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推进,山丘型流行区逐步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开始向消除阶段迈进。新的防治形势下,作为血吸虫病重要防治措施之一的健康教育亦面临新的挑战,传统血防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流行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日趋变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精准的血防健教模式,高效推进防治措施的落实。本文总结了健康教育在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此类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变化和防治目标要求,探讨了以优化政策环境和营造社区氛围为基点的新模式,以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精准和持续实施。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以来实施的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加速了我国血吸虫病控制进程。到2015年底,全国各流行县(市、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如期实现了《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提出的总体目标。我国于2014年及时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要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突破难点、精确定位防治靶点、实施精准防治,才能彻底消除导致血吸虫病复燃的潜在因素,保障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如期实现。精准血防是基于精准医学的理念,并将其引入我国血防工作而发展出来的血防工作新思路,是精准医学在血防工作中的理论创新。本文阐述了精准血防的概念、措施以及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工作的作用,指出开展精准血防的前提是不断提升基层防治队伍和综合防控能力,精准血防是继续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的关键,精准血防是继续做好患者救治、把防治规划和措施落到实处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推进,山丘型流行区逐步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开始向消除阶段迈进。新的防治形势下,作为血吸虫病重要防治措施之一的健康教育亦面临新的挑战,传统血防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流行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日趋变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精准的血防健教模式,高效推进防治措施的落实。本文总结了健康教育在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此类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变化和防治目标要求,探讨了以优化政策环境和营造社区氛围为基点的新模式,以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精准和持续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处于从传播阻断迈向消除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难度大、传染源控制成果不牢固、监测体系不完善、防治管理有所松懈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依据《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核心建议,结合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实际,对新时期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检测新技术研发、防治策略调整、防治能力维持和提高等提出了相应建议。要从全健康角度谋划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目标;要适时对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进程开展验证;要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因时因地调整防治策略,精准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要重视和加强高敏感度、高特异度检测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技术支撑;要借鉴和吸收《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精髓,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我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编委会中血防编委[2017]001号各有关单位:为交流和展示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果,研讨当前血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推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编委会决定于2017年9月下旬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第二届"中国血吸虫病防治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实施精准防治、加快消除进程",重点围绕我国在迈向消除血吸虫病防治进程中的挑战、问题与应对策略、措施等展开研讨交流。论坛期间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和讲座。  相似文献   

6.
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和《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的有效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已全面转向传播阻断与消除。但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伴随血吸虫病疫情持续下降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全面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现状、消除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过70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消除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强化血吸虫病监测响应、持续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弹。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干预措施亟待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边际效益基本原理讨论不同阶段干预措施评价需求与优化策略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利用边际效益原理优化防控方案,使血吸虫病防治成本发挥出最大边际效益,为我国最终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最优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8.
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多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该方案的实施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就该方案的出台背景、原则制定、目标设定、防治策略、保障措施、效果评估等进行解读,旨在指导基层科学规范开展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高质量推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9.
2018年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制定的《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正式下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该方案的实施为做好健康扶贫、打好血吸虫病防治攻坚战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就该方案提出的目标和原则、落实血吸虫病防治三年攻坚“六大行动”和保障措施等进行解读,旨在指导基层科学规范开展血吸虫病防治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0.
2022年2月,WHO基于循证医学框架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以下简称WHO新指南),以指导血吸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控制和消除这一公共卫生问题、促进阻断血吸虫病传播。WHO新指南以全健康理念为基础,提出了6项核心建议。本文旨在分析WHO新指南中的关键内容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适用性,阐释其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后续发展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在实施层面上已基本体现全健康理念及其组成部分。基于WHO新指南,针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系统性框架建设,推动跨部门共识的形成,建立高级别领导小组;优化现阶段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中的人畜治疗措施;开发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的检测工具和消除验证框架;通过整合其他寄生虫病防治项目,进一步推动血吸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农村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视角,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公共服务供给的因素,以及血防公共服务供给特征,剖析了“余江血防模式”的成功经验。传统的农村小农经济模式使政府对包括血防服务在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约了血防效果。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主导的互助组、合作社等经济模式提升了农村公共产品筹集能力,使农村社区实施如小型环境改造等血防服务成为可能。余江县血防公共服务供给基本特征体现在:党的领导是血防公共服务的组织保证,健康教育是农民接受血防公共服务的前提,因地制宜是低成本血防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我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可提高流行区居民参与血防工作的依从性,有效避免或减少人群血吸虫感染。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成效显著,已实现了传播控制目标,正向传播阻断乃至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中的作用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在消除阶段推进血吸虫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从传播控制、传播阻断迈向消除阶段。由于血吸虫病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加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尚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及已经达到传播阻断甚至消除的地区,都面临出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威胁,严重影响血吸虫病防治成效的巩固和消除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梳理历年发生的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分析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影响,并提出处置突发疫情、防止疫情回升为本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发生及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我国家畜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及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回顾了我国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历程,及不同防控时期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指出虽然我国家畜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影响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多种因素依然存在,该病在局部地区仍有死灰复燃或疫情回升的风险。血防工作者需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和重点地区防治力度,巩固防控成果,突破消除家畜血吸虫病的关键技术难点,探讨提出精准防控技术措施和策略,推进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评估 “4 ? 20” 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灾后血吸虫病防控措施阶段性效果及血吸虫病传播流行风险, 为制定下阶 段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根据芦山、 天全两县历史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及现场调查情况, 结合地震受灾情况, 每县 在受灾严重且历史流行程度较重的乡 (镇) 中抽取2~3个乡 (镇)、 每个乡 (镇) 选择1个流行村作为评估村。对评估村的螺 情、 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的血防知识和疫水接触情况、 相关卫生行为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两县外来人员进行血吸虫 病病情监测并排查可疑发热病人。综合评估灾后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结果 结果 芦山县和天全县的5个评估村活螺平均密度 为0.41只/0.1 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对655名外来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测, 阳性率为2.14%, 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排查两 县发热病人484人, 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检验, 发放宣传资料的健康教育形式更 适宜当地居民, 而树立警示牌对外来人员的宣传效果更好。结论 结论 经过落实有效防控措施,“4 ? 20” 地震后芦山县和天全 县血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 但仍需不断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宣传, 加强血吸虫病监测。应采取适宜的防控措 施, 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 力争如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分析山丘型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了解当前血 吸虫病防控工作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探索解决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四川省有代表性的山丘型流行区 成都市蒲江县和眉山市东坡区作为研究试点。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建立 “山丘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 防治策略中的障碍因素” 框架, 结合选题小组方法, 对卫生、 农业、 林业等8个部门中处于省、 市、 县、 乡、 村5个层次的血防 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结果 调查涉及不同部门、 不同层次的血防专业人员153名, 问卷回收率 (专家积极系 数) 为100%。结果显示, 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策略过程中, 四川省面临工程灭螺、 健康教育、 人查治 病、 改水改厕等4个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成都市蒲江县和眉山市东坡区在执行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 略具体措施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蒲江县最重要的措施是改水改厕, 东坡区更需要开展工程灭螺。结论 结论 在山丘型流行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过程中, 各流行区疫情状况和现有防治措施进展情况不尽相同, 需因地 制宜地开展综合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相关文献的定量分析,系统描述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进程中防治策略的发展状况及演变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制订更适宜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与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的文献,收集历年出版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资料汇编》等相关历史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总结每一阶段出现的新方法对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影响. 结果 文献分析显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78)侧重于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研究、钉螺的生态分布以及灭螺方法和药物的研究;第二阶段(1979-2003)侧重在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以及流行规律、家畜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第三阶段(2004 201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以及防治策略的转变、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在现场的防治效果. 结论 血吸虫病防治领域新方法的出现,对不同时期防治策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为我国下一步达到传播阻断乃至消灭血吸虫病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在示范区实施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相关问卷调查,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通过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防控技术实施,示范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3.57%降至0.83%,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7.14%降至0,洲滩未发现阳性钉螺。结论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技术是控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收集了1979-2013年有关中文文献报道和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我国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结果显示, 期间我国共报告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365例, 病例为外籍者42例 (11.51%), 中国籍者323例 (88.49%)。其中73.99% (239/323) 诊断为埃及血吸虫病, 21.98% (71/323) 为曼氏血吸虫病。感染地涉及非洲15个国家和地区, 74.92%患者有在当地从事工程建设、 地质勘探等野外工作史。分析发现, 目前我国针对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尚缺乏完善的防治管理体系, 主要存在诊断标准不规范、 误诊率高、 漏报率高等问题。建议各级疾控机构和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对输入性血吸虫病的防控管理, 以减少疾病对健康的损害, 同时降低非洲血吸虫病在国内的传播风险: ① 建立和完善我国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的监测管理制度。 ② 整合赴境外劳务输出等人员动态信息系统平台, 建立和完善境外输入性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管理体系。③ 规范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的诊治。 ④加强输入性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风险的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3个阶段对长江流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回顾,围绕血吸虫病防治举措和防治成效进行了阐述,分析指出了现阶段血防工作重点为传染源控制和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