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与术后转移复发和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病理检查确诊的6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与肿瘤直径、CT肿瘤密度不均匀改变、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切除分级、是否服用伊马替尼相关;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死亡与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切除分级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5 cm和核分裂象>5/50高倍镜视野是小肠间质瘤患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5 cm和改良NIH危险度中高危组是小肠间质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以及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小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不同病理因素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85例患者1年无瘤生存170例(91.89%),3年无瘤生存151例(81.62%),5年无瘤生存144例(77.8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核分裂数、ki-67指数均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和核分裂数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核分裂数、ki-67指数均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其中肿瘤位置和核分裂数为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58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检测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58例患者2年生存率为75.6%,3年生存率为64.3%,5年生存率为59.3%。单因素生存率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最大直径、肿瘤转移、肿瘤完全切除、肿瘤细胞类型、周围组织受侵、肌层受侵、核分裂数、细胞密集程度、Ki-67、p53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大、肿瘤发生转移、未完全切除、周围组织受侵、细胞密集程度高、核分裂数多、p53阳性和未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早期采取腹腔镜完全切除手术,同时辅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老年GIST,能有效减少复发和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8个月,中位时间为17个月,其中4例复发,2例转移,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53/56)、89.3%(50/56)、82.1%(46/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小(RR=6.600,95%CI=2.830~15.390)、核分裂象(RR=8.457,95%CI=2.855~25.049)和肿瘤是否破裂(RR=6.586,95%CI=1.792~24.202)是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影响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黄海  王仆  刘岩雪  战忠利  梁寒 《肿瘤》2006,26(10):927-929,94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恶性程度指标。方法:用CD117、CD34、SMA、S-100、ki67五种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确诊99例胃间质瘤,并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胃间质瘤,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9%、74.7%、SMA、S-100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5.2%、5.1%,ki67标记指数为5.1%。潜在恶性52例,恶性47例,平均随访期为5年,各组之间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因素分析瘤体大小,恶性程度。核分裂象,完整切除均与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只有完整切除为决定生存率有意义指标。结论:胃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可作为高度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GIST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柳州市中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00例GIST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于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影响GIST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GIST患者3年生存率有差异的指标包括肿瘤切除情况、切缘阳性情况、有无破裂、有无转移、核分裂数、Ki-67指数、NIH分级和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服用与否及服用疗程(P0.05);Cox风险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切除不完整、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皆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临床治疗应结合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考虑,以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F)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8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78例获得了完全切除,手术切除率为87.6%(78/89),切除39枚淋巴结,均无转移.84例患者CD117阳性(94.4%)、69例患者CD34阳性(77.5%),53例患者共同表达CD117和CD34(59.6%).极低度及低度危险性26例患者无局部复发及转移;中度、高度危险性患者63例中有29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转移复发率为46.0%(29/6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不同部位间质瘤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是否口服格列卫的复发转移间质瘤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不主张常規行标准淋巴结清扫,但术后转移复发率高,其预后与危险性评分及发病部位有关;对于转移或不能切除者,Glivec是目前最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外间质瘤(EGISTs)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与临床特点,研究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E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表达及预后。结果:8例EGISTs患者平均年龄59.9岁,临床上以腹部肿块伴疼痛为主,偶见胃肠道症状。肿瘤平均直径为16.2cm,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多见。核分裂数4例﹤5个/50HPF,2例﹤10个/50HPF,2例﹥10个/50HPF,肿瘤中心坏死6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8例、CD34阳性5例、SMA阳性2例、S-100阳性1例。2例患者术后因肿瘤复发和转移死亡,1例患者带病生存,1例失访,余4例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转移。结论:EGISTs好发于中老年,具有胃肠间质瘤(GISTs类似的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恶性潜能高,预后差;瘤体直径>5 cm、核分裂数>2个/50HPF、瘤细胞密度高和坏死是诊断恶性的主要指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应给予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复习216例原发性GIST临床资料并加以随访进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全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 %(204/216)、90.2 %(129/143)、88.3 %(68/77)、87.5 %(35/40)和85.0 %(17/20)。年龄、发生部位、完整切除、肿瘤是否破裂、辅助治疗、是否复发、肿瘤病理核分裂象、最大径等因素对GIST患者预后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随着影响因素变量值增大,死亡的风险值增高。其中完整切除对患者的预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性别、CD117、是否活检、内镜黏膜是否糜烂、手术切缘等对预后生存率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尤其对于高危险度患者。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完整切除或扩大切除能提高生存率。年龄、发生部位、完整切除、肿瘤是否破裂、辅助治疗、术后是否复发、肿瘤病理核分裂象、最大径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指导临床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意义,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近8年收治的1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状况及CD117、CD34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4例共行手术11次.结直肠间质瘤以梭形细胞为主占92.3%,CD117阳性率占92.33%,CD34阳性率占77.0%.13例患者皆无淋巴转移.肿瘤体积10cm以上,核分裂>5/50 HPF 6例,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2例膀胱及大网膜转移.结论结直肠恶性间质瘤体积>10cm.核分裂>5/50 HPF是远处转移的信号.采用合理的首次治疗,肿瘤完整切除及预防性大网膜切除是治疗结直肠恶性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和靶向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0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生存情况采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结果:直肠间质瘤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69%、60%。高风险度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5%、46%。获得完整切除肿瘤组和未获得完整切除肿瘤组患者1、3、5生存率分别为100%、77%、63%和80%、2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结论:直肠间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低,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靶向药物是提高疾病总生存率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GIST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柳州市中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00例GIST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于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影响GIST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GIST患者3年生存率有差异的指标包括肿瘤切除情况、切缘阳性情况、有无破裂、有无转移、核分裂数、Ki 67指数、NIH分级和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服用与否及服用疗程(P<005);Cox风险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切除不完整、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 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皆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 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临床治疗应结合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考虑,以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11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术后靶向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以手术为首次治疗方式的117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点、影响预后的因素及术后靶向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117例患者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6.1±1.9)%、(85.2±3.7)%、(80.1±4.2)%,中位生存期28个月。单纯手术组80例,复发21例,死亡20例,带瘤生存1例;手术联合靶向治疗37例,复发3例,死亡3例。结论发病部位、核分裂像和危险度分级是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能够延长GIST患者无病生存期(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9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对比患者的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情况、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90例患者中,腺癌57例(63.33%)、恶性间质瘤20例(22.22%)、类癌7例(7.78%)、其他肿瘤6例(6.67%);术前B超检出率为24.39%(10/41),腹部增强CT检出率为53.33%(48/90),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出率为84.00%(21/25),十二指肠镜检出率为90.36%(75/83);90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6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3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并十二指肠球部肿瘤切除术,18例行姑息短路手术。9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1%(73/90)、55.56%(50/90)、31.11%(28/90)。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的生存率与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情况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具有多样的临床表现,十二指肠镜检查以及低张造影均为其有效的诊断方法。手术切除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和伊马替尼治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生存情况采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结果:全组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3~7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2%、35%。R0术后服用伊马替尼组3例患者1、2、3生存率100%、100%、100%;R0术后未服用伊马替尼组14例患者1、2、3生存率100%、91.0%、91.0%;非R0术后服用伊马替尼组12例患者1、2、3生存率91.7%、50.3%、33.5%;非R0术后未服用伊马替尼组11例患者1、2、3年生存率18.2%、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EGIST具有低的发病率,预后差。手术方式、肿瘤是否破裂、有无复发转移、危险度分级、术后靶向药物治疗等是影响 EGIST 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GIST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及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核分裂数,手术的切除程度与其预后的关系.结果 GIST患者的病理切片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3%和78.4%.肿瘤直径>10 cm、5~10 cm者预后较≤5 cm者差(P...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pproval of imatinib for adjuvant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GIST) raised discussion about accuracy of prognostic factors in GIST 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vailable risk stratification criteria.

Methods

W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a new modification of the NIH Consensus Criteria (the Joensuu risk criteria), NCCN-AFIP criteria, and several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including tumour rupture, on relapse-free survival (RFS) in a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tumour registry series consisting of 64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primary, resectable, CD117-immunopositive GIST. 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after tumour resection was 39 months. None of the patients received adjuvant imatinib.

Results

The median RFS time after surgery was 50 months. In univariable analyses, high Joensuu risk group, tumour mitotic count >5/50 HPF, size >5 cm, non-gastric location, tumour rupture (7% of cases; P = 0.0014) and male gender had adverse influence on RFS. In a multivariable analysis mitotic count >5/50HPF, tumour size >5 cm and non-gastric location were independent adverse prognostic factors. Forty, 151, 86 and 348 patients were assigned according to the Joensuu criteria to very low, low, intermediate and high risk groups and had 5-year RFS of 94%, 94%, 86% and 2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Joensuu criteria, which include 4 prognostic factors (tumour size, site, mitotic count and rupture) and 3 categories for the mitotic count, were found to be a reliable tool for assessing prognosis of operable GIST. The Joensuu criteria identified particularly well high risk patients, who are likely the proper candidates for adjuvant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38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按是否加用腹腔灌注化疗分为两组,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组194例,单纯术后辅助化疗为对照组194例,计算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388例患者1年、3年、5 年总生存(OS)率为95.0%、65.3%、53.0%,1、3、5年无病生存(DFS)率为79.0%、53.0%、44.7%。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淋巴结状况N、R0/R1切除术、静脉化疗周期数、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是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状况N、R0/R1切除术、是否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OS及DF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淋巴结状况N、R0/R1切除术以及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判断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化疗案提供了有力依据。强调早诊早治,施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显微镜下荧光素钠引导显微手术治疗成人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 2016年 3月至 2020年 9月收治的 45例成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中采用Brainlab神经导航联合使用低剂量(1.5~2 mg/kg)荧光素钠荧光引导辅助技术,术后患者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肿瘤是否复发、生存时间及死亡原因。对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临床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45例患者的肿瘤全切除33例,非全切除12例。本组病例WHOⅡ级10例(星形细胞瘤 5例和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WHOⅢ级14例(间变星形细胞瘤9例和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WHO Ⅳ级胶质母细胞瘤21例。随访时间为 6~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7.9±13.5)个月。本组术后复发22例,死亡20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 84.1%,2年生存率为72.8%,3年生存率为4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治疗方式、术后有无并发症、Ki-67指标大小、病理WHO分级、肿瘤的切除程度、肿瘤的部位、术前有无癫痫及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治疗方式(P=0.020,RR=0.269)、术后有无并发症(P=0.017,RR=0.102)和肿瘤是否位于功能区部位(P=0.016,RR=3.353)是影响成人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临床因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引导术中辅助技术,术中能实时和可视下辨识肿瘤,能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肿瘤的治疗方式、术后有无并发症和肿瘤是否位于功能区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