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术前儿茶酚胺心肌病的药物调整方案,以期保证手术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伴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儿茶酚胺心肌病治疗方案及治疗前后血、尿儿茶酚胺及代谢物、心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儿茶酚胺心肌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7例患者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轻至中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平均为(42.58±7.35)%,经药物治疗后所有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LVEF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至(56.0±7.09)% (t=0.507,P=0.038)。高去甲肾上腺素组及低去甲肾上腺素组的LVEF分别为(43.11±5.79)%和(42.0±9.19)% (t=0.015,P=0.973),药物治疗后两组LVEF分别为(55.2±5.21)%和(56.87±9.07)% (t=-0.145,P=0.7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伴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儿茶酚胺心肌病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付莉  杨川 《新医学》2013,44(2):147-149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要点.方法:总结分析1例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经过.结果:该例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基本明确嗜铬细胞瘤,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论: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以嗜铬细胞瘤表现为主,确诊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梁月有  郑克立  戴宇平  丘少鹏 《新医学》2001,32(12):730-731
目的:总结对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的24小时尿儿茶酚胺均有不同程度升高(690nmol/24h-1023nmol/24h),静脉肾盂造影提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3例;单行B超或CT检查提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分别为6例和5例;B超结合CT检查提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7例。9例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平均存活期为8.5个月至38个月,中位数16个月;3例经儿茶酚胺检测,B超及CT检查诊断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因一般情况差或广泛远处转移未行手术,其中1例行化学治疗,均于9个月内死亡,结论:检测24小时尿儿茶酚胺,并行B超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8岁,体重62kg,因阵发性头痛、胸闷、胸痛3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3年前出现阵发性头痛、胸闷、伴心慌、双眼视觉模糊,一般多发于心情紧张时。当时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头痛、胸闷、胸痛症状加剧,发作较以前频繁,发作时血压可达210/140mmHg,有时咳嗽或深呼吸均会出现头痛等症状。入院查体:血压135/80mmHg,心率98次/min,心电图示:心肌损害,酚妥拉明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儿茶酚胺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以及其他任何肾上腺能系统的嗜铬组织产生过多儿茶酚胺的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摘除肿瘤,患者可获痊愈。反之,可造成脑、心、肾等脏器严重而不可逆的损害。肿瘤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是引起嗜铬细胞瘤患者高血压及一切伴随症状的生化基础,因此儿茶酚胺含量增多,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重要依据。1病理生理儿茶酚胺是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激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所释放的化学介质。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肾上腺髓质释放E和NE,以E为主。在儿…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nganglioma, PPGL)患者由于过度分泌儿茶酚胺, 因而有较高的继发性高血压发生率和死亡率。大约1/4的PPGL具有侵袭转移性, 这类不能切除的转移性病灶的治疗方案包括131I-间碘苄胍核素治疗、放疗和化疗, 但此类治疗也只能控制肿瘤生长和抑制激素水平。过去10年, PPGL的临床和分子机制研究均取得了诸多进展, 然而预后判断和治疗仍然是临床实践中最大的挑战。转移性PPGL患者的自然病史往往未知, 其预后也不尽相同, 目前诊断依然依赖于转移灶的存在, 因此通常诊断时已是晚期。有研究对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导致转移性PPGL的特定信号通路的改变进行了探索, 以期随着核素治疗、放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 提高该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在人体中非嗜铬性副神经节(化学感受器)分布甚广,包括:颈动脉体、主动脉体、颈静脉球体、迷走神经体、睫状体、肺动脉体、腹膜后体、股动脉体及尾骨球体等。它与嗜铬性副节不同,不嗜铬,由感觉神经支配(主要是脑神经感觉支),无内分泌功能。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的发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关系密切。本文结合文献复习报告一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相似文献   

8.
尿儿茶酚胺中间代谢产物测定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具有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的嗜铬组织肿瘤,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交感神经丛的嗜铬细胞,为常见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患者体内产生过多的儿茶酚胺,临床症状多样,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兼有其他代谢紊乱症群。嗜铬细胞瘤府隋凶险,变化多端,如不及时治疗易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而导致死亡。高血压发作期间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中间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增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家盛 《临床荟萃》1993,8(21):968-970
嗜铬细胞瘤属于APUD细胞瘤,该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管功能的代谢紊乱,若能及时准确诊断和予以手术治疗,大多病例可以治愈。近年来有关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报道较多,临床资料表明肾上腺外者出现的机率较传统报道的10%要高,其中Stertstrom等报道肾上腺外者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的22%,Abara等亦报道了5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14.2%)。国内学者的报道更令人关注。王植柔等报道肾上腺外者占全部的32.5%,肖序仁等报道肾上腺外者高达35.4%,其中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发生率10倍于文献报道。因此,加强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现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何庭辉  张少玲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2):1096-1096
患者女 ,72岁。血压升高史近 2 0年 ,阵发性加重伴怕热多汗半年 ,于 2 0 0 1年 10月 6日入院。患者 2 0年来血压波动于 15 0~ 2 10 / 10 0~ 110 mm Hg(1mm Hg=0 .1333k Pa) ,无头痛、多汗、心悸、恶心 ,无面色发白和潮红 ,未经治疗。 3年前规律予心痛定、倍他乐克、开搏通等治疗 ,血压仍波动于135~ 180 / 90~ 10 0 mm Hg。近半年来血压升高阵发性加重 ,最高达 2 4 0 / 12 0 mm Hg,伴怕热、多汗、心悸 ,最低为14 0 / 70 m m Hg。患者体型消瘦 ,常便秘 ,睡眠差。否认糖尿病史。体格检查 :BP 16 0 / 10 0 mm Hg,体重指数 (BMI)14 .7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分析本院2003年以来成功实施的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211例, 肿瘤直径2~16cm, 术前行内分泌、影像学及核医学等检查, 并服用2~4周α受体拮抗剂。  结果  21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29) min (60~170min), 术中出血量(84.6±56.3) ml (15~250ml), 住院时间(4.9±1.6) d (3~7d); 术后病理结果证实,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70例、副神经节瘤41例。随访3个月至7年, 12例因复发、转移而被诊断为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一经确诊, 应该在充分药物准备的基础上, 实施手术切除。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具有微创、切除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诊断颈动脉体瘤(CBT)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BT进行MRI和MRA检查。结果:4例CBT MR检查均显示颈总动脉分叉(common cartid artery bifurcation,CCAB)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瘤,包绕颈内、外动脉,T_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_2WI呈高信号;包膜完整。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肿瘤中见多发蜿蜓纡曲的肿瘤小血管。MRA均示CCAB角杯状扩大及肿瘤血管丛。结论:MR不仅能直接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及颈动脉关系,也能显示肿瘤血管及CCAB角扩大,是CBT诊断与鉴别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体瘤的灰阶超声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用灰阶超声对36例共37个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进行分析,肿瘤最大10cm,最小2.5cm。结果:颈动脉体瘤在灰阶超声上主要表现为位于颈动脉分叉处有管道样结构或无回声区的低回声光团(81%),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多大于10mm等。结论:灰阶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有创检查诊断等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切口情况、神志变化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颈动脉体瘤是位于颈动脉分叉的一种罕见肿瘤。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存在较高的出血、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风险。Shamblin分型是基于肿瘤与血管解剖关系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PUMCH(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分型在考虑肿瘤与血管解剖关系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肿瘤上极高度,能够更好地预测手术并发症和指导手术,将有利于颈动脉体瘤手术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5月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6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分别行单纯肿瘤切除、肿瘤切除+颈外动脉切除、肿瘤切除+颈外动脉切除+颈内动脉切除+颈总动脉分叉部切除、肿瘤切除+颈外动脉切除+颈内动脉切除+颈总动脉分叉部切除+血管重建术。结果患者术中出血100~1 000ml,术中输血0~1 600ml,术后复苏过程顺利。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症状,经积极治疗缓解外,余均顺利出院。结论手术室护士正确、熟练、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手术过程顺利与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手术中应急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钱清  冯建萍等 《现代护理》2002,8(3):183-184
报告1988-2001年6月颈动脉体瘤手术切除患者的术前准备与手术配合。其中2例在颈丛麻醉下行瘤体剥离术,4例在低温(32℃)、全身麻醉下行瘤体剥离或合并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的结扎术。手术配合要点:精心作好术前准备;重视颈总动脉体外指压法;术中协助医师保持降温效果及各项用药;根据术式不同迅速备好各项物品。术后有3例出现头痛及恶心,4例伸舌偏向同侧,均于短期好转后出院,手术取得较满意效果。做好手术协作工作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报告1988~2001年6例颈动脉体瘤手术切除患者的术前准备与手术配合.其中2例在颈丛麻醉下行瘤体剥离术,4例在低温(32℃)、全身麻醉下行瘤体剥离或合并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的结扎术.手术配合要点:精心作好术前准备;重视颈总动脉体外指压法;术中协助医师保持降温效果及各项用药;根据术式不同迅速备好各项物品.术后有3例出现头痛及恶心,4例伸舌偏向同侧,均于短期好转后出院,手术取得较满意效果.做好手术协作工作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玲  罗燕  张梅  彭玉兰  文晓蓉 《华西医学》2006,21(4):738-738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颈动脉体瘤声像图特征包括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块血流信号丰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