。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T与女性、癌灶多发、淋巴结转移呈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690、1.491、1.514,均P<0.05);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与PTC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150、2.751、1.465,均P<0.05)。结论:合并HT的PTC患者女性、多灶及淋巴结转移多见,但不影响预后;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 年1月至2016 年12 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通过χ2检验方法比较微小癌(直径≤1 cm)与非微小癌(直径>1 cm)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甲亢合并PTC患者女性(93.75%)多于男性(6.25%),中位年龄48岁。术前超声结果以低回声结节(93.75%)、微钙化(67.50%)、边界不清(87.50%)为主要特征;术后病理显示微小癌居多(78.75%),微小癌组中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中/高危及TNM分期III-IV期的比率均低于非微小癌组(均P<0.05);本研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为41.25%,转移组原发癌灶直径、患者年龄<45岁以及非微小癌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原发癌灶直径增大与颈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P<0.05)。结论:甲亢合并PTC女性为主,微小癌居多,其恶性程度低于非微小癌;原发癌灶直径增大是甲亢合并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RAF V600E基因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经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甲状腺功能的关系。结果:PTC患者882例,发生BRAF V600E基因突变者722例(81.86%),单因素分析显示,突变组癌灶多发、双侧、包膜外侵犯比例、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及TNM分期Ⅲ/Ⅳ期明显高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数目和直径均无统计学差异;突变组TPOAb、TGAb、TSH水平低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T4、FT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癌灶多发、包膜外侵犯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1.722、1.436,均P<0.05);原发癌灶直径>1 cm、BRAF基因突变、TGAb异常升高与PTC患者包膜外侵犯呈独立正相关(OR值分别为2.862、1.619、1.532,均P<0.05)。结论: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PTC易发多灶和包膜外侵犯,提示可能有不良预后;癌灶直径>1 cm、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TGAb异常升高是PTC包膜外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含Pleckstrin同源结构域的S1(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 containing S1,PLEKHS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LEKHS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定量PCR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经病理证实的正常组织中PLEKHS1的表达情况。结果:蛋白质印迹与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PLEKH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LEKH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0.0%(64/8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2.5%(18/80)(P<0.01)。PLEKHS1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数目、肿瘤位于单或双侧腺叶和腺外侵犯无关。结论:PLEKHS1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进展,有望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RF3a/GSPT1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RF3a/GSPT1和CyclinD1表达在PTC中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F3a/GSPT1和CyclinD1在80例PTC及72例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eRF3a/GSPT1和CyclinD1表达水平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eRF3a/GSPT1和CyclinD1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eRF3a/GSPT1的表达差异在肿瘤大小、甲状腺被膜侵犯中具有统计学意义;CyclinD1的表达差异在多灶发生、淋巴结转移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在PTC中eRF3a/GSPT1与CyclinD1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结论:eRF3a/GSPT1和CyclinD1在PT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成为PTC潜在的诊断标志物;eRF3a/GSPT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甲状腺被膜侵犯有关,可能促进PTC的发生、发展,CyclinD1对PTC淋巴结转移有提示作用;eRF3a/GSPT1和CyclinD1可能协同促进PT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上皮细胞膜蛋白2(E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另收集16例PTC转移灶组织,荧光定量PCR(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分别检测不同组织中EMP2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体外采用慢病毒转染针对EMP2的小干扰RNA载体,干扰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中EMP2的表达作为实验组细胞,转染空白对照载体作为对照组细胞,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EMP2蛋白、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分子表达的差异,包括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Transwell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两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差异。结果:EMP2 mRNA在PTC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转移灶组织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灶组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MP2蛋白在PT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转移灶组织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转移灶组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EMP2及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细胞显著下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细胞显著上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穿透基质胶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细胞,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穿过小室孔的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细胞,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MP2在PTC组织中高表达,且在转移灶中相比非转移灶表达上调,干扰PTC细胞EMP2表达后其侵袭迁移能力显著下调,可能与抑制细胞EMT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