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上海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2015年1月—2020年12月上海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时间、地区和环节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事故特点和事故原因。
  结果  2015—2020年上海市共发生一般和较大危险化学品事故217起,未发生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共造成236人受伤,92人死亡。其中发生在第三季度的事故起数及造成的受伤人数最多,但引起死亡人数最多则为第二季度;8—10时和14—16时是事故发生的高峰时段;浦东新区为事故高发地区;微型、小型企业单位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较多,分别为93起(占42.8%)和98起(占45.2%);主要事故类别为爆炸,爆炸、火灾、中毒和窒息3类事故造成的受伤、死亡人数分别占伤亡总人数的90.2%和94.6%;按事故环节分类,使用环节导致事故起数、受伤和死亡人数均最多,分别占总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和死亡人数的54.8%、73.3%和54.3%。
  结论  2015—2020年上海市危险化学品事故数总体平稳,建议从监管部门、企业等角度采取针对性预防对策,为减少同类危化品事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生活中毒发生情况及特征,构建松江区生活中毒谱,为制定生活中毒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1 351例中毒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  1 351例中毒病例中男性占56.2%,女性占43.8%;中毒病例的年龄集中在21 ~ 40岁(共568例,占42.0%);中毒好发职业是离退休230例(占17.0%),技术工人212例(占15.7%)、商业或服务业职员205例(占15.2%);三大中毒原因是环境暴露、滥用酒精、自杀;50.4%(681例)的中毒发生在7 ~ 10月;中毒患者中共有14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致死率1.0%。
  结论  松江区应根据中毒谱,在高危时节,针对高危人群加强相关危害毒物的宣传教育,切实保护和促进当地居民的健康。应充分发挥中毒病例监测在掌握当地中毒谱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中毒预防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1例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点与诊断过程,以提高职业病诊断水平。
  方法  在患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情况下,职业病诊断医师在卫生行政及监督部门的协助下对工作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多次检测,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职业接触史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做出职业病诊断结论。
  结果  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为氯化氢、苯、甲苯、二甲苯、氯乙烯、三氯乙烯、二氯乙烷、四氯化碳等,认为二氯乙烷是损伤患者的重要神经毒物,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脑病的诊断结论成立。
  结论  进行职业病诊断时,职业病诊断医师应结合国家职业病诊断相关标准、劳动者临床表现、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等综合分析,谨慎做出职业病诊断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尘肺病合并肺栓塞临床特点及诊治注意事项,降低误诊和漏诊率,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  分析一例62岁矽肺叁期、肺炎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表现及救治措施。
  结果  患者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D-二聚体、N端脑钠肽前体明显升高,心超示右心增大,双下肢血管彩超示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CT血管造影示两上大阴影,双下肺感染可能,左下肺动脉分支栓塞,予抗凝、抗炎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  须警惕老年、高期别尘肺病患者有合并肺栓塞的可能,及时确诊和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入硫酸二甲酯中毒患者的肺部CT表现。
  方法  观察17例吸入硫酸二甲酯中毒患者的肺部CT表现并测量肺损伤范围,比较不同时期患者肺部损伤程度与随时间变化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  17例患者肺部损伤的CT表现主要为:肺纹理增多、肺血管束增粗、磨玻璃影、肺实变、肺纤维化、胸腔积液。吸入硫酸二甲酯中毒患者早期(< 8 h)肺部损伤CT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肺血管束增粗、磨玻璃影;急性期(8~36 h)肺损伤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肺实变、胸腔积液;恢复期(36 h~1周)提示肺实变吸收好转;消散期(>10 d)提示肺部损伤病灶明显吸收好转,胸腔积液明显吸收或胸膜增厚。
  结论  硫酸二甲酯中毒肺损伤的CT表现对判断中毒程度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苯所致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的认识,加强预防,规范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20年5例苯所致CML患者的苯接触史、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转归情况。
  结果  5例患者发病年龄28~41岁,中位数35岁;苯接触时间4~10年,中位数6年;潜伏时间4~10年,中位数6年。工作中均无个人防护。起病以乏力为主,ECOG评分为0~1分,轻度脾大4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明显,血小板正常。均诊断为CML慢性期。患者Sokal评分均为低危组。均口服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m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从诊断CML到起始TKI治疗时间1~29个月,中位数11个月。口服TKI累计6~10年,中位数8年。3个月时全部患者获完全血液学反应(complete hematological response,CHR),其中3例获早期分子学反应(early molecular response,EMR),6个月时全部获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omplete cytogenetic response,CCyR),12个月时全部获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MMR)。但经长期用药和随访,仅1例获得深度分子学反应,未获深度分子学反应的患者无法实现停药后无治疗缓解。
  结论  苯所致白血病类型多样,但CML少见。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应用TKI规范治疗,长期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比较新版《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与旧版《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2007)对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诊断结局的差异和一致程度。
  方法  收集42例临床医学观察的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分别应用新版GBZ 49—2014标准和旧版GBZ 49—2007标准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  42例患者平均年龄(42.87 ± 7.38)岁,平均工龄(11.65 ± 7.08)年。根据新版GBZ 49—2014标准诊断,结果为轻度噪声聋23例,中度噪声聋4例,不能诊断15例,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率为64.29%。根据旧版GBZ 49—2007标准诊断,结果为观察对象27例,轻度噪声聋7例,中度噪声聋4例,不能诊断4例,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率为26.19%。新版GBZ 49—2014标准下的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率高于旧版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版标准对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一致性一般(Kappa值=0.329,P < 0.05),主要表现在轻度噪声聋的诊断不一致。
  结论  新版GBZ 49—2014标准与旧版GBZ 49—2007标准在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结局上存在差异,是技术革新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佛山市2011—2020年尘肺病发病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市尘肺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佛山市2011—2020年尘肺病发病情况进行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呈现该市尘肺病发病的时空聚集性和空间流行特点。
  结果  佛山市2011—2020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573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尘肺病发病人数在2012—2014年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南海区与周围区域尘肺病发病分布呈低-高相邻模式,高明区与周围区域尘肺病发病分布呈高-低相邻模式;趋势面分析显示,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禅城区、顺德区西北侧、南海区西南侧和高明区北侧。
  结论  佛山市2011—2020年尘肺病发病情况总体呈锯齿状上升趋势,尘肺病发病人数在佛山市各区分布呈离散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茶叶制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指南或体系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ICMM职业健康评估模型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法分别对湖南省某茶业公司粉尘、噪声危害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茶尘、煤尘)和噪声;两种方法评估结果显示,切茶岗位茶尘职业健康风险、机器压制岗位噪声职业健康风险均最高。
  结论  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法的评估过程更为科学和细致,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煤矿破产企业接尘作业人员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损害,为员工后续的健康保障提供依据。
  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和GBZ 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对2020年辽宁省某煤矿破产企业2 008名离岗接尘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检查项目包括内科常规、心电图、肺功能、DR胸部正位片;调查其职业史、接尘工龄、工种等,并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 008名人员均有接尘史。检出其他疾病或异常1 381人(占68.77%),DR胸部异常检出率25.20%,肺功能异常检出率3.9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37.31%,血压异常检出率47.98%。男性DR胸片、肺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随接尘工龄的增加,DR胸片异常检出率也随之升高(P < 0.05)。随年龄的增加,DR胸片、肺功能、血压异常检出率均随之增加(P < 0.05)。检出疑似职业性尘肺病21人(占1.05%),均为男性,1人诊断为尘肺病。疑似尘肺样改变主要集中于接尘工龄11年以上、年龄45岁以上、一线员工中,后勤人员无人检出疑似尘肺样改变。
  结论  小微型煤矿接尘离岗工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一线作业人员存在尘肺病发病的可能,必须做好后续的随访观察及诊断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础上,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收集2006-2007年开滦研究队列女性人群体检数据和hsCRP及NE检测结果等基线信息。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基线hsCRP水平及NE水平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队列共纳入18 866例女性,末次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随访期间共收集新发乳腺癌183例。其中,hsCRP < 1 mg/L组、1~3 mg/L组和>3 mg/L组新发乳腺癌9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829/10万、1 211/10万和1 49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P=0.002)。Cox分析显示:hsCRP>3 mg/L组乳腺癌发病风险是hsCRP < 1 mg/L组的1.71(95%CI:1.18~2.47,P=0.00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水平(< 3.70×109/L和≥ 3.70×109/L)差异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线hsCRP水平升高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乳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检测的一致性评价。  方法  选取2013―2018年入住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并确诊患乳腺癌的患者组织,分别采用IHC及FISH两种方法检测HER-2,对比其结果的差异及联系。  结果  在选取的276例乳腺癌患者体内发现FISH法检测HER-2扩增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相关。IHC法检测HER-2结果为3+的病例与同时做FISH检测结果为阳性扩增的符合率可以达到90%以上。当IHC为-/+和3+时,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最好。而HER-2检测为2+的病人,与FISH检测方法相比,两者的符合率仅为67.9%。  结论  HER-2基因扩增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增高有关,IHC筛查HER-2检测结果为2+乳腺癌需加做FISH检测,对于乳腺癌患者的进一步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青海省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学生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青海省学生肺结核资料,分析流行特征,使用ArcMap 10.8绘制疾病空间分布图。  结果  青海省2016—2019年学生肺结核报告病例累计2 691例,各年报告发病率为46.10/10万、68.59/10万、73.49/10万、85.9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16.45,P < 0.01)。每年3—9月高发;患者以18岁及以上学生人群为主,女生多于男生,其中藏族学生报告病例最多;青海南部地区学生肺结核疫情最为严重,以玉树、果洛两地居多,但西宁市2018—2019年肺结核疫情上升迅速。  结论  青海省学生肺结核疫情较为严重,学校应该加强结核病预防宣传教育,重点关注青海南部地区与西宁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年安徽省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方法 根据2015年安徽省肿瘤登记随访数据,计算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指标.结果 2015年安徽省恶性肿瘤发病粗率为272.11/10万,死亡粗率为169.69/10万.全省恶性肿瘤合计损失的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并预测2020-2034年的变化,为中国食管癌的防控提供科学建议。  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 GBD 2019)获取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死亡负担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评估年龄、时期、队列效应。采用R软件Nordpred包对2020-2034年的死亡情况进行预测。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人口从3.86/10万降至1.02/10万、男性从5.27/10万降至1.72/10万、女性从2.61/10万降至0.44/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分别为总人口-4.54%、男性-3.83%、女性-5.94%。APC模型分析显示,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纵向年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人口从0.20/10万增至3.54/10万、男性从0.26/10万增至6.40/10万、女性从0.37/10万增至1.36/10万;随着时期的推移死亡风险减小,总人口RR值从1.28降至0.19、男性RR值从1.24降至0.22、女性RR值从1.52降至0.11;越晚出生的队列其死亡风险越小,总人口RR值从12.31降至0.04、男性RR值从8.96降至0.05、女性RR值从26.04降至0.01。预计2020-2034年,死亡人数降至73 897例,死亡率降至0.52/10万。  结论  相应防控策略对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防制有效,须重点加强缺乏水果摄入的50岁以上男性人群的相关疾病防控和体检筛查,科学指导居民摄入水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顺德地区不同性别人群肝癌的影响因素,并了解男性肝癌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  方法  应用交互效应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RERI)等指标评价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应用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模型评价多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  共纳入1 037例男性病例、1 069男性对照以及166例女性病例、185例女性对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和肝癌家族史均与男女性肝癌发病风险增高有统计学关联(均有P<0.001)。男性中,HBV慢性感染与吸烟、饮酒以及吸烟与饮酒之间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其中HBV慢性感染与吸烟的RERI为121.90(95%CI:52.85%~190.95%)。运动与HBV慢性感染、吸烟之间有负相加交互作用。CART分析表明吸烟且饮酒的HBV慢性感染男性的肝癌风险最高。  结论  HBV慢性感染和肝癌家族史是男女性肝癌的共同危险因素。HBV慢性感染、吸烟和饮酒协同促进男性肝癌发病。运动可拮抗HBV慢性感染和吸烟的促肝癌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和地区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相关性。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和《2016中国统计年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55个地区,利用线性相关、限制性立方样条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解析地区人均GDP和癌症发病(死亡)率的关系。并按男性和女性的前三位高发癌种,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地区人均GDP与总体世标发病率(r=0.61,P<0.001)和死亡率(r=0.49,P<0.001)呈正相关;立方样条拟合显示,人均GDP较高的地区,癌症发病和死亡水平上升趋势减缓。回归分析显示,在人均GDP较高的地区,总体世标发病率(β=12.08/105, 95%CI:7.57~16.59/105)和世标死亡率(β=5.56/105, 95%CI:2.70~8.42/105)较高;男性中肺癌世标发病率(β=3.63/105, 95%CI:1.87~5.40/105)和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医科女大学生异常子宫出血(AUB)现状及其出血模式构成,为女大学生月经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市某高校医学专业912名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于2021年3月进行月经史及相关因素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医科女大学生AUB检出率为39.9%,周期紊乱型和非周期紊乱型检出率分别为24.7%和15.2%。在AUB女大学生中,21.7%同时存在2种或3种月经异常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质量较差/差的女大学生检出周期紊乱型AUB(OR=2.05)和非周期紊乱型AUB(OR=2.00)的风险均增加;低体质量指数(BMI)(OR=1.66)、体重时增时减(OR=1.76)与周期紊乱型AUB风险增加有关;经常失眠(OR=2.45)与非周期紊乱型AUB风险增加均有关(P值均<0.05)。结论 女大学生AUB常见,且存在多种出血模式共存的现象,周期紊乱型和非周期紊乱型AUB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睡眠质量可能是共同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乌海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布特点,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2015—2018年乌海市居民死亡资料,计算恶性肿瘤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及寿命损失指标等。  结果  乌海市居民男性、女性和合计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199.66/10万、122.99/10万和163.02/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6.47/10万、142.68/10万和180.45/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2:1。男性和女性的前3位恶性肿瘤死因均为肺癌、胃癌和肝癌。15~岁组死亡率最低(2.46/10万);而85~岁组死亡率最高(3 042.28/10万)。14岁以前主要恶性肿瘤死因为白血病,15岁以后为肺癌、胃癌和肝癌。恶性肿瘤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占全死因的46.9%,男性和女性中均为肺癌最高;男性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最高是肝癌,女性最高是乳腺癌,其次为宫颈癌。  结论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乌海市居民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肺癌、胃癌和肝癌是严重危害乌海市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死因,也应重点防治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的发生。应有针对地开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流行特征及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为宫颈癌防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武汉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情况,计算武汉市居民不同年龄、地区之间宫颈癌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测算由宫颈癌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并分析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武汉市宫颈癌粗死亡率由2014年的0.6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13/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为32.63%,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P=0.038)。随着年龄增长,武汉市宫颈癌死亡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宫颈癌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由2014年的640.00人年升高至2019年的2 660.00人年。2014―2019年的PYLL为15.26年,标化潜在减寿率为0.23‰。结论 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积极针对中低年龄段已婚女性开展宫颈癌筛查,加强宫颈癌防制措施,降低宫颈癌导致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