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联合凝血功能在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急诊重症10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标准将75例脓毒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将31例非脓毒症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实验室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APTT、PT 及DD指标水平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研究组PCT、CRP及FIB水平均较之对照组更高,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两组病情严重程度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结论:FIB、CRP联合PCT升高为脓毒症早期诊断具较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可有助于临床医生有效评估脓毒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脓毒症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73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43例和严重脓毒症组30例,比较所有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脓毒症组及严重脓毒症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数量及血小板(PLT)计数变化情况。结果:小儿脓毒症患者急性期APTT、D-D明显高于恢复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T-Ⅲ及PLT也低于恢复期,比较差异明显,(P0.01);脓毒症组APT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D-D也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T-Ⅲ、PLT高于严重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小儿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障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炎症介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等均衡可比的原则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针对原发病给予充分的抗感染治疗以及营养、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入住综合ICU的57例外科术后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7例)和非脓毒症组(2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20例,再将37例脓毒症患者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检测血小板数(PLT)、凝血酶原时间(阿)、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6项涉及到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脓毒症组的TT、PT、APTT、DD均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的PLT、Fbg均低于非脓毒症组及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的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PTT延长,PLT降低,DD升高,并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时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机体抗凝物质减少。PLT、APTT、DD的检测对判断脓毒症的预后及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罗格列酮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效果。方法选择近年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6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罗格列酮治疗,均治疗7 d,对比两组病情变化、炎症因子变化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量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辅以罗格列酮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抑制炎性因子释放,继而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9年3月~2021年12月143例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情况分为凝血功能障碍组(n=22)及非凝血功能障碍组(n=121),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43例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中,22例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发病,发生率为15.38%(22/143);凝血功能障碍组ISS评分≥30分、GCS评分<8分、酸中毒、MODS、低体温所占比例及输血量均高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组PLT、HGB低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PT>18s、APTT>60s所占比例均高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S评分≥30分、GCS评分<8分、酸中毒、MODS、低体温、PLT<78.25×109/L、HGB<93.34g/L、PT>18s、APTT>60s均为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SS评分、GCS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凝血功能障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治疗组40例,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 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水平,并检测C反应蛋白浓度(CRP),同时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和器官功能衰竭(Marshall)评分,并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7 d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均有所好转,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C反应蛋白浓度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ICU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有所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病死率为21.05%(8/38),治疗组死亡7例,病死率17.50%(7/40)。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是治疗脓毒症的临床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82-84+88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伴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认识和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产科MICU收治的产后出血伴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58例作为观察组,按照出血量多少(30%,30%~50%,51%~70%,70%)分成四组,比较各组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水平差异;同时选择同期产后出血没有伴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59例作为对照组,对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观察组中四组凝血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中,瘢痕子宫、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瘢痕子宫、胎盘植入与产后出血伴发凝血功能障碍明显相关(OR=4.249,95%CI=1.506~11.984,P=0.006;OR=5.880,95%CI=1.551~22.296,P=0.009)。结论 瘢痕子宫、胎盘植入与产后出血早期凝血功能障碍明显相关,是产后出血早期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在凝功能障碍早期抗凝治疗上给予临床分析。方法选取5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行脓毒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普通肝素。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第1天和第7天 PT、APTT、PL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第7天 TXB2、APACHEI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能影响到患者的 APACHEI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及血栓烷素 TXB2的值,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有着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功能数据变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选择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数量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急性期除FIB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延长.脓毒症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值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无显著变化;严重脓毒症组治疗前、后除纤维蛋白原外,其他数据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分析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86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患者年龄、使用呼吸机、血糖、继发肺部感染、发病早晚及基础疾病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86例ARDS患者死亡40例,存活46例,死亡率为46.51%(40/86)。其中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肺部感染组与非肺部感染组,合并基础疾病组与无基础疾病组、合并MODS组与无MODS组比较,感染组、肺部感染组、合并基础疾病组、合并MODS组死亡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感染原因导致的ARDS、机械通气、血糖、合并MODS、早发与晚发ARDS、确诊时APACHE评分、确诊时ALB指标、确诊时BUN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再对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础疾病、感染原因导致的ARDS、合并MODS、确诊时APACHEⅡ评分等可能是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基础疾病、感染原因导致的ARDS、合并MODS、确诊时APACHEⅡ评分与ARD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气管插管后低血压(PIH)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80例行气管插管ARF患者,根据插管后是否出现低血压分为PIH组和非PIH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插管后并发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并通过ROC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80例患者插管后并发低血压者21例(26.25%)。PIH组咪达唑仑使用率高于非PIH组(P<0.05),PIH组插管后28 天病死率高于非PIH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体质指数、术前收缩压、舒张压为患者插管后并发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PIH对ARF患者不良结局有良好的预测价值(P<0.05)。 结论体质量、体质指数、术前收缩压、舒张压为ARF患者PIH的独立危险因素。PIH对ARF患者不良结局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2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PCS患者的人口学、入院NIHS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随访3个月以了解患者预后,统计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常见的依次为高血压(83.7%)、高脂血症(56.6%)、吸烟(39.5%)及高血糖(39.5%)。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占4.65%、10.85%、23.26%、27.13%、24.81%、4.65%、3.88%和0.78%。多数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与3个月预后独立相关(OR=1.58,95%CI1.28~1.96),而各血管危险因素均不与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无实质差异,对PCS患者进行干预时应注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危险因素影响PCS的发生但不能决定患者的预后,不能仅依据危险因素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12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PCS患者的人口学、入院NIHS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随访3个月以了解患者预后,统计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常见的依次为高血压(83.7%)、高脂血症(56.6%)、吸烟(39.5%)及高血糖(39.5%)。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占4.65%、10.85%、23.26%、27.13%、24.81%、4.65%、3.88%和0.78%。多数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与3个月预后独立相关(OR=1.58,95%CI 1.28~1.96),而各血管危险因素均不与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 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无实质差异,对PCS患者进行干预时应注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危险因素影响PCS的发生但不能决定患者的预后,不能仅依据危险因素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16-18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神经内科入院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RA或CTA检查诊断分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患者100例(VBD组)及非VBD患者100例(非VBD组),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VBD组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脑卒中、高尿酸血症、合并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TC、TG、LDL-C、HDL-C方面与非V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性别、糖尿病、BMI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吸烟史、饮酒史、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及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均为导致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表现复杂,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对VBD发病的危险因素予以广泛重视,对合并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的患者应及时干预,从而为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吴驰  黄江  邹俊  周仲伟  刘跃建 《西部医学》2014,26(9):1170-117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20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住院肺部真菌感染标本中真菌菌株进行培养鉴定,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子及预后。结果212株病原菌中,念珠菌占主要地位,占78.3%,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0.8%,曲菌占21.6%。高效广谱抗生素、脏器功能不全和低白蛋白血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CT表现以支气管肺炎为多见,早期抗真菌治疗预后较好,但需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差。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以念珠菌及曲菌为主,曲菌、克柔念珠菌感染例数逐年有增多。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差。控制真菌感染发病率的主要途径是避免盲目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预防医源性感染,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IgA肾病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IgA肾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重视早期诊断及长期随访。  方法  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每3个月记录患者血肌酐、24小时蛋白尿等指标,血清肌酐水平比基础值升高50%及以上或进入终末期肾病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IgA肾病患者肾脏生存率;用Cox回归分析IgA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163例IgA肾病患者在仁济医院长期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活检中位年龄为33岁,男性82例(50.3%),7例(4.3%)患者进入随访终点,4年肾存活率为86.8%。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收缩压(HR=1.073,95%CI:1.018~1.132,P=0.009)、时间平均蛋白尿(HR=2.123,95%CI:1.367~3.329,P=0.001)是IgA肾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多种因素和预后相关,而基线收缩压、时间平均蛋白尿是IgA肾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4):310-31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行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的82例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全部成功随访,其中预后良好58例(MRS评分≤2),预后不良24例(MRS评分≥3),预后良好率为70.73%(58/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Fisher CT分级、术后脑血管并发症及颅内感染与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而性别、动脉瘤直径、动脉瘤位置、手术时间、出血次数及手术入路与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脑血管并发症、Hunt-Hess分级、GCS评分、Fisher CT分级是影响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医师应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并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大约有1.2亿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同时每年近30万的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病[1]。血流感染(bloodstram Infection,BSI)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肝衰竭和死亡。大肠埃希菌是导致BSI的主要细菌之一,肝硬化患者一旦感染,则严重威胁患者生命[2]。因此了解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对识别高危患者,降低病死率有重大意义。现对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展为大肠埃希菌BSI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大肠埃希菌BSI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is a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na and in particular, in preterm newborns. The long term visual outcome blindness and visual disabilities.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ROP, the 1 the vasculogenesis of the developing reti- of this disease includes increased risk of eading cause of blindness in infants, necessit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ve measures to halt this trend, and this, most certainly, calls for th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various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Risk factors for ROP are among the main targets for improving health outcomes. Angiogenic factors including VEGF and IGF- 1, maternal factors, oxidative stress and others (erythropoietin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re among the few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A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ubjects with ROP who have prenatal or postnatal risk factor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more severe ROP. These consistent observations have given rise to hopes of identifying the potential new risk factors and coming up with more efficient prevention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However, studies focusing on incidence rates of ROP over time have painted an inconsistent picture. Individual studies have unequivocally demonstrated an association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risk factors, whereas epidemio-logical data however, is at best inconclusive. We have tried to integrate the studies, past and present,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esis and novel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