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84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31例)和稳定性斑块组(53例),比较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C)等危险因素,并分析上述因素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Hcy、CyC、CRP和LDL-C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Hcy、Cy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RP、Hcy、CyC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 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其分为IMT正常组(n=38)、IMT增厚组(n=43)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45),检测3组患者血清Hcy、hs-CRP、Cys 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酸水平,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3组患者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T与血清Hcy、hs-CRP、Cys C、TC、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83、0.810、0.792、0.342、0.549,P<0.05),与HDL-C、肌酐、尿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25、0.213、0.1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hs-CRP、Cys C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Hcy、hs-CRP、Cys C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UA(尿酸)、Hcy(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明确诊断的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的患者200例,根据IMT水平分成3组:IMT正常组(54例)、IMT增厚组(63例)、斑块形成组(83例);比较3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生化指标水平,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结果:(1)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UA、胱抑素C、Hcy等方面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与SBP、DBP、TG、LDLC、脂蛋白a、UA、胱抑素C、Hcy、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均P<0.01或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TG、LDLC、脂蛋白a、UA、胱抑素C、Hcy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P<0.01或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SBP、DBP、TG、LDLC、脂蛋白a、UA、胱抑素C、Hcy与IMT呈正相关,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新蝶呤(Np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诊治ACI死患者68例为ACI组,选取同期行健康检查的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ELISA法测定2组血浆Hcy、Npt,酶直接法测定血浆LDL-C,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结果 ACI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91.1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0%(P<0.05);ACI组血浆LDL-C(4.98±0.89)mmol/L、Hcy(38.96±4.89)μmol/L、Npt(2.45±0.48)ng/ml、CRP(6.89±0.48)mg/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86±0.93)mmol/L、(18.02±3.88)μmol/L、(1.38±0.59)ng/ml、(1.58±0.56)mg/L(P<0.05),而颈动脉IMT(1.85±0.32)mm大于健康对照组(0.42±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中软斑亚组、混合斑亚组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显著高于硬斑亚组(P<0.05)。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12、0.326、0.345、0.369,P<0.05)。结论 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显著高于斑块不稳定患者,提示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可反映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1):43-45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胱抑素C(Cys C)的相关性。方法:将青年脑梗死76例作为研究组,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内膜正常组16例、内膜增厚组27例及斑块形成组3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Hcy、hs-CRP及Cys C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研究组IMT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研究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内膜增厚组IMT和斑块形成组IMT均与Hcy、hs-CRP及Cys C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Hcy、hs-CRP及Cys C均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是判断病情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可用于判断青年脑梗死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收集ACI患者69例,并设正常对照组29例,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明确颈动脉斑块形态,并测定Hcy水平。检测ACI组和对照组Hcy水平含量,ACI组无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组血Hcy水平含量,观察ACI组血Hcy水平与CIMT之间的关系。结果:ACI组Hcy、CIM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血Hcy水平高于硬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硬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5);CIMT增厚组血Hcy水平高于CIMT正常组(P<0.05)。结论:在ACI患者中,血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高血Hcy水平与软斑块具有相关性,更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Cys 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Hcy水平,以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36±0.24)mg/L和(1.03±0.13)m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TG、TC、LDL-C、HDL-C、FPG、Hey水平及颈动脉IMT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水平与TC、TG、HDL-C、LDL-C、FPG均无相关性(r=0.076、-0.158、-0.040、0.012、-0.176,P均>0.05),而与血Hey及颈动脉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871、0.819,P均<0.01)。结论高Cys C血症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与血Hey呈正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73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组(90例)和不稳定组 (83例),另选取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斑块稳定组及不稳定组中脑梗死复发情况。分析血清Hcy、NLR、PLR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并做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因素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PLR、NLR水平是影响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随访结果显示斑块稳定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且复发时间明显高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cy、NLR、PLR、斑块不稳定是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cy、NLR、PL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相关,且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水平与ACI的相关性及其在AC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CI病人300例作为病例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选择同期体检者7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葡萄糖(GLU)、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Lp(a)、Hcy、LDL-C、Cys C水平。根据NHISS评分将ACI病人分为轻度组(n=173)、中度组(n=89)和重度组(n=38),比较各组血清LP(a)、LDL-C、Hcy、Cys C水平。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构建多因素模型,并对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LP(a)、LDL-C、Hcy、Cys C单独和联合对ACI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GLU、CHOL、HDL-C、Lp(a)、Hcy、LD-C L、Cys 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轻度组、中度组、重度...  相似文献   

10.
葛君  汪朝晖  宣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38-114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0例,IMT>0.9 mm)与正常组(60例,IMT≤0.9 mm),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依据IMT检查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30例,0.9 mm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5)。内膜增厚组hs-CRP、Hcy、UA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斑块组(均P<0.05)。内膜稳定斑块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低于内膜不稳定斑块组(均P<0.05)。 结论 血清hs-CRP、Hcy、UA水平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血清hs-CRP、Hcy、UA水平越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三者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0例ACI患者,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将其分为内膜正常组52例、内膜增厚组68例和斑块组180例;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73例和易损斑块组107例。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计算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1[TC/(HDL-C+TBIL)]、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2[LDL-C/(HDL-C+TBIL)]。比较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各项指标;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各项指标进行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CI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对ACI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斑块组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1、指数2均高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1、指数2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1、指数2可作为ACI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1曲线下面积(AUC)为0.704(95%CI:0.624~0.784,P=0.000)、敏感度分别为0.748,特异度为0.603。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2曲线下面积(AUC)为0.715(95%CI:0.641~0.790,P=0.000),敏感度为0.748,特异度为0.616。结论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与ACI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呈正相关;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是ACI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对ACI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根据患者Gensini评分高低将其分为轻度组29例、中度组31例和重度组22例。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Hcy和Cys C水平,分析患者Hcy、Cys C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的Hcy、Cys C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者的Hcy、Cys C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患者血清Hcy与Cys C水平均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Hcy与Cys C水平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Hcy和Cys 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学创新》2015,(35):63-6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60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在同时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无脑梗死症状的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检测颈动脉彩超,查血清D-二聚体及Hcy水平,并对此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颈动脉IMT严重程度、斑块硬化程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邢冬梅  杨兴隆  李佩云  戚玲  李词  贾帆 《重庆医学》2017,(34):4783-4786
目的 研究血清5-脂氧合酶(5-LO)、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经颈动脉超声诊断为CAS的患者共176名,并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及易损斑块组;另收集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并经由颈动脉超声排除CAS的健康志愿者108名为对照组;检测各组5-LO、Hcy的血清水平,并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与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AS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探讨5-LO、Hcy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意义.结果 5-LO、Hcy在易损斑块组均较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而5-L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5-LO、Hcy、糖尿病是CAS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以232.89 pg/mL水平为临界值,血清5-LO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性为84.4%,特异度为81.8%;以12.53 μmol/L为临界值,血清Hcy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性为70,1%,特异度为66.7%.结论 血清5-LO及Hcy是预测CAS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调节二者水平可能成为临床稳定CAS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发病的关系。方法:搜集61例ACI患者(ACI组)和32例同期住院治疗的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比较2组Hcy、hs-CRP、LDL-C、TG及TC水平,并分析Hcy与hs-CRP、LDL-C、TG、TC的相关性。结果:ACI组血清Hcy、hs-CRP、LDL-C、TG及TC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 (P<0.05~P<0.01);Hcy与hs-CRP、LDL-C、TG、TC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 >0.05)。结论:ACI患者的血清Hcy、hs-CRP、LDL-C、TG 与TC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均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ICV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危险因素;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性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浆Hcy水平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随AS程度加重,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及Hcy浓度增高(P<0.05);斑块形成组血浆HHcy发生率及Hcy浓度与斑块的性质有关(P<0.05);logistic分析示血浆HHcy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S病变程度及斑块的易损性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血浆HHcy为颈动脉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ACI)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急性脑梗塞与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以80例ACI患者为对象。以同期收治的8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为对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影响A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TAFI与ACI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CI组与颈动脉斑块组性别、年龄、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弱回声、TAFI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446)、年龄(OR=2.286)、Hcy(OR=7.820)、吸烟(OR=3.096)、饮酒(OR=2.403)、冠心病(OR=6.623)、高脂血症(OR=9.678)、糖尿病(OR=5.776)、颈动脉斑块弱回声(OR=9.635)、TAFI(OR=23.993)为AC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AFI与ACI发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 性别、年龄、Hcy、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弱回声、TAF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尿酸(uric acid, UA)、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的关系。方法 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212例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对比3组血清Lp-PLA2、UA、Cys C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Lp-PLA2、UA、Cys C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Lp-PLA2、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UA、Cys C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p-PLA2、UA、Cys C水平为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Lp-PLA2、UA、Cys 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谈巧玲 《右江医学》2011,39(1):24-25
目的探讨首次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其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与胱抑素C(Cys C)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33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同期11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空腹采血检测血清Cat S及Cys C.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Cat S、Cys C及二者的比值(Cat S/Cys 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at S较稳定斑块组增高,而血清Cys C水平较稳定斑块组降低,血清CatS分别为(75.33±15.44)、(60.13±18.54)pg/mL,血清Cys C分别为(0.72±0.63)、(0.92±0.54) mg/L,Cat S/Cys C分别为103.67±2.53、64.63±9.2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at S水平及Cat S/Cys C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98,P<0.05;r=0.753,P<0.01);而血清Cys C水平呈负相关性(r=-0.213,P<0.05).结论 血清Cat S/Cys 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