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4例伴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RB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包括直接浸润的方式、远处转移的部位、范围、信号和强化特征。主要指标 MRI 和CT表现。 结果 14例患者中12例存在局部浸润,影像学表现为肿瘤沿视神经向后蔓延(11例),或侵犯眼周组织和邻近眶骨(1例)。14例患者中9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病灶,3例发生骨转移,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于腮腺区见转移病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结论 MRI或CT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RB远处转移的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眼科, 2015, 24: 301-303)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基因突变相关。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RNA,能调控基因的表达,目前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miRNA在RB中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RB的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 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免疫治疗因创伤小、针对性强而受到广泛关注,寻求相关免疫原性较强的肿瘤抗原是免疫治疗的基础.NY-ESO-I和NY-SAR-35是癌-睾丸抗原(CTA)中的两种基因,检测其在RB组织中的表达可为RB的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目的 研究RB中NY-ESO-1 mRNA、NY-SAR-35 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将其用于RB特异性免疫治疗靶抗原的可能性. 方法 收集15例RB患儿组织为RB组、12例非肿瘤病变部位视网膜组织为非肿瘤病变组,及22例眼部因其他眼部病变进行手术治疗获取的正常相关眼组织标本为正常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待测组织标本中NY-ESO-1mRNA、NY-SAR-35 mRNA的表达;并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RT-PCR检测的阳性产物直接进行DNA测序,对检测结果与肿瘤病理分级、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5例RB组织中有6例标本表达NY-ESO-1基因,9例标本表达NY-SAR-35基因;在12例非肿瘤病变视网膜组织及22例眼部正常组织中均未见到NY-ESO-1基因和NY-SAR-35基因的表达.NY-ESO-1基因和NY-SAR-35基因的表达均与患者的性别(P=0.426、0.822)、年龄(P=0.180、0.464)、病理分型(P=0.744、0.582)、肿瘤大小(P=0.760、0.790)、临床分期(P=0.868、0.707)等临床相关指标无明显关联.结论 NY-ESO-1基因及NY-SAR-35基因均可特异性地高表达于RB组织中,其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全身肿瘤,有可能成为RB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眼内恶性肿瘤,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力,更危及生命。随着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RB的生物学研究已取得一些突破,探讨RB的发病机制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ent)小鼠(NOD-SCID鼠)皮下移植模型,并探讨RB转移的发生、分布规律。方法:NOD-SCID小鼠皮下接种人视网膜母细胞SO-RB50细胞,定期观察小鼠的行为及肿瘤的形成、生长、转移。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皮下肿瘤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行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皮下接种小鼠肿瘤生长的潜伏期为12-19d,成瘤为100%,5只鼠有远处转移灶,发生转移的时间在32d后,时间分布不一,肿瘤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肾旁,小鼠的异种移植瘤和转移灶组织形态上与人类的RB一致,光镜下细胞胞质少、核深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为未分化型。结论:NOD-SCID小鼠的荷瘤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模型,成瘤率高,成瘤潜伏期短,较高转移率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虽然目前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眼球摘除术仍是本病的传统治疗,但手术摘除眼球并不能完全控制肿瘤的远处转移。对于伴全身转移的患者,据30a来的统计,生存率仍很低。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多数肿瘤由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起主要的抗肿瘤免疫作用,而葡萄膜黑色素瘤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性,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NK细胞发挥主要的免疫监视作用,且MHC-Ⅰ类分子的下降与预后改善呈正相关。该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方式如MHC-Ⅰ类分子表达异常和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TGF-8、IL-10、MIF等逃避NK细胞的杀伤。对其进行免疫治疗时,应侧重于激活NK细胞的活性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及阻止肿瘤转移。目前常用的免疫疗法有:将细胞因子基因注射到肿瘤局部,建立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微环境;促进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加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肿瘤细胞淋巴因子的激活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用细胞免疫的方法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B)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肿瘤-睾丸抗原是最具免疫原性的人类肿瘤抗原之一,已用于全身一些肿瘤的免疫治疗,但其对RB治疗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肿瘤-睾丸抗原的NewYork—esophageal-1(NY—ESO-1)致敏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RB细胞株HXO—RB44的杀伤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NY—ESO-1质粒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使用SalⅠ限制酶和EcoRI限制酶进行双酶切,切胶回收DNA片段。将其连接入pDC316质粒,构建pDC316/NY—ESO.1真核表达载体并再进行酶切鉴定。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Y—ESO-1蛋白在HXO.RB44细胞株中的表达。Ficoll法分离血获得单个核细胞,通过RPMI1640重悬,调整细胞密度为1×10。个/ml,通过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lL-4)诱导培养外周血来源的DCs,通过重组质粒转染DCs,以脂多糖诱导DCs成熟,DCs与淋巴细胞数量比为1:25的比例混合培养HXO.RB44细胞,通过MTT法检测CTL的增生情况。在培养液中同时加入CTL细胞,MTT法检测HXO—RB44细胞的活力。结果重组质粒pDC316/NY—ESO-1的目的片段序列与NY-ESO-J基因序列完全相同,酶切鉴定结果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法以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NY—ESO.1在细胞株HXO.RB44中呈强阳性表达。经rhGM.CSF和rhlL-4成功诱导出的外周血DCs,重组质粒转染后其表型分子分别是HLA—DR为42.1%,CD80为54.2%,CD83为39.7%,CD86为94.8%。MTT法检测表明,pDC316/NY—ESO-1质粒转染的DCs诱导的CTL组的增生能力强于未转染组,致敏的DCs与淋巴细胞比例为1:100时诱导CTL效果最为显著,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未转染组和无DCs组,且效靶比为75:1时杀伤率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Y—ESO-1质粒转染DCs诱导的CTL对RB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为RB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眼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眼睑恶性上皮肿瘤的90%,以下睑多见(50%)。BCC远处转移非常罕见,但易复发。虽然BCC死亡率低,如未及时诊治,可广泛破坏周围组织并向眶内浸润,甚至失明、容貌改变,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BCC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本文就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下咽癌发生位置隐蔽,生物学特性恶劣,易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且局部复发率高,易发生远处转移,是预后最差的头颈部肿瘤之一。目前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下咽癌治疗的首选方法。由于下咽癌恶性程度高,具有很强的浸润性和转移能力,且下咽与喉位置毗邻,故肿瘤往往易直接侵犯、扩展至喉部。在以往治疗中,由于追求彻底切除肿瘤,且缺乏对下咽癌的充分认识和足够的技术手段,对一些能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患者施行了全喉手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常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功能、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RB的诊断与治疗取得许多新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RB患儿的保眼率及生存率。除了传统的影像学、眼科特检等检查外,基因诊断近些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本文将重点对RB的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化疗是目前治疗RB最常用的方法,包括静脉化疗、动脉化疗和玻璃体腔化疗。然而,RB的化疗耐药时有发生,是导致RB患者保眼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RB化疗耐药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RB治疗新策略及药物联合治疗的新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综述了RB细胞可通过ATP结合盒式蛋白(ABC转运蛋白)、非编码RNA、表观遗传学修饰、自噬、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外基质改变等多种途径获得化疗耐药性,并对其潜在的治疗靶点或药物进行总结,以期为RB化疗耐药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基因突变相关。为提高患儿生存率,降低眼球摘除率,治疗方法不断更新发展。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光化学治疗、基因治疗等。本文就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经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IAC)是通过介入的方法从眼动脉向患眼注射化学治疗(化疗)药物,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进行局部化疗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IAC治疗RB的常用药物有美法仑、拓扑替康和卡铂。经眼动脉注射化疗药物,可在局部形成高浓度药物作用,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可显著降低静脉化疗全身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IAC治疗RB国际分期中B、C、D期及部分E期患者,可有效提高保眼率。IAC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眼睑、结膜水肿,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脉络膜缺血和一过性骨髓抑制等。目前,IAC技术已在国际上广泛开展,本文主要对其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Uveal melanoma (UM) and retinoblastoma (RB), which cause blindness and even death,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observed primary intraocular malignancie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respectively. Epigeneti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anges in the epigenome contribute to the rapid progression of both UM and RB following classic genetic changes. The loss of epigenetic homeosta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ncogenesis by disrupting the normal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The targetable nature of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optimize treatment paradigms and establish new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both UM and RB with these aberrant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We aimed to review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garding relevant epigenetic changes in UM and RB. Herein, we 1) summarize the literature, with an emphasis on epigenetic alterations, including DNA methylation, histone modifications, RNA modifications, noncoding RNAs and an abnormal chromosomal architecture; 2) elaborate on the regulatory role of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in biological processes during tumorigenesis; and 3) propose promising therapeutic candidates for epigenetic targets and update the list of epigenetic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UM and RB. In summary, we endeavour to depict the epigenetic landscape of primary intraocular malignancy tumorigenesis and provide potential epigenetic target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se tumours.  相似文献   

16.
姚娟 《眼科研究》2011,29(1):92-96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眼球或眼眶内容物摘除术、放射疗法及化学疗法,但均不能明显改善预后,而RB的远期影响往往带来局部的破坏性后果。基因疗法为RB的治疗及预后的改善带来了契机,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就基因转染载体、基因导人方式、常用的基因技术(如RNA干扰技术)和治疗靶点等方面对RB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Retinoblastoma (RB) is a highly aggressive ocular tumor, and due to socioeconomic and medical constraints, many children receive treatment only in the metaphase and advanced clinical stages, resulting in high rates of blindness and disability. Although several approaches exist in the treatment of RB, some children with the disease do not have satisfactory results because of various factors. Plant-derived natural products have shown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tumors and are also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RB. We review plant-derived natural products used in the study of anti-RB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se dru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eutic drugs.  相似文献   

18.
重视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Li B  Sun XL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6):481-483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发生于婴幼儿时期最为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随着新治疗方法的不断出现,传统的RB治疗目标和治疗模式已逐步转变为以保留眼球和视功能作为前提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新模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RB的临床治疗新思路和个体化综合治疗新手段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目前,多数医院仍首选眼球摘除术,同时以外部放射治疗作为补充,其治疗模式相对滞后、局限和单一。因此,国内临床眼科医师应重视结合我国RB的实际发病情况,改变以往的传统治疗理念,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治疗经验,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起切实可行的RB个体化综合治疗新模式。(中华职科杂志,2007,43:481-483)  相似文献   

19.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是继青光眼后成人永久性视神经相关视力丧失的第二大常见原因,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既往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exosomes,MSC-exosomes)与MSCs非常相似地改善缺血后神经组织的损伤,并诱导与增强血管神经发生相关的长期神经保护作用。外泌体是细胞-细胞间交流的一种重要通讯途径,因此可作为小分子物质传递载体信号,并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靶细胞,从而成为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潜在的有效治疗工具。本文对MSC-exosomes的生物发生及其功能,以及MSC-exosomes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性病变中的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多发于婴幼儿,可损害患儿视力、眼球,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生和发展与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有很大关系,遗传性RB占所有病例的45%。RB的治疗和预后取决于疾病的初始阶段,当疾病被早期诊断和治疗时,存活率超过95%,当RB在晚期发生眼外播散时,存活率低于50%。因此RB的治疗重点是通过早期肿瘤的监测和预防挽救患儿生命,其次要目标是保存眼球,并最大水平地保留视力。对RB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通过基因筛查、监测查找特异性靶点,对提高患儿的生存率、研究RB靶向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