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因臀部、骶尾部及肛周化脓性感染10年,经当地医院按多发疖肿、痈治疗,经久不愈,1986年7月7日转入本市某医院,于同年7月12日、8月9、20日三次行右臀部瘘管清创术。术后切口不愈,形成溃疡和菜花状新生物。1987年1月13日转入本院。入院检查:消耗性面容,中度贫血貌。面、颈、背及腋下皮肤密集痤疮疤痕、色素沉着。骶尾部、臀部及肛周皮肤呈黑褐色,僵硬肥厚,其创面大小约为 相似文献
2.
3.
罗学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4)
我院自1992年至1997年用激光并复方芩柏颗粒剂内服、外用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15例,并与单纯性激光治疗13例对照,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8例患者随机分为激光与中药联合运用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单纯性激光治疗组(简称对...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全部病例均采用揭盖式切除手术,术后治疗组用中药熏洗及中药换药治疗,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坐浴及抗生素条换药治疗,疗程35d,观察比较各组术后疼痛、水肿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3个月后复查,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创面疼痛时间、水肿时间、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83.33%,对照组治愈率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30.00%,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且有疗程短,疗效持久,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肛周化脓性汗腺炎行VSD封闭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肛肠科2012年3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放换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使用VSD封闭引流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其中90.0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创面基本愈合;对照组则为63.3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术后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有利于创面水肿消除和渗液清除,对于创口的尽快愈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手术效果的顺利发挥,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9.
我科自1991-2003年,采用广泛性局部切除术,剔除瘘 管及炎性硬结组织,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12例,获得满 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肛周化脓性汗腺炎12例,均为男性,年龄 20-63岁,平均33岁,病程2.5-16年,平均6.67年,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可弯曲空心探针诊治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临床效果,探讨可弯曲空心探针诊治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肛肠科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4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14例患者均行可弯曲空心探针术前检查及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应用可弯曲空心探针定位,彻底精准地切除病灶,术后常规抗炎、开放伤口者应用可弯曲空心探针冲洗换药等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45±6)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5.6±3.7)d,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38.7±4.5)d。随访6~10个月,14例患者均1次手术治愈,无复发。结论 可弯曲空心探针应用于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诊治中可指导准确切除病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提高一次手术治愈率,符合“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间变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及相关临床特征,提高特殊类型脑膜瘤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间变性脑膜瘤的MRI和相关临床资料.MRI检查行常规轴位SE T1WI和FSE T2WI序列,Gd-DTPA增强扫描包括轴位和冠状位SE T1WI序列.结果 27例患者共检出44个瘤体,肿瘤多发生于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化脓性肌炎的MR表现特点,探讨MR对化脓性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化脓性肌炎的MR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 8例MR显示受累肌肉弥漫性肿大,T2WI上表现为较明显不均匀高信号,STIR上为明显高信号;而TlWI上呈与邻近肌肉等、略低或略高信号改变,邻近肌间隙水肿。4例病灶中见单个或多个Tl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脓肿形成,周围脓肿壁在T1WI上为相对高信号。增强扫描受累肌肉呈明显弥漫性强化2例,2例脓肿形成者呈环状强化,脓腔及小的炎性坏死区无强化。结论 MR可清晰显示化脓性肌炎病变部位、特点及范围,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9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7例位于颅内脑外,1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内,1例位于髓外硬膜内。MRI上,4例(44.4%)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团块,5例(55.6%)呈分叶状团块。T1WI上,5例(55.6%)呈与脑白质等信号的稍短T1信号,3例(33.3%)呈与脑灰质等信号的等T1信号,1例与灰质对比呈稍长T1信号。T2WI上,8例(88.9%)呈与脑灰质等信号的T2信号,1例呈稍长T2信号;6例(66.7%)伴囊变;8例(88.9%)与脑膜或脊膜相连,5例(55.6%)以宽基底相连,3例(33.3%)以窄基底相连;5例(55.6%)伴流空血管影;增强后9例均有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4例(44.4%)有典型脑膜尾征;7例(77.8%)颅内病灶伴轻度水肿,2例伴骨质破坏。9例患者最终均通过病理确诊。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诊断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5.
肝腺瘤的临床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腺瘤的临床及MRI表现,提高对肝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6例的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评价MRI的诊断价值。结果6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系偶然发现。MR平扫T1WI肿瘤常呈等或稍低信号,部分T1WI反相位图像信号下降,T2WI以高信号为主,瘤内有出血坏死信号不均匀。动脉期呈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部分瘤内出血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强化下降或持续强化。假包膜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可呈持续明显强化或延迟强化。结论肝腺瘤临床和MR表现缺乏特异性,了解其常见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对部分表现不典型病例,利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可与其它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
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4例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14例患
者中男5例,女9例,年龄(55±8)岁;9例为单发,5例多发(病灶2~6个),共26个病灶。病灶均位于幕上,包括大脑半
球、基底节、胼胝体等,多数位于脑组织深部。病灶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e,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
权成像(T2-weighted image,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sff 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多呈高或稍高信
号。全部病灶表现出明显的强化影,其中团块状强化的病灶有23个,环形强化的病灶有3个。病灶周围形成的水肿严
重程度不一,其中20个属于重度,4个中度,2个轻度。有2个病灶可见坏死、出血。结论: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具有特
征性MRI表现:位于幕上脑实质深部,多灶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接近,强化明显,弥散受限,坏死囊变少见,
占位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4例类似内收肌附丽病的抗肌萎缩蛋白病的下肢骨骼肌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4例来自不同家系,年龄为5到11岁的男孩,临床表现为肌痛或者肢体力弱或者发现肌酸激酶升高,经基因检查确诊为抗肌萎缩蛋白病。4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为 4 087~32 700 IU/L(正常值75~175 IU/L),其中3例患者接受骨骼肌活检,提示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伴不同程度的肌纤维膜抗肌萎缩蛋白缺失。基因检查结果示4例患者均存在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致病突变,其中3例为框外突变,分别为45号外显子缺失、49-52外显子缺失、以及62号外显子重复突变,另外1例为c.2665C>T致无义突变。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评分。结果:4例患者双侧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T1加权像示大腿骨骼肌脂肪化改变轻重不等(2分至13分),主要受累肌肉为大收肌及股二头肌长头;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示所有患者大腿长收肌均出现显著高信号改变,提示存在明显水肿,该影像学表现类似内收肌附丽病。有两例患者为双侧长收肌均受累,另两例为单侧受累。此外,其中两例患者还出现其他肌肉水肿改变,包括大收肌、半腱肌、缝匠肌以及股直肌等。所有患者韧带附着处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抗肌萎缩蛋白病患者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可以表现为类似内收肌附丽病患者长收肌水肿改变,提示抗肌萎缩蛋白病患者长收肌可能容易出现运动拉伤。 相似文献
18.
术前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e,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和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子宫内膜癌病例术前一周内进行MRI检查及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比较.结果:MRI诊断共有5例与手术病理分期不符,正确率为84.85%(28/33).MRI对于区分Ⅰ a、Ⅰ b、Ⅰc期的诊断正确率为84.62%(22/26),鉴别深肌层浸润(Ⅰ c期)和表浅侵润(Ⅰ a+Ⅰ b期)的诊断正确率为96.15%(25/26),MRI提示病变累及宫颈者3例,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结论:MRI对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侵犯子宫肌层的程度和准确分期方面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mprovements in perinatal care have resulted in increased survival of infants born prematurely, however neurological damage due to ischaemic infarction of the 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is a problem of enormous med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Such vascular insult leads to destruction of the 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termed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 This abnormality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significant morbidity in the survivors of premature bir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s perhaps the only imaging modality, which can accurately detect and quantify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宫颈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MRI在宫颈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2例宫颈癌患者在治疗前行MRI检查,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信号特征及宫旁浸润情况,进行影像学分期,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期对比,评价MRI分期价值。结果 4例ⅠA期宫颈癌MRI检查未见病灶,48例ⅠB以上宫颈癌MRI检查均显示病灶,分期分别为ⅠB 26例,ⅡA 11例,ⅡB 6例,ⅢA 3例,ⅢB 1例,ⅣA 1例,43例与病理分期相一致,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90%,总正确率为83%。结论MRI对ⅠB期以上宫颈癌病灶均可发现,能够清晰显示阴道受累、宫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