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颅内出血(ICH)是早产儿的一个常见并发症,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引起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可高达65%,而25%~50%的出血患儿可无临床表现。本研究观察了早产儿的一些产前,产时及产后因素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旨在探讨早产儿ICH的高危因素,以利于早产儿ICH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 根据对130例早产儿进行发生颅内出血的15种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种危险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两组比较9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出生体重小于1500g、胎龄小于34w、5min Apgar评分小于3分、进行过机械通气、PaCO2大于70mmHg、这pH小于7.2、DIC为最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应加强围产保健,预防早产的发生,在分娩和治疗新生儿疾病时避免引起血压过大波动,及时处理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机械通气时既要防止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又要避免过度通气造成低碳酸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高危因素,为早期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58例,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床旁B超检查结果(有无颅内出血)分为ICH组(23例)和非ICH组(3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抽搐及机械通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性别、分娩方式和败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胎盘异常、宫内窘迫及多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儿母亲年龄、尿路感染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小胎龄、低体质量、宫内窘迫及Apgar评分低的早产儿可能更易发生颅内出血,应及早采取防治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39例早产儿临床研究,来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早期防治。结果显示,ICH发病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体重小于1500g早产儿ICH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5);两组早产儿死亡率显著差异(P〈0.05)。提示本治疗方法对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选取本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221例的早产儿,其中颅内出血52例作为观察组,其余未发生颅内出血的早产儿169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对ICH组和对照组的产前异常因素进行比较,宫内窘迫、羊水异常、妊高征、前置胎盘、脐带异常、是否预防应用苯巴比妥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H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的异常因素的比较,与Apgar评分、出生体重、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可能与宫内窘迫、羊水异常、妊高征、前置胎盘、脐带异常、是否预防应用苯巴比妥钠以及Apgar评分、出生体重和胎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09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6例早产儿病例资料,根据床旁B超的检查结果诊断,分析颅内出血与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56例出生体重≤2000g,胎龄≤36周的早产儿中发现92例(58.97%)颅内出血患儿。分析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而保胎有无、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异常、低血糖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颅内出血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就我科 1996~ 2 0 0 0年经头部CT检查证实为颅内出血 (ICH)的早产儿 4 1例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该期收治早产儿 116例 ,其中 4 1例经头部CT检查证实有颅内出血。其中体重≤ 15 0 0 g 2 4例 ;胎龄≤ 32周 2 6例 ,胎龄 >32周 15例 ;剖宫产 10例 ,顺产 2 5例 ,臀位产 6例 ;出生时伴有窒息 2 8例 ;转诊入院者 10例。1 2 临床表现 :早期均有反应低下、少动、不哭或哭声微弱、吸吮无力等 ,6例表现为呻吟、烦躁或惊厥 ,之后转为抑制症状 ;生后 3~ 4天 ,主要表现为反复呼吸暂停或阵发性青紫以及局部或全身抽搐 ,脑性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出血早产儿B超诊断及颅内出血与围产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2003年1月~2004年6月广州白云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62例早产儿,在生后3~7d内常规进行床边颅脑B超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围产因素,与同期无颅内出血的36例早产儿进行比较。结果 62例早产儿中26例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42%(26/62),出生时Apgar评分〈7分窒息儿共21例,颅内出血发生率13/21(62%);胎龄〈32周共28例,颅内出血发生率17/28例(61%);出生体重〈1500g共22例颅内出血发生率14/22例(64%)。出生时窒息、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高。结论早产儿窒息是引起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为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出生,可有效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颅脑B超可作为新生儿早期颅脑损伤的诊断、筛查、跟踪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评价早产儿颅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延迟断脐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无锡市妇幼保健院2015—2017年期间出生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条件随机选取80例分成2组。33例为实验组,采取60 s延迟断脐;47例为对照组,采取10 s内常规断脐。通过超声监测其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30.3%)低于对照组(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5);实验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Vs)[(41.24 ± 5.90)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10.45 ± 2.84)cm/s]、搏动指数(PI)(1.61 ± 0.24)均高于对照组[Vs(39.21 ± 9.46)cm/s、Vd(8.95 ± 4.53)cm/s、PI(1.57 ± 0.31)],实验组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则低于对照组(0.73 ± 0.06 vs. 0.76 ± 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采取60 s延迟断脐后可以有效改善早期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使大脑中动脉处于高流量低阻力状态,改善脑血流供应;超声可以提供有效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供临床参考,有利于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产儿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615例住院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基本资料、围产因素、出血表现等)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凝血5项、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根据临床诊断是否有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先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经过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儿之间的胎龄、是否有窒息复苏史、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凝血5项中的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胎龄、是否有窒息复苏史、血小板计数、白细胞、纤维蛋白原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升高是保护因素,窒息复苏史、白细胞高是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胎龄低、有窒息复苏史、白细胞高、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低均要警惕有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颅内出血(ICH)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头颅彩超对157例早产儿进行检查,同时使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早严儿的血清游离L(FL)、游离T4(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结果157例早产儿中确诊82例(52.23%)患儿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早产儿血清FT4水平为(9.71±3.45)pmol·L^-1,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为(12.67±4.03)pmol·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早产儿血清FT3为(3.18±0.97)pmol·L^-1,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为(4.25±1.13)pmol·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早产儿血清TSH为(12.56±3.87)mU·L^-1,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为(13.31±4.16)mU·L^-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清FT4患儿97例,其中颅内出血组58例(占59.8%),低血清FT4增加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风险,OR=2.23,95%CI:1.16—4.30;低血清FT4患儿103例,其中颅内出血组62例(占60.2%),低血清吗增加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风险,OR:2.57,95%CI:1.30~5.07。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具有相关性,低血清FT3、FT4水平增加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凝血六项指标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水平及预测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颅内出血早产儿101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无颅内出血的早产儿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差异,构建基于凝血六项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模型预测患儿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FIB为(2.07±0.32)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12±0.54)mg/L、(15.40±0.87)s、(58.98±1.12)s、(22.30±0.87)s和(1.64±0.3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重度出血早产儿FIB为(1.85±0.25)g/L,明显低于轻度出血早产儿(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79±0.56)mg/L、(16.59±0.84)s、(60.17±1.14)s、(23.41±0.89)s和(1.86±0.30),明显高于轻度出血早产儿(P<0.05)。观察组不同孕周早产儿FIB、D-D、PT、APTT、TT和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早产儿FIB为(1.86±0.23)g/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早产儿(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67±0.54)mg/L、(16.22±0.90)s、(60.10±1.12)s、(23.38±0.93)s和(1.75±0.24),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早产儿(P<0.05)。凝血六项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CI:0.811~0.978),P<0.05],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和96.10%。结论 颅内出血早产儿FIB明显降低,而D-D、PT、APTT、TT和INR升高,上述指标与患儿出血程度及预后情况有关,凝血六项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患儿预后不良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颅内出血在早产儿多见,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及减少幸存者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发生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经头颅CT证实的82例颅内出血。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3年6月~1998年2月我院共收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发病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早产儿资料,生后3-7d内头颅“B”超检查情况。结果:225例早产儿脑室内出血76例,发生率达33.8%,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呈相关性,与产科并发症有密切相关。多数早产儿IVH程度较轻,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IVH与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产科并发症密切相关。综合防治可减少IVH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