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建立毛囊蠕形螨与 HaCaT 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毛囊蠕形螨与细胞表达 TLR2 以及炎症相 关基因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用 10 只、30 只、50 只毛囊蠕形螨和空白对照分别与 HaCaT 细胞共培养 24 h,提取细胞 RNA,反转录成 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 TLR2 以及相关的 KLK5、IL-1β、IL-6、IL-8 和 CCL2 等炎性因子进行常 规 PCR 扩增、克隆和测序;采用 qRT-PCR 检测表达量,比较与螨虫数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 PCR 产物为单一清晰条带,序列大小与模板一致,表明引物特异性好。 qRT-PCR 检测显示,除 10 只螨虫组与空白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t = 0. 00~ 2. 25,P>0. 05),TLR2 和 IL-6 在 30 只和 50 只螨虫组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TLR2:t = 6. 54 和 10. 85;IL-6:t = 14. 35 和 17. 52,P<0. 001),且 50 只螨虫组上调明显大于 30 只螨虫组;IL-8、 CCL2 和 KLK5 在 30 只和 50 只螨虫组与空白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IL-8:t = 5. 34 和 6. 98;CCL2:t = 3. 12 和 4. 03;KLK5:t = 3. 31 和 4. 05,P<0. 05),但 30 只与 50 只螨虫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 IL-1β 只在 50 只螨虫组与 空白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 60,P<0. 05),30 只螨虫组与空白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aCaT 细胞 TLR2 的 表达与蠕形螨虫数呈正相关 (r = 0. 984),与 TLR2 调控的炎性因子 IL-6、IL-8、CCL2、KLK5 和 IL-1β 的表达也呈正 相关(r= 0. 970、0. 984、0. 985、0. 974 和 0. 938),尤其是 TLR2 和 IL-6 表达量变化最明显。 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 毛囊蠕形螨与 HaCaT 细胞共培养体系,首次从细胞水平揭示皮肤免疫反应与蠕形螨感染数量有关,这一探索性研究 结果对于揭示蠕形螨寄生诱发面部皮肤损害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制备氯磷酸二钠脂质体(LE-Cl2MDP),选择性剔除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Kupffer细胞,研究抑制Kupffer细胞功能对日本血吸虫肝脏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包裹CL2MDP;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为3组:PBS组,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日本血吸虫感染联合LE-Cl2BMP组;对于联合组,小鼠尾静脉注射LE-Cl2MDP(0.1mL/10g),每周2次,连续6周;感染后第12周,剥杀小鼠,留取血清及肝脏,用于细胞因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经过LE-Cl2MDP处理后,日本血吸虫感染肉芽肿周围Kupffer细胞细胞明显减少;无论是感染第8周,还是第12周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同时降低感染第12周小鼠血清IL-10水平,LE-Cl2MDP组为(42.6±10.4)pg/mL,感染组为(67.4±12.9)pg/mL(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LE-Cl2MDP剔除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抑制了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制备氯磷酸二钠脂质体(LE-Cl2MDP),选择性剔除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Kupffer 细胞,研究抑制Kupffer 细胞功能对日本血吸虫肝脏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包裹CL2MDP;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为3组: PBS组,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日本血吸虫感染联合LE-Cl2BMP组;对于联合组,小鼠尾静脉注射LE-Cl2MDP(0.1 mL/10 g),每周2次,连续6周;感染后第12周,剥杀小鼠,留取血清及肝脏,用于细胞因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LE-Cl2MDP处理后,日本血吸虫感染肉芽肿周围Kupffer细胞细胞明显减少;无论是感染第8周,还是第12周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同时降低感染第12周小鼠血清IL-10水平,LE-Cl2MDP组为(42.6±10.4)pg/mL,感染组为(67.4±12.9)pg/mL(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LE-Cl2MDP剔除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抑制了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动态观察和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及纤维化与血清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定期剖杀小鼠,观察肝脏大体变化并测定肝脏系数;HE染色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含量。结果肉眼观察感染后24d肝脏表面开始出现出血点,29d开始出现粟白色肉芽肿;HE染色发现感染后21d肝脏可见灶性炎症,28d始见虫卵,但无肉芽肿反应,29d可见肉芽肿反应并于42d达到高峰;血清ALT/AST在28d明显升高,39d达到高峰,42d开始下降,70d接近正常水平;统计学分析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肉芽肿面积具有相关性。Masson染色表明肝脏纤维化42d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加重;血清HA、LN随着纤维化的出现而升高,Ⅳ-C水平无明显改变,但统计分析胶原染色面积与血清纤维化指标无相关性。结论肝脏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均是导致小鼠血吸虫病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血清转氨酶变化与肝脏的肉芽肿病变动态相一致,并呈显著正相关;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脏早期纤维化病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肝脏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及注射该因子后对肝纤维化的干预。方法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分3组,每组16只,其中2组于感染6wk后分别隔日注射(ip)IL-2和TNF-α连续4wk,另设未感染正常鼠为对照组,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动态观察相关因子活性。结果 感染未处理组小鼠肝脏中IL-2和TNF-α含量随感染时间(8、11、14、18wk)延长而缓慢下降,而感染6wk后经腹腔注射IL-2或TNF-α组小鼠则随着相应因子的补充而显著上升,末次注射后1~8wk,肝内IL-2或TNF-α水平明显高于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肝组织肉芽肿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 小鼠6wk后(成虫排卵后)给予外源性IL-2或TNF-α注射,能诱导相应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并有减轻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IL)-17水平和IL-17-197A/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40例,慢性乙型肝炎120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60例和自限性HBV感染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7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多聚酶链反应结合荧光探针DNA扩增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使用单核苷酸检测试剂盒检测IL-17-197A/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组和自限性HBV感染组(F3,296=102.8,P均<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组和自限性HBV感染组(P均<0.05);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高HBV DNA载量组(>1×105 copies/mL)血清IL-7水平更高(t=5.1,P<0.05),血清ALT>40 U/L组血清IL-7水平更高(t=10.7,P<0.05);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AST>40 U/L组血清IL-7水平更高(t=24.5,P<0.05;t=22.4,P<0.05),血清TBIL>20 μmol/L组血清IL-7水平更高(t=7.3,P<0.05;t=12.8,P<0.05);肝硬化患者IL-17-197 AA、AG和GG基因型分别为75.0%、10.0%和15.0%,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为57.5%,G分布频率为42.5%,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分别为25.8%、16.7%、57.5%和34.2%、65.8%,组间差异显著(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以IL-17-197 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主,慢性乙型肝炎组以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主,HBV携带者组以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分布为主,自限性HBV感染者以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为主。结论 宿主免疫水平和遗传背景的相互作用决定了HBV感染的临床转归,IL-17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L-17-197A/G位点的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可能是HBV易感的宿主基因,增加了HBV感染的不良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肝脏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及注射该因子后对肝纤维化的干预。方法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分3组,每组16只,其中2组于感染6wk后分别隔日注射(ip)IL-2和TNF-α连续4wk,另设未感染正常鼠为对照组,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动态观察相关因子活性。结果感染未处理组小鼠肝脏中IL-2和TNF-α含量随感染时间(8、11、14、18wk)延长而缓慢下降,而感染6wk后经腹腔注射IL-2或TNF-α组小鼠则随着相应因子的补充而显著上升,末次注射后1~8wk,肝内IL-2或TNF-α水平明显高于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肝组织肉芽肿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小鼠6wk后(成虫排卵后)给予外源性IL-2或TNF-α注射,能诱导相应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并有减轻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和分析C57BL/6J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脏病变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10只6周龄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感染组每只小鼠感染(15(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在感染后的第7周解剖小鼠,取肝脏组织,1)经石蜡包埋后进行HE和Masson染色检查;2)采用比色法测定羟脯氨酸(HYP)含量;3)提取肝组织的mRNA,采用RT-PCR检测炎症因子IL-1b和TGF-b的mRNA水平;4)留取小鼠粪便,委托华大基因公司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 小鼠肝脏切片经HE和Masson染色后检查,感染组平均单个肉芽肿和胶原面积在感染后7周分别为148 532μm2和193 209μm2。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0.18和0.34μ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检测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炎症因子IL-1b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化因子TGF-b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5和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hymus activation regulated chemokine,TARC)和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macrophage-derived chemokine,MDC)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Th2应答及肝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取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和ELISA法检测Th2应答;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TARC和MDC的mRNA表达;通过测定肝脏羟脯氨酸含量以反映其纤维化水平.结果 宿主肝脏Th2应答趋势与肠系膜淋巴结一致,但感染7周时肝脏局部浸润T细胞中IL-13+Th2约为5.3%,高于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中IL-13+Th2水平(3%);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在感染第5、7、10周分别为2.9μg/mg、5.1μg/mg和8.3μg/mg,随感染进程呈进行性加剧.感染第7周时宿主肠系膜淋巴结中的TARC和MDC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0.5倍和0.4倍,而此时宿主肝脏中TARC和MDC的表达则显著增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2.8倍和8.2倍,并且在感染进入慢性期时仍维持较高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3.8倍和4.4倍.结论 血吸虫感染刺激宿主肝脏产生Th2类趋化因子TARC和MDC,促进Th2从外周淋巴器官向肝脏局部募集从而参与肝脏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体外分别负载DCs和巨噬细胞,将负载和未负载的DCs和巨噬细胞分别免疫BALB/c小鼠3次,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42 d后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数肝脏中的虫卵,比较各组小鼠血吸虫成虫负荷和雌虫生殖能力,以评估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 SEA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减虫率为26.3%,减卵率为37.9%,明显高于SEA负载的巨噬细胞组(22.0%和30.7%)和未负载的DCs及巨噬细胞对照组(16.3%,17.3%和11.7%,12.0%),攻击感染后42 d各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升高,以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最为明显。结论 体外抗原负载后,DCs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高于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马鞍山市博望区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简称有螺无病)的原因,为制订该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马鞍山市博望区开展人群、家畜病情和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现场调查。 采集上述“有螺无病”区的钉螺标本,随机分为 2 组,按照钉螺与毛蚴数量比例 1 ∶ 20 和 1 ∶ 40 分别进行日本血吸虫毛蚴人工感染实验,以同样方法感染该市“有螺有病”区钉螺作为对照。 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常温下饲养 90 d,观察“有螺无病”地区和“有螺有病”地区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 结果 在“有螺无病”区调查人群 568 人,调查家畜 40 头,血吸虫感染率均为 0,现场调查钉螺 1 100 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人工感染实验中,“有螺无病”区钉螺 1 ∶ 20 和 1 ∶40 组中的感染率均低于“有螺有病”区钉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马鞍山市博望区“有螺无病”区钉螺在适宜环境下可以被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 钉螺易感性较差和没有足够数量的传染源可能是“有螺无病”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发适宜小型船舶的粪便无害化卫生厕所,并对其杀灭血吸虫虫卵的效果进行评估。 方法 利用三格式厕所原理研发适宜小型船舶的粪便无害化卫生厕所,结合微生物菌剂能分解粪便形成强酸性环境的作用,对两者结合杀灭血吸虫虫卵的效果进行现场模拟试验。 结果 小型船舶无害化卫生厕所结合微生物菌剂能完全杀灭血吸虫虫卵,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05)。 结论 研发的小型船舶无害化卫生厕所不需电源、使用简便、节能环保,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 7959-2012)规定的血吸虫病卫生要求,对湖区小型船舶改厕工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微波消融联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5例对照组接受全身化疗治疗,而另45例观察组接受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应答情况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观察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率分别为28.9%、40.0%、20.0%和11.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1.1%、28.9%、26.7%和33.3%(x2=7.571,P=0.006);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CD8+、CD4+和CD3+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CD3+和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t=7.256、t=5.916、t=7.701,P<0.01);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6.0±5.2)个月,显著短于观察组的(29.1±8.4)个月(t=8.895,P<0.001)。结论 采用微波消融术联合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有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感染,对影响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2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7例(20.4%),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31.6%),呼吸道感染12例(21.1%),胃肠道感染10例(17.5%),泌尿系感染7例(12.3%)和败血症10例(1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416,P=0.006)、住院时间(t=28.247,P<0.001)、血清白蛋白(t=2.661,P=0.008)、CD4+T淋巴细胞ATP值(t=8.122,P<0.001)、Child-Pugh分级(x2=10.577,P=0.005)、侵入性操作(x2=29.214,P<0.001)、腹水(x2=25.776,P<0.001)、消化道出血(x2=111.434,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感染与患者性别和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是年龄较大、肝储备功能差、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长者。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温度胁迫(高温和低温)情况下湖北钉螺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两种酶的含量变化情况。 方法 将钉螺随机分成对照组、低温组和高温组,分别放置于 20 ℃ 、4 ℃和 37 ℃环境中,24 h 后取钉螺软体组织,测定各组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含量。 结果 对照组、低温组和高温组三组钉螺软体组织中细胞色素氧化酶含量分别为(27. 11±2. 31) U / L、(21. 90±0. 32)U / L 和(21. 42±1. 84)U / L,三组间不全相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0. 145,P<0. 05);琥珀酸脱氢酶含量分别为(1. 30±0. 002) U / L、(1. 24±0. 05) U / L 和(1. 12±0. 02)U / L,三组间不全相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24. 624,P<0. 05)。 结论 湖北钉螺在温度胁迫状态下,其软体组织中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含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安徽省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种群的遗传进化关系。 方法 分别从安徽省山丘型流行区(池州市石台县)和湖沼型流行区(安庆市大观区、铜陵市枞阳县)采集钉螺,逸出尾蚴后感染小鼠,每只小鼠感染(50±3)条尾蚴。 35 d 后解剖小鼠,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提取成虫 DNA,PCR 扩增、克隆和测序成虫的线粒体 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 1(ND1)和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Ⅰ( COⅠ)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 Dnasp6. 0 和 Mega X 分析所得序列基本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作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样本的 ND1 基因序列存在 15 个变异位点,COⅠ序列存在 74 个变异位点;ND1 基因和 COⅠ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 0. 004 7、0. 017 3,样本间 COⅠ基因序列差异高于 ND1 基因;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 ND1 基因和 COⅠ 基因的变异位点数、核苷酸多样性(Pi)均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样本。 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在 ND1 系统进化树中与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聚集在一起,而在 COⅠ基因系统进化树中单独成簇。 结论 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日本血吸虫样本群体的基因多样性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 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群体的 COⅠ基因存在遗传分化,而 ND1 基因尚未产生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延续护理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 抽取 2018 年 4-7 月在本站医院集中救治的 52 例出院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6 例)。 对照组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及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按照延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6 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依从率分别为 88. 46%(23 / 26)和 46. 15%(12 /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5. 95, P<0. 05);观察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 4 项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 23. 411~ 62. 682, P均<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 96. 15%(25 / 26)和 65. 38%(17 / 26),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 03,P<0. 05)。 结论 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慢性丙型肝炎(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CHC患者3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7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给予CHC患者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治疗12 m。采用ELISA法检测白介素-6 (IL-6)、IL-10、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和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结果 LC和CHC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和Th17/Treg比值分别为(4.6±0.7)%、(2.7±0.5)%和(1.6±0.4),和(5.8±0.9)%、(3.1±0.6)%和(1.9±0.5),均显著高于健康人[(2.3±0.4)%、(1.7±0.4)%和(1.4±0.2),P<0.05],LC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和Th17/Treg比值显著高于CHC患者 (P<0.05);LC和CHC患者血清IL-6、IL-10、IL-17和TGF-β水平分别为(9.9±2.5)ng/L、(18.0±3.2) ng/L、(15.3±2.8) ng/L和(5.5±0.8) ng/L,和(14.1±3.0) ng/L、(21.4±4.0) ng/L、(23.3±3.9)ng/L和(7.2±1.2)ng/L,显著高于健康人[(6.7±1.1) ng/L、(14.2±2.9) ng/L、(5.3±0.6) ng/L和(4.3±1.0) ng/L,P<0.05],LC患者血清IL-6、IL-10、IL-17和TGF-β水平显著高于CHC患者(P<0.05);CHC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及血清TGF-β、IL-10和IL-17水平分别为(3.4±0.6)%、(1.9±0.4)%、(4.7±0.6) ng/L、(15.1±2.5) ng/L和(11.5±2.1) ng/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7、t=7.177、t=4.596、t=4.102、t=6.237,P<0.05)。结论 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增高,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也升高,可能参与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过程,在抗病毒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可能有助于对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掌握武汉市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死因,为改善晚血患者生命质量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和分析2016—2020年武汉市晚血死亡患者基本情况、诊断、治疗和死亡原因。结果  2016—2020年武汉市晚血死亡患者共168人,其中男性94人,女性74人;临床诊断病例147人,确诊病例21人;腹水型127人,其他类型41人,包含巨脾型39人和结肠增殖型2人。平均诊断年龄为(61.25±11.94)岁,平均死亡年龄(70.56±10.21)岁,有164人经过至少1次治疗。死因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128人),其中肝硬化68人、腹水21人、肝癌16人、消化道出血14人、其他消化系统肿瘤9人;其他死因40人,其中心脑血管疾病19人、呼吸系统疾病2人、其他肿瘤4人和其他情况15人。不同诊断类型的病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P<0.05),不同临床分型的诊断年龄、死亡年龄和病程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5.11,Z=-3.97,P均<0.05),不同死因的病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P<0.05),患者病程时间与诊断年龄存在关联,诊断越早的患者的病程时间越长(r=-0.463,P<0.05)。结论  晚血患者平均死亡年龄有所提高,晚期并发症依然是患者的主要健康危害和死亡原因,应继续坚持晚血免费救治措施,重视晚血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提高晚血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