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水液缺乏型干眼和混合型干眼患者睑板腺形态及功能差异。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9月至12月眼科门诊收治的干眼患者67例(67眼),其中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32例32眼(水液缺乏型组),混合型干眼患者35例35眼(混合型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调查表得分,采用LipiViewⅡ眼表面干涉仪测量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不完全瞬目比例,拍摄并记录两组患者上、下睑睑板腺缺失率(MGDR),并进行睑板腺缺失严重程度的评估,检测或记录患者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液分泌试验。结果 水液缺乏型组和混合型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分别为(26.59±17.16)分和(29.31±15.7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6,P=0.501)。水液缺乏型组患者上睑MGDR和FL评分均高于混合型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不完全瞬目比例、下睑MGDR、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水液缺乏型组患者上睑睑板腺缺失严重程度分级较混合型组增高(P<0.05),下睑睑板腺缺失严重程度分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液缺乏型组患者上、下睑MGDR与FL评分均无相关性(r=0.281,P=0.119;r=0.012,P=0.947)。混合型组上睑MGDR与FL评分呈正相关性(r=0.399,P=0.018),下睑MGDR与FL评分无相关性(r=0.077,P=0.660)。结论 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存在睑板腺缺失和萎缩,较混合型干眼患者上睑睑板腺萎缩更严重,角膜损伤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部蠕形螨感染影响睑酯菌群组成的相关分析。方法:采用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07/2021-02我院39例受试者,根据有无蠕形螨感染或有无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对照组(14例)、睑板腺功能障碍组(MGD组,14组)、蠕形螨感染组(FM组,11组)。对三组受试者睑板腺睑酯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V3~V4片段的高通量测序,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研究眼部蠕形螨受试者睑酯菌群的构成及差异。结果:蠕形螨感染组的假单胞菌属和丛毛单胞菌属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MGD组(P<0.05),罗尔斯通氏菌属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MGD组(P<0.05)。MGD组和FM组睑酯菌群微生物丰富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蠕形螨感染改变了睑酯菌群的构成,并提高了睑酯菌群的微生物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析口服阿奇霉素治疗中重度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后睑板腺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经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诊断为中重度MGD的患者49例(98眼),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予人工泪液滴眼,并口服阿奇霉素500 mg每天1次,共3 d,然后停药7 d,10 d为1个治疗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对照组仅接受人工泪液滴眼治疗。所有患者首诊及每次随诊均进行改良睑板腺压榨,并配合眼睑热敷及睑缘清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接受治疗1个月时的国际眼表疾病指数(OSDI)、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BUT)、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vg-BUT)、泪河高度(TMH)、眼红分析(R-scan)、睑板腺丢失率、睑板腺开口评分、睑脂质量评分、睑脂排出能力评分、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泪液分泌试验(SⅠT)等指标的变化。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睑板腺开口评分(Z=-3.093)、睑脂质量评分(Z=-2.501)、睑脂排出能力评分(Z=-3.175)、FL(Z=-2.602)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OSDI(t=6.174)、睑板腺丢失率(t=2.402)、睑板腺开口评分(Z=-5.192)、睑脂质量评分(Z=-5.073)、睑脂排出能力评分(Z=-4.807)、FL(Z=-3.587)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OSDI(t=-3.778)、NIAvg-BUT(Z=-2.043)、睑板腺丢失率(t=-2.123)、睑板腺开口评分(Z=-6.318)、睑脂质量评分(Z=-5.852)、睑脂排出能力评分(Z=-3.951)、SⅠT(Z=-2.4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阿奇霉素联合人工泪液滴眼可用于治疗中重度MGD,能改善MGD患者眼部的主观症状和体征,并改善睑板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使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视神经改变及其与视野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46例RP患者(RP组)和46例健康对照志愿者(对照组)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所有受试者进行3.0T MRI-DTI扫描检测,使用简化的小视野扩散张量成像(rFOV-DTI)序列推导出单个视神经的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系数 (MD)、平行扩散系数(λ//)、垂直扩散系数(λ⊥),获得平均分数FA、平均扩散率和特征值图,用于定量分析。进一步分析视野平均偏差(MDVF)与患者的分数FA、平均扩散率、λ//及λ⊥的相关性。结果 RP组与对照组受试者间年龄和体质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之间最佳矫正视力和MDVF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与对照组相比,RP组患者视神经FA降低,MD、λ//、λ⊥升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P组患者两侧视神经的FA、MD、λ//和λ⊥与MDVF行相关性分析,视神经FA及λ⊥与MDVF有显著相关性(右侧:r=-0.864、0.719,均为P<0.001;左侧:r=-0 .997、r=0.830,均为P<0.001);MD与MDVF不相关(右侧:r=-0.026,P=0.866;左侧:r=-0.115,P=0.445)。结论 rFOV-DTI测量值可用于RP患者视神经轴突和髓鞘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外源性眼内炎患者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21例(21眼)外源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眼外伤史14例,内眼手术史7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已完善相关检查并接受手术,术中尽可能清除前房及玻璃体内脓性病灶,并留存病灶样本(前房标本2份,玻璃体标本19份),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病原体和病原体培养两种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对患者入院视力和末次随访视力行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对二代测序和病原体培养两种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差异行卡方检验。结果 14例外源性眼内炎患者可观察到前房积脓或玻璃体内脓性病灶;21例患者中,20例患者眼内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眼球得以保留。与入院视力相比,患者末次随访视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病原体阳性率为95.24%(20/21),病原体培养阳性率为42.86%(9/2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原体培养阳性的9例标本均检出单种病原体;利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13例标本检出单种病原体,7例标本检出两种病原体。结论 结合使用二代测序技术与传统的培养手段,利于检出外源性眼内炎中病原微生物,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黄斑区微血流密度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近视患者25例(4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屈光度分为:中度近视组(-3.00~-5.75 D)13例 (21眼)和高度近视组(-6.00~-9.25 D)12例(20眼) 。另选取11人(18眼)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屈光度为0~-2.75 D。三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测量各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数,使用IOL Master测量受试者眼轴长度。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检测,获取受试者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通过ETDRS自动分割OCTA图像,以黄斑为中心进行3 mm×3 mm及6 mm×6 mm区域OCTA图像采集,记录受试者视网膜各象限mGCC厚度。结果 对照组受试者颞侧和上方SCP血流密度均较中度近视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受试者上方SCP血流密度较高度近视组患者高(P<0.05)。对照组受试者鼻上、鼻侧、颞下、鼻下RNFL厚度均较高度近视组患者厚(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者颞下RNFL厚度较高度近视组厚(P<0.05)。对照组受试者各象限mGCC厚度均较高度近视组患者厚(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者鼻侧及下方mGCC厚度均较高度近视组患者厚(均为P<0.05)。眼轴长度与RNFL厚度和mGCC厚度均呈负相关 (r=-0.607、r=-0.764,均为P<0.001) 。屈光度与RNFL厚度和mGCC厚度亦均呈负相关 (r=-0.729、r=-0.689,均为P<0.001) 。结论 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患者黄斑区mGCC厚度逐渐变薄,RNFL亦呈现逐渐变薄趋势,黄斑区SCP、DCP血流密度有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OCT评估高眼压症(OHT)患者视盘结构和微循环的特征。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OHT患者(OHT组)56例(56眼),收集同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POAG组)33例(33眼)和健康人群(正常对照组)39名(39眼),采用OCT测量受试者杯盘比、Bruch膜开口(BMO)宽度、最小盘沿宽度(MRW)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OCTA测量受试者视盘血管密度(VD),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比较各组受试者以上指标的组间差异,并通过Bonferroni校正调整检验水平。 结果 与OHT组比较,POAG组患者的杯盘面积比、垂直杯盘比、水平杯盘比和视杯体积均增加,盘沿面积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POAG组患者盘沿面积小于正常对照组,而杯盘面积比和垂直杯盘比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OHT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杯盘比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各组受试者间的BMO宽度和MR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OHT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旁RNFL厚度均高于POAG组(均为校正P<0.05),但OH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在微循环指标的比较中,OHT组患者的视盘旁VD高于POAG组,POAG组患者视盘旁VD低于正常对照组,OHT组患者视盘旁VD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校正P<0.05)。OHT组患者视盘内V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OHT患者的视盘区域结构与正常人群无差异,视盘区域会出现VD下降,POAG患者的视盘结构及微循环损伤重于OHT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患者120例(240眼),其中接受TPRK手术60例(TPRK组),FS-LASIK手术60例(FS-LASIK组)。术前及术后1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及柱镜度。采用国家眼科研究所屈光生命质量(NEI-RQL)调查问卷对2组术后总体评价、术后与术前最佳矫正时的视觉质量及视觉症状进行比较。视力及屈光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视觉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术后3 d,FS-LASIK组较TPRK组UCVA更佳(86.7% vs. 39.2%,χ2=12.80,P=0.007),而术后1个月至随访结束TPRK组与FS-LASIK组UCVA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PRK组与FS-LASIK组总体满意度均为96.7%,91.7%的患者如再次选择还愿意选择手术替代眼镜,其中白天远视力优于术前是最显著项目,夜间眩光、视近阅读评分较低,男性夜视力差的比例多于女性(χ2=10.68,P=0.046);近处阅读疲劳女性患者比例多于男性(χ2=11.32,P=0.002)。结论 TPRK与FS-LASIK术后长期视觉质量并无明显差异,夜间眩光、视疲劳是准分子术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Q值引导个体化与标准飞秒激光辅助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前后角膜形态及不同条件下对比敏感度的差异,评价2种手术方式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激光中心行近视激光矫正的中低度近视患者64例(126眼),其中Q值引导组33例(64眼),标准组31例(62眼)。于术前,术后1、3个月对患者的视力、Q值、角膜像差及对比敏感度值进行检测,比较2组手术前后各数据的差异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2组各项指标基本匹配,术后1、3个月2组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直径6.0 mm范围,术后3个月2组间角膜Q值、球差和彗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直径4.5 mm范围,术后3个月Q值引导组球差、Q值小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球差=2.00,P=0.04;tQ值=2.28,P=0.03)。术后1个月,2组不同环境下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3个月,在暗环境+眩光条件下,Q值引导组中频区对比敏感度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c/d=-2.0,P=0.044;Z6 c/d=-2.1,P=0.034)。结论 Q值引导个性化手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能够提高暗环境眩光条件下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究虹膜睫状体炎患者静息状态下不同频段低频振幅(ALFF)的变化。方法 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28例虹膜睫状体炎患者为患者组,纳入同期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27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全脑rs-fMRI扫描,采集两组受试者不同频段下ALFF信号值,分别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双样本t检验对两组ALFF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受试者在右侧舌回、左侧舌回、右侧颞中回及左侧楔叶的分数ALFF显著降低;在slow-4频段下,患者组受试者在左侧距状沟、左侧枕中回、右侧枕上回及右侧角回的ALFF显著降低;在slow-5频段下,患者组受试者在右侧枕下回及左侧楔叶的ALFF显著降低。结论 虹膜睫状体炎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异常,主要涉及初、高级视皮层及情感认知调节相关脑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和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矫正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 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下睑内翻的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4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B组行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两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行睑缘评分、睑板腺挤压试验、睑板腺分泌功能试验、脂质分泌情况评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症状及体征评分等,并作对比。结果 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除B组干涩症状外,其余A、B两组眼部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1个月时干涩、疼痛、异物感、灼烧感和流泪症状缓解情况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B组睑脂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较A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睑板腺相关指标术后1周、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两组眼部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B组相比,A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更低、泪膜破裂时间延长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对于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伴下睑内翻患者,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优于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睑板腺功能障碍(MGD)与结膜松弛症(CCh)的关系,观察挤压睑板腺分泌排泄法对MGD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CCh患者100例(200眼),男45例,女55例,年龄为46~87岁,平均(72.6±5.5)岁.采用眼表面疾病指数(OSDI)积分法对患者进行眼部症状问卷调查评分;观察患者睑板腺开口;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UT);对异常睑板腺分泌物行涂片染色;同时利用非接触红外线睑板腺照相系统进行睑板腺检查.对CCh伴有MGD患者随机分为睑板腺挤压治疗组(挤压组,24例)和抗生素眼液、人工泪液治疗组(对照组,22例).治疗后1、2、4、8周进行随访观察,取第8周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配对t检验.结果 CCh伴有MGD者46例,占46%.不伴MGD患者的OSDI积分为21.6±5.9,伴MGD患者的OSDI积分为46.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72,P<0.01).MGD挤压治疗组治疗前的OSDI和睑板腺开口积分分别为45.8±8.9和2.1±0.3,治疗后分别为21.2±4.8和3.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70、2.688,P<0.05).不伴MGD患者BUT值为(7.8±0.9)s,伴MGD患者的BUT值为(5.9±0.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9,P<0.01).挤压治疗组治疗前BUT值为(5.7±0.9)s,治疗后BUT值为(7.1±0.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10,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除OSDI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t=24.330,P<0.01),BUT及睑板腺开口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例伴MGD患者的睑板腺分泌物涂片检查发现,26眼分泌物涂片除脂质外,还含有上皮细胞、正在凋亡的细胞和大量的细胞碎屑及少许炎症细胞,7例奶黄样分泌物涂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少量上皮细胞.结论 CCh多伴发MGD.睑板腺挤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MGD的方法,可以作为伴发MGD的CCh患者的重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睫毛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发生的相关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MGD患者60例(60眼),平均年龄(43.10±12.64)岁。方法 根据睑缘充血有无分为有炎症的MGD组(A组,38例)、无炎症的MGD组(B组,22例),再将A组中蠕形螨检出阳性者,根据蠕形螨数量的不同分为3~6只/眼组(a组)、7~10只/眼组(b组)、>10只/眼组(c组)。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睫毛毛囊蠕形螨检出率及各体征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 睫毛毛囊蠕形螨检出率、睑缘体征、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分泌难易程度及睑板腺缺失评分。 结果 A组患者蠕形螨检出阳性率为86.84%,高于B组患者(18.18%)(P=0.001)。A组患者睑缘鳞屑、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分泌难易程度评分分别为1.76±1.12、1.79±0.47,1.70±0.98,均高于B组(分别为0.52±0.51、1.34±0.53、0.68±0.60)(P=0.001、0.004、0.001);两组睑板腺缺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91)。a、b、c三组间睑缘鳞屑和睑板腺分泌难易程度评分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在A组蠕形螨检出阳性的33例患者中,蠕形螨检出数量与睑缘鳞屑(r=0.65,P=0.001)及睑板腺分泌物排出难易程度(r=0.64,P=0.001)呈高度正相关,而与睑缘充血、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及睑板腺缺失无相关性(P=0.197、0.114、0.988)。结论 睫毛毛囊蠕形螨感染可通过导致睑缘炎性反应,引起或加重睑板腺功能障碍。对睑板腺功能障碍伴有睑缘炎的患者应注意排除睫毛毛囊蠕形螨感染的可能。(眼科, 2016, 25: 387-39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0.1 g·L-1阿托品对青少年近视患者泪液分泌、泪膜稳定性及睑板腺形态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视光门诊及近视防控门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12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阿托品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60眼,患者规律使用0.1 g·L-1阿托品滴眼液24个月及以上;对照组60例60眼,患者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且近6个月内未使用人工泪液等药物。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评分、泪河高度、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等指标;并进行睑板腺形态评估,包括睑板腺缺失率和睑板腺弯曲腺体个数。结果 试验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泪河高度、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上、下眼睑的睑板腺缺失率及总睑板腺缺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泪液前列腺素E2含量与睑板腺功能障碍( MGD)之间的关系。方法 MGD患者105例(210只眼),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泪液前列腺素E2含量,健康成年人34例(68只眼)设为对照。结果试验组泪液前列腺素E2含量平均(142.5±34.8)μg/L,较对照组(43.5±11.7)μg/L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GD患者泪液前列腺素E2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瞳孔中心与角膜共轴反光点之间的偏移量(P-Dist)分布规律,通过75%、100%的Kappa角补偿值,分析其对中度近视患者的屈光度和视觉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8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中度近视患者322例(右眼)。术中记录患者的P-Dist大小。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患者瞳孔大小和中心位置,应用视功能检测仪测定患者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仪测量患者眼球的高阶像差。结果 患者P-Dist为0.012~0.610(0.225±0.108)mm。补偿75%组患者P-Dist为(0.215±0.094)mm,补偿100%组患者P-Dist为(0.238±0.122)m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8)。P-Dist >0.225 mm时,补偿75%组患者的术后柱镜度[(0.29±0.35)D]低于补偿100%组[(0.44±0.29)D](P=0.041)。彗差方面,补偿100%组患者在不同P-Dist(P-Dist>0.225 mm、P-Dist ≤0.225 m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Dist >0.225 mm时,补偿100%组患者的彗差明显高于补偿75%组(P=0.023)。P-Dist >0.225 mm时,明视眩光状态下1.5 cpd空间频率中,补偿100%组患者的术后对比敏感度显著低于补偿75%组(P=0.038)。结论 75%、100%的Kappa角补偿均能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但在P-Dist >0.225 mm的中度近视患者的个性化准分子切削手术中,选择100%补偿量未必获得较75%补偿量更佳的视觉质量效果。瞳孔中心位置的动态变化等可能是形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晨 《眼科新进展》2021,(10):969-973
目的 应用Sirius系统预测有效晶状体位置(ELP),探讨影响ELP变化的因素及对术后屈光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103例(103眼)白内障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Sirius系统和LS900对患者进行眼部生物学参数测量,用Sirius计算预测晶状体位置(PLP)。术后3个月,用Sirius系统采集的Scheimpflug图像测量ELP。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人工晶状体(IOL)实际位置与其他参数的关系。结果 按晶状体位置预测误差(LPPE)分组后,LPPE A组和LPPE B组患者的屈光误差(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绝对屈光误差(A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按年龄分组后,年龄A组、年龄B组、年龄C组患者LPPE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年龄C组与年龄A组患者的LPP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年龄A组、年龄B组、年龄C组患者术后RE和术后ARE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按照PLP分组后,PLP A组和 PLP B组患者的LPPE和术后R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A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按照前房深度(ACD)分组后,ACD A组和 ACD B组患者的LPPE、术后RE和术后AR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按照眼轴长度(AL)分组后,短AL组、正常AL组和长AL组患者的LPPE、术后RE和术后ARE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长AL组和正常AL组患者的LPPE、术后RE和术后ARE,以及长AL组和短AL组患者的术后RE和术后AR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PLP与ELP(r=0.637,P<0.001)、ACD与ELP (r=0.526,P<0.001)、AL与ELP(r=0.505,P<0.001)、术前ACD+晶状体厚度(LT)/2 与ELP (r=0.659,P<0.001)均呈正相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改良预测公式:ELP术后=0.485×(ACD术前+LT/2)+0.461×PLP。结论 年龄、PLP、AL、LT等因素对LPPE、术后RE均有影响。改良的回归公式为临床预测ELP和术后RE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