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讨论GBZ 120—2020《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实施前后对核医学工作场所布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已经建好但尚未开展控制效果评价的核医学工作场所,对比GBZ 120—2020实施前后的要求,分析对现有核医学工作场所布局需要明确增加的功能用房、防护用品和内照射污染检测。结果在GBZ 120—2020实施前的核医学工作场所布局已经比较合理,但在GBZ 120—2020实施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标准的要求。结论 GBZ 120—2020的实施对核医学工作场所布局的标准化提供了依据,对促进核医学科的发展和工作人员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已经建好的核医学工作场所布局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  相似文献   

2.
国家标准《稀土生产场所放射防护要求》(GBZ 139-2019)已经发布,并于2020年4月1日起实施,替代《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39-2002).本文就标准修订的背景、主要修订的内容和依据等进行说明.新标准对于稀土生产场所的放射防护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对保护我国从事稀土矿山开采、选矿和冶炼等工...  相似文献   

3.
随着石油、化工和造船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工业X射线探伤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检查金属和非金属物体内部缺陷的主要方法之一。《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7—2006)。“新标准已于2007年4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作为GBZ117—2002和GBZ/T150—2002标准的替代,新标准中对固定式探伤机房防护规定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操作室应避开有用线束照射的方向,对于屏蔽设计有了更具体的要求,并规定一般不设观察窗口等规定,确保了工业探伤人员和周围公众的健康与安全,防止了人员误入探伤机房引起的误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相关人员对GBZ/T 201.1—2007《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1部分:一般原则》的实施、应用情况及问题和建议,为该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GBZ/T 201.1—2007认知情况、培训情况、应用情况和修订建议,汇总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收集到25个省份的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关于GBZ/T 201.1—2007的评估问卷184份。64.1%的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认为该标准得到普遍应用,91.8%的技术服机构人员认为该标准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仅有54.3%的技术服务人员接受过该标准的相关培训,68.5%的调查对象每年使用该标准1次及以上,33.7%的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认为该标准“需要修订”。结论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对GBZ/T 201.1—2007的基本情况和内容知晓率较高,但对标准的熟悉和应用程度有待提高,提示相关部门需加强标准的培训和宣贯,标准部分内容需要修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职业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中如何正确计算出有效辐射防护厚度,有效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安全与健康,真正做到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结果 工业X射线探伤计算,运用GBZ117-200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能满足实际防护需求,而医用X射线机防护评价中的防护计算虽然可以引用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和(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导值,但计算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不太理想。结论 放射防护屏蔽计算可将职业人员剂量限值和公众限值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中可能产生污染的内容商榷。方法 《电离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相关规定与GBZ 120-2006相对照。结果 发生可能污染之处未能把GB 18871-2002中辐射防护基本要求在GBZ 120-2006中体现。结论 应适时对GBZ 120-2006中工作场所选址、布局、分区、污染水贮存排放与监测按GB 18871-2002要求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7.
目的177Lu-Dotatate治疗的放射防护进行全面评估,为规范约束患者出院后的行为活动及建立相关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77Lu-Dotatate治疗的放射防护从输注药物开始,按时间顺序列出患者在治疗及其后的日常活动中的各事件时间节点,对应列出事件中可能的受照人员、接触距离和接触时长;用177Lu-Dotatate说明书中的体内动力学数据估算各时间点患者体内177Lu活度;使用GBZ 120—2020中的照射剂量公式估算患者对周围人员的照射剂量。结果 对患者177Lu-Dotatate门诊或住院治疗每次用药7400 MBq,并重复4次的情况估算累积照射剂量:给出了医护人员、公众、同事、陪护人、成人家属、3~10岁儿童家属的累积照射剂量,并给出了满足国标中相关人员剂量约束值时应采取的规范约束行为。对国标要求孕妇及3岁以下家属应避免接触的情况,提出了实现此要求的条件。结论 从放射防护角度,在对177Lu-Dotatate治疗患者出院后的行为加以规范约束的前提下,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治疗都是安全可行的;若不限制约束患者出院后的活动,则对家属、公众及同事造成的照射剂量都可能会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剂量限值或约束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当前核应急医学救援人体表面污染控制相关标准,探讨现有标准的不足,提出核应急医学救援人体表面污染控制相关标准应用建议。认为现行标准WS/T 467—2014《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响应程序》、GBZ/T 271—2016《核或辐射应急准备与响应通用准则》、T/WSJD 7—2020《核辐射突发事件放射性污染人员洗消流程及技术要求》适用于核应急医学救援人体表面污染控制,其中GBZ/T 271—2016的参考理念较新、可操作性较强,建议任务单位及相关应急力量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探讨职业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中如何正确计算出有效辐射防护厚度,有效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安全与健康,真正做到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评价规范,通过屏蔽计算和分析,对医用X射线和工业探伤用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工业X射线探伤计算,运用GBZ117-200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能满足实际防护需求,医用X射线机防护评价中的防护计算引用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26-2012《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EF)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和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实际检测结果比标准有差异。结论 放射防护屏蔽计算可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基本达到了要求,确保了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所接受的个人辐射剂量低于年剂量和剂量率控制目标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灾后绵阳市某县乡镇卫生院放射防护情况,为灾后放射场所科学重建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依据GBZ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和GBZ130-2002《医用诊断X射线机卫生防护标准》要求,对灾后正常运行的某县乡镇卫生院放射场所综合防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某县乡镇卫生院放射场所面积合格率66%;放射人员操作位防护合格率94%;放射人员持证率90%;放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72%;放射人员健康体检率72%。结论 放射人员防护较好,但今后需加强放射场所建设项目的防护评价与卫生监督工作,提高放射人员与公众的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全国部分地区诊断医师使用《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的情况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该标准的掌握和实施情况,对标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分析,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搜集、调查问卷、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四川、江苏、广东、湖北、河南、新疆、安徽和核工业系统即“七省一集团”21家诊断机构共计93名具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资质的医师为调查对象,搜集诊断医师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各条款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医师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正文11项条款判定可行率范围在89.3%~95.7%,有10项可行率大于90.0%;判定部分可行率范围在0%~5.4%;判定不可行率范围在3.2%~5.4%;80.0%诊断医师未对标准提出具体意见,94.6%诊断医师认可该标准的法律法规一致性。结论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整体达标情况良好,但少部分条款应适当修改,标准的宣贯力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宣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基层放射诊疗受检者防护现状,为监管提供依据,引导受检者正确认知放射诊疗自身防护,促进放射诊疗工作安全、有序的开展。方法 采用填报调查表、现场核实的方法,对40家放射诊疗单位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情况以及防护设施、管理措施进行调查,采取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126个受检者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乳山市放射诊疗单位按照GBZ 130-2020要求配备了受检者防护用品,抽样调查发现一级医院受检者防护品实际使用率为37.5%,二级医院为53.3%,三级医院为62.5%,其中受检者主动要求的仅有10.3%。结论 乳山市放射诊疗机构放射防护设施及用品配备基本齐全,但受检者防护用品的配备及使用情况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应加强宣传及监管,以保护受检者的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卫生标准应用情况,为标准的修订、宣贯和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针对标准宣贯、实施、质量和效益四个评价目标,采用调查表,对八省一集团中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职业病诊断医师、卫生行政监督人员和放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分析,对标准实施状况和实施效果追踪评价。结果 共调查了21家职业病诊断机构、93名职业病诊断医师、70名卫生行政监督人员、1329名放射工作人员;诊断机构中有85.7%建立了诊断标准学习制度,57.1%配备了诊断医师标准培训经费;标准知晓率为75.6%~80%,标准培训率为48.4%~55.7%;GBZ 112—2017标准采用率为0;42.9%和48%诊断机构分别具备物理剂量估算和生物剂量估算能力,同时具备两种能力的诊断机构仅占42.9%;对标准11项条款判定的可行率分别为90%~97%,认可标准与法律法规一致性95%~97%,标准的满意度86%~87.1%。结论 本文为卫生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积累了材料,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卫生标准的修订、宣贯和管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单双剂量计评估方法在核医学外照射个人监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现场个人剂量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依据GBZ128的要求,对全国10家医院52名核医学工作人员进行2个周期(每个周期2个月)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佩戴双剂量计的核医学工作人员,使用双剂量计方法估算的有效剂量值大多数小于铅衣内的剂量值;佩戴单剂量计的核医学工作人员,有效剂量的最大值为0.11 mSv;使用单剂量方法估算的有效剂量基本上都小于双剂量计方法估算的有效剂量。结论 GBZ 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给出的核医学人员单剂量计或双剂量计估算公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诠释国内外个人监测标准中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以利于更好的实施相关职业卫生国际标准,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方法 诠释国际和我国现行相关的个人监测标准。结果 对我国的GBZ128—2019和GBZ129—2016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并对国际相关标准的新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结论 解读内外照射相关个人监测标准的技术难点,有利于进一步执行相关标准,并可提升职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YY0336-2020《一次性使用无菌阴道扩张器》的制定背景,对比了YY0336新、旧标准的主要内容变化,分析了YY0336-2020中外观、尺寸、抗变形能力、结构强度、环氧乙烷残留量等重要条款,总结了YY 0336-2020的改进及优势.指出了YY 0336-2020的发布实施,对于生产该类产品的生产商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多参数监护仪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的120台多参数监护仪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9月未实施PDCA管理,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实施PDCA管理,比较PDCA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多参数监护仪的检测一次合格率、维修率及质量控制检测结果。结果实施PDCA管理模式后多参数监护仪的检测一次合格率高于实施前,维修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多参数监护仪的故障率,提升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实施前后各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评估其梅毒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收集全国2000—2019年各期梅毒发病情况,利用中断时间序列方法(interrupted time series, ITS)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各期梅毒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结果 2000—2019年全国累计报告梅毒5 774 645例,政策实施前(2000—2010年)和实施后(2011—2019年)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2.251/10万和32.610/10万。ITS分析结果显示,梅毒防控规划实施后梅毒报告发病率的下降速率为1.299/10万(t=-3.124, P=0.007),一期、二期梅毒和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的下降速率分别为1.194/10万(t=-17.433, P<0.001)、0.541/10万(t=-18.618, P<0.001)、17.333/10万(t=-13.315, P<0.001)。结论 《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实施期间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实现了遏制梅毒快速上升的目标,一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