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MBTTM托槽系统矫正病例的支抗牙--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位置变化;比较一步滑动法和两步滑动法对治疗后牙齿的轴倾度、转矩度和扭转的影响;比较横腭杆(TPA)对矫正后上磨牙轴倾度、转矩度和扭转的影响.方法:对37例上颌后牙需最大支抗的患者应用MBTTM托槽系统进行矫正,其中19例应用一步滑动法,18例应用两步滑动法.所有的病例均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其中21例还使用了TPA;利用YM-2115三维测量仪和三维测量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上颌模型进行测量和重叠测算,得出牙齿矫正后空间位置变化.结果:矫正后上第一磨牙平均前移(4.5±1.1)mm,伸长(1.5±0.9)mm;近中舌向扭转(3±7).(一步滑动法和两步滑动法间差异无显著性;TPA组和非TPA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近中倾斜(6±4).(一步滑动法大于两步滑动法,差异有显著性);上磨牙平均发生(3±6).冠颊向转矩(一步、两步滑动法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MBTM托槽系统行拔牙矫治后,上磨牙出现冠颊向转矩、近中扭转和近中倾斜的趋势.矫治过程中,一步滑动法比两步滑动法更容易造成上磨牙的近中倾斜.TPA对抗磨牙扭转的作用较其它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研究拔牙矫治对于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牙弓宽度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安氏Ⅱ类Ⅰ类错颌畸形患者并对其实施拔牙矫正治疗,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牙颌模型、比较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结果 上颌磨牙间宽度减小(2.78±0.14)mm;下颌磨牙间宽度减小(3.68±0.16)mm;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平均增加(0.33±0.15)mm;下颌前磨牙间宽度矫治后平均增加(0.65±0.12)mm;上颌尖牙间宽度平均增加(0.23±0.11)mm;下颌尖牙间宽度矫治后平均减少(0.06±0.01)mm(均P<0.05).结论 拔牙矫正治疗可有效改善安氏Ⅱ类Ⅰ类错颌畸形患者牙弓的宽度,使面部形态更丰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模型测量分析侧方Nance弓扩弓前、后牙弓宽度和上颌第一磨牙冠颊倾度及扭转度的变化,评价侧方Nance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个单侧后牙反[牙合]病例,用侧方Nance弓扩弓。测量矫治前后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宽度变化以及第一磨牙冠颊倾度及扭转度的变化。结果扩弓4月左右,反[牙合]侧牙弓得到有效的扩大,反[牙合]侧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宽度平均分别增加了3.2、3.02、.8 mm;正常侧磨牙宽度无明显扩大;反侧第一磨牙牙冠颊向倾斜(9.7±3.6)°和近中颊向扭转(5.6±2.7)°,而正常侧变化不明显。结论侧方Nance弓是矫治单侧后牙反[牙合]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畸治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研究安氏Ⅰ类错畸形在拔牙(牙合)不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并对两种矫治方法所致牙弓宽度改变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50例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 (牙合)例拔牙矫治,25例不拔牙矫治),记录矫治前后上下牙弓尖牙问和磨牙问牙弓宽度,分别采用配对t榆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内和组间的结果差异.结果 矫治前拔牙组和不拔牙组患者上下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牙弓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矫治结束后两组上下牙弓尖牙间牙弓宽度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矫治组上牙弓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少,不拔牙矫治组下牙弓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时上下牙弓尖牙间牙弓宽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但不拔牙组上下牙弓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比拔牙组显著.结论 拔牙矫治和不拔牙矫治安氏Ⅰ类错田畸形均会(牙合)牙弓前段宽度增加,拔牙矫治与不拔牙矫治均不会导致牙弓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牙列中度拥挤错畸形病人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的变化。方法 60例安氏Ⅰ类牙列中度拥挤错畸形病人分为拔牙与非拔牙组,拔牙组采用MBT技术矫治,非拔牙组采用自锁技术矫治。收集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模型,测量上颌牙弓尖牙间、前磨牙间与磨牙间牙弓宽度及上颌牙弓长度。结果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尖牙间牙弓宽度及前磨牙间宽度增大,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少,牙弓长度减小,差异均有显著性(t=3.25~5.58,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尖牙及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大,差异有显著性(t=3.47、3.79,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磨牙间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变化量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显著性(t=3.27、3.33,P<0.05)。结论拔牙矫治安氏Ⅰ类中度拥挤错畸形与非拔牙矫治比较磨牙间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均减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口外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疗效比较,评价微型种植体支抗作用效果。方法将20例严重上牙弓前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种植体支抗组10例,口外弓支抗组10例,分别应用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配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拔牙间隙。通过头影测量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反映牙、颌、面形态特征的标志点位置变化,并通过成组t检验分析两组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差异。结果矫治后在矢状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6.56±1.37)mm,上唇突点后移(4.36±0.79)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5.56±0.66)mm,上唇突点后移(3.86±0.73)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上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分别为(0.55±1.36)mm、(1.81±0.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压低(1.96±0.82)mm,上第一磨牙压低(1.59±1.15)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伸长(0.60±0.74)mm,上第一磨牙伸长(0.24±1.7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支抗组U1-SN角减小(16.76±2.85)°、口外弓支抗组U1-SN角减小(20.10±2.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不仅具备较强的矢状向支抗作用,同时具备有传统口外弓支抗难以实现的垂直向支抗能力,有效压低前牙以利于矫正深覆、露龈笑畸形,压低上磨牙以利于骨性Ⅱ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上颌牙弓不对称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同时与传统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亚类错12例,随机分成A、B二组,A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位置在磨牙远中关系侧第一前磨牙与磨牙之间根方,4周后加力;将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将磨牙远中关系侧推磨牙向后开展间隙的同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弓,调整上颌中线,纠正不对称的上颌牙弓。B组用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4周后力值恒定为2.94~3.92 N。采用模型测量、头影测量分析观测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上颌单侧推磨牙3~9个月开展足够间隙后,所有病例磨牙均达到中性关系,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55 mm,疗程3~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27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47°,磨牙旋转角度约1.18°,磨牙颊向移位0.93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13 mm,疗程5~9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0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36°,磨牙旋转角度约1.17°,磨牙颊向移位0.97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在单侧推磨牙远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但种植体支抗组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疗效迅速,大大地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行口外弓支抗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线距及角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正畸矫治,侧貌观均有明显改善,患者对矫治效果相对满意。观察组矫治时间为(19. 4±3. 5)个月低于对照组矫的(24. 6±2. 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上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U6-Ptm)平均为(1. 24±0. 61) mm、(1. 72±0. 49) mm;上颌中切牙收量(U1-Ptm)平均为(9. 30±3. 31) mm、(4. 49±3. 53)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前后上下切牙唇倾度(U1-L1、U1-SN、L1-MP)、覆盖(OJ)、覆■(OB)变化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错■运用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对前牙内收效果更佳,患者侧貌观得到明显改善,缩短矫治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快速矫治安氏Ⅱ类错的效果。方法将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上颌前突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Roth直丝弓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观察组采用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比较两组患者的矫治治疗时间,矫治前及矫治后的SNA角、SNB角、ANB角、U1-SN角、U1-NA角、L1-NB角、L1-MP角及U1-NA、L1-NB、L1-MP、L6-MP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为(20.6±1.6)个月,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6±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U1-NA角[(25.16±3.84)° vs (28.94±4.72)°]、L1-MP角[(99.41±3.56)°vs (103.46±3.22)°]、L1-NB角[(23.71±6.19)° vs (28.62±6.09)°]、L1-MP [(34.69±2.21) mm vs (36.84±2.49) mm]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6-MP为(32.19±2.86) 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46±2.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快速矫治与Roth直丝弓托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其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内收上前牙及控制上前牙的唇倾程度,增加下颌的顺时针旋转程度、后牙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 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李渠  刘明颖 《重庆医学》2013,(34):4149-4151
目的观察微种植体支抗(MIA)或自攻钛种植体(SDIA)与口外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特点。方法选取该科室诊治的上牙弓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纳入研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微种植体治疗,其中14例采用MIA,11例采用SDIA治疗,对照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矫治时间长短,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以及MIA与SDIA微种植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正畸平均疗程为(19.85±2.01)个月,对照组为(23.58±1.79)个月,观察组疗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中切牙长轴与颅底平面的下内交角(U1-SN)角度减小(16.8±1.9)°,对照组减小(20.2±2.1)°;垂直向上,观察组中切牙和第一磨牙分别降低(2.0±0.8)mm和(1.6±1.0)mm,对照组中切牙和第一磨牙分别伸长(0.7±0.5)mm和(0.3±0.7)mm;矢状向上,观察组第一磨牙位移(0.6±1.1)mm,对照组为(1.7±0.8)mm;观察组U1-SN、上中切牙与X轴距离(U1-X)、上第一磨牙至X轴距离(U6-Y)、上颌第一磨牙至X轴距离(U6-X)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两组U1-Y,UL-X,UL-Y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IA与SDIA脱落率差异较小(P>0.05),但SDIA引起牙龈红肿、增生率显著高于MIA(P<0.05)。结论微种植体较口外弓支抗改善上牙弓前突具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垂直向上降低上切牙、第一磨牙,并避免第一磨牙位移,MIA或SDIA的微种植体均有一定的脱落率,但SDIA可引起牙龈红肿、增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错(牙合)成人患者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差异,为正畸科医生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骨性Ⅰ类成人患者共90例,分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每组30例。采用CBCT测量不同垂直截面及近远中层面各组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且在颊侧牙槽骨厚度≥3 mm处以50°、60°和70°植入并测量有效骨量。结果:在不同垂直截面上,除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U6mb)层面,其余层面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由牙槽嵴顶向根方逐渐增大(P<0.05)。在不同近远中层面上,除U6mb层面,其余层面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由近中向远中方向逐渐增大(P<0.05)。颊侧牙槽骨最大厚度位于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U7mb)距牙槽嵴顶11 mm处;最小厚度位于U6mb距牙槽嵴顶7 mm处。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均角组和高角组(P<0.05),均角组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大于高角组(P<0.05)。在低角组患者中,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与上颌第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微型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颊后牙槽骨区种植体支抗配合镍钛推簧,对12例安氏Ⅱ类1分类轻中度牙列拥挤患儿进行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并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Ptm-6和SN-6测量结果 变化,评价磨牙向远中移动的疗效. 结果 12例患者治疗4-6个月后,与矫治前相比,Ptm-6值显著下降(P<0.01),SN-6值明显升高(P<0.01),上颌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4.38±0.21)mm.结论 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推磨牙向远中,获得了强支抗,非拔牙矫治Ⅱ类1分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病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的腭杠腭托口内支抗系统矫治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支抗作用.方法:选取12~26岁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34例,均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应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支抗设计采用腭杠腭托联合支抗系统(横腭杆+Nance弓);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以及牙颌研究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磨牙平均前移(1.50±0.85)mm,但未达到拔牙间隙的1/3;上下切牙平均内收量分别为(4.73±2.64)mm和(5.52±4.62)mm;双颌前突软组织侧貌有较大改善(Ls-E,Li-E,Cm-Sn-Ls,Pg′B′-FH,A′Ls-FH,Z角的改变,P<0.01);磨牙伸长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颌平面角、面高比以及后牙弓宽度改变没有显著性(P≥0.05);上下牙槽骨的变化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腭杠腭托联合支抗系统对于矢状向、垂直向、水平向支抗控制较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系统;对于矫治双颌前突拔牙病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强支抗.  相似文献   

16.
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后牙弓宽度改变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安氏I类错畸形在拔牙[牙合]不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并对两种矫治方法所致牙弓宽度改变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方法50例安氏I类错畸形患者([牙合]例拔牙矫治,25例不拔牙矫治),记录矫治前后上下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牙弓宽度,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内和组间的结果差异。结果矫治前拔牙组和不拔牙组患者上下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牙弓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矫治结束后两组上下牙弓尖牙间牙弓宽度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矫治组上牙弓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少,不拔牙矫治组下牙弓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时上下牙弓尖牙间牙弓宽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但不拔牙组上下牙弓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比拔牙组显著。结论拔牙矫治和不拔牙矫治安氏I类错田畸形均会[牙合]牙弓前段宽度增加,拔牙矫治与不拔牙矫治均不会导致牙弓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17.
陈功  顾梦婕  殷薇薇  张尽忠  杜若鸿 《安徽医学》2022,43(12):1438-1442
目的 探究Damon Q自锁托槽联合上颌斜面导板或玻璃离子垫用于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123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导板组、离子垫组及对照组,各41例。导板组予以Damon Q自锁托槽联合上颌斜面导板非拔牙矫治,离子垫组予以Damon Q自锁托槽联合玻璃离子垫非拔牙矫治,对照组予以传统直丝弓矫治。比较3组患者矫正前及矫正1年后的牙弓前段宽度、牙弓中段宽度、牙弓后段宽度,上下颌位置及旋转方向指标[SUA、SNB和Y轴角],上下颌牙齿矢状面和垂直向变化指标(U1-NA、L1-NB、U1-SN),颏部软组织的线距指标[上下唇-E线矩(UL-E、LL-E)和颏唇沟深度]、前后径、矫正时间差异。结果 3组矫治前后牙弓前段宽度、牙弓中段宽度、Y轴角、U1-NA、L1-NB、U1-SN、LL-E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离子垫组和导板组矫治前后牙弓前段宽度、牙弓中段宽度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离子垫组和导板组矫治前后牙弓前段宽度、牙弓中段宽度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错牙矫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子垫组和导板组错牙矫正时间[(12.09±3.04)个月、(11.47±3.82)个月]均短于对照组[(23.15±6.9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mon Q自锁托槽联合上颌斜面导板或玻璃离子垫用于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治疗,可解除牙列拥挤,促进上下颌牙弓的正常形态恢复,同时降低对下颌生长的抑制,缩短矫正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矫治双颌前突内收前牙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6例安氏Ⅰ类拔牙矫治的双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2组.拔牙模式均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观察组用微种植体作支抗,对照组用传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通过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变化判断2组支抗丧失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拔牙间隙均关闭.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均得到改善.研究组上切牙内收(12.10±3.40)mm,下切牙内收(2.45±1.10)am,支抗磨牙前移(1.15±1.00)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最大限度避免支抗的丧失,具有操作简单和舒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牵引方式对微型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患者矫治设计均为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阶段的治疗应用微型自攻钛钉支抗种植体(微型种植体)。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微型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应用定滑轮牵引方式;对照组微型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牵引钩向远中直接与微型种植体相连。2组均以滑动法(每侧120g力)内收上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住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上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量(I-Y)为5.16±0.04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量(M—Y)为0.12±0.02mm;对照纽上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量(I—Y)为4.55±0.25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量(M—Y)为0.57±0.03mm。统计分析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定滑轮牵引方式与微型种植体结合能进一步增强磨牙支抗,对获得最大磨牙支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对安氏Ⅱ类拔牙矫治病例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常规使用两颗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的28例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发现垂直向指标中,下颌平面角 SN-MP平均减小1.40°±1.45°,FMA平均减小1.58°±1.32°;后前面高比(S-Go/N-Me)平均减小 1.42%±1.43%;Y轴角平均减小1.03°±0.99°,面角平均增大1.37° ±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磨牙平均压低(0.68±1.40) mm,上前牙平均压低(1.07±1.5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治疗后有一定的上磨牙压低,产生了一定的下颌平面逆时针前旋,对侧貌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结论: 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有一定的垂直向控制能力,可以产生一定的下颌逆时针旋转,可更好地改善安氏Ⅱ类患者的侧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