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山西省质监局昨日介绍说,《养老机构服务规范》《医疗养老结合基本服务规范》两项地方标准自5月15日起实施。其中,医养结合服务是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医疗养老结合基本服务规范》使得山西省发展医疗+养老服务有了指导标准。医养结合三种模式提供专业照护随着老龄化形势的加重,失能半失能人口逐渐增多,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和生活照料要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加快推进医疗卫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延伸居家养老,以满足居家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方法:分析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延伸居家养老3种模式,并比较其实施目标、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和资金来源差异。结果:发现家庭医生签约的医疗服务延伸模式存在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动力不足的问题,社区的医养结合服务延伸模式存在社区医养康养资源短缺服务不力的问题,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养康养服务延伸模式存在医养结合机构稀缺服务不均的问题。结论:提出改革家庭医生制度,构建激励相容机制;增强社区“造血”功能,培育社会资本市场;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等建议,从而为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延伸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付佑兴  成霞  刘嘉洋  林琳 《中华全科医学》2023,(11):1903-1906+1923
目的 调查成都市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并探究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为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居家养老模式提供借鉴。方法 2022年11月—2023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成都市4个城区共606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总分为(158.31±35.03)分,平均分为(3.68±0.81)分,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中心理与精神需求服务得分最高[(3.81±0.8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每月可承受的养老服务费用(P=0.001)、社会支持水平(P=0.006)、是否患慢性病(P=0.001)、健康状况(P=0.023)、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认知程度(P=0.035)及参与意愿(P<0.001)是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 城市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较高,尤其在心理与精神需求服务方面。城市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根据老年人的...  相似文献   

4.
<正>现今在推动医养结合政策的鼓励下,医疗机构办养老、养老机构办医疗纷纷涌现。但是,一个机构同时提供两种服务也有问题,权责划不明、费用分不清,浪费医保基金就是一例。针对这类问题,中心副主任王震老师的短评提醒大家,所谓"医养结合"无非是想要老人就医方便,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才是其本义。对上述机构性"结合"的把握应始终注意这一点。医养结合的本义是老年群体的医疗服务可及性问题,不管是失能半失能老人还是能够自理的老人,不管是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还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老年人对"互联网+"城市医养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方法:随机抽取保定市莲池区63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力测试量表、一般人口学问卷和"互联网+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对"互联网+医养一体化"居家养老模式总需求标准化得分为74.89%,处于较高的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最高,其中,排在前3位的是紧急救援(100%)、健康体检(98.4%)和医疗康复(98.4%).而家政服务需求最低.结论:老年人对医养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有较高的需求,在满足其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在日常照顾、精神慰藉、维权、利于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有效应对激增的养老服务需求成为世界性难题。日益严重的高龄化趋势,提高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紧急救援等服务的依赖。养老机构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支撑,其社会作用和价值逐步突显。对国内外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研究情况进行比照,希望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养老机构康复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多,所以构建照护失能老年人的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将具体阐述OREM自护理论模式的内容与意义,从国内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服务需求、国外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服务需求两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基于OREM自护模式下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服务需求,旨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OREM自护模式的优势,为日后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服务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四川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与需求适配情况,为优化四川省婴幼儿照护服务提供策略建议。  方法  采用婴幼儿照护机构问卷和家庭需求问卷,收集四川省全部21个市(州)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关数据。应用供需适配性理论,从相关性、相适性、可及性及质量四个维度分析四川省婴幼儿照护服务供需适配性情况。  结果  共纳入有效机构问卷6883份,有效家庭问卷41081份。供需适配性分析显示四川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在相关性、相适性、可及性和质量四个维度均存在适配性不足,表现为供给不足与服务利用不充分并存、所提供服务结构与育儿家庭需求不匹配、群众经济可及性低和服务质量不高。  结论  四川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与需求适配性不足,应以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改革出发,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家庭婴幼儿照护支持、规范婴幼儿照护机构管理、落实各项配套支持政策,全面满足婴幼儿照护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暨"持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议案办理情况报告工作启动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今年本市将实现全市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社区养老驿站就近提供医疗服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今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着力破解土地、设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为应对老龄化,我国对医养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致使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剧增。但因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及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医疗服务不规范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目的 构建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供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于2017年6—8月,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中心)和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形成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供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版);于2017年11月—2018年1月选取23名专家,通过亲自发放或电子邮件发放3轮函询问卷,由专家对指标的合适性、重要性、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做出判断;函询结束后,整理专家咨询结果,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程度和指标重要性赋值、满分比、变异系数。结果 3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5%、100.0%、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5、0.909、0.922,变异系数分别为0.06~0.24、0~0.17、0~0.22,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49、0.252和0.316。依据指标筛选标准,综合专家意见后,第1轮删除12个指标、增加16个指标,第2轮删除5个指标、修改1个指标、增加1个三级指标,第3轮无删除、修改、增加指标,最终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供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构建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供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意见集中度较高,结果可靠性较强,可为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服务质量的评价、建设和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杜学礼  鲍勇  徐婷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7):1167-1170
  目的  了解分析上海市育龄妇女人工流产与生殖健康管理服务状况,探讨改善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管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育龄妇女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殖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7月期间,选取在上海市3个行政区20家具有终止妊娠技术服务资质的定点医疗机构实施人工流产手术的3 013名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30岁女性是人工流产重点人群,已婚(81.1%)、已育(65.9%)女性占较大比例,教育水平分布均匀(22%~25%); 近一半(50.3%)女性是重复或多次流产,39.7%的女性“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导致本次怀孕”,43.1%的女性“没有怀孕的心理准备”; 网络(51.4%)是主要获得避孕知识的渠道,仍有17.6%的女性认为“人工流产对人体没有太多影响”,90.0%的女性本次人工流产手术后获得了生殖健康指导服务,86.7%的女性获得了生殖健康随访服务。  结论  大部分调查对象对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足,已婚已育女性生殖健康管理有待加强; 通过医教结合,构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的生殖健康管理模式,逐渐改变育龄女性对健康妊娠、安全性行为的认知; 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育龄女性人工流产健康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构建专业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降低人工流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海社区卫生服务进楼宇的服务利用、在职职工满意度的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式对上海北外滩区域的楼宇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有效回收率为95.5%。  结果  楼宇人群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分值为7.24分,其中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态度、就医环境、合理收费、有效沟通、合理检查、合理配药、服务效率、有效治疗等方面的评价较高,前3项评分分别为7.90、7.89、7.88分;对长处方、转诊服务、家庭病床、延伸处方、医护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前3项评分分别为7.38、7.43、7.43分。婚姻状况、户籍性质、自评健康状况以及对家庭医生的认知为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上海户籍满意度评分(7.54分)显著高于非上海户籍(6.27分),对家庭医生认知比较清楚的满意度打分为8.33分,显著高于非常不清楚(5.60分)、比较不清楚(6.51分)与一般认知状况人群(7.44分)。  结论  通过家庭医生将社区卫生服务引入楼宇的政策获得楼宇职工的认可。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水平;应通过教育与培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政府应及时修改和完善处方政策和三级转诊制度,提高家庭病床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迅速增加,以全科医生团队为基础、面向家庭的上门医疗服务成为世界新趋势。目前我国的上门医疗服务还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运作机制。目的 基于失能老年人的视角,探讨北京市上门医疗服务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构建合理化社区上门服务体系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8年5-6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8名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内容包括对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了解程度、利用情况及其满意度和具体意见建议等。2018年7-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北京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70名失能老年人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照顾资源、对上门医疗服务项目内容的利用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质性研究发现上门医疗服务能部分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但患者担心上门医疗费用较高且无法医保结算、上门医疗服务知晓率低、社区卫生机构的上门医疗服务能力有限,影响了上门医疗服务的有效利用。量性研究结果显示:370例失能老年人平均年龄(80.9±8.4)岁,202例(54.6%)中度、重度失能,256例(69.2%)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病,168例(45.4%)需要聘请保姆照顾;314例(84.9%)愿意接受上门医疗服务,但仅76例(20.5%)实际利用过社区上门医疗服务,利用程度较高的前5项服务项目依次是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49(13.2%)〕、康复型家庭病床〔26(7.0%)〕、治疗型家庭病床〔22(5.9%)〕、化验标本采集〔22(5.9%)〕、定期性家访〔21(5.7%)〕;56例(15.1%)不愿意接受上门医疗服务,不愿意接受上门服务的前5位原因依次是担心收费较高〔39(69.6%)〕、担心费用无法报销〔23(41.1%)〕、不了解服务项目内容〔21(37.5%)〕、认为服务内容少或能力有限〔14(25.0%)〕、担心泄漏个人隐私〔14(25.0%)〕。结论 北京市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顾负担沉重,对上门医疗服务需求迫切,社区上门医疗服务呈现“高意愿,低利用”的现状,建议推动医保支付和社会保险改革,提升社区卫生机构的上门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上门医疗服务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徐娟娟  鲍勇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973-1977
  目的  评估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 了解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推广后是否达到预期。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中心3个社区,每个社区于2021年1—12月从通过评估失能程度为2~6级且享受相应的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居民中,各抽取80名居民。调查内容分为2个部分,(1)个人基本情况;(2)长期护理服务质量评价:基于SERVPERF(Service Performance)模型,构建移情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感知性5个评价维度,每个维度对应设计3~5个评价指标,共20个指标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240名服务对象中, 男性78名(32.50%),女性162名(67.50%);其中90.42%(217/240)为70岁及以上的老人;已婚122人(50.83%)、丧偶106人(44.17%);服务的地点主要为社区居家;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以一般(49.58%)和不健康(33.75%)、自理有困难(42.08%)和基本自理(34.17%)为主;需求2~3级护理占58.75%。本次调查的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总分为4.408分,处在比较好和非常好的范围内。5个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响应性、可靠性、感知性、保证性和移情性。  结论  服务对象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是满意的,但不能满足不同等级服务对象的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杨浦区全科临床质量控制考核情况, 夯实全科医生队伍及人才建设, 提升全科医生临床能力, 提高全科医疗服务。  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杨浦区全科临床质量控制小组对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核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全科临床思维、SOAP病史书写、常规技能操作、心电图读图诊断、X线诊断、常见慢性病管理能力, 研究全科医生配置、全科医生临床能力及全科科研能力等情况。  结果  3年内全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配置分别为3.34名、3.36名和3.32名; 其中, 中级以上职称占全科医生比例分别为83.12%、88.70%、93.21%;心电图读图诊断能力从5.60分上升至7.67分(标准分为10分); 慢性病管理能力考核得分分别为9.71分、9.90分、10.25分(标准分为15分); 全科科研能力方面, 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市级课题15项、区级课题21项、院校级课题11项, 护理区级课题2项, 康复市级、区级课题各2项, 公共卫生区级课题1项, 其中有2家社区3年内无课题立项。全区每年论文发表数量为50篇左右, 核心期刊比例不足30%。  结论  全科医生数量相对不足, 临床能力、全科科研能力相对薄弱, 需要进一步努力完善和落实各项全科临床质量控制考核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 积极探索优秀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提高全科医疗水平及科研能力, 担负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促进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失能老人提供有效的上门医疗服务,构建了北京市失能老人上门医疗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方法 基于对前期查阅的政策文件、文献和成熟的评估工具的研究,初步拟定了评估指标条目池,并设计了专家咨询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在上门医疗服务或老年综合评估领域富有经验的综合医院老年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共15名专家,在2019年1—5月通过邮件向专家下发专家咨询表,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并统计专家的个人信息以及专家权威程度相关指标,建立失能老人上门医疗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结果 两轮咨询下发的专家咨询表均全部回收且全部有效,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0%,15名咨询专家权威程度在0.700~0.942,平均为0.847,达到了可接受的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的指标重要性、可行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72和0.207(均P<0.001),第二轮分别为0.301和0.314(均P<0.001),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咨询结果可靠。最终构建的失能老人上门医疗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服务安全、身体一般状况、认知与精神状态、躯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环境与资源共6项一级指标和28项二级指标。 结论 咨询专家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且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两轮咨询后专家对各一、二级指标的评价意见趋于一致,有足够的协调性,本研究构建的失能老人上门医疗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四川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简称基公服务)工作量情况,为完善基公服务人力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单位时间服务量的实耗工时回顾性调查法,现场调查收集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个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的7个乡镇卫生院的2018年基公服务数量和人员单位服务工作时间,根据实耗工时测算所需人力。  结果  各项基公服务基本单位耗时变异较大,前4位耗时最多且两地区一致的服务依次是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协管、0~6岁儿童管理和孕产妇管理。经济中等发达地区机构人员除在儿童预防接种建证、高血压患者管理和卫生监督协管任务上人均服务量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外,其他各项服务量均低于后者。全职人员在两地区均存在短缺。  结论  基公服务量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间存在差异,人力资源短缺可能与服务质量的降低和数量减少相关。综合探索人才引入留用政策、强化基层业务培训、优化信息化手段将有助于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医养结合模式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及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医养结合模式为主的术后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康复1、3、6个月的自护能力、简明健康测量表(SF-36)的评估;测量其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孤独感自评量表(UCLA)得分,以及患者对术后康复的满意度。 结果 实施医养结合模式康复1、3、6个月术后自护能力、SF-36评估,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老年患者的总体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术后康复的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89%,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医养结合模式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是现有模式的延伸和升级,更突出的是强调养老服务的特殊性,更注重的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保健,是集医疗康复服务、健康检查咨询、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模式为主的术后康复能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骨科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全面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轻其孤独感,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滇西贫困山区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及满意情况,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为滇西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滇西贫困山区的3个样本县,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结果  基本情况:县乡两级卫生人才学历以大专为主,本科仅占30%;村级卫生人才学历以中专为主,本科仅占1.8%;县乡村三级在公共卫生服务重视程度都存在差异,S市在县乡村三级重视度均高(P < 0.05);满意度情况:L县和C县县级人员对获得上级医疗机构指导与管理的满意度要高(P = 0.004),乡镇人员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的满意度要高(P = 0.006)。  结论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重视度和满意度总体较高,C县重视度偏低,S市满意度偏低,同时存在公共卫生人才匮乏、学历层次低的问题,应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