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行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脊柱融合率、脊柱功能JOA评分、脊柱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疗效显著,有效降低术中出血,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和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术前及术后6个月腰椎前后凸角,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卧床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第1天、1个月、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ODI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增大,后凸角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1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术中应用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固定,均可改善患者腰椎前后凸角,恢复其腰椎功能,但单侧椎弓根固定在减少手术创伤方面更具优势,患者术后疼痛感减轻,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唐鹏  黄耀凯  莫臣强 《河北医学》2016,(10):1638-1640
目的::探讨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随访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复查X片测量腰椎水平位移和矢状面位移;采用UCLA标准评价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术后3月和1年两组融合率和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无退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X片主要表现为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和术后3年椎间隙高度和水平位移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P>0.05);而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即出现椎间隙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年椎间隙高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可获得较好的脊柱稳定性,并减缓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洛阳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成两组,接受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的43例患者作为单边组,接受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的43例患者作为多边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腰椎功能(腰椎JOA评分)、脊柱融合率及脊柱稳定性(胸椎后凸角、矢状垂直偏距、颌眉角、腰椎前凸角)。结果单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多边组、手术时间短于多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两组脊柱融合率、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 a,两组胸椎后凸角、矢状垂直偏距、颌眉角较术前减小,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 a,两组胸椎后凸角、矢状垂直偏距、颌眉角、腰椎前凸角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利于腰椎功能恢复、脊柱融合,改善脊柱稳定型,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在2006年3月~2009年2月期间对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了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疗,其中单侧椎弓根固定组24例,双侧椎弓根固定组28例。比较两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腰痛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前JOA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及ODI评分、融合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的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单侧椎弓根固定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方面优于双侧椎弓根固定组(P〈0.01)。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而且能够减少手术创伤,适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该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接收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老年患者时间先后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ODI评分与VAS评分,观察组优势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治疗效率分别为76.2%与92.5%,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治疗效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方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术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椎板螺钉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共收治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其中35例采用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3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椎板螺钉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两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无退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融合完好,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术后均未产生神经症状,无假关节形成及椎间隙感染。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椎板螺钉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可获得可靠的近期稳定性,且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较小,且术中创伤较小,住院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定融合术在老年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入院的60例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腰椎减压+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与下肢功能、总体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12.05±2.51)分,组间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10.21±2.07)分,实验组ODI指数(20.17±5.35)显著低于对照组(24.26±5.06);实验组整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定融合术在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谭斌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2):243-246,253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常规组)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组(结合组),各50例。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w、2 w、30 d、60 d、90 d 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水肿、疼痛等症状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结合组各阶段的腰腿痛 VAS 评分、MacNab 腰腿痛疗效评价、ODI 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 <0.05),水肿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远期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水肿、疼痛,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Cage 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探查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术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7.8个月(12~36个月),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进行术后疗效评定, 优20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91.67%.结论 应用椎弓根钉棒固定加Cage 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稳定了脊柱"三柱",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RSS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3年2月到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患者7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2010年8月以前患者采用髓核摘除、后路关节突单纯植骨的手术方法,观察组2010年8月以后采用RSS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及JOA优良率、植骨融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SS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使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术后1d、1、3个月VAS评分,术前、术后1、3个月ODI、JOA评分,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d 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 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优良率为9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后单侧内固定的手术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07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均给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随机分为单侧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34例)和双侧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34例),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二组患者的椎间隙曲度、融合率以及JOA评分、MACMAB疗效评定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研究表明,单侧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手术创伤小,可取得与双侧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经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ODI 评分及椎间融合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共1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50 例)和B 组(50 例),分别采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 评分、JOA 评分、 ODI 评分、椎间融合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患者术中出血 量、术后引流量及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均优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3、和12 个月VAS 评分低于术 前(P <0.05);B 组患者术后3 个月VAS 评分低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12 个月VAS 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均优于术前(P <0.05);两组患 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具有 接近的临床疗效,但微创改良TLIF 术式应用在降低手术创伤程度、促进术后康复及减轻术后腰腿疼痛程度 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85-88+封三
目的 观察脊柱定点减压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针灸治疗及中频超声透入治疗。观察组采用脊柱定点减压牵引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JOA 评分、ODI 评分及突出椎间盘最大矢径(AB)。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VAS 评分、JOA 评分及ODI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突出椎间盘最大矢径(A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P<0.05)。结论 脊柱定点减压牵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更好,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临床应用价值高,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观察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有限减压术组)31例和观察组(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腰椎JOA评分优良率及治疗前后的滑脱率、Prolo评分、VAS评分。结果:B组中不同滑脱度者的JOA评分优良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的滑脱度、Prolo评分、VAS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7.
王永宏  董小雄  张胜良 《海南医学》2013,24(21):3149-3151
目的 比较单纯减压手术与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予以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的85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予以单纯减压手术治疗的85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及腰背痛、疼痛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JOA评分、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但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9%,对照组为87.0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单纯减压手术的疗效好,改善腰背痛的效果好,但因其费用高、手术时间长等特点,故在对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手术治疗时,还需考虑患者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优化M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 分析行优化MED术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VAS和ODI评分.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手术后较手术前JO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VAS手术后较手术前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手术后较手术前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78例获随访3~35(11 ±3)个月,均无相应节段椎间盘髓核组织再次突出,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 优化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保持脊柱稳定性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灸神阙穴和关元穴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推拿和艾灸方法治疗。治疗组取穴:神阙、关元、肾俞、大肠俞;对照组取穴:肾俞穴、大肠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价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80.0%,治疗组有效率90.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S评分(2.96±0.29)分,JOA评分(23.9±1.2)分;治疗组VAS评分(1.99±0.15)分,JOA评分(29.2±1.1)分。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神阙、关元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著,避免了患者艾灸时俯卧位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