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掌握便民河水系河道实施砼护坡工程后钉螺变迁、分布及消长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2002~2005年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水系钉螺分布,比较不同环境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等螺情指标的逐年变化情况。结果2002~2005年,便民河水系主河道、内陆灌区和相邻江滩的钉螺面积分别在20.94~31.88、39.30~48.08hm^2和275.13~292.31hm^2之间,有螺框出现率分别在9.96%~21.88%、29.61%~58.54%和62.14%~85.97%之间,钉螺平均密度分别在0.97~1.86、0.92~3.96只/0.1m^2和7.72~11.15只/0.1m^2之间,其中2005年便民河水系河道、内陆灌区和通江口外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1.88%、39.33%和83.81%,活螺密度分别为1.30、3.96只/0.1m^2和11.15只/0.1m^2。4年来主河道内有螺框出现率上升较快,内陆灌区钉螺密度增加了4倍,相邻江滩各项螺情指标基本稳定,但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是水系内的2~3倍和3~8倍。结论河道内未清理的高滩面是造成水系钉螺迅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便民河水系血防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对高滩面进行切滩清淤,同时要加强内陆灌溉区螺情控制力度,做好通江河口河道的螺情监测和药物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开化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多部门联动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效,为达标地区巩固血防成果提供经验。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法,收集1996-2015年开化县查灭螺和环境改造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96-2015年开化县累计查出螺点2 635个,有螺面积102.75 hm2,解剖钉螺12.54万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灭螺面积4 932.98 hm2,环境改造综合治理有效压缩了钉螺面积。 结论 开化县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综合治理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血防成果,但仍需重点做好螺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2000-2008年九江市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及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根据历年年报及查螺卡记录结果,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地形类别及钉螺复现时距分别统计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及钉螺感染情况。结果从2000-2008年九江市新发现螺点10个,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242.12hm^2,累计钉螺复现面积1034.24hm^2,湖沼、江滩地区占新发钉螺面积99.66%,占复现钉螺面积93.98%,有1个新发螺点和14个复现螺点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螺情是血吸虫病的一个重要动态指标,新发现和复现钉螺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做好达标后巩固监测工作是防止钉螺复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调查与分析江苏省丹阳市水系钉螺消长与扩散趋势, 探讨有效的钉螺防控措施。方法 方法 综合利用历史资料和常规螺情监测数据, 按水系分析丹阳市有螺面积变化趋势以及扩散情况。结果 结果 丹阳市境内钉螺主要由外来水系输入, 经通江河道向内陆扩散, 并呈上游向下游、 河道至灌渠扩散趋势。结论 结论 通江河道是江滩钉螺向内陆扩散的主要通道, 灌溉系统则是钉螺向内陆灌区扩散的重要途径。应采取灭螺与防螺相结合的钉螺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和掌握海陵区钉螺的分布现状和螺情变化规律,为制定控制钉螺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7-2014年海陵区螺情资料,统计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原因。结果 2007-2014年全区在3个乡(镇、街道)7个村查出有螺环境18处,有螺面积7.832 4 hm2,捕获并解剖钉螺数1 71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各村自查查出有螺环境6处,有螺面积2.134 5 hm2,乡(镇)级专业队复查查出有螺环境12处,有螺面积5.697 9 hm2。5个非流行村查出有螺面积3.126 3 hm2。2008、2012年和2013年复现有螺面积2.274 0 hm2。结论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螺情出现回升和反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方法,2008年在监测区内开展螺情、病情等疫情监测。结果2008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7 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4hm^2,活螺密度为0.8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2 1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25%。查出间接血凝试验阳性28例(3.10%),粪检阳性9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1%,未查见粪检阳性家畜。2008年监测点内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监测区内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江滩灭螺工作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评价近10年来常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4- 2014年常州市血防工作报表,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 评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 常州市 累计查病215 368人次, 人群血吸虫病血检总阳性率为0.24% (478/198 356), 无粪孵阳性者。完成家畜查病11 935头, 未 发现病畜。2004-2014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92.27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34.75%、 34.82%、 30.43%; 新发现有螺面积34.40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2.62%、 71.22%、 26.16%。全市共解剖钉螺 8 511只,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 全市血吸虫病重点项目地区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4.26万户, 家畜圈养270.47 万头次, 河流治理5.82 km; 兴建重点防护林2 250.11 hm2 ; 完成药物灭螺625.79 hm2 , 改造有螺环境149.58 hm2 。2004- 2014年共540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 2014年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为96.00%。结论 结论 常州市存在钉螺输入扩散和血 吸虫病再流行风险, 但在持续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条件下, 该市血吸虫病疫情稳定,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8.
扬中市地处长江下游 ,四面环江 ,地理位置特殊 ,近年来受长江洪水的影响 ,螺情一度呈上升趋势。 1999年全市共发现有螺面积 2 6 7.0 7万 m2 ,占历史江滩有螺面积的 2 3.5 8% ,占现有江滩面积的 15 .77% ,是 1973年以来最为严重的 1年 ,且江滩螺情分布范围广 ,沿线长 ,环境复杂 ,受制约因素多 ,灭螺难度较大。面临严峻的螺情形势 ,为有效地遏制钉螺的蔓延扩散 ,控制有螺面积 ,我们坚持“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血防工作方针 ,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把血防工作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围绕农副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 ,因地制宜地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核评估江苏省常州市6个区(市)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防治效果。方法 根据血吸虫病流行程度,在2016-2017年常州市6个区(市)各抽取3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1个村进行现场考核评估,开展螺情和人畜病情调查,并进行资料审核与监测能力评估。结果 常州市共有历史血吸虫病流行乡(镇、街道)54个,流行村368个,累计有螺面积3 934.79 hm2,累计血吸虫病人114 990人。6个区(市)现场考核评估共调查环境26个,面积36.23 hm2,未捕获活钉螺。共开展人群查病18 199人,查出血检阳性255人,血检阳性率1.40%;血检阳性者全部进行粪便孵化,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共开展家畜查病779头(只),其中牛200头、羊179只、猪400头,未查出粪检阳性家畜。6个区(市)螺情、病情图账监测资料齐全、准确,监测工作台帐完整。全市每年投入血防经费312万元,现有各级血防人员86人,能够满足监测工作的高质量开展。结论 常州市6个区(市)已达到我国血吸虫病消除标准。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血防重点村)实施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收集107个血防重点村的基础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方法,每年对血防重点村历史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进行人畜病情调查,分析17个实施血防重点村综合治理县(市、区)螺情指标和人畜病情指标变化趋势,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结果在全省17个县(市、区)的107个血防重点村共实施“以机代牛”931头,圈养家畜8554头,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75129座,硬化护坡河道217.4km,建造阻螺涵闸144座,切滩清淤土方324万m^3,种植灭螺1521.07hm^2,兴林抑螺1746.01hm^2,蓄水养殖灭螺906.47hm^2,药物灭螺13671.52hm^2,居民查病20.87万人,血防健康教育54.85万人次。实施综合治理后,1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其中1个县恢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个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3~2008年17个县(市、区)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感染率、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钉螺面积分别为7243.06、7625.23、7701.07、5887.96、4487.75hm^2和3775.26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2173.93、2130.53、1767.70、1444.34、802.73hm2和124.19hm^2,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31%、0.16%、0.13%、0.21%、0.09%和0.02%,居民感染率分别为0.57%、0.20%、0.13%、0.03%、0.01%和0.02%,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40%、0.37%、0.10%、0.04%、0.01%和0,分别比实施综合治理前下降了47.88%、94.29%、92.55%、96.94%和100%。结论整合部门资源,实施整村推进,是加快防治工作进程,实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池州市贵池区钉螺新发和复现情况,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依照《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和《钉螺调查技术规范》开展钉螺监测,收集2016—2021年贵池区现有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和历史钉螺环境信息,对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的面积、数量、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地域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1年,贵池区新发钉螺环境面积分别为71.61、0、0.52、0、13.00、180.56 hm^(2),复现钉螺环境面积分别为82.27、12.67、8.48、5.12、28.50、291.59 hm^(2);新发钉螺环境数分别为12、0、2、0、2和24个,复现钉螺环境数分别为29、6、25、20、6和283个;新发钉螺环境平均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8.41%、0、21.58%、0、17.58%、19.66%,复现钉螺环境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为8.46%、28.80%、17.15%、13.49%、8.55%、21.52%;新发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42、0、2.62、0、0.97、0.91只/0.1 m^(2),复现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70、1.01、1.10、1.65、0.68、1.43只/0.1 m^(2)。贵池区新发钉螺环境主要位于梅龙街道、江口街道和乌沙镇的长江滩地,牛头山镇和殷汇镇的秋浦河滩地;复现钉螺环境主要位于杏花村街道、殷汇镇的秋浦河滩地以及唐田镇升金湖滩地。新发钉螺环境所在水系主要为长江、秋浦河和九华河;钉螺复现环境所在水系主要位于秋浦河、白洋河和升金湖。结论 近年来贵池区每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钉螺扩散现象,对于出现新发或复现钉螺的重点地区,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钉螺控制措施,防止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评价在有螺江滩、 河道、 渠道连续使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后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选择丹阳市后巷镇北魏 江滩、 陵口镇肖梁河、 云阳镇老庙渠道作为研究现场, 采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50 g/m2 和26%四聚杀螺胺 (2~4) g/m2 实施灭螺。综合利用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 评价连续应用灭螺药物后的效果。结果 结果 至2013年, 北魏江滩、 肖梁河、 老庙渠道钉螺面积较首次复现时分别下降了82.80%、 63.14%和70.00%, 钉螺面积与钉螺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r = 0.931、 0.975、 0.916, P均<0.05); 灭螺后活螺平均密度较首次复现时下降了92.34%、 87.91%和97.66%。灭螺后钉螺校正死亡率 与次年活螺平均密度均呈负相关(r = -0.998、 -0.999、 -0.970); 活螺密度下降率与次年活螺平均密度均呈负相关 (r = -0.997、 -0.998、 -0.868)。结论 结论 药物灭螺在压缩钉螺面积、 降低钉螺密度、 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评价在有螺江滩、 河道、 渠道连续使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后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选择丹阳市后巷镇北魏 江滩、 陵口镇肖梁河、 云阳镇老庙渠道作为研究现场, 采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50 g/m2 和26%四聚杀螺胺 (2~4) g/m2 实施灭螺。综合利用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 评价连续应用灭螺药物后的效果。结果 结果 至2013年, 北魏江滩、 肖梁河、 老庙渠道钉螺面积较首次复现时分别下降了82.80%、 63.14%和70.00%, 钉螺面积与钉螺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r = 0.931、 0.975、 0.916, P均<0.05); 灭螺后活螺平均密度较首次复现时下降了92.34%、 87.91%和97.66%。灭螺后钉螺校正死亡率 与次年活螺平均密度均呈负相关(r = -0.998、 -0.999、 -0.970); 活螺密度下降率与次年活螺平均密度均呈负相关 (r = -0.997、 -0.998、 -0.868)。结论 结论 药物灭螺在压缩钉螺面积、 降低钉螺密度、 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20年洪涝灾害后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20年汛期降雨量、水位数据以及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受灾信息。2021年对安徽省流行血吸虫病的9个市50个县(市、区)开展钉螺调查,收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及分布、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等相关信息,分析洪灾后全省钉螺扩散情况。结果 2020年汛期,长江中下游流域遭受强降雨袭击,7月份降雨量达317.9 mm;长江大通水文站7月平均水位达到15.3 m,7月和8月的最高水位分别达到了16.2 m和15.4 m,均超过了该站的警戒水位(14.4 m)。安徽省共有255个(占71.43%)流行乡镇1 138个(占47.98%)流行村受到洪涝灾害影响,溃堤(垸)数达130个。2021年,全省共查出钉螺面积20 238.26 hm2,其中滩地环境有螺面积达16 781.86 hm2;全省复现钉螺面积976.84 hm2,其中遭受洪水淹没的复现钉螺面积685.10 hm2;新发钉螺面积611.52 h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常州市2013-2016年钉螺分布和螺情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6年常州市的螺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常州市共查出有螺面积40.1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30.63 hm2。4年全市共解剖钉螺3 45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全市共查到有螺环境 51个,其中江湖滩、内陆、山丘类型的有螺面积分别为12.13(30.19%)、25.54(63.57%)、2.51 hm2(6.24%)。新发现有螺环境中,江湖滩、内陆类型的面积分别为8.00(26.12%)、22.63 hm2(73.88%)。有螺原因主要是外来输入和邻近扩散。4年药物灭螺面积共计71.74 hm2,巩固药物灭螺面积155.15 hm2,改造有螺环境面积15.90 hm2,改造历史有螺环境面积11.30 hm2。结论 内陆河道钉螺扩散是近年常州市新发螺情的关键,必须需加强监测和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874,P = 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开展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扩散情况调查,为全省钉螺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建议。方法 采取环境抽查法和系统抽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41个受洪涝灾害影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进行钉螺调查,通过压碎镜检法鉴定钉螺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分析钉螺扩散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等螺情指标。结果 2021年钉螺调查发现,湖南省4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有11个县(市、区)96个环境出现钉螺扩散,扩散有螺面积1 084.09 hm2,有螺框出现率7.41%,活螺平均密度0.183 4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湘江、资水、澧水和洞庭湖流域均出现螺情扩散,其中澧水流域钉螺扩散的环境数及面积最多,分别为81个、970.44 hm2(占89.52%)。扩散性质以新发环境为主,新发钉螺面积754.54 hm2(占69.60%);扩散环境以滩地为主,扩散面积968.74 hm2(占89.36%);植被以杂草为主,扩散面积883.76 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 探讨兴隆河流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方法 调查兴隆河流域 实施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等综合防治措施的情况及效果。结果 结果 流域内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 人、 畜感染率分 别下降53.77%和100%, 钉螺面积下降26.9%, 钉螺密度下降25.5%,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兴隆河流域综合防治措 施取得初步成效, 仍要加强有螺环境治理和钉螺扩散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