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对安氏Ⅱ类拔牙矫治病例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常规使用两颗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的28例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发现垂直向指标中,下颌平面角 SN-MP平均减小1.40°±1.45°,FMA平均减小1.58°±1.32°;后前面高比(S-Go/N-Me)平均减小 1.42%±1.43%;Y轴角平均减小1.03°±0.99°,面角平均增大1.37° ±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磨牙平均压低(0.68±1.40) mm,上前牙平均压低(1.07±1.5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治疗后有一定的上磨牙压低,产生了一定的下颌平面逆时针前旋,对侧貌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结论: 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有一定的垂直向控制能力,可以产生一定的下颌逆时针旋转,可更好地改善安氏Ⅱ类患者的侧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无托槽隐形器治疗前后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评估该矫治器对牙齿垂直向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就诊结束的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隐形矫治病例32例,均采用非拔牙矫治方案。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18项牙颌硬组织、6项面部软组织指标,对治疗前后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角度指标中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夹角(SNA)增加,差异无统学意义;蝶鞍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SNB)增加,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ANB)、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MP-FH)、颌平面角(OP-SN)、Y轴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中切牙牙体长轴与前颅底平面交角(U1-SN)、下中切牙牙体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L1-MP)减小,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1-L1)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距测量中后面高(S-Go)、下颌体长度(Go-Pog)均增加,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FHI)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与上下第一磨牙均压低,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矫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者32例。用微种植支抗结合MBT矫正器进行矫正,观察矫治前后硬组织、软组织、模型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正后前牙明显压低、内收、牙冠变短,覆颌和覆盖明显改善,软组织指标Stoms—U1、ULP、LLP、露龈宽度明显变小,U1/PP角、鼻唇角、Z角明显增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磨牙无明显移位(P〉0.05)。结论微种植支抗能有效压低前牙,阻止前牙飘移,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病率较高,正确的支抗设计和良好的支抗控制是这类错牙合获得成功矫治的前提。近年来,微种植体支抗由于为正畸治疗中提供稳定支抗效果而逐渐被广大医师认识和接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优化使用微种植体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是当今正畸治疗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J形钩与微种植体支抗矫正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病患者72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A组与B组,每组36例,A组采用J形钩进行治疗,B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B组的疗程明显少于A组,B组的上中切牙位置变化显著大于A组,B组上磨牙前移的位置显著少于A组,以上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覆牙合变化值明显大于B组,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分别采用J形钩与微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J形钩打开咬牙合的效果较好,但是J形钩的限制性较大,微种植体支抗的内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在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中分别应用微种植钉和口外弓,评价两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6例,分别应用微种植钉与高位牵引口外弓作支抗。比较两组矫治时间以及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的变化。结果微种植钉组较高位口外弓组矫治时间短,疗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微种植钉组B-X距、U1-X、U1-Y、U6-X、UL-EP、ANB、UL-EP及LL-EP的减小明显大于口外弓组(P<0.01),B-Y距增大明显大于口外弓组(P<0.01)。U6-Y的增大明显小于口外弓组(P<0.05)。两组间A-X距、A-Y距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钉能在更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内收前牙、控制磨牙,促进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在改善Ⅱ类骨面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以此为基础对照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牙齿指标[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垂直距离(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Apg线至上中切牙切缘的垂直距离(Apg-U1)]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U1-NA、U1-SN、Apg-U1小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咬合关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垂直骨面型Ⅱ类患者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安氏Ⅱ类远中错牙合患者,按照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FH/MP)的不同将其分为均角组与低角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种植体支抗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矫治的方法,比较两组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影测量值、磨牙达到中性关系时所用的总体加力时间及矫治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矫治后,均角组与低角组的U1-NA、U1-SN、SNA及总体加力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0、-1.000、-0.630、-9.020,均P>0.05);低角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均角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7,P<0.05)。结论 对安氏Ⅱ类低角患者推荐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的方法;而对均角患者要评估矫治前的面部突度及颏部形态,从而选取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85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投影测评结果。结果:治疗后,患者面部美观情况显著改善,磨牙在水平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明显移动,而 U1-SN、U1-NA 及 LS-EP 则比治疗前显著减小,U1-L1、U1-SN 比治疗前明显增大。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是一个疗效确切的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治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应用微种植支抗关闭正畸拔牙间隙对下颌垂直向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解放军306医院患者20例,将应用微种植支抗的高角正畸拔牙患者进行5项与下颌垂直位置有关的指标测量,对治疗前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U1)治疗前后【(33.01±2.43)、(30.70±2.53)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第一磨牙(U6)平均压低治疗前后『(23.93±1.99)、(22.78±2.02)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GOGN—SN、FNA、Oc.cp—FH)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种植支抗辅助高角拔牙正畸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呈现一定程度压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减小,下颌产生一定程度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横腭杆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和对矫治疗程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本科室就诊的上颌前突患者42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种植体支抗和横腭杆支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并通过Paneherz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正畸疗程。结果:种植支抗组较横腭杆支抗组在上中切牙位置方面改善明显,上磨牙位置更为稳定,正畸疗程更短(23.26±3.12)m vs(26.58±4.76)m,均P〈0.01。结论:种植支抗比传统横腭杆支抗增强上颌支抗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其矫治疗程也明显短于传统横腭杆支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8):66-68+71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采用微螺钉种植体与MBT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方案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安氏Ⅱ类上颌前突患者50例,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MBT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方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头影测量项目角度、头影项目线距、软组织、咀嚼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头影测量项目角度中U1-L1高于治疗前,U1-NA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影测量项目线距中L1C-MP、U1-NA、LMC-MPV低于治疗前,L6-MP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治疗前,治疗后上唇突角缩小,鼻唇角增大(P0.05)。相较治疗前,咀嚼功能指标咀嚼效率、咬合力均有提高(P0.05)。结论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可内收上颌切牙,将深覆盖、前倾问题有效解决,促使软组织侧貌改善,增强咀嚼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展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牙弓宽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30例,分别测量矫治前、矫治后和矫治后1年3个时期尖牙间、前磨牙间、磨牙间3个部位的宽度值,观察比较样本治疗期间、随访期间以及全程3个时期牙弓3个部位的宽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随访期间轻度减小,但仍比治疗前增大;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和上、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明显减小,随访时轻度的增大,但比治疗前减小;下颌尖牙间宽度和第1前磨牙间宽度的变化不显著。(2)各期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矫治后,对患者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上颌牙弓不对称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同时与传统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亚类错12例,随机分成A、B二组,A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位置在磨牙远中关系侧第一前磨牙与磨牙之间根方,4周后加力;将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将磨牙远中关系侧推磨牙向后开展间隙的同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弓,调整上颌中线,纠正不对称的上颌牙弓。B组用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4周后力值恒定为2.94~3.92 N。采用模型测量、头影测量分析观测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上颌单侧推磨牙3~9个月开展足够间隙后,所有病例磨牙均达到中性关系,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55 mm,疗程3~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27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47°,磨牙旋转角度约1.18°,磨牙颊向移位0.93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13 mm,疗程5~9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0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36°,磨牙旋转角度约1.17°,磨牙颊向移位0.97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在单侧推磨牙远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但种植体支抗组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疗效迅速,大大地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低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47例,分种植组(n=34)和J钩组(n=13),分别用微种植支抗和J钩均辅以MBT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露龈宽度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深覆、深覆盖及露龈微笑均得以明显改善(P〈0.05);微种植组的矫治周期短(P〈0.05),压低、内收前牙及软组织指标改善效果优于J钩组(P〈0.05),磨牙无明显移位(P〉0.05),J钩组磨牙现明显前移(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垂直向前部过度发育均有明显效果,但微种植支抗的矫治效果优于J钩,并可有效防止磨牙前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