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CT特征,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评估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特点等。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者3例,仅行CT平扫者2例,仅行增强扫描者3例。结果:本组8例均为女性,年龄41~80岁不等,平均(56±12)岁,均为单发性胃神经鞘瘤,位于胃体、胃底者分别为3例、5例。肿瘤边界清晰,向腔内外双向生长者5例,腔内生长者2例,腔外生长者1例;病灶多呈类圆形或卵圆形,仅1例呈不规则浅分叶状;病灶大小不等,最大直径1.4~9.1 cm,平均值(4.94±2.32)cm;CT平扫病灶多表现为均匀等低密度,其中2例可见颗粒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均匀强化,仅1例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CT平扫常表现为胃黏膜下的类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呈渐近性强化,这些特征有助于该病的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王艳  吴慧  徐国斌 《肿瘤学杂志》2019,25(5):479-481
摘 要:[目的] 分析总结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 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GS的认识及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9例GS患者临床及影像、病理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9例GS术前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8例单发、1例多发,共11枚肿块),肿块位于胃体部4例,胃窦部3例,胃底部2例,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最长径约2.0cm~8.3cm,腔内型5个,腔外型4个,混合型2个。11枚肿块平扫呈较均匀稍低密度,CT值 16~45 HU,其中1 枚肿块内伴出血,增强扫描10枚肿块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1例呈环形强化,术后病理证实为肿瘤坏死并脓肿形成,2 例伴胃周多发肿大淋巴结。8例术前检查误诊,分别误诊为胃间质瘤 7例,肝血管瘤 1 例,1 例未明确诊断 。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良性GS,免疫组化检查:S-100蛋白均为阳性,而CD117、CD34、SMA 及 Desmin均为阴性。[结论] 胃神经鞘瘤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亦可表现多样,且缺乏一定特异性,易与其他多种胃部肿瘤,尤其是GIST相混淆,临床医生应该准确识别GS的CT影像学表现并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均进行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CT平扫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位于胰头部,7例位于胰体尾部,胰胆管未见明显扩张,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强化.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其术前确诊.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X线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PGML)的X线和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1例经胃镜活检和手术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其中行胃肠气钡双对比造影(GI)检查7例,CT检查17例,两者均行检查3例。分析其GI和CT表现。结果:21例PGML中,GI表现为多发结节状充盈缺损5例,胃底、体多发肿块1例,胃腔扩张及收缩良好5例。CT表现为胃壁增厚17例,伴有肿块4例,形成直径2.5cm以上大溃疡4例。17例胃壁均增厚为0.6cm~4cm,14例(82.3%)增厚胃壁增强幅度为14HU~25HU的轻、中度强化。增厚胃壁强化均匀15例,见小片状坏死2例。肝脏均未见转移性病灶。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GI主要表现为多发结节状充盈缺损或多发肿块,CT主要表现为浸润型,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可伴有大溃疡形成,在GI检查或CT三期扫描中胃的形态可变。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 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7例.对其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照肿块生长方式,27例胃肠道间质瘤分为附壁腔外生长型5例(18.5%)、跨壁生长型21例(77.8%)、腔内生长型1例(3.7%);12例(44.4%)瘤内见钙化灶;胃肠道间质瘤瘤内易发生黏液变、坏死液化或出血而使密度不均.增强CT双期扫描瘤体延时强化更显著,且肿瘤内部黏液变区增强后轻度强化而瘤内坏死液化区不强化,两者可以鉴别.结论 绝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以外生性生长为主,瘤体血供丰富,黏液变、坏死液化、出血及钙化常见.详细观察及深入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特征,十分有益于其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的CT及MRI特征性影像表现,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安市人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23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资料,1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其余10例中5例仅行CT检查,另5例仅行MRI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境界清,胰尾11例,胰头6例,胰颈4例,胰体2例;囊实性18例,实性4例,囊性1例;其中12例有出血,9例有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均为乏血供,增强后实性区呈轻至中度延迟强化,囊性区无强化,均无主胰管扩张。结论:SPTP的CT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临床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其中24例行CT扫描,14例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结果肿瘤发生于胃21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GISTs的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包括腔内充盈缺损或外压迹,局部粘膜展平,瘤周粘膜推移.CT扫描表现为肿块实质部分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瘤体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多数瘤体以腔外生长为主,邻近胃肠道壁无增厚,转移病灶与原发灶的CT表现相似.结论GISTs的CT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均表现出粘膜下病变的特点,而CT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胃肠双对比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其中24例行CT扫描,14例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结果:肿瘤发生于胃21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GISTs的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包括腔内充盈缺损或外压迹,局部粘膜展平,瘤周粘膜推移。CT扫描表现为肿块实质部分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瘤体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多数瘤体以腔外生长为主,邻近胃肠道壁无增厚,转移病灶与原发灶的CT表现相似。结论:GISTs的CT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均表现出粘膜下病变的特点,而CT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9.
舒仁义  叶孟  俞文英 《癌症》2010,29(3):376-379
原发于肝脏的癌肉瘤极为罕见。我们发现一例56岁男性患者,经病理免疫组化确诊为原发性肝脏癌肉瘤。CT平扫检查发现肿块位于肝右叶胆囊窝旁,呈低密度,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混合密度,强化不均匀,实性病灶明显强化,肿块内部可见多发低密度结节,边缘呈环形强化,肿块侵犯胆囊壁及横结肠。原发性肝脏癌肉瘤CT表现缺乏特征性,术前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0.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1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GIST 15例,发生于胃6例,小肠4例,食管1例,直肠1例,小肠系膜2例,结肠系膜1例.术前1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仅平扫.[结果]恶性GIST平扫CT表现:病灶体积均大于5cm;胃肠道壁增厚4例,圆形或类圆形肿块11例;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CT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化的增强CT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Yan H  Wang D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3):203-205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块影时,CT检查对鉴别肿瘤局部复发和放射性纤维化的价值。方法收集159例经CT检查的鼻咽癌,其中放疗后局部复发(RT)37例,放射性纤维化(RF)54例,以68例未经放疗的鼻咽癌(PT)作对比。使用ELScintsprint2000型CT机,测量放疗后出现的块影平扫和强化的CT值,用统计学的方差分析法处理增强前后的CT值差异。结果RT组平扫CT值为50.40±8.10Hu,增强为73.74±7.37Hu;RF组平扫为48.62±10.15Hu,增强为56.74±8.69Hu;对照组(PT)病变区平扫为48.32±9.20Hu,增强为72.38±7.75Hu。测量表明RT组有明显强化,RT组与RF组强化后CT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块影时,CT增强扫描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超声及CT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4例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及CT特点。结果:女性患者多于男性(57.1% vs 42.9%);患者年龄较大,平均(69.4±11.4)岁;肿物多为单发,直径较大,平均(5.7±2.2)cm。12例患者术前于我院行超声检查,8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7例行平扫+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扫描)。肿物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实性,可伴粗大钙化、坏死,且多伴有周围侵犯。超声下肿物回声多不均匀,呈中低混合回声或低回声,纵横比多小于1,且血流丰富。肿物实性部分平扫CT值平均(48.5±10.0)HU;动脉期轻中度强化,CT值平均(70.7±17.5)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值平均(87.1±15.3)HU;且均为不均匀强化。结论:甲状腺未分化癌多见于老年女性,多为单发实性、体积较大、形态不整、边界不清、伴周围侵犯,可伴粗大钙化、坏死;超声下呈不均匀低回声或中低回声、血流丰富、纵横比小于1;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幕下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SFT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1例行CT平扫,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仅行MRI增强检查。结果:本组5例(4例女性,1例男性)均为单发病灶,均宽基底与脑膜相连,2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1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凸面,1例跨右侧小脑幕上下生长,1例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肿瘤最大径范围约4.1~5.2 cm,5例边界均清楚,4例呈浅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肿瘤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 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3例T2WI病灶内见片状低信号区,2例病灶内见囊变,2例病灶内见迂曲血管,4例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3例病灶周围见脑脊液环绕征象。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及囊壁均明显强化,2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幕下SF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幕下肿块呈浅分叶状并具有脑外肿瘤的征象,CT上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明显强化,T2WI病灶内见低信号区及迂曲血管影时,可考虑诊断该病,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误诊原因,明确影像学检查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至2022年3月经病理证实PMT患者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误诊原因,提出影像学检查路径。结果:7例患者3例男性,4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0.29±15.66)岁(范围17~69岁)。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乏力、骨痛等,均伴随骨折,病程平均(5.00±3.25)年(范围1~12年)。患者术前血磷均减低,术后血磷均升高,6例患者血磷在术后7~15天恢复正常,1例失访。6例患者术前碱性磷酸酶升高,1例正常。肿瘤最大径(2.01±1.32)cm(范围0.8~2.5 cm),2例位于软组织,5例位于骨组织。6例行X线检查,显示全身或局部骨质不同程度骨软化和伴随骨折,3例病灶无法显示。6例CT检查中5例骨组织病灶显示为高密度,1例为软组织密度结节。6例MRI平扫T1WI为低、等信号为主,偶尔见高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内部或边缘可见低信号区。4例MR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中度至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结论:PMT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骨质软化、骨痛、骨折以及低血磷、高碱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15.
张凌  梁娜  范萍  陈君辉 《现代肿瘤医学》2019,(20):3675-3678
目的:分析飞利浦64排增强CT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5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的胃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前采取飞利浦64排增强CT扫描方式评估TNM分期,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飞利浦64排增强CT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准确性。结果:飞利浦64排增强扫描T1期灵敏度为64.00%,特异度99.06%,准确性97.11%,Kappa值0.70;T2期灵敏度为70.65%,特异度94.97%,准确性90.00%,Kappa值0.68;T3期灵敏度为83.93%,特异度81.42%,准确性82.67%,Kappa值0.65;T4期灵敏度为70.64%,特异度88.27%,准确性84.00%,Kappa值0.57;飞利浦64排增强扫描N0期灵敏度为80.25%,特异度85.85%,准确性82.89%,Kappa值0.66;N1期灵敏度为77.16%,特异度92.36%,准确性86.89%,Kappa值0.71;N2期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90.00%,准确性89.33%,Kappa值0.58;飞利浦64排增强扫描M分期检查灵敏度为96.62%,特异度93.85%,准确性96.22%,Kappa值0.86。结论:依据飞利浦64排增强CT扫描结果进行胃癌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一致,其中M分期检查准确性最高,与术后病理一致性极好,可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Jiang L  Shi M  Hao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74-376
目的分析胃癌双期增强动态CT扫描的影像表现,进一步评价动态CT扫描对肿瘤检出及大体分型的价值。方法对63例经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的患者行双期动态CT扫描,将胃癌CT扫描表现、肿瘤检出及大体分型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对早期胃癌和进展期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和98.2%。大体分型总的准确率为65.4%,对早期癌分型准确率为0,对BorrmannⅡ、Ⅲ、Ⅳ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5.7%、100.0%和55.6%。早期胃癌共8例,在增强早期显示为局限性胃壁增厚,其中中等或显著不均匀强化4例,一般不均匀强化4例。进展期胃癌显示为局限性或广泛性胃壁增厚,有溃疡或无溃疡,增强早期为中等或显著不均匀强化,第二时相呈均匀强化。粘液腺癌4例,其中3例见靶征或分层征,2例见钙化。结论(1)增强动态CT扫描对胃癌诊断有意义,但以在增强早期扫描效果为好。(2)细致的检查方法是提高胃癌诊断准确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可靠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外科自2004年7 月至2009年3 月共30例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其中男18例,女12例。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胃镜、超声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腹部CT、腹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胃间质瘤。瘤体位于胃后壁11例,胃前壁19例;胃底部10例,胃体部16例(大弯侧11例,小弯侧5 例),小弯近贲门1 例,胃窦体交界部3 例。3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及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时间70min;术中出血量20~80mL,术后测量肿瘤直径0.7~5.0cm,平均直径1.5cm。术后免疫组化结果为:CD117 阳性28例(93.3%),CD34阳性26例(86.7%)。 术后病理判定肿瘤生物学风险行为结果,极低度风险18例,低度风险9 例,中度风险3 例,高度风险0 例。术后48h 内下床活动、恢复胃肠功能,术后2~3 天进流质饮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4~7 天。术后随访1~36个月,经胃镜复诊,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超声内镜及CT检查。手术切除是胃间质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并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被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